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玻璃体切割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的手术时机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Acute retinal necrosis,ARN)的有效性及手术时机选择。方法对11例(11只眼)ARN患眼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其中7只眼伴严重玻璃体混浊,2只眼伴局限性视网膜脱离,2只眼视网膜全脱离、多发性裂孔。年龄12岁~55岁,平均34.2岁,手术眼距初发病时间20天至8个月,其中3个月以内者9例。术前视力:手动/10~30cm者2例,指数/20~30cm者2例,0.02~0.08者4例,0.1者3例。诊断明确后即予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及皮质类固醇治疗。然后对严重玻璃体混浊,视网膜炎性渗出范围超过赤道区到达后极部.周边部已发现干性裂孔或有广泛玻璃体视网膜增殖性病变者采用玻璃体切割术,切除混浊之玻璃体,清除增殖及大部分渗出灶,作次全视网膜光凝。11例中8例辅助巩膜外环扎术,6例作晶体切除,10只眼一次性注入硅油填充,另1只眼作气液交换后12d发生视网膜、脉络膜广泛脱离,二次手术注入硅油。结果随访8个月至3年,平均19.3个月。11只眼中9只眼视网膜平伏,2只术前有视网膜脱离眼取硅油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无光感。成功9只眼视力均保持FC/30cm以上的有用视力,其中4只眼视力0.1,3只眼视力0.2。视力≥0.1者占78%。结论对ARN病情发展严重者选择适当时机,即在视网膜脱离发生前,已有严重玻璃体混浊影响眼底观察和激光治疗、周边部已发现干性裂孔或有广泛玻璃体视网膜增殖性病变时应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有防止视网膜脱离发生或发展,保持较好有用视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界膜剥离治疗黄斑部病变的疗效.方法 我院2007年7月至10月收治的黄斑部病变患者6例(6只眼),均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ILMP)手术方式,随访观察术前及术后1、2周,1、3个月视力、视网膜复位、黄斑孔闭合、黄斑水肿消退的情况.结果 术中内界膜剥离后黄斑区点状出血3只眼.3只眼术前有视网膜脱离病例达到视网膜解剖复位,其余病例无医源性裂孔和视网膜脱离发生.4只眼黄斑裂孔中3只眼裂孔闭合,1只眼缩小,2只眼黄斑水肿中1只眼黄斑水肿明显消退,1只眼完全消失,1只眼黄斑前膜无复发,经眼底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证实.术后最低视力0.08,最高视力0.6,与术前视力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视力<0.1者1只眼,0.1~0.3者3只眼,0.3以上者2只眼.除5例(1只眼)外全部病例术后视物变形均有改善.结论 内界膜剥离是治疗黄斑部病变的有效手段之一,可改善术后视力及视物变形.  相似文献   

3.
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取出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3 0例 3 1眼行玻璃体切割、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取出及气 -液交换术。其中老年性黄斑变性 15例、近视性 10例、特发性 2例、血管样条纹病变 2例和真菌性眼内炎 1例 2眼。结果 随访 3~ 18个月 ,视力增加 3行以上者 5眼(16% ) ,视力稳定在± 2行以内者 2 5眼 (81% ) ,视力下降 3行以上者 1眼(3 % )。术后视力提高的 5眼中 ,中心凹处均有色素上皮残留。结论 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取出术可稳定或改善大部分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患者的视力 ,视力预后与色素上皮的损伤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黄斑部视网膜内界膜下积血特点及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在海军总医院眼科治疗的5例(8只眼)儿童黄斑部视网膜内界膜下积血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儿童黄斑部视网膜内界膜下积血特点及行玻璃体切割手术临床疗效.结果 儿童视网膜内界膜下出血常见于间接性眼外伤及血液病,一般发现较晚,或因全身情况及专科就诊较晚,积血分解产物进入玻璃体引起玻璃体变性呈黄白色混浊,积血表面内界膜增厚机化引起血管弓部环形视网膜嵴,甚至牵拉性脱离,含铁血黄素对视网膜毒性作用明显.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1只眼术中发现视网膜撕裂口,视网膜脱离僵硬明显,术中放弃进一步治疗.另7只眼行常规23 G玻璃体切割手术.术后随诊3~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2只眼0.8,0.15、0.3和0.4各1只眼,另2只眼患儿视力检查不配合,但交替遮盖时均能主动寻找玩具.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儿童黄斑部视网膜内界膜下出血具有相对特殊的临床特点,及时发现并行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可取得较好地疗效.  相似文献   

5.
王叶楠  卢海  刘大川 《眼科研究》2014,32(11):1021-1024
背景 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有效方法,但术后再次出现玻璃体积血是导致患者视力再次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PDR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后玻璃体再积血的相关因素,探讨其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06年2月至201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及北京同仁医院接受玻璃体切割术的305例2型糖尿病PDR患者305例305眼的临床资料,对其中14例14眼术后发生玻璃体积血的原因、表现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305例糖尿病PDR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术后发生玻璃体积血者14例,发生率为4.6%,其中3例眼底病变为PDRⅣ期,4例为Ⅴ期,7例为Ⅵ期.14眼均经标准睫状体切口玻璃体切割术,术中均给予眼内激光光凝,1眼行巩膜外冷凝术,8眼行玻璃体腔内硅油填充.首次玻璃体切割术后6眼视力提高,4眼术后视力无改变,4眼视力较术前下降.术后再次出现玻璃体积血的时间为术后1~7d者9眼,术后8d~3个月者1眼,术后3~6个月者2眼,术后6个月以上者2眼.玻璃体再积血的原因主要为新生血管膜残留、激光光凝范围和强度不足、新生血管形成及血糖浓度不稳定.5眼药物治疗后玻璃体积血吸收,9眼再次行玻璃体手术.最终9眼视力提高,2眼视力不变,3眼视力下降;13眼患眼视网膜复位,1眼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仍未复位.结论 PDR行玻璃体切割术后玻璃体再积血多发生于术后1周内,与视网膜新生血管残留、眼内激光光凝不充分及血糖水平控制欠佳有关.出血量较少的患者玻璃体积血可以自行吸收或可行药物治疗,出血量较大且持续不吸收的患者需要再次行玻璃体切割术.  相似文献   

6.
玻璃体切割术后的白内障或联合晶状体摘出术后的无晶状体眼实施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较为复杂。近年来我们治疗 32例 32眼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32例 32眼 ,男 2 6例 ,女 6例 ;年龄 8~6 2 a;病程距玻璃体切割术 3~ 12 mo,注入硅油者均已取出 ;术前视力 :手动 8例 ,眼前数指 6例 ,0 .0 2~ 0 .1者 13例 ,0 .2~ 0 .5者 5例 ;其中白内障 17例 ,无晶状体眼 15例 ;随访时间 6 mo~ 2 a。原发病为单纯性玻璃体出血者 2 0例 ,严重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复杂性眼外伤和视网膜脱离者12例。1.2 手术方法 常规麻醉…  相似文献   

7.
龚凌  姜德咏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6):1159-1160
目的:探讨在晚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advanced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20G玻璃体切割术中是否可应用23G玻璃体切割头代替眼内膜剪。方法:前瞻性非对照病例研究。对27例27眼经眼底检查和B超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Ⅵ期患者施行20G玻璃体切割术,术中以23G玻璃体切割头代替眼内膜剪清除新生血管膜,术毕完成全视网膜光凝,17眼灌注液填充,6眼填充12% C3F8,4眼填充硅油。随访3mo。分析患者玻璃体手术起止时间、术中发生的医源性裂孔数、手术中视网膜出血需电凝的次数,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35~120(平均79.19±29.82)min; 术中发生医源性裂孔共2例(7%)。术后随访3mo,BCVA〉0.1者9眼,0.05~0.1者10眼,〈0.05者8眼。视网膜在位25眼(93%),2眼术后硅油下视网膜仍未完全复位。结论:在20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晚期PDR时,完全可以用23G玻璃体切割头代替眼内膜剪清除新生血管膜。  相似文献   

8.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人工晶状体眼的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具有瞳孔不易散大 ,周边囊膜混浊 ,裂孔检出率低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发展迅速、严重 ,手术成功率较低的特点 [1 ]。我院近年来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 ,疗效较为满意 ,现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对象 :选取 1999年 3月~ 2 0 0 3年 1月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 4 2例 (42只眼 ) ,其中男 32例 ,女 10例 ;年龄 2 8~ 75岁 ,平均年龄 5 5 .2岁。术前视力 :0 .2者 2只眼 ,0 .1~ 0 .2者 4只眼 ,0 .0 5~ 0 .1者 11只眼 ,光感至指数者 2 5只眼。扩瞳后 ,瞳孔直径小于 4 mm者 7只眼 ,4~ 5…  相似文献   

9.
李永  戴虹  卢颖毅  龙力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20(8):576-577,W001
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描述玻璃体牵拉视网膜不同时期的特征。方法 :对 12 1例 ,14 7眼 ,诊断为视网膜前膜或有玻璃体视网膜牵拉者行OCT检查。每眼均行四个方向放射状线性扫描。结果 :OCT证实 112例 (83 % ) ,13 8眼 (94% )符合玻璃体牵拉视网膜的各种特征。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增至 3 44 8± 13 5 1um ,范围为 13 8~ 865um。 49眼有玻璃体后脱离、 5 5眼有部分玻璃体后脱离的高反光带。 5 6眼有程度不同的视网膜囊样水肿 ,OCT表现为视网膜增厚伴有低反射腔隙。 2 4眼为Ⅱ期以上黄斑孔。 2 6例双眼受累。平均视力为 0 45 8± 0 3 2 ,范围为 0 0 1~ 1 2。结论 :OCT可帮助发现玻璃体牵拉视网膜发展至黄斑裂孔的全过程 ,且助于及早采取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疗效.方法 特发性黄斑前膜15例(15眼),视力0.05~0.4.均行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除术,用自制钩针将前膜组织钩离视网膜表面后用眼内镊撕除前膜,进行气液交换后均用滤过空气充填;术后采取面向下体位7天,随诊2~8月,平均为5.2月.结果 手术后2月7眼视力较手术前提高4行,3眼提高3行,3眼提高2行,2眼视力较术前无提高.5眼视物变形症状明显好转,7眼视物变形症状消失.黄斑部血管扭曲改善.结论 黄斑前膜剥除术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确切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脉络膜缺损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眼底病 ,由眼泡胚裂闭合障碍所致。由于脉络膜缺损处视网膜发育不良呈变性萎缩状态 ,易出现视网膜裂孔或因玻璃体条索牵引而致视网膜脱离。以往采用巩膜扣带术治疗这类视网膜脱离成功率低 ,我们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这种复杂型视网膜脱离 9例 9只眼取得较好效果 ,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 9例 9只眼 ,男 4例 ,女 5例 ;右眼 7只 ,左眼 2只。年龄 10~ 32岁 ,2 5岁以下者 8例 ,占 88.9%。病程 0 .5~ 3.0个月。术前患眼视力为光感~0 .15 ,视力在 0 .0 1以下 7只眼 ,占 77.8…  相似文献   

12.
Terson综合征16例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特征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王玲  朱晓华 《国际眼科杂志》2005,5(6):1211-1213
目的:探讨Terson综合征的患者玻璃体与视网膜的病变发展与手术时机选择和疗效关系。 方法:Terson综合征16例29眼,术前视力光感~0.02,病程2~9(平均4.1)mo。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术中根据玻璃体视网膜情况,采用眼内气体充填12眼,采用硅油充填17眼。 结果:术中发现玻璃体出血大都集中在后极部;同时存在视网膜前出血10眼,且两眼基本对称,出血在黄斑区9眼,积血池可扩大到上下血管弓,并形成牵引的堤坝,多灶性出血4眼。首次术后29眼视力显著提高,无黄斑区视网膜前出血16眼视力提高到0.4~1.0(平均0.67);有黄斑区视网膜前出血9眼视力提高到0.1~0.5(平均0.36)。前者较后者术后视力显著提高(P〈0.05)。术后随访25眼,约5~33(平均17.6)mo。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3眼,行巩膜外加压视网膜复位术,视网膜复位。 结论:Terson综合征患者及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安全有效,伴有黄斑区视网膜前出血患者视力的恢复较差,说明黄斑区视网膜前出血对黄斑的视功能有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MVR刀辅助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接受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的特发性黄斑裂孔9例(10只眼),其中6只眼先用一次性MVR刀在上方视网膜血管弓下沿神经纤维走向轻轻划开内界膜一定长度,后用膜镊轻推切缘使内界膜撬起形成内界膜瓣,然后环形撕除。结果 所有裂孔均愈合,术后早期内界膜剥除区有细小出血点,除1只眼在术后6个月发生视网膜脱离外,视力均较术前增进2行以上,平均较术前增进3.3行。结论 采用MVR刀切开内界膜形成内界膜瓣、剥除内界膜方法简单,便于内界膜成片撕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最佳治疗时机,玻璃体切割联合膜剥离及气体充填对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治疗效果。方法 IMEM患者32例共38眼,视力0.1到1.0不等,其中26眼低于0.3;所有患者均行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术,用自制钩针将前膜组织钩离视网膜表面后用眼内镊撕除前膜,13例患者同时进行了内界膜的撕除;进行气液交换后均用滤过空气充填;术后面向下体位7天,术后38眼随访3个月到2年不等,平均8.6月。结果 1.随访3个月后所有患眼术后视力均有所提高,其中提高2~4行者28眼,〉4行者10眼;28眼视物变形消失,10眼视物变形明显减退。2.术后OCT及眼底彩照显示所有患眼的前膜均已消除,黄斑水肿逐渐减轻缓解,视网膜平伏,黄斑区血管走行恢复正常。3、术后及术中主要并发症:手术中除6例发现毛细血管性出血外未见其它明显并发症,且均在术后一周内吸收。术后未见明显的并发症出现;随访时未见前膜的复发。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膜剥离和气体充填对IMEM的处理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在IMEM的治疗中主张早期手术,在黄斑前膜未对黄斑部视网膜造成严重牵拉的情况下尽早的将其剥除,可使其视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不同类型黄斑前膜术后视力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黄斑前膜手术疗效及对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4年9月~2006年10月21例行手术治疗的黄斑前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及黄斑前膜剥除手术,术前及术后行眼科检查,随访1 年.结果 21例(22眼)黄斑前膜病例中,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4年.包括特发性黄斑前膜13例(13眼),继发性黄斑前膜8例(9眼),其中巩膜扣带术后2眼,伴随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眼,继发于视网膜静脉阻塞5眼.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检查,发现合并玻璃体牵拉2眼.术前特发性黄斑前膜组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为386μm,继发性黄斑前膜组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为364μm.两组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提高2行及以上者特发性黄斑前膜组为9眼,继发黄斑前膜组为2眼.对于两种类型黄斑前膜,特发性黄斑前膜术后视力改善较继发性黄斑前膜明显(P=0.0365).结论 对于两种类型黄斑前膜,特发性黄斑前膜术后视力改善明显.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前视力成负相关,与术后视力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 with a giant tear,简称RDWGT)的手术方法及术后皮质激素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0年10月至加2年10月手术治疗RDWGT18例20眼。2例3眼行环扎、放液、外加压、冷冻术。16例17眼行标准三通道式玻璃体切除联合剥膜、全氟萘烷注入、眼内光凝术,8例8眼予以巩膜环扎,1眼行视网膜切;16例17眼中联合硅油注入14例15眼,联合C3F8注入2例2眼,2例2眼合并品体混浊明显者,1眼联合白内障囊丝摘除术,1眼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1眼外伤性RDWGT,前部玻璃体增殖严重,联合晶体切割,2例人工晶体眼1眼因后囊混浊联合人工晶体取除术。术后全身应用大剂量激素。结果:术后随访2~26月(平均13.4个月),15例17眼视网膜完全复位(85.0%),术后视力光感—指数者4眼:0.01~0.05眼,0.06~0.1者4眼,0.2~0.4者5眼,0.5~1.0者2眼,与术前相比,视力提高12例13眼,视力不变4例5眼,视力下降2例2眼。结论:探讨了高度近视合并RDWGT是否应扩大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适应症;术中应彻底切除基底部玻璃体,对于透明晶体,保留晶体仍可以彻底切除基底部玻璃体,术后大剂量使用皮质激素有助于预防术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 ,采用现代玻璃体手术治疗儿童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已取得显著进展。自 1995年 6月至 1998年 6月 ,我院共收治14岁以下儿童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 15例 (15只眼 ) ,均在全麻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术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 15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 7~ 14岁 (平均 11.6岁 ) ,其中 7~ 11岁者 7例 ,12~ 14岁者 8例 ;右眼 9例 ,左眼 6例 ;发病时间 13~ 6 0 d(平均 30 d) ;术前视力 :光感~眼前指数者 12只眼 ,0 .0 6者 2只眼 ,0 .2者 1只眼 ;屈光状态 :高度近视者 11例 ,其中屈光度大于 10 D以上者 8例 ,正…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外伤造成视网膜内界膜破裂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眼挫伤玻璃体积血施行玻璃体切除手术者38例(38眼),其中3例(3眼)合并视网膜内界膜破裂。均行玻切联合眼内填充术,破裂的视网膜内界膜予以剥除,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内界膜形态。结果术前矫正视力为无光感~0.05,术后矫正视力无光感~0.01者3眼,0.02~0.08者16眼,0.1~0.25者13眼,0.3及以上者6眼。视网膜内界膜破裂占7.9%,其中2例伴随视网膜脉络膜损伤,1例合并角膜穿孔伤和眼内炎。随访6月,视力分别为0.2、0.6和0.5。剥除的内界膜在光镜下呈均质薄膜状。表面有大量纤维母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结论单纯的外伤性视网膜内界膜破裂发生率低,多见于眼挫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vitreoretinal surgery,VRS)治疗复杂性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8年 2月~ 2 0 0 2年 5月行 VRS联合过氟化碳液体、视网膜切开和硅油填充术等技术治疗的复杂性外伤性视网膜脱离 (retinal detachment,RD) 4 7例 (4 7只眼 ) ,其中男 4 3例 ,女 4例 ,年龄 10~ 5 1岁 ,平均 (30 .3± 11.0 )岁。 17只眼继发眼球穿孔伤缝合术后 ,30只眼继发眼球钝挫伤 ,9只眼合并眼内异物。患者的 RD时间从 6小时至 2年 ,平均 (1.8± 4 .1)月。所有患者都有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和前 PVR,PVR均在 C3级以上。 4 7只眼经一次性手术视网膜复位 2 3只眼 (4 8.9% ) ,另 2 4只眼在 VRS后因出现视网膜前膜或 RD,在术后 6~ 8周分别再次行 VRS或巩膜扣带术 (scleral buckling surgery,SBS)等 2次以上手术 ,其中再次行硅油下剥膜术 16只眼。术后随访 3~ 2 7月 ,平均 9.5月。结果 视网膜完全解剖复位 4 2只眼 ,部分复位 3只眼 ,失败 2只眼 ,总有效率 95 .7%。术后视力提高者 32只眼 (6 8.1% ) ;0 .0 1以上视力 2 9只眼 (6 1.7% )。10只眼采用 m ERG检测比较 ,有 6只眼术后总反应密度较术前有所提高。硅油填充术 4 1只眼 ,3~ 15月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红 《眼科新进展》2002,22(2):132-132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于 1882年首次由 Eales描述 ,故又称 Eales病。由于常发生在青年 ,并有反复玻璃体出血的特征 ,故又称青年性复发性视网膜玻璃体出血。自 1991~ 1999年我科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患者 9例 9眼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9例 9眼 ,均为初发 ,男性。年龄 2 0~38岁 ,平均 30岁。左眼 4例 ,右眼 5例 ,发病时间 1~ 10 d,平均 6 d。治疗前视力 :光感者 1例 ,0 .1~ 0 .4者 4例 ,0 .5~ 0 .7者 3例 ,0 .8者 1例。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 5例 ,玻璃体混浊者 3例 ,静脉旁白鞘色素紊乱者 3例 ,无自觉症状者 3例。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