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女尸,约65岁,身高153cm,坐高84cm.解剖时,发现先天性无胸大、小肌,现报道如下:尸体胸部的皮肤完整,无刀疤,表皮因有皮肤疾患呈白色斑块状.双侧乳头在锁骨中线处,平第四肋间隙.右侧乳头发育良好,乳晕直径约2cm.左侧乳头发育不良,呈幼稚样,乳晕与周边皮肤无明显分界.切开皮肤,右侧浅筋膜完整,于第2至6肋间范围内尚存少量萎缩的乳腺组织,胸大、小肌如常.胸大、小肌最长径分别为20.6cm和15.4cm.于锁骨中线处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成年女性乳头乳晕区神经来源及其分布情况,指导临床实践,尽可能保留乳头乳晕感觉功能。 方法 对8具成年女性尸体的15侧乳房标本进行大体解剖学研究,应用显微手术器械对乳头乳晕区的神经来源、分布进行追踪探查。 结果 肋间神经前皮支和外侧皮支共同构筑了乳头乳晕区神经网。15侧标本乳头乳晕区神经支配均由第3及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及第4和第5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共同支配,其中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占据整个乳晕区神经分布约75%。 结论 乳头乳晕区神经分布广泛,呈现互补性,当第3或第5肋间神经受损时,乳头乳晕仍保留有大部分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3.
乳头、乳晕区神经分布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乳头、乳晕区神经走行和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成年女尸乳房标本,在立体光学显微镜下解剖观察乳头、乳晕区的神经分布,结合乳头、乳晕区新鲜标本冷冻、切片和HE染色,取典型断面,用体视学方法观察不同层面内四个象限中神经纤维的分布密度。结果:①分布于乳头、乳晕区的神经来自第3、第4、第5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以及穿乳腺组织的深支。②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于左乳4点钟、右乳8点钟位置进入乳头、乳晕区,支配乳头的神经主要来自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③乳头、乳晕外下象限神经分布较其他象限密集。④乳头、乳晕区神经分布密度呈向心性递增。结论:胸部手术,尤其是乳房整形术中应尽量避免损伤第3、4、5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特别注意保护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乳头、乳晕区外下象限的神经,以免造成乳头、乳晕区感觉障碍。  相似文献   

4.
女性乳房深部神经的走行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研究女性乳房深部神经的走行分布,为设计合理的乳房缩小整形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7具女性尸体的14个乳房标本的肋间神经分支进行解剖观测,其中3具为乳房肥大伴下垂标本。结果: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的深支恒定到达乳头乳晕,于乳房后间隙向内走行约(2.8±1.0)cm后进入乳腺,距乳晕缘(2.2±1.3)cm穿出乳腺,于皮下走行进入乳晕皮下;在下垂乳房,该神经随乳房下垂而下降。3、5肋间神经深支到达乳晕者分别为2个乳房和4个乳房。前皮支没有深支进入乳腺。结论:乳头乳晕总是恒定地接受来自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支的神经支配,因此在乳晕周围环形切口乳房缩小整形术中,在皮下浅支均被切断的情况下,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外下方腺体携带乳头乳晕转移,以保证乳头乳晕的感觉。  相似文献   

5.
前锯肌瓣乳房再造或丰乳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应用前锯肌瓣乳房再造术或丰乳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在32具成人尸体观测了前锯肌第2~7肌齿的长、起、中、止点的宽、厚及肌的起点距前正中线和锁骨中线的距离以及血管、神经等。结果:①前锯肌的第3、4、5、6齿复合瓣的长度,起、中、止点宽度和厚度分别为159.6,94.4、80.4、52.8mm和3.5、5.8、9.3mm.②第3、4、5、6齿复合瓣距前正中线和锁骨中线的距离分别为106.9mm1和40.0mm。③肌由胸长神经和肋间神经外侧支双重支配,其前上部由胸外侧动脉、后下部由胸背动脉供应。结论:前锯肌的第3、4、5或6齿从形态上可以用于丰乳或乳房再造术,保留肌的第1、2齿和第6以下肌齿既可以防止“翼状肩”的发牛又可以使肩胛骨保持旋转功能.  相似文献   

6.
女性乳房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女性乳房动脉和神经分布特征,为女性乳腺手术和乳房整形美容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5具成年女性尸体30个乳房标本进行解剖,观测其动脉和神经的分支分布。结果①女性乳房血供由胸外侧动脉、胸廓内动脉、胸肩峰动脉和肋间动脉穿支提供。②第2~6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均支配女性乳房,分支走向呈"立体发散"模式达乳房腺体及皮肤。乳头和乳晕的神经以第4肋间神经为主。结论女性乳房手术应注意保护其动脉和神经。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临床晚期不能手术治疗的肺癌或中晚期化疗加放疗、化疗加手术的综合性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解剖、观察 12 1例成年尸体的右侧肋间后动脉与右支气管动脉的共干类型、右侧支气管动脉开口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测量右侧第三肋间后动脉在腋中线的外径。结果 右侧第三肋间后动脉与支气管动脉的共干情况有四种 ;支气管动脉共干开口处平对T4~T6椎骨 ,右侧第三肋间后动脉在腋中线的外径平均为 0 78mm± 0 33mm。结论 根据支气管动脉的解剖学基础 ,在腋中线选右侧第三肋间后动脉行保留导管 ,定期向癌区灌注化疗药物的方法 ,对晚期或中晚期右侧肺癌进行综合性治疗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女性乳房的血管构筑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女性乳房的血管构筑模式,为设计安全的乳房缩小整形术式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采用血管铸型、乳房组织血管透明方法对11具成年女性尸体22个乳房标本血管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乳房皮肤层血供主要来自胸廓内动脉的穿支和胸外侧动脉的分支,血管走行朝乳头方向集中。胸廓内动脉穿支中以第2肋间穿支为最粗大,胸外侧动脉分支中以乳头外上方分支为最粗大。乳腺主要血供来自深部穿支:上半部来自胸大肌表面的穿支较细小,下半部来自肋间隙的穿支较粗大。这些穿支血管垂直走向皮肤表面与皮肤层血管形成吻合。结论:(1)乳头乳晕的血供主要来自皮肤层,皮肤血管以胸廓内动脉的第2肋间穿支和胸外侧动脉的起始部分支最为粗大;(2)来自深部乳腺的血供较少,为胸壁穿支的细小终末支;(3)在乳房缩小整形术中,以内上或外上真皮蒂或真皮腺体蒂携带乳头乳晕较单纯腺体蒂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9.
肋间动脉与冠状动脉搭桥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肋间动脉与冠状动脉搭桥术提供解剖学资料,在40侧成年尸体上对第七、八对肋间动脉进行了观察.左侧第七肋间动脉至液后线长平均为19.5cm.至锁骨中线为26cm;左侧第八肋间动脉长分别为19.7cm和27.5cm;右侧第七肋间动脉长分别为20.7cm和27.5cm;右侧第八肋间动脉长分别为21.2cm和28cm.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经第1肋间隙胸腔穿刺引流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方法 26具成年人尸体标本,测量锁骨中线与第1肋上缘交点(引流点)至胸顶诸条血管的最近距离,对10例经第1肋间隙胸腔穿刺引流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引流点至锁骨下静脉的距离左侧为(29.6±1.9)mm,右侧(28.0±1.5)mm;至锁骨下动脉左侧(32.2±1.6)mm,右侧(31.6±1.8)mm;至无名静脉左侧(34.0±1.6)mm,右侧(33.8±1.5)mm;至胸廓内动脉左侧(30.0±2.1)mm,右侧(29.8±2.0)mm。临床观察表明,此引流点对胸膜腔顶部的包裹性残腔疗效满意。结论 临床上采用第1肋间隙胸腔穿刺引流是可行的,当病变高于第2肋间时,可采用经第1肋间隙穿刺引流胸腔。  相似文献   

11.
患儿,男,7岁,出生后2月发现心脏杂音。查体:口唇紫绀,心尖搏动点在左第5肋间锁骨中线外侧2.5cm处,X线胸片示心影呈横位,心尖上翘,心胸比例0.61。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法乐氏五联症。1998年12月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胸骨正中切口,见心脏横...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Ⅰ~Ⅱa期乳腺癌患者采取单孔腔镜下行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切除术治疗的疗效及其可行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92例Ⅰ~Ⅱa期乳腺癌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均保留乳头乳晕,对照组采取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单孔腔镜下乳腺切除术,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能够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为100%,无转成开放手术治疗病例,手术后病理检查病变最大直径为3.5cm,患者无癌转移情况。两组手术出血量、引流时间、引流量及手术时间对比区别明显(P<0.05);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9.13%,观察组为8.70%(P<0.05);两组患者切口长度、乳头乳晕保留率、美容效果评分情况对比有明显区别(P<0.05)。结论:采取单孔腔镜下行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切除术在Ⅰ~Ⅱa期乳腺癌患者临床治疗中疗效显著,美容效果好,患者接受度高,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3.
<正>1临床资料本例读片资料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提供,通讯读片编号B10-3。患者女性,37岁,发现右侧乳腺包块2年余,伴进行性长大半年。临床查体:右侧乳腺12点距乳头5 cm处扪及不规则包块,大小6 cm×5 cm,质硬,表面欠光滑,边界不清。挤压右侧乳头后见中央偏内侧单孔血性溢液。双侧腋窝及锁骨区未扪及肿大淋巴结。包块活检病理诊断考虑“恶性肿瘤”,遂行不保留乳头乳晕的右侧乳腺皮下单纯切除和右腋  相似文献   

14.
全内脏转位二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所在两家医院近期分别收治全内脏转位畸形并发食管癌患者2例.例1,男,41岁.胸片示心脏偏于胸腔右侧.心尖朝向右前下方,主动脉弓位于纵隔右侧,纵隔无偏移.胃泡影位于右侧.心电图检查也提示右位心.人院查体、头颅、躯干及四肢均无畸形.心尖博动点位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肺肝浊音界位于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经右胸切口剖胸探查见主动脉弓位于右胸腔,右肺两个肺  相似文献   

15.
第1-4对肋间静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2具成人尸体上解剖观察了第14对肋间静脉间的组合型式、交通支、上、下端的汇入处及瓣膜发现第一肋间静脉经肋骨小头下向上可汇入椎静脉、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其中以椎静脉为主(右侧40.63%左侧37.5%),汇入处外径右侧2.03±0.76mm,左侧2.13±0.91mm。第1-4对肋间静脉间的组合型式也相当复杂。右侧以第二与第三肋间静脉共干江入夺静脉弓较多,占28.13%,汇入处外径4.36±2.12mm。左侧以第二,第三和第四肋间静脉共干汇入奇静脉或副半奇静脉较多,占37.5%,汇入处外径2.56±1.71mm。同侧第1-4肋间静脉之间的纵行交通支左侧有19支(占59.4%),右侧有10支(占31.3%),主要是第一与第二肋间静脉之间的交通支。静脉内瓣膜较少(右侧19处,左侧11处)。  相似文献   

16.
在胸部疾病的急救和治疗中,胸腔引流术为常规操作技术,已为广大临床医师所掌握。经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气体引流)及经液中,后线第六至第八肋间(引流液体)为常规穿刺部位。我科自1990年8月以来经液窝置管引流气体及液体,与传统方法比较有较多优点,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予以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大体标本进行肝上下界所在高度的测量以及部分肝外胆道的定位,以辅助确定穿刺针在体内的活动范围,为临床上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穿刺点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肋间隙和肋骨为参照,测量大体标本右腋中线上肋膈角最低点所在位置;以剑突、脐、耻骨联合所在平面为参照,测量肝上下界所在高度;以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下缘交点为参照,测量胆囊底的实际相对位置偏移;以前正中线为参照,测量Calot三角上的3个点到正中矢状面的距离。结果本研究标本中96.67%的右肋膈角下界高于第11肋;一般肝上界最高点不超过剑突高度以上3.20 cm,不低于耻骨联合高度以上27.93 cm,不低于脐所在高度以上14.26 cm;右腋中线上肝下界到剑突距离/肝下界到耻骨联合距离的比值为0.33~1.35;右锁骨中线上肝下界到剑突距离/肝下界到耻骨联合距离的比值为0.15~0.89;前正中线上肝下界到剑突距离/肝下界到耻骨联合距离的比值为0.05~0.79。结论本研究测得的肝上下界体表定位可作为临床工作中的辅助手段;临床可将右肋间入路PTCD的体表穿刺点设计为右腋中线上第11肋间,避免穿刺针误入胸膜腔。  相似文献   

18.
有关肋间动脉变异报道比较少见,作者在解剖1具中年男性尸体时,见其右侧肋颈干分支及分布范围异常,报道如下:该例尸体右肋颈干起自锁骨下动脉第2部分,外径为1.5mm,于胸廓后内侧壁往外下行走,在第1肋骨颈处发出上、下两条分支.上支外径1.1mm,为颈深动脉,向内上走行.下支外径1.2 mm,为最上肋间动脉,向外下行走于第2肋骨角处发出第1、2肋间动脉,分别紧贴第2肋骨上、下缘行走,外径均为0.9 mm.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临床应用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手术过程中神经吻接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观测胸内侧神经及尺神经深支分支特点,比较相关神经有髓神经纤维数目,确定手术过程中神经吻接。结果胸内侧神经为胸小肌的主要支配神经,其在第3肋间隙近锁骨中线处入胸小肌,有髓神经纤维计数为(868±130)根;尺神经深支穿出内侧肌间隔后在第3、4掌骨间隙分别发出两明显肌支,其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分别为(394±49)根、(708±78)根;P3L4(尺神经深支在第4掌骨间隙的分支,其分布于第3骨间掌侧肌和第4蚓状肌)与胸内侧神经、正中神经返支有髓神经纤维数目都比较接近。结论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手术中,在切取胸小肌时以胸内侧神经作为供体神经,以第3肋间隙与锁骨中线交点为标记寻找该神经;尺神经深支中P3L4肌支与胸内侧神经吻合最匹配。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34岁。主因劳累后心悸1年于1997年4月14日入院。查体见心尖博动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心浊音界大部分位于右胸,轻度扩大,心率67次/分,律不齐,于胸骨右缘第3肋间可闻及Ⅲ/6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双手大小不等,左手及左足六指畸形。超声心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