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初期效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初期效果.[方法]分析31例单独采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或结合固定融合方法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初期随访结果,记录Wallis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VAS疼痛10分法和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组腰椎手术疗效标准评估手术疗效,随访有无Wallis系统相关并发症及疗效.[结果]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前1 d、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疼痛VAS评分分别为7.9±2.0、2.6±1.2和1.7±0.8,术后末次随访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4.4% .[结论]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或结合固定融合方法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简便安全,初期随访疗效良好,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增加了一种全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管减压加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初期效果.[方法]分析自2008~2011年65例单独采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或结合固定融合方法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初期随访结果,采用VAS疼痛10分法和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学组腰椎手术疗效标准评估手术疗效,随访有无Wallis动态固定系统相关并发症及疗效.[结果]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前ld、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疼痛VAS评分改善明显,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内置物移位、邻近节段退变加重.[结论]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或结合固定融合方法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简便安全,初期随访疗效良好,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增加了一种全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初期效果。方法分析27例采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或结合固定融合方法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初期随访结果,采用视觉模拟疼痛(visualanalogue scale,VAS)100分法和Odom′s评分评价手术疗效,随访有无Wallis系统相关并发症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优22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2.2%。下腰痛VAS评分术前(72.3±2.6)分,术后(15.8±8.1)分。无感染、脑脊液漏、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Wallis棘突动态稳定系统或结合固定融合方法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初期随访疗效良好,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增加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DD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1年6月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5例:其中巨大椎间盘患者5例;节段性腰椎失稳致下腰痛患者3例;腰椎管非硬性狭窄患者4例;既往节段融合后出现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患者3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前术后JOA评分、腰腿痛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情况(ODI).[结果]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经随访,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JOA评分、功能障碍指数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术中及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出现不良并发症.[结论]掌握好适应证,Wallis系统能为DDD患者的阶梯治疗环节上增加一种有益的过渡性甚至是终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Wallis动态稳定系统作为腰椎非融合技术中的一种手术方式,是由棘间阻滞剂和涤纶人造韧带构成,在保持脊柱稳定的同时保留病变节段一定的活动度。近年来,研究发现Wallis动态稳定系统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既能改善临床症状,也能有效延缓邻近节段退变等并发症。本文通过综述Wallis动态稳定系统与腰椎退行性疾病相关的文献,阐述了Walli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远期预后效果,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术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椎间盘切除、棘突间Wallis系统置入术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本科采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21例L3、4、L4、5退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观察、统计病人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选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术后VAS评分及ODI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椎间盘切除、棘突间Wallis系统置入术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有效的,但宜观察术后腰椎活动度和长远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X - stop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初期效果.[方法]分析10例单独采用X- stop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或结合开窗椎间盘摘除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初期随访结果,记录X- stop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VAS疼痛10分法和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组腰椎手术疗效标准评估手术疗效,随访有无X - stop系统相关并发症及疗效.[结果]X- stop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前1d、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疼痛VAS评分分别为7.8±2.0、2.6±1.2和1.7±0.8,术后末次随访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4.25%.[结论]X - stop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或结合椎间开窗方法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简便安全,初期随访疗效良好,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全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优势,观察其延缓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作用。方法收治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0例行腰椎间盘摘除术+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固定,对照组30例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对比,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在VAS和JOA评分方面,两组术后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3年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邻近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和椎管面积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无显著差异,术后3年观察组未见明显变化,对照组则有显著退化(P0.05)。结论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手术破坏性较小,术中出血量少,对邻近椎体退行性变可起到明显的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腰痛的疗效.方法 2007年10月~2008年12月共使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腰痛患者37例,男27例,女10例,年龄19~75岁,平均48.0岁.手术开窗摘除突出的间盘,置入Wallis系统.对患者术前、术后1月、术后1年进行VAS及ODI评分.术后随访(12.1~25.4)月,平均(17.9±4.0)个月.结果 1例术后半年出现腰痛复发,保守治疗缓解.VAS及ODI术前评分(7.8±1.0)分,(77.9±4.8)%;术后1月评分(1.6±1.0)分,(24.2±4.6)%;术后1年评分(0.8±0.7)分,(13.0±3.8)%.运用SPSS 13.0分析,P<0.01,改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Wallis系统作为一种弹性固定系统,能够保留固定节段一定的活动度,维持腰椎稳定,预防临近节段退变,是治疗腰椎退变性腰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技术的发展现状、结构特点与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方法查阅近年相关文献,系统回顾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技术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研究成果。结果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技术是脊柱外科后路非融合植入物的一类,根据设计可分为动态和静态系统两大类,动态系统包括Coflex器械和椎间辅助运动装置,静态系统包括X-STOP器械、ExtenSure器械和Wallis器械。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技术是脊柱外科的新技术,可以保留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功能的完整性,维持或恢复节段间正常运动,且对邻近节段无不利影响。腰椎棘突间内固定系统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关节突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不稳等疾病。结论随着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技术日趋成熟和各种类型内固定器械研究的日益增多,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将进一步发展,但其远期疗效、确切手术适应证等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Wallis棘突间动态固定防治腰椎退变的短期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置入治疗早期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短期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共治疗36例(37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2-3 1例,L3-4并L4-5 1例,其余均为L4-5间隙.男23例,女13例;年龄38~55岁,平均43岁.手术保留椎间盘突出节段棘突,以脊柱显微镜配合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置入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并固定缝合.对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JOA脊髓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平均随访13.5(3~17)个月,手术前及随访期间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及MRI,按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手术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1例中,其余35例疗效评估均为优;JOA评分15~17分,平均16.3分;VAS 0~2分,平均0.6分.MRI显示:Wallis系统置入节段脊髓受压表现消失,椎间盘信号有改善,相邻节段椎间盘无退变加重表现.36例患者无脑脊液漏、感染、残留椎间盘突出、椎间盘再突出及置人物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置入作为一种预防及治疗腰椎疾病的"非融合-动态稳定"手术,可以保留腰椎被固定节段的活动性、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同时维持节段稳定性,促进退变椎间盘的恢复,并通过保留手术节段脊柱运动功能而预防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动态中和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陈喜君  范顺武 《中国骨伤》2013,26(6):526-529
动态固定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日益成为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动态中和固定系统(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Dynesys)作为动态固定技术的一种,既能保持脊柱的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在延缓邻近节段退变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Dynesys技术可作为腰椎融合之外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另一最佳选择,主要适用于轻至中度的腰椎退变性疾病,但它缺乏保持和恢复腰椎前凸的机制需要患者主动伸展实现前凸。如何延长使用寿命、预防并发症发生等问题有待解决,其远期疗效及延缓邻近节段退变作用机制需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0年7月本院骨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70例,其中40例行髓核摘除+Wallis棘突间固定(Wallis 组),30例行单纯髓核摘除(单纯组).观察两组患者病变节段术前术后椎间盘平均高度(disc height,DH)及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的变化、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糊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下腰痛疾患疗效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JOA)、Oswestry功能残障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后随访9~34个月,平均(18.24±5.15)个月.[结果]Wallis组术后1周DH值较术前显著增高,且术后末次随访时(平均18.2个月)较术前无显著变化;而单纯组术后1周DH值较术前无显著变化,术后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减小.Wallis组术后ROM值比术前显著减小(P<0.05),而单纯组则与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周两组间的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Wallis组优于单纯组(P<0.05).[结论]Wallis 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与单纯髓核摘除术相比,具有满意的近期影像学及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背景:长期以来,脊柱融合术一直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疾病的“金标准”,但是坚强的后路固定器械和椎间融合牺牲了腰椎的活动度,并造成应力集中,往往导致固定相邻节段椎间盘的退变,并且一部分相邻节段的退行性变可引起临床症状,影响预后,成为脊柱内固定术后一个潜在的长期并发症。目的:探讨WavefleX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应用WavefleX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34例,男16例,女18例,年龄35~72岁,平均(54.84±7.9)岁。根据椎间盘退变程度,采用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或不融合、植入WavefleX系统固定。观察手术前后简化McGill疼痛评分(SF-MPQ)、疼痛视觉类比(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整个腰椎以及动态固定节段的活动范围(ROM),节段融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4~32个月,平均(17.0±1.6)个月。手术时间80~210min,平均(160.04±7.4)min,术中出血量150~700ml,平均(300.0±813)ml。术后SF-MPQ、VAS评分、ODI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腰椎及动态固定节段ROM无明显减低(P〉0.05)。结论:WavefleX系统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方法,对病变节段能提供稳定力学环境,同时保留部分活动度,利于缓解椎间盘退变,对邻近节段活动度影响不大,可能延缓邻近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15.
Treatment of chronic low back pain due to degenerative lumbar spine conditions often involves fusion of the symptomatic level. A known risk of this procedure is accelerated adjacent level degeneration. Motion preservation devices have been designed to provide stabilization to the symptomatic motion segment while preserving some physiologic mo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changes in relative range of motion caused as a result of application of two non-fusion, dynamic stabilization devices: the Universal Clamp (UC) and the Wallis device. Nine fresh, frozen human lumbar spines (L1–Sacrum) were tested in flexion–extension, lateral bending, and axial rotation with a custom spine simulator. Specimens were tested in four conditions: (1) intact, (2) the Universal Clamp implanted at L3–4 (UC), (3) the UC with a transverse rod added (UCTR), and (4) the Wallis device implanted at L3–4. Total range of motion at 7.5 N-m was determined for each device and compared to intact condition. The UC device (with or without a transverse rod) restricted motion in all planes more than the Wallis. The greatest restriction was observed in flexion. The neutral position of the L3–4 motion segment shifted toward extension with the UC and UCTR. Motion at the adjacent levels remained similar to that observed in the intact spine for all three construct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UC device may be an appropriate dynamic stabilization device for degenerative lumbar disorders.  相似文献   

16.
背景:传统的脊柱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临床问题,在此背景下,多种非融合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目的:评价减压结合动态稳定系统(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 for the spine,Dynesys)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效果。方法:2008年7月至2011年8月应用后路减压术结合单节段Dynesys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29例,评价指标包括VAS、ODI评分及椎间高度和椎问活动度。结果:2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1个月,平均17.8个月。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VAS、ODI评分较术前评分均显著降低(P=0.001),术后及末次随访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手术节段(L4-L5和L5-S1)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显著增大(P=0.009、P=0.001),术后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椎问活动度较术前显著减小(P=0.001)。上下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及椎间活动度术后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Dynesys后路动态稳定系统为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其短期疗效满意,长期效果则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腰椎椎间融合术与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选择3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L4/L5)患者,按配对设计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16例患者均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单枚融合器置入;治疗组16例患者行常规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和Isobar动态固定。比较观察2组病例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等。治疗效果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手术邻近节段(L3/L4和L5/S1)及腰椎(L2~S1)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采用过伸过屈动力侧位X线片检查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6~24个月的随访,平均15.8个月。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术后ODI及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2组术后邻近节段(L3/L4和L5/S1)的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L2~S1)的ROM,融合组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动态固定组较术前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椎间融合术与Isobar动态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均可取得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但理论上动态固定技术内固定失败的风险高于椎间融合术,故采用动态固定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应慎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Wallis)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行髓核摘除并Wallis置入固定手术。结果本组19例获随访28~40个月,平均30个月。术前JOA和VAS评分分别为(10.65±2.43)分、(7.50±0.95)分,术后2年JOA和VAS评分分别为(26.87±1.43)分、(0.21±0.01)分。结论脊柱后路Wallis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等特点。其作为一种软性固定可以起到从僵硬融合节段向正常非融合活动节段的缓冲连接作用,同时亦是延缓脊柱终末期治疗(脊柱融合手术)的有应用前景的中间替代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