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溺水后并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方法 收集溺水后并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36例,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记录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结果和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的改变,观察其疗效,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NIPPV能明显改善溺水后并ALI/ARDS患者的临床监测指标.结论 溺水后出现急性肺损伤、早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可考虑尝试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2.
前已知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病原为一种新冠状病毒,其病情变化迅速,部分患者在短期内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临床表现为呼吸窘迫和进行性低氧血症,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刘瑶  张义玲 《护理研究》2011,25(26):2390-2392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在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5月我科室收治的27例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进行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的病例资料,对比治疗前后病人呼吸、循环参数变化情况。[结果]25例病人经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后各项指标明显改善。[结论]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显著,早期无创呼吸机的应用及精心的护理,可以帮助病人度过全身炎症反应期,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比较无创正压通气与有创通气治疗淹溺者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63例淹溺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无创正压通气组,B组为有创通气组,分别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和有创通气治疗,观察两种通气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机械通气0.5h、1h,4h、12h后两组pH、Pa02、PaCO2及HR、RR均明显改善(P〈0.05)。B组HR、RR在机械通气0.5h、1h后下降较A组快,但在机械通气4h后两组HR、RR变化一致。这与B组气管插管时应用镇静麻醉剂或肌肉松弛剂有关。A组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P〈0.05),A组平均住院费用、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少于B组(P〈0.05),治愈率两组无明显差别。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方法和有创通气方法治疗淹溺者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无创正压通气方法优于有创通气方法。  相似文献   

5.
早产儿湿肺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产儿湿肺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方法 分析我科1998年1月至2002年8月收治的30例早产儿湿肺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动脉血气变化及机械通气疗效结果早产儿湿肺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者占同期新生儿湿肺总数的20%(30/150)。30例均为削宫产临床表现以气促、呼吸闲难、青紫为主。24h后明显加重。胸片显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0例均需机械通气治疗,5、6d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全部治愈。结论 早产儿湿肺可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动态观察胸片变化和及时行机械通气治疗有助于治疗。  相似文献   

6.
机械通气救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2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方法 对3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血气、P_aO_2/FiO_2等与诊断及治疗的关系。结果 对3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有效率71.88%,大部分患者于机械通气治疗4~7天后病情好转或缓解,9例死亡,死亡率为28.12%,死亡原因为肾功能衰竭、严重左心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一旦发生,应在严密监测情况下及早给以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7.
呼吸衰竭临床研究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我国呼吸衰竭研究进展很快 ,各种呼吸支持技术迅速发展 ,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对于呼吸衰竭病因、发病机制的认识 ,使呼吸支持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 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LI/ARDS)  急性呼吸衰竭 ,尤其是急性肺损  相似文献   

8.
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概念和衍变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指由于肺内原因和(或)肺外原因导致的以顽固性低氧血症为显著临床表现、以肺水肿呈现不均一性改变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特点是起病急骤、发展迅猛、病死率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这一名词首先在1967年由Ashbaugh等提出,并在2012年柏林会议予以进一步修订。重度ARDS病死率高达40%,随着对其认识的加深,作为ARDS的常用方法之一的机械通气也经历了漫长的改进过程。  相似文献   

9.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的主要死因,其中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最常见,也是MODS的始动环节。国内报道SAP合并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生率为40%左右[1]。因此防治ARDS成为降低SAP早期病死率的重要措施,而防治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2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32例严重胸部创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损伤原因、诊断、治疗方法并进行分析。结果:32例中,27例治愈,5例死亡。结论:对于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早期诊断和厦时处理能明显降低病死率。治疗以尽平行机械通气为主并给予抗感染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1.
从通气机制、肺保护机制方面介绍了高频振荡通气的工作原理,重点综述了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高频振荡通气的情况,较多研究表明高频振荡通气可以改善病人氧分压及氧合,但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存活率并没有明显提高。而且也没有足够证据证实高频振荡通气可以降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肺部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入住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21例诊断为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且尚未进行机械通气的患儿。所有患儿均采用仰卧位和俯卧位交替进行机械通气。体位变更顺序为仰卧位—俯卧位—仰卧位,时间为0.5 h—2.0 h—0.5 h。观察患儿机械通气前后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的变化;患儿机械通气时俯卧位前后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气道峰压及肺顺应性的变化。[结果]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能明显改善血气结果,改变患儿预后。[结论]优质护理在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无创面罩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以呼吸频数、困难、顽固性低氧血症和非心源性肺水肿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如:脓毒血症、重症肺炎、严重创伤等,预后差.两年来,我科共收治及协助诊治ARDS 14例,在针对病因治疗,给予激素、抗生素、畅通气道及支持疗法同时,早期应用无创通气技术,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10月收治的5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患儿分成试验组与参照组各25例。参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气管插管有创通气治疗。试验组患儿接受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统计两组治疗前、治疗12、36、72h后的Pa O2、Pa CO2和氧合指数;比较两组72h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12、36、72h后,两组Pa O2、Pa CO2和氧合指数均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的Pa O2、氧合指数、Pa CO2与参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是4.00%(1/25),低于参照组患儿的24.00%(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应用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的通气效果与有创通气相当,但并发症更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严重胸腹部复合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患者严重胸腹部复合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急救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32例均有胸腹部的严重复合伤,均合并多发肋骨骨折或肺挫伤而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均行抗休克、合理补充血容量、合理的机械通气及急诊外科手术抢救治疗。临床治愈26例,死亡6例,死亡率18.75%。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抗休克、合理补充血容量和处理胸腹部外伤以及尽早正确采用机械通气,是治疗严重胸腹部复合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关键,也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策略的转变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策略的转变朱铁楠(综述)刘大为(审校)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休克、创伤误吸、肺外或肺内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类急性呼吸衰竭,为危重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机械通气作为一项基本的治疗手段,它的目的在于改善通气与氧合...  相似文献   

17.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是指肺内、外严重疾病导致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强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变化,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ARDS是急性肺损伤(acutelunginjury,ALI)发展到后期的典型表现。该病起病急骤,发展迅猛,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无创通气技术在抢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方法:总结自2002年以来用无创通气技术面罩正压通气抢救9例肺源性ARDS临床实践经验。结果:8例成功存活并治愈,避免了气管插管;1例急性间质性肺炎死亡。结论:无创通气技术可以早期应用于肺源性ARDS的抢救,减少气管插管机会,并有良好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
急性重症左心功能衰竭时缺氧和呼吸窘迫是临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无创通气进行呼吸支持可以迅速纠正缺氧,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俯卧位无创通气救治ARDS患者1例的监测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肺部感染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其病死率高达31.0%~84.6%.因此,提高救治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是ARDS研究的重点.2003年10月我科采用俯卧位无创通气治疗成功地救治了1例肾移植术后ARDS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