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玻璃体切除对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治疗作用.方法 对10例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眼,进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气体注入或硅油填充治疗,术前术后均用激素类固醇治疗,对视网膜的复位进行评价.结果 平均随访10月,单次手术复位率80%.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气体注入或硅油填充治疗是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玻璃体手术联合眼内填充硅油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临床确诊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患者共21例(2l眼)纳入研究。在非接触式广角镜下,患者均行闭合式玻璃体手术及硅油填充,部分患者联合晶状体手术。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变化、眼压变化以及术后视网膜复位率等情况。结果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15眼(71.5%),多次手术最终视网膜复位19眼(90.5%)。最终视力〉0.1者7眼(33.3%),手术后视力提高者共17眼(80.9%)。术前眼压平均6.1mmHg,术后眼压平均14.8mmHg,术后眼压明显改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处理得当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12只眼)脉脱型视网膜脱离眼,进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长效气体或硅油填充治疗。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用糖皮质激素局部或全身治疗治疗,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术后平均随访9.8个月,单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75%。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脉脱型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在治疗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中的效果。方法  6例 ( 6只眼 )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均采用经睫状体平坦部的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手术 ,其中 3只眼填充硅油 ,3只眼填充C3F8。结果 所有 6只眼视网膜均解剖复位 ,术后 4只眼视力提高 ,2只眼同术前视力 ,平均随访时间 3 .6个月 ( 1月— 12月 )。结论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硅油或C3F8填充术是目前治疗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并发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及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10只眼)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标准三通道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手术,术中寻找视网膜裂孔、脉络膜缺损区及玻璃体情况,并于缺损区边缘有色素区行激光光凝联合玻璃体腔硅油填充.结果 10只眼视网膜裂孔均位于脉络膜缺损区,脉络膜缺损区包含视盘者6只眼,缺损区上缘邻近视盘者4只眼,合并黄斑缺损者1只眼.10只眼均无玻璃体后脱离.随访观察3 ~ 20个月(平均12个月),10只眼视网膜均获解剖复位.7只眼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玻璃体切割、缺损缘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硅油内填充术是治疗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C3F8联合23 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确诊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29例(29眼)纳入研究?患者入院后先行玻璃体腔内注射0.8 mL C3F8,3 d后行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除及硅油填充术?观察玻璃体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变化情况,以及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玻璃体腔注射C3F8后29眼眼压均得到不同程度回升,眼前节炎症减轻,注气后3 d内共有23眼脉络膜复位?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后,视网膜复位25眼,占86.2%,3眼通过二次手术达到视网膜复位?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平均LogMAR视力为2.14 ± 0.39?1.58 ± 0.57?1.23 ± 0.59,与手术前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C3F8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玻璃体手术在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治疗中的应用,回顾性分析了12例12只眼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病例,应用闭合式玻璃体手术,玻璃体腔内应用6mm长灌注针头,切除玻璃体,剥离视网膜前膜,气液交换,周边部下方裂孔置巩膜外填压,调整环扎带,玻璃体注气C3Fe15%。一例患者注入硅油。术前、术后常规全身激素用药。结果12例12只眼术中眼内压迅速重建,脉络膜下腔的液体经三个巩膜切口自行引流,脉络膜复位,无需另外的巩膜切口引流脉络膜下腔的液体,术后随访2~16个月,12只眼全部获得视网膜解剖复位,未诱发术后玻璃体视网膜增殖病变(PVR)。提示玻璃体手术在治疗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时是优先考虑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眼内填充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敏丽  区显宁  梁勇 《广西医学》2003,25(10):1891-1893
目的:讨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眼内C3F8或硅油填充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对61例(61眼)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冷冻、惰性气体C3F8或硅油眼内充填治疗,术后密切观察随访6个月.结果;玻璃体切除联合冷冻、惰性气体C3F8或硅油眼内充填治疗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49例,其中行最后随访时的视网膜复位率80.3%。视网膜复位眼最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眼内填充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有良好的疗效,解除视网膜牵引及合理选择充填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脉络膜脱离复位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和手术时机。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20例(20只眼)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临床资料,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同时尽快采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放脉络膜上腔积液,硅油填充或膨胀性气体填充,全部联合巩膜扣带术。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手术复位率为100%(20/20),20只眼术后视力得到明显改善,为0.1至0.3,其中16例术后视力≥0.12。结论:对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脉络脱离复位术,有利于减少PVR的发生和提高手术复位率,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非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原发性或先天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视网膜复位手术28例,一次性成功者25例(89.3%),失败3例(均为行外加压手术者);术后第1天眼压为10~46(28.1士6.5)mmHg,术后1周眼压为(18.9士7.2)mmHg,最后复诊时眼压为(17.6士6.2)mmHg;再行抗青光眼手术者10例(35.7%);术后脉络膜出血2例,渗出性脉络膜脱离2例.结论:此类病人开角型青光眼比例较高,外伤及手术是重要原因;手术治疗成功率与普通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无明显差异;提倡玻璃体切割 硅油填充或放液 注气 冷冻 加压(DACE)的手术方法;脉络膜易受累,即术前脉络膜脱离,术后脉络膜出血及渗出较易发生;术中术后应密切注意眼压;术后视力恢复较差,可能与原发青光眼/眼压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13.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复杂的特殊类型视网膜脱离 ,以往由于技术限制 ,采用巩膜外手术 ,治愈率低 ,视网膜复位率约 5 0 % [1,2 ] 。近年来 ,长海医院眼科采用经玻璃体手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现将资料较完整的 7例诊疗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4例 ,女 3例。年龄 2 9~ 6 8岁 ,平均4 5 .71岁。右眼 2例 ,左眼 5例。病程 1周至 1个月 ,平均病程 12d。 1例拳击伤后即出现症状 ,1周后住院。 1例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半个月出现症状。有高度近视 4例 ,其中 1例伴弱视、眼球震颤。术前…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目的 验证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2α(PGF2α)作为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特征性分子标志物的意义。 方法 收集2014年9月—2015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的56例原发性病例,包括26例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CD)患者及30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对玻璃体液分别进行前列腺素E2、F2α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 结果 RRDCD组玻璃体液中PGE2含量低于RRD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RRDCD组玻璃体液中PGF2α与RR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5)。RRDCD患者不同PVR等级(A、B、C、D)玻璃体液中PGE2、PGF2α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09、0.389)。将RRDCD患者轻度PVR (A、B)合并后与严重PVR (C、D)比较,玻璃体液的PGE2、PGF2α浓度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33、0.948)。 结论 RRDCD患者玻璃体液中PGE2水平低于RRD组,与前期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PGE2在诱发炎症的过程中消耗过多,或者是限制非特异性炎症的应答丧失,导致RRDCD的炎症程度较RRD严重,且PGE2并不随PVR的严重程度而发生变化。而PGF2α在本次研究中没有表现出具有RRDCD分子标志物的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