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57例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分别行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和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口愈合率及伤椎Cobb’s角、前缘高度、椎管占位术后矫正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口愈合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伤椎Cobb’s角、前缘高度、椎管占位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伤椎固定组在伤椎Cobb’s角、前缘高度、椎管占位矫正情况均优于单纯后路固定组(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较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更好的矫正伤椎畸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传统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与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对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的37例(A组)和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28例(B组)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时间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感染及神经损伤加重情况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两组Cobb角恢复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经伤椎椎体内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骨是一种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可靠的方法,与传统跨伤椎4枚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法相比,在术中复位、矫正后凸畸形方面更有优势,能防止早期内固定失败,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应用后路手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23例,对照组23例,对照组患者经后路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实验组患者经后路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手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后缘高度比值、Cobb角均有明显改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VAS评分为(2.3±1.0)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1.5)分(P0.05)。结论:为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应用后路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4.
经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7年9月~2009年6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40例,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组)和对照组(单纯椎弓根钉内固定组),随访6~15个月,通过回顾病历资料及随访资料,对其影像学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程度及Cobb角的矫正程度,在术后即刻无明显差异,于术后1年随访,经椎弓根植骨组,伤椎前缘高度变化及Cobb角的矫正程度丢失不明显,而未植骨组变化明显,二组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经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地维持伤椎前缘高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联合应用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术后VAS评分、Cobb角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经椎弓根向伤椎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粉末型注射剂(ACPC)或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伤椎及相邻节段椎板植入颗粒型磷酸钙人工骨(CCPC)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种融合方式治疗的6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植入ACPC)34例,B组(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伤椎及相邻节段椎板植入CCPC)30例。观察2组伤椎Cobb角以及矫正度丢失、手术时间、内固定失效率及术后腰背部疼痛情况变化。结果 2组患者均获随访。末次随访时A组Cobb角及矫正丢失度大于B组(P<0.05),A组手术时间和书中出血量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内固定失效率低于B组(P<0.05),术后腰背部疼痛率优于B组(P<0.05)。结论经椎弓根植骨并未增加手术时间及更多的创伤,但经椎弓根植骨增加了伤椎前中柱的稳定性,恢复了椎体的高度,加强了伤椎的抗压能力,减少了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断棒,避免或减少了术后椎体塌陷而导致的迟发性胸腰背部疼痛等远期并发症,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胸腰段脊柱骨折接受经伤椎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广饶县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胸腰段脊柱骨折120例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组,60例患者接受经伤椎固定治疗为观察组,60例患者接受跨伤椎固定治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开始前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腰椎功能评分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结束后即刻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均较手术前有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手术结束后即刻评分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即刻以及术后6个月观察组Cobb角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即刻矫正度大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矫正丢失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能够保证更好复位,术后脊柱矫正度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8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跨伤椎内固定治疗,实验组行经伤椎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手术情况、住院情况以及手术前后矢状位Cobb角、矢状位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对应椎管侵占率变化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术后矢状位Cobb角、矢状位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对应椎管侵占率均明显优于术前(P均<0.05);实验组术后6个月及取钉后3个月矢状位Cobb角及矢状位伤椎前缘高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术后伤椎对应椎管侵占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矢状位Cobb角及矢状位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效果更好,减轻伤椎对应椎管侵占效果更佳,可作为优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疗效观察。方法对2004—2008年以来的70例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患者进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术前、术后观察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等情况。结果64患者得到随访,6例失访,出现并发症10例。术后按ASIA评级,患者神经损伤有较大的改善。术后1a,Cobb角南术前29.810矫正到12.160、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35.50%恢复到84.97%、椎体后缘高度由术前83.38%恢复到89.78%。结论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是脊柱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植骨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将52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采用后路减压植骨术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组术后5周Cobb’s角、伤椎高度及运动觉和触觉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均0.05),且研究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植骨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可有效促进术后恢复,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松解楔形截骨矫治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12例,均行后路松解楔形截骨矫治,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4~10.3(7.3±2.1)h,术中出血量1 173.1~6 954.8(3 768.5±894.2)mL,术后24 h的伤口引流量297.1~628.5(392.6±57.4)mL,骨折愈合时间16.2~24.8(19.1±4.5)周。术后发生感染1例,内固定松动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患者术后的后凸Cobb角、侧凸Cobb角、C7铅垂线和骶正中线距离均明显小于术前(P均<0.05)。后凸Cobb角的平均矫正率为72%,侧凸Cobb角的平均矫正率为70%,C7铅垂线和骶正中线距离的平均矫正率为79%。患者术后的躯干偏移明显小于术前,患者术后的身高明显高于术前。躯干偏移的平均矫正率为64%,身高的平均矫正率为5%。结论后路松解楔形截骨矫治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采用触及椎作为远端融合椎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的融合节段,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探讨在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经皮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植骨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 2020 年 4 月至 2022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 80 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所有患者 均接受后路经皮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患者是否行伤椎植骨将患者分为植骨组和未植骨组,其中植骨组 45 例,未植骨组 35 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后凸 Cobb 角、手术前后疼痛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和内固定取出前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后凸 Cobb 角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 > 0.05);植骨组患者内固定取出后 3 个月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高于未植骨组,后凸 Cobb 角低于未植 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量表(AD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植骨组患者术后 3 d 和术后 3 个月 VAS 评分低于未植骨组,ADL 评分 高于未植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植骨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未植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在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经皮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植骨的治疗效果可靠且创 伤小,可促进患者伤椎高度恢复和实现骨性愈合,防止患者脊柱后凸畸形矫正丢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与传统跨伤椎置钉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本院2010年7月至2014年1月的76例A、B型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42例采用伤椎置钉内固定,34例采用传统的跨伤椎内固定,均未采用植骨融合)术前、术后1d、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伤椎高度比及其Cobb角变化。结果:A型骨折患者在术前、术后1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伤椎高度比及Cobb角变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型骨折患者在术前、术后1d、术后3个月的伤椎高度比及Cobb角变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6个月及12个月的伤椎高度比及Cobb角变化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置钉和跨伤椎置钉方式均能有效纠正A型胸腰椎骨折的脊柱后凸畸形、重建伤椎高度;但对B型胸腰椎骨折来说经伤椎置钉术式在术后中长期可更好地维持伤椎复位高度和伤椎后凸畸形的矫正度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伤椎椎体内植骨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胸腰椎骨折患者8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2)。对照组行跨伤椎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经伤椎椎体内植骨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术中出血总量、术前和术后1周伤椎前缘高度、术前和术后1周后凸Cob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时长明显短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伤椎前缘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后凸Cobb角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伤椎椎体内植骨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确切,术后恢复效果佳。  相似文献   

15.
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3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解除脊髓压迫,稳定脊柱,防止术后矫正度丢失。方法:对31例胸腰椎患者行手术整复,应用AF椎弓根内固定进行治疗。结果:术后一周拍X光片示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22mm恢复至平均36mm;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290矫正至平均40。结论:经AF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有效矫正脊柱后凸角,恢复椎体前缘高度,稳定脊柱。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伤椎植骨联合置钉6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将胸腰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行伤椎植骨与置钉6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行植骨融合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手术均成功完成,研究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及Cobb角度相比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均<0.05)。2组随访8个月以上,研究组伤椎前缘高度比相比术后未见显著减少,Cobb角度相比术后未见显著增加;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比相比术后显著减少(P<0.05),Cobb角度相比术后明显增加(P<0.05);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伤椎植骨联合置钉6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能够明显改善伤椎损伤情况,且具有术后长时间良好的稳定效果,相比传统手术方式疗效更持久,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后路减压、过伸体位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减压、过伸体位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48例。手术前后测量骨折椎体前、后缘高度百分比、后凸畸形Cobb's角,定期随访并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畸形Cobb's角明显恢复(t=9.26,P〈0.01;t=7.35,P〈0.01),伤椎后缘高度较术前无明显变化(t=8.32,P〉0.05)。随访6~36个月,平均25个月,患者平均伤椎后凸畸形Cobb's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分别较术后丢失5%和8%。5例完全神经损伤者(Frankel A级)神经功能无明显恢复,24例不完全神经损伤者(Frankel A~D级)中21例(87.5%)神经功能恢复1级或以上。断钉1例,钉道松动1例,过度牵伸复位致神经损伤加重1例。结论:后路减压、过伸体位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生理弯曲,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但也存在断钉、钉道松动、伤椎高度及矫正角度丢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医用硫酸钙作椎体成形术材料结合脊柱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Ⅰ组17例,使用经伤椎椎弓根注射植入医用硫酸钙作椎体成形术结合脊柱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Ⅱ组22例,单纯使用脊柱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结果:两组间的术前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无显著差异,术后即刻及取出内固定2个月后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有显著差异。结论:医用硫酸钙作为植骨材料进行椎体成形术,术后很少发生椎体终板高度复位的丢失,提供了伤椎前中柱支撑和固定,能够有效的维持伤椎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不同部位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作用效果,为临床手术的实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行PKP手术的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78例,根据骨折部位不同分为A组(上中胸段骨折,15例),B组(胸腰段骨折,42例),C组(下腰段骨折,21例)。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和骨水泥注入量)、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影像学指标(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与A组相比,B组和C组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显著降低;B组骨水泥注入量显著高于A组,C组骨水泥注入量则显著高于A和B两组(P0.05)。三组患者在术后1 d和术后1年的ODI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值较术前则显著升高(P0.05)。A组骨水泥渗漏2例(13.33%),B组3例(7.14%),C组1例(4.76%)。结论:PKP对不同部位的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在临床上均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五点式"支撑复位综合疗法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OVCFs)在缓解疼痛、矫正脊柱后凸畸形、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邻近再骨折发生率、骨密度改善等方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OVCFs患者74例,其中37例行PKP手术治疗(A组),37例行"五点式"支撑复位综合疗法治疗(B组),术后常规拍摄伤椎及其邻近阶段X线片,行骨密度检查,2组治疗后6、12、24个月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邻近再骨折发生率、骨密度改善情况。结果:A组伤椎前缘高度恢复、后凸畸形矫正、疼痛缓解及功能活动、骨密度改善等方面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邻近节段发生骨折率分别为8.1%和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能使OVCFs患者的腰背疼痛得到有效缓解,能矫正后凸畸形,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邻近阶段骨折的再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