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血气分析是判定呼吸衰竭和各种抢救治疗措施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而血气分析的最佳标本是动脉血,快速、准确地采集动脉血则是非常关键的。要快速准确地采集动脉血,减轻患者的痛苦,可根据动脉情况采取不同的进针角度进行穿刺,以提高动脉采血的成功率、准确率。本文分别介绍了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不同进针角度采血的方法及结果,得出结论:在采集动脉的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从而提高穿刺采血的成功率及准确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血气分析标本采集的部位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血气分析标本采集的快速与准确,不但可减少病人的痛苦,节约时间,也可帮助医生及时准确地判断病情,采用进一步的治疗.部分文献上虽提到股动脉、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采血[1-3],也总结了股动脉、桡动脉、肱动脉采血成功率[1],但各部位采血有何优缺点,结果是否有差异却未见报道;理想的采集部位,不但要求结果准确,采集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而且因为该类患者常病情危重,治疗护理措施复杂,因此还要求尽量不干扰其他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呼吸监护室血气分析采血的穿刺方法进行观察比较,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的采血方法。方法:将我院呼吸监护室近年来进行血气分析检查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对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部位进行采血,观察三组患者主观疼痛的发生率、一次性采血成功率、血肿发生率、误穿静脉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足背动脉穿刺组患者在一次性采血成功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显著高于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P〈0.05);而在主观疼痛发生率、血肿发生率、误穿静脉发生率等方面显著低于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结论:利用足背动脉进行血气分析时穿刺采血,有利于缩短操作时间,从而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痛苦,提高医疗护理的质量和准确性,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桡动脉、股动脉采集血气标本的效果。方法 180例需做血气分析的综合内科患者,经肱动脉采血124次,桡动脉采血119次,股动脉采血117次。统计经肱、桡、股动脉采血的一次采血成功率、误穿静脉发生率、患者的依从性及采血部位疼痛反应,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肱动脉一次采血成功率93.55%,误穿静脉发生率0,患者依从性较桡、股动脉好,疼痛反应较桡、股动脉小。结论经肱动脉采血,一次采血成功率高、患者依从性好、误穿率低、采血部位疼痛反应小,是临床可以推广的动脉采血部位。  相似文献   

5.
临床常用的血气分析采血部位有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及足背动脉.但由于股动脉部位较深,附近通常有大静脉及神经并行,易误入静脉同时不易压迫止血,对肥胖、腹水患者难以触摸.针对一些特殊病人如:心衰、哮喘、呼吸困难等患者,由于不能平卧,股动脉暴露不充分而影响穿刺的成功,有的则无法进行操作.同样肱动脉相对桡动脉来说位置较深,冬季着装较厚不利于暴露采血部位等.桡动脉位置表浅,搏动明显易触及,操作方便,不受体位的限制;且创伤小,受污染机会少,有利于病人保暖减少躯体暴露;病人心理压力低,易于接受此种操作方法,积极配合操作,从而使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我院自2001年以来采用桡动脉穿刺采血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法不仅成功率高,而且更适合于肺心病、哮喘等不能平卧的病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暂时性血管通道在紧急血透中的应用。方法:分别选择挠动脉、足背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股静脉穿刺或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插管对340例患者进行紧急血透。结果:穿刺一次成功率桡动脉为89.2%,足背动脉80.4%,肱动脉40.9%,股动脉为100%,股静脉100%;股静脉插管一次性成功率为100%,颈内静脉93.3%,锁骨下静脉80%。结论:建立暂时性血管通路进行紧血透时宜首选桡动脉、足背动脉穿刺或股静脉、颈内静脉插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门诊采集桡动脉血做血气分析的体会。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8月在本院门诊抽血室行桡动脉采血的患者共计100例,对100例血气分析患者进行桡动脉穿刺采血,严格无菌操作技术,使用BD动脉采血器在桡动脉采集血样。结果100例中96例穿刺采血成功,4例误入静脉,成功率为96%,无1例局部出血和感染。结论动脉血气标本的采集有特殊要求,要认真做好每一环节,选择好合适的采血部位才能提高采集的成功率,为指导临床及时纠正酸碱平衡,挽救病人的生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动脉采血进行血气分析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临床上常用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进行采血,为了提高采血成功率和减轻患者痛苦,我们对几种方法进行了比较、观察,现将3种采血的方法与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肱动脉采血在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46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肱动脉采血,分析一次性采血成功率、疼痛感。结果一次性采血成功率93.48%,疼痛级别1~3级91.30%,未出现4~5级疼痛。结论肱动脉采血在呼吸衰竭患者中可作为股动脉、桡动脉采血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刘悦琦  薛亚芹  王亚君 《吉林医学》2010,(26):4520-4521
目的:探讨心外科患者采集动脉血标本的方法与护理。方法:对106例患者186次采集动脉血标本的方法与护理进行总结。结果:婴幼儿不易配合者多选股动脉,较大患儿及成人多选桡动脉,特殊情况下可选肱动脉或足背动脉。采集动脉血标本成功率在90%以上,穿刺后局部无感染、肿胀、硬结等发生。结论:桡动脉表浅,易于触及,穿刺方便,较易掌握。股动脉粗大,较易固定,成功率高。快速准确采集动脉血,可及时为诊断治疗提供依据,还可减少频繁穿刺及频繁穿刺引起的并发症,减少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1.
万旭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3):985-986
目的探讨动脉血气标本采集部位、方法及对患者疼痛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3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55例在桡动脉穿刺采血,观察组155例在肱动脉穿刺采血。观察患者的疼痛反应和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动脉血气标本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患者的主观感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动脉血气标本采集选择肱动脉较桡动脉穿刺成功率高,患者疼痛反应轻,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动脉血气分析采血部位的比较,寻找最佳的动脉采血部位.方法 2010年3月-2010年5月胸外科疾病术后进入ICU监护治疗260例病人,随机分两组,分别从股动脉、桡动脉采集标本,比较从股动脉、桡动脉采血成功率、误入静脉的发生率、血肿发生率、疼痛反应、按压时间.结果 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79.2%,血肿发生率8.46%,误穿静脉发生率14.6%;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93.8%,血肿发生率1.53%;误穿静脉发生率1.53%.结论 从桡动脉采血导致血肿发生率、误穿静脉发生率、强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  相似文献   

13.
正血气分析检查是呼吸内科最常见的辅助检查之一,是判断呼吸、循环功能状态及酸碱平衡的可靠方法,对于疾病辅助诊断、指导抢救治疗、观察疗效、判定预后等起重要作用,临床采集动脉血气分析血标本主要从股动脉、桡动脉、肢动脉、足背动脉、头皮动脉穿刺[1]。我科主要从桡动脉采集血标本,但是桡动脉较细且左右各有静脉伴行,容易误入静脉,降低成功率,股动脉管径较粗,成功率较高,但是对于需要多次重复穿刺的患者,易形成血肿,对不能平躺的患者,常不能顺利采取,同时需保护患者的隐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及时、准确实施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抢救工作,针对血气分析的动脉选择进行研究,以期找到一种更快更好的动脉血采集方法。方法选择60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选择肱动脉、桡动脉进行动脉血采集,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及操作后血肿发生情况。结果肱动脉组患者一次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穿刺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肱动脉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桡动脉组,穿刺所需的时间却少于桡动脉组,且在操作后血肿发生方面没有差异。因此,肱动脉在动脉血采集方面优于桡动脉,在临床中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提高新生儿血液标本采集一次足量采血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将296例首次采集血液标本的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48例,实验组经桡动脉采集血标本,对照组经大隐静脉采集血标本,观察两组患儿一次穿刺即采集到所需血量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一次足量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采血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血液标本采集取桡动脉穿刺采血法一次穿刺即可采集到所需血量,提高一次足量采血成功率,避免因多次穿刺造成患儿痛苦,且减轻护士工作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部位动脉采血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选择科学的采血部位,提升采血成功率,降低患者疼痛.方法:选择2017年05月-2017年07月期间我院经动脉采血并行检验的90例患者作为本次试验对象,将其分为A、B、C三组,各组均为30例,其中,A组30例经桡动脉采血,B组经股动脉采血,C组经肱动脉采血,比较3组采血成功率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C两组采血成功率明显低于A组(P<0.05);同时,A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桡动脉穿刺采集动脉血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提升采血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CU躁动患者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采血后应用改良止血带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将200例每天经桡、肱、足背动脉采血的危重躁动患者按日期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单号为对照组,抽血后采用传统棉签按压法止血;双号为观察组,应用改良止血带压迫止血。观察两组患者的皮肤瘀斑情况、皮肤擦伤情况和止血效果。结果观察组出现局部皮肤瘀斑8例(8.0%),出现皮肤擦伤6例(6.0%),发生出血5例(5.0%);对照组出现皮肤瘀斑40例(40.0%),出现皮肤擦伤29例(29.0%),发生出血44例(44.0%)。两组皮肤瘀斑、皮肤擦伤及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良止血带在ICU躁动患者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采血后,能有效减少皮肤瘀斑、皮肤擦伤、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人血分析标本采集首选血管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桡动脉在肺源性心脏病病人动脉气血分析标本采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3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现察组32例,对照组31例。现察组选用桡动脉,对照组选用股动脉。比较两组1次穿刺成功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多少。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高,误入静脉率低,血肿发生率低,病人愿意执行。结论肺源性心脏病病人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宜首选挠动脉。  相似文献   

19.
吴洪燕  余雪红  王红 《右江医学》2004,32(6):557-558
目的 为血液灌流患者探讨一种理想的穿刺部位。方法 将 76例急性药物中毒行血液灌流患者随机分三组 ,肱动脉组 2 5例、桡动脉组 2 5例和足背动脉组 2 6例 ,观察各组首选部位穿刺成功率、重选部位穿刺率、局部血肿情况。结果 首选部位穿刺成功率足背动脉 88.46%、桡脉组 88.0 0 %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肱动脉组 64 .0 0 % ,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重选部位穿刺率桡动脉组 40 .0 0 % ,肱动脉组 5 2 .0 0 %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足背动脉组 11.5 4% ,与前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局部血肿发生率肱动脉组 40 .0 0 % ,桡动脉组 3 6.0 0 % ,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足背动脉组 11.5 4% ,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血液灌流治疗首选足背动脉穿刺成功率较高 ,并发血肿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改良式桡动脉采血法在COPD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COPD患者13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观察组行改良式桡动脉采血方式进行血气分析,对照组行传统桡动脉采血方式进行血气分析,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误入静脉率、淤血及血肿发生率、局部疼痛感等方面。结果:行不同的血气分析方式之后,观察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误入静脉率、局部疼痛感都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式桡动脉采血法方式应用于COPD患者中成功率高,疼痛感较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