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CH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8例CHD患者(男16例,女12例,年龄4~32岁),其中动脉导管未闭10例,房间隔缺损15例,室间隔缺损3例,在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TTE)及X线影像指导下,经皮沿导丝经传送鞘管将合适的Amplatzer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结果:①TTE测量房间隔缺损为(13.8±6.5)mm,所用封堵器为(18.6±8.9)mm,术后即刻TTE未发现分流;②左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为(6.9±2.9)mm,封堵器(8.9±3.4)mm,无1例存在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100%;③造影测量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为(7.3±2.8)mm,所选用封堵器为(11.2±4.2)mm,封堵成功率100%,随访2月至69月,仅1例有少量分流。结论: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安全可靠、近期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heartdisease,CHD)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51例CHD患者,在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echocardiography,TTE)及X线影像指导下,经皮沿导丝经传送鞘管将合适的Amplatzer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结果①TTE测量房间隔缺损为(14.8±7.1)mm,所用封堵器为(19.1±8.4)mm,术后即刻TTE未发现分流,仅1例于术后5h封堵器脱落;②左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为(6.2±2.9)mm,封堵器(8.1±3.4)mm,无1例存在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100%;③造影测量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为(6.1±2.8)mm,所选用封堵器肺动脉侧为(10.0±3.2)mm,主动脉侧为(12.0±3.2)mm,术后仅1例少量分流。结论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安全可靠、近期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国产封堵器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2例符合介入治疗适应证的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治疗,予即刻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观察疗效。结果22例均封堵成功,成功率为100%,无并发症发生;术毕PDA和VSD杂音消失,即刻造影和TTE随访均无残余分流;ASD术后即刻TTE示有2例微量残余分流,2例微量二尖瓣反流,随访3~6个月时2例残余分流和1例二尖瓣反流消失。结论国产封堵器封堵PDA、ASD或VSD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近期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采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同期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15例患者中,房间隔缺损(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7例,室间隔缺损(VSD)3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VSD合并PDA 2例.先行瓣膜球囊扩张术纠正瓣膜狭窄,其次行VSD封堵术,再次行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封堵术用国产封堵器.术后3 d、1、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5例复合型先心病患者均一次性治疗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术后即刻TTE和造影示ASD、VSD、PDA所有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7例ASD合并PS者,跨肺动脉瓣平均压差由术前(7.53±3.66)kPa下降到术后(2.43±1.13)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1、6个月TTE示所有患者各水平分流均消失,所有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无移位及脱落.结论:复合型先心病采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李莉  张稳柱  李建辉 《当代医学》2011,17(15):149-150
目的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估。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介入治疗的4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其中,房间隔缺损(ASD)21例,室间隔缺损(VSD)1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9例。术前应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和/或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筛选是否可进行介入治疗,确定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大小、部位;术中即刻造影和(或)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及术后即刻、一周及6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复查随访,观察其手术安全性,术中和术后疗效。结果 21例ASD患者中1例因"软缘"太长,术中测量缺损达40mm及1例距上腔静脉太近而放弃治疗,1例释放封堵器后,心率加快,达160次/分,通过调整封堵器位置,心率恢复正常;12例VSD患者中,1例修补术后再通,术前测量缺口11mm,术中测量缺口16mm,封堵术后即刻有少许残余分流,术后第二天消失;9例PDA均一次封堵成功。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且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应用国产封堵器堵闭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堵闭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可行性。方法2003年4月-2004年10月对26例(男8例,女18例)包括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继发中央型房间隔缺损(ASD)和复合性CHD在内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进行介入堵闭治疗,所有病例均经胸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TTE)检查确诊,术后随访1-18个月。结果26例先天性心脏病,缺损直径平均20±6.4 mm(4-30 mm),应用国产封堵器大小23±6 mm(6-38 mm),25例封堵治疗成功,成功率96%,1例VSD并发一过性完全性右束支阻滞,1例ASD术中并发空气栓塞,并发症发生率7.6%,随访未见封堵器位置移位和分流。结论国产封堵器介入堵闭先天性心脏病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安全可靠,价格低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导管途径治疗复合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2004年2月至2005年10月经导管采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及球囊扩张对9例(男6例,女3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3例、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3例、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2例、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1例)患者进行治疗。患者年龄4~25(12.5±6.7)岁。在透视及超声监视下通过建立轨道释放封堵器或球囊扩张肺动脉瓣,并分别于术后1、3、6月进行随访。结果9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显示完全封堵8例,微量残余分流1例,10 min后造影显示分流消失。术后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但无心肌受损表现,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经导管途径治疗部分复合先天性心脏病是安全有效的、近期效果良好,但远期效果有待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先天性左向右分流心脏病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严格筛选病例;使用Amplatzer封堵器;在X线透视及TTE监视下证实封堵器位置合适、多切面观察确定无残余分流及瓣膜返流后,释放封堵器。结果:23例患者均在TTE引导下成功完成封堵治疗。ASD14例TTE测值为6~36mm,平均(21.89±7.71)mm,封堵器型号12~40mm,平均(29.57±8.04)mm;VSD5例TTE测值为5~8mm,平均(6.00±1.10)mm,封堵器型号6~18mm,平均(10.4±4.80)mm;PDA4例TTE测导管直径为5~10mm,平均(6.75±1.92)mm,封堵器型号8~10mm,平均(8.75±0.83)mm。封堵术后即刻分流消失或存在微少量分流。结论:TTE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左向右分流心脏病中,起到了术前筛选病例、术中指导释放封堵器、术后监测有无残余分流、评价心脏血流动力学及观察疗效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 Amplatzer 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房同黼缺损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全组5例,年龄34.8±9.7(29~52)岁。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 PDA 为管型,最窄直径8mm;房间隔缺损(ASD)4例,其中1例为 ASD 修补术后残余漏,TTE 检查 ASD 最大径为23.8±10.2(15~38)mm。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行TTE 检查,观察有无封堵器移位及残余分流等。结果 5例患者封堵器到位技术成功率100%,临床成功率80%(4/5),1例 TTE 检查 ASD 最大径达38mm 的患者,先后用40mm、42mm 封堵器封堵,术中推拉脱位,4月后在外院用46mm 封堵器二次手术封堵成功,随访工作由我科进行。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 TTE 检查,未见封堵器移位及残余分流。结论 Amplatzer 封堵器介人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操作简便、封闭完全、成功率高、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10.
介入封堵治疗小儿膜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膜部室间隔缺损(PWVSD)的导管封堵介入治疗的方法并评价其效果、安全性.方法 超声心动图确诊的小儿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25例,均在X线透视及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指引下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术后24小时,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分别TTE、ECG和X线胸片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25例PMVSD造影测量VSD直径3~7(3.5±1.5)mm,选择封堵器直径5~10(平均6.5±1.8)mm.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无急诊手术病例.术后即刻造影或TTE显示1例VSD存在残余分流,6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1例出现封堵器移位,经胸外科手术关闭VSD,其余病例无残余分流和再通,心室内径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肺动脉压下降.技术成功率为96%.结论 应用封堵器经导管置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损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是适合于儿童合适类型PWVSD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瓣膜置换、法乐氏四联征根治术等较复杂心脏手术53例,无一例死亡,文中对手术时机选择、术中心肌保护和术后心功能支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不同程度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情况,探讨心率变异性与心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在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Holter检测系统检测123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HRV中的SDNN(24 h平均R-R间期标准差)、SDNNI(24 h内每5 min一段的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数)、RMSSD(连续正常R-R间期的差值的均方根)、PNN50(连续24h R-R间期标准差≥50 ms的百分数)及三角指数,并以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DNN、RMSSD、PNN50、三角指数明显减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DNNI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心功能分级与HRV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提示NYHA心功能分级与HRV各指标呈负相关,随心功能降低心率变异性各指标明显降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SDNN和PNN50进入回归方程,Y=3.422-0.011SDNN-0.057pNN50.结论: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随心功能降低而逐渐降低,心率变异性中SDNN、PNN50指标对心功能的评估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科37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术前准备、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等外科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术后低心排15例,严重心律失常7例,肺部感染9例,肾功能衰竭3例,死亡3例,死因低心排2例,肾功能衰竭1例。29例术后随访,心功能Ⅰ级19例,Ⅱ级6例,Ⅲ级3例,Ⅳ级1例。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并发症多,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合理的手术方式选择是外科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疾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报告了手术治疗心腔粘液瘤7例,其中发生于左心房5例,右心房1例、左心室1例。6例完整切除,1例瘤体术中破碎并发脑栓塞。作者认为本病确诊后应积极手术并重点讨沦了各心腔粘液瘤手术切口的选择及预防并发症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一种新型供体心脏体外保存及功能评价的方法。方法:将血型一致的12头瑞典健康家猪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心脏供体组和血液供体组两组,每组6头。用体外循环机以不同流量(0.76、1.00、2.00、3.00、4.00 L/min)在37℃条件下灌注离体心脏,监测动静脉血气和离体心脏血压、心率、心肌耗氧量及氧摄取率。结果:不同灌注流量下,离体心脏心肌耗氧量、心率、收缩压、平均压、左室收缩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3.500,331.010,77.701,10.101和89.301, P 均<0.001)。灌注流量较高,离体心脏上述各指标也较高( F =0.460, P>0.05)。不同灌注流量组心肌氧摄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26,P=0.788)。结论:该模型可使离体心脏心功能保持良好并得到较好的保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报道201例二尖瓣替换(MVR)术后并发2例左心室破裂(LVR)的体会。方法 全组MVR201例,单纯MVR161例,双瓣置换40例,MVR缝合方法:间断缝合180例连续缝合21例,侧倾碟瓣(国产)163例,双叶瓣(Medicarbo)38例,术后并LVR2例,结果 2例LVR均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MVR术后并发LVR是一种少见而凶险的临床合并症,常见原因包括:过度剥离切除后叶基部的钙化组织  相似文献   

17.
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人施行瓣膜置换术21例,其中置换二尖瓣12例、主动脉瓣6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膜3例。21例中男7例,女14例。平均年龄38岁。术前心功能Ⅱ级4例,Ⅲ级13例,Ⅳ级4例。心胸比率0.56~0.77。手术死亡率4.76%(1/21)。作者对影响手术死亡原因如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处理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的影响。方法:6 0例入选患者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初始剂量3.12 5毫克/天,两周加倍,逐渐加到目标剂量2 5毫克/天,持续到研究结束。结果:治疗后患者静息心率、运动最快心率明显下降(P <0 .0 0 1,P <0 .0 0 1)。结论:慢性心衰患者加用卡维地洛可以改善静息心率和运动时心率,从而提高运动耐受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95例冠心病患者右心功能改变,并取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显示,右心室射血前间期指数、右心室射血间期指数及右心指数与正常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右心功能指数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本资料研究发现,随患病时间延长,右心功能异常愈明显,心肌硬化患者表现尤为显著。心率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此外,本文就有关机制作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2例二尖瓣瓣上狭窄,均于术前明确诊断并成功地进行了手术。该畸形与三房心类似,左房内有一膜状结构,位于瓣环上数毫米处,左心耳的下方,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心耳与膜状结构的位置关系。诊断依靠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早期诊断的重要性在于倘若术前没有发现该畸形,术中仅将伴随畸形修补,将会导致严重后果。由于膜状结构距二尖瓣甚近,手术需要仔细操作,以免损伤二尖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