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为带血管蒂枕骨骨模瓣行枕颈融合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经动脉罐注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和8例头颈铸型标本(5例保留骨胳)上,解剖并观测枕骨骨膜的血供情况,并在标本上模拟术式设计。结果枕骨骨膜血供丰富,枕动脉的枕支和降支及椎动脉第三段各发出到枕骨的骨膜支为11.0±1.5、2.5±1.0、3.8±0.9支,骨膜支的外径为0.3~0.8 mm,骨膜支相互吻合成网;枕动脉枕支可游离长度为3.7±0.3 cm,外径2.1±0.2 mm;枕动脉降支可游离长度为2.1±0.2 cm,外径1.5±0.2 mm;椎动脉可游离长度为3.6±0.2 cm,外径2.6±0.4 mm。结论设计带血管蒂枕骨骨膜瓣转位行枕颈融合术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观察46具尸体的胃后动、静脉,其结果:一、胃后动脉出现率为71.7±6.6%,胃后动脉起于脾动脉23例占69.7±8.0%,起于脾动脉上极支6例占18.2±6.7%,双胃后动脉4例占12.1±5.7%。二、胃后动脉起始处外径成人平均为1.81±0.52mm,儿童平均为0.98±0.25mm;终末部外径成人平均为1.45±0.48mm,儿童平均为0.75±0.23mm;胃后动脉长度成人平均为32.89±7.37mm,儿童平均为14.8±5.6mm。 三、胃后静脉出现率为56.5±7.3%,胃后静脉汇入脾静脉23例占88.5±6.3%,汇入脾静脉上极支3例占11.5±6.3%;胃后静脉汇入处的外径成人平均为1.61±0.85mm儿童平均为1.14±0.40mm。四、胃后动脉距腹腔干平均为29.27±15.19mm,胃后动脉距贲门平均为14.59±7.23mm,胃后静脉汇人脾静脉或脾静脉上极支处距门静脉平均为22.49±12.6mm。胃后动脉多有胃后静脉伴行,静脉以1支为多见。  相似文献   

3.
对54例我国成人尸体的脾动脉进行观察,结果如下: 1.脾动脉行程位置:观察38例,其动脉全行程在胰上缘者7例,胰后者7例。余24例中在胰上段者16例,胰段者18例,胰前段者22例,脾门段无。 2.脾动脉形态:直型者24例(44.44%),轻曲型22例(40.74%),显著曲型8例(14.81%)。 3.脾动脉起始处:始自腹腔动脉者49例(90.74%),始自腹腔肠系膜上动脉者一例(1.85%),以肝脾共干或胃脾共干始自腹主动脉者各二例(共7.41%)。 4.脾动脉长度及管径:平均长103.00±37.73mm(直型平均长88.25±17.80mm,轻曲型100.63±19.46mm,显著曲型158.50±62.35mm)。管径平均粗5.21±1.21mm,其中显著曲型者平均粗6.21±1.06mm。 5.脾动脉脾支分型:二支型48例(88.88%),三支型4例(7.41%),多支型二例(3.7%)。7例二支型及二例三支型均有上、下极支。有上极支者共19例(35.18%),有下极支者18例(33.33%)。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用膝降动脉髌下支为蒂胫骨骨瓣修复股骨远端骨不连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侧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膝降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和吻合情况?同时,以膝降动脉髌下支为蒂胫骨骨筋膜瓣修复6例股骨远端骨不连病例,随访评估临床疗效?结果:膝降动脉多数起自股动脉,始于收肌结节上方(10.5 ± 1.1)cm,主干长度为(1.5 ± 0.5)cm,沿途发出隐支和关节支?关节支于股骨内侧髁下缘上方(5.9 ± 1.0)cm处分出骨膜支,终支移行为髌下支?髌下支起始处外径为(1.3 ± 0.4)mm,血管主干长(11.6 ± 1.6)cm?6例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12.8 ± 1.5)周,完全负重行走时间(20.3 ± 1.8)周?患肢局部无疼痛及异常活动,负重和行走功能满意,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运用膝降动脉髌下支为蒂胫骨骨瓣修复股骨远端骨不连具有解剖学基础,并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应用成人尸体50具,对脾动脉及各级分支以进行观察和测量。脾动脉平均长为144.00±14.3mm,起始部管径平均为8.07±2.19mm,以2~3个弯曲多见,有27例,占54.00±7.04%。脾动脉主要分支:胰背动脉,出现率为96.00±2.77%;胰大动脉,出现率为88.00±4.59%;胰尾动脉,出现率为100%,有1~3支,其中1支者占63.83±7.01%;脾动脉其它胰支,出现率100%,有1~5支,其中2支者57.78±7.36%;脾叶动脉2分支型44例,占88.00±4.59%,脾段动脉4~5支32例,占64.00±6.78%。  相似文献   

6.
用15具小儿尸体,对胸骨、腹直肌血供进行了详细观察.胸骨血供来自胸廓内动脉发出的胸骨支、骨膜支.胸廓内动脉的位置恒定,距胸骨外缘0. 6±0.1cm处下行,移行于腹壁上动脉.腹直肌由腹壁上、下动脉、肋间动脉供血.腹壁上动脉起点距正中线1.3±0.4cm,外径1.2±0.4mm,入肌点距离3.2±1.1cm,入肌点距中线2.1±0.6cm.腹壁上、下动脉在腹直肌内吻合.术中切断肋骨分离腹直肌上端时,应保护腹直肌与肋骨结合部、胸廓内动脉、腹壁上动脉,保证术后侧支循环的建立.剥离胸骨时应保留骨膜,既可保存骨膜动脉又可利于术后胸骨的血供,促进愈合.  相似文献   

7.
脾动脉的应用解剖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应用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休50具,对脾动脉及分支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如下:(1)脾动脉平均长为11.50±1.12cm,脾动脉的弯曲以2~3个弯曲多见,占58%±6.98%,(2)脾动脉管径:脾动脉起始端管径为0.68±0.17cm,终末端管径为0.54±0.15cm。(3)脾叶动脉在距脾门2.38±1.18cm处,由脾动脉发出,二分支型最多,占70%±6.48%。(4)脾段动脉有3~6支,4支最多,占50%±7.07%。  相似文献   

8.
肩部血管蒂骨膜(骨)瓣的解剖学基础与术式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肩部带血管蒂骨膜 (骨 )瓣移位治疗肩关节周围骨不连、骨缺损、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术式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4 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 ,观察并测量肩关节周围动脉网有关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肩关节周围动脉网有关血管来自 :①胸肩峰动脉 ,主要分支中锁骨支长度 (2 .0± 0 .1)cm、外径 (1.2± 0 .2 )mm ;肩峰支长度 (5 .1± 0 .4 )cm、外径 (1.5± 0 .2 )mm ;三角肌支外径 (1.9± 0 .2 )mm ,发出点至三角肌和胸大肌入肌点长度分别为 (4 .8± 0 .5 )cm和 (3.2± 0 .4 )cm。②旋肱前动脉 ,主要分支中外侧降支长度 (6 .0± 0 .7)cm、外径 (1.2± 0 .2 )mm ,起点距肱骨大结节最高点为 (4 .1± 0 .7)cm ;内侧降支外径 (1.0± 0 .7)mm ,起点距肱骨头最高点距离为 (4 .0± 0 .6 )cm。③旋肱后动脉 ,其大结节骨膜支起点外径 (1.2± 0 .2 )mm ,供骨面积为 3.0cm× 5 .0cm。④肱动脉肌间隙支发升支直接骨膜支 ,上行连接旋肱前动脉内侧降支 ,其外径 (1.1± 0 .3)mm。上述动脉存在丰富的吻合。结论 :以肩部血管为蒂的骨膜 (骨 )瓣 ,是治疗肩关节周围骨不连、骨缺损及骨坏死的重要供区之一  相似文献   

9.
作者制作一具老年男尸标本,发现肾动脉及其分支存在变异.为积累解剖学资料和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对双侧肾动脉的起点和各级分支的长度,管径进行观测,报道如下. 1结果 右肾动脉为3支型,均起自腹主动脉右侧壁.第1支起点位于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右下方0.8 cm,与腹主动脉成70°角,外径2.3 mm,血管干长5 cm,于腰大肌前方行向肾门.第2支起点紧贴第一支起点下方,外径2.5 mm;在距第2支起点0.5 cm处发出分支行向右上方,供应右肾上腺,经追踪观察为肾上腺下动脉;在距起点2.7 cm处发出分支分别至右肾上段和前段,为右肾上极动脉和上前段动脉;其余终末支均入肾门.  相似文献   

10.
观测40例成人尸体的髂外静脉及其属支,结果如下。1、髂外静脉长度左侧和右侧各为7.41±1.60cm和8.32±1.43cm,中段外径各为8.85±1.73mm。和8.89±1.22mm。2、旋髂深静脉长4.4±2.1cm,中段外径1.59±0.33mm。3、腹壁下静脉内、外侧支长度各为6.62±2.30cm和6.90±2.01cm,中段外径各为1.43±0.53mm和1.02±0.43mm。4、耻骨静脉长2.30±0.81cm,注入处外径1.27±0.77mm。5、髂外静脉属支类型:I型占51.3%,Ⅱ型占20%,Ⅲ型占5%和Ⅳ型占23.7%。文中就上述结果的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隐血管蒂逆行组织瓣移位修复小腿中上段损伤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2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隐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和吻合。结果 隐动脉和膝降动脉关节支在 84 .33%的情况下共干于膝降动脉 ,膝降动脉在距股骨内侧髁上平均 8.4 2cm处发出 ,起始处外径 (1.79± 0 .32 )mm ,走行 (4.0 2± 2 .2 0 )cm后发出关节支后主干延续为隐动脉。隐动脉起始部外径 (1.14± 0 .2 3)mm ,营养缝匠肌的下 1/3段和膝内侧上部的皮肤。隐动脉终末支分布于小腿内侧上段皮肤 ,并在鹅足区附近皮下与膝下内侧动脉皮支和胫后动脉肌间隙皮支有恒定的吻合。膝降动脉关节支主干长 (6 .0 7± 0 .98)cm ,起始部外径 (1.19± 0 .2 3)mm ,营养大收肌腱和股骨内侧髁。结论 隐血管蒂逆行组织瓣移位可以修复小腿中上段骨和 (或 )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设计带伴行营养血管蒂腓肠神经电缆式神经移植体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观察26例成人下肢腓肠内侧皮神经(MSCN),腓神经交通支(PCN),腓肠神经(SN)及其伴行营养血管等。设计带伴行营养血管蒂腓肠神经电缆式神经移植体。结果 (1)腓肠内侧皮神经、腓神经交通支、腓肠神经的长度分别为20.01±0.61 cm、20.19±0.80 cm、12.98±0.61 cm,其横径分别为1.51±0.10 mm、2.50±0.10 mm、2.95±0.12 mm。(2)腓肠内侧皮神经伴行动脉(ANV)1支,外径为0.80±0.04 mm,伴行神经干的长度为8.78±0.52 cm。腓神经交通支伴行营养动脉1支,外径为0.91±0.03 mm,伴行神经干的长度为7.61±0.41 cm。结论可设计和应用带伴行营养血管蒂腓肠神经电缆式神经移植体桥接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13.
腓浅动脉皮支蒂皮瓣的临床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腓浅动脉皮支血管的数量、发出的位置、血管的直径、长度以及发出后与主干大体的角度 ,为形成腓浅动脉皮支蒂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采用经股动脉热红明胶灌注的尸体 18具 (36侧 ) ,经月国动脉灌注的下肢标本 4侧 ,共 4 0侧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腓浅动脉及其皮支进行解剖和观察。结果 腓浅动脉有 3~ 5支皮支发出 ,前 3支恒定出现 ,第 1支在腓浅动脉刚出肌间隔处 ,距腓骨小头 13.76± 2 .36cm。 3支的血管外径、长度分别为 0 .6 1± 0 .2 5mm和 2 .12± 0 .32cm ,0 .4 5± 0 .2 0mm和 1.6 3± 0 .4 2cm ,0 .4 3± 0 .2 1mm和 1.72± 0 .4 6cm。距第 1支 3.4 4± 0 .98cm发出第 2支 ,距第 2支 3.5 3± 0 .74cm发出第 3支。第 4支出现率 12 .5 % ,血管直径 0 .0 4mm ,长度 1.6 8± 0 .31cm ,距腓骨小头 2 2 .38± 0 .95cm。第 5支出现率 7.5 % ,外径 0 .19± 0 .0 1mm ,长度 1.5 7± 0 .77cm ,距腓骨小头约 2 4 .12± 1.0 6cm。结论 ①浅动脉在出肌间隔及筋膜下段恒定地发出 3~ 5条皮支血管 ;②前 3支出现率高 ,管径及长度差异无显著性 ;③腓浅动脉皮支血管管径较粗 ,可以形成带蒂皮瓣。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自体下颌下腺移植治疗重症干眼病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解剖15具经双侧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头颈部标本。结果(1)颞浅动脉从腮腺上缘穿出上行,距外眦平面上方1.18±0.12 cm处分为额、顶2支,额支起始处外径为1.63±0.12 mm,主干长4.70±1.42 cm,顶支向后上走行,分布于颞区和顶区,起始处外径为1.44±0.14 mm。颞浅静脉伴行在颞浅动脉的后方。(2)下颌下腺位于下颌下三角内,其大小为:长3.06±0.57 cm,宽1.80±0.21 cm,厚1.51±0.43 cm。在下颌下腺内侧面的前端有下颌下腺导管穿出,其上方有舌神经,下方有舌下神经与之并行;滋养下颌下腺的动脉来自面动脉、颏下动脉、舌动脉等。其中最主要的血供来源为面动脉。面静脉是下颌下腺静脉回流的主要血管。结论成功施行自体下颌下腺移植治疗重症干眼病的手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41例成人尸体胃后动脉。胃后静脉进行了观察和测量。胃后动脉出现率为78.0±9.4%(33/41例)。胃后动脉由脾动脉或脾动脉上极支或脾动脉和脾动脉上极支发出,以及极个别由腹腔动脉根部发出,均经膈胃韧带至胃后壁贲门侧及胃底的小弯侧,胃后动脉大多数为1支型,93.6±4.3%(30/32例),其余为2支型,6.3±3.7%(2/32例),胃后动脉长度平均为4.8cm,其外径平均为2.3mm。胃后静脉出现率也32/41例,与胃后动脉伴行者93.6±4.3%(30/32例),不伴行者6.3±3.7%(2/32例),胃后静脉大多数为1支型30/32例,2支型为2/32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腕部背侧带血管蒂骨 (膜 )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 ,解剖观测了骨间前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的腕背支以及第 2 ,3掌背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①骨间前动脉腕背支始于桡骨茎突上 (6 .6± 0 .7)cm处 ,外径 (1.4± 0 .2 )mm ;②桡动脉腕背支起点距桡骨茎突 (1.2± 0 .3)cm ,外径为 (1.3± 0 .3)mm ;③第 2 ,3掌背动脉分别始于桡动脉腕背支和掌深弓的穿支 ,外径均为 (0 .8± 0 .2 )mm ;④尺动脉腕背支于豌豆骨上 (4 .1± 0 .6 )cm始于尺动脉 ,外径 (1.2± 0 .3)mm。上述动脉间相互吻合丰富 ,在手背形成动脉网 ,并发骨膜支分布尺、桡远端和掌骨。结论 :以上述动脉腕背支及第 2 ,3掌背动脉为蒂 ,可以设计不同的带血管蒂的骨 (膜 )瓣 ,用于邻近移位修复舟、月骨骨不连或骨坏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调查48例成人尸体中,发现有5例(10.4±0.4%)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共干起始于腹主动脉,其共干起始的状态都不尽相同,现报道如下。在5例共干变异中,有2例起始于第十二胸椎的下缘,2例起始于第十二胸椎与第一腰椎之间,另1例位于第一腰椎的中部。共干的起始部距膈肌主动脉裂孔的距离平均为0.96 0.32(0.7~1.5)cm,共干起始部分的长度在0.5cm~1.4cm之间,平均长为0.84±0.40cm。共干部分均以锐角自腹主动脉发出,其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平均为60°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调查48例成人尸体中,发现一例肠系膜上、下动脉共干起始变异,其起始部的共干状态较为特殊,现报道如下: 成人女尸,腹主动脉全长15.75cm,于第2~3腰椎高度有明显向右弯曲畸形,左右髂总动脉的夹角为71°,主动脉分杈部位于第4~5腰椎间盘高度,左髂总动脉长3.8cm,右髂总动脉长2.2cm,在腹主动脉下段距主动脉分权部6.3cm的前壁,约平第3腰椎高度,向右下方发出一支动脉,其起始部外径为0.75cm,与腹主动脉的夹角为80°,此动脉向右走行6.3cm后,又分出一  相似文献   

19.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8,(4):255-257
[目的]研究胫前返动脉复合皮瓣的解剖学特点.[方法]取25侧经髋关节离断的新鲜下肢标本,经股动脉插管行红色乳胶灌注.显微镜下行解剖观察胫前返动脉的分支、走行及吻合情况,测量胫前返动脉及各分支的外径和干长.[结果]胫前返动脉分支主要有三支型(97%)和两支型(3%).胫前返动脉干长为(0.49±0.12)cm,外径为(1.99±0.11)mm;上支干长为(2.51±0.12)cm,外径为(1.75±0.12)mm;腓骨头支外径为(1.74±0.14)mm,胫骨粗隆支外径为(1.69±0.24)mm,下支自胫前动脉发出处的外径为(1.81±0.31)mm.[结论]胫前返动脉下支可用于切取骨膜皮及骨皮复合组织瓣.  相似文献   

20.
为提供与选择性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插管有关的解剖学资料,在56例尸体标本上,观测了肠系膜上、下动脉起始部位、外径、干长以及始端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测量了从腹股沟韧带下20.0mm 处到经股动脉插管至肠系膜上、下动脉根部的长度和前正中线长度,分别为283.0±17.9mm,212.7±25.9mm 和501.6±37.5mm.插管长度与前正中线相关回归方程式为:肠系膜上动脉(?)=0.28X+144.3,肠系膜下动脉(?)=0.34X+4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