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1 传统方法 基本操作:中专教科书《基础护理学》上介绍,进行手 部静脉穿刺时,先扎好止血带嘱病人握拳,使静脉充盈促进 静脉暴露明显,右手持头皮针,针头和皮成呈20°角,自静 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见回血 后,证明针头刺入静脉,可再顺静脉进针少许。松开止血 带,嘱病人松拳,固定针头。但是此种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常 有15%在穿刺中静脉给药当中穿刺失败。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提高静脉穿刺后拔针时的无痛率,减少穿刺点出血和皮下瘀血瘀斑等不良现象发生。方法对我院内三科住院病人采用新旧两种拔针法各100例次进行疼痛、穿刺点出血、皮下瘀血瘀斑对照。数据表明,静脉穿刺后新的拔针法止痛止血效果比旧的拔针法效果好。结论新拔针法能显著减轻疼捕,杜绝穿刺点出血和皮下瘀血瘀斑等不良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3.
吴惠玲  余日霞 《海南医学》2010,21(10):150-151
目的观察比较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穿刺时两种不同进针方法的效果。方法将300例门诊输液老年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选择患者血管上方为进针点穿刺,进针角度视病人皮肤情况及血管深浅而定,针头穿过皮肤直刺血管;B组选择患者血管的侧面为进针点穿刺,针头穿过皮下后,再对血管进行穿刺。观察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疼痛评价、脱针及液体渗漏情况。结果 A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疼痛发生率、脱针及液体渗漏、局部出血、瘀血情况与B组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患者选择血管上方为进针点进行静脉穿刺,可明显提高老年患者穿刺成功率,提高静脉利用率,降低皮下瘀血发生率,减轻患者穿刺时的痛苦,减少输液并发症,是理想的静脉输液方法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4.
静脉穿刺皮下瘀血原因的解剖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新鲜小儿、成人尸体浅静脉模拟静脉穿刺,探索临床静脉穿刺后皮下瘀血的原因,实验证实,穿刺后皮下瘀轿与拔针的方式有直接关系。主要因素有:穿刺针头切割静脉上壁或下壁经起出血;针头切割皮下毛细血管出血以及穿刺针眼出血。结合出血原因,本文就与出血相拳穿刺技术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并在临床进行实践,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正> 大、中专基护教科书中规定静脉穿刺拔针时用棉签压迫穿刺点上方,不出血为止。这种传统的静脉穿刺拔针压迫止血法,常因压迫不当引起皮下肿胀、淤血,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影响再次静脉穿刺,使血管使用率大大降低。经一年来对4000例患者进行传统止血法和静脉穿刺拔针大范围压迫止血法的对比观察,体验到大范围压迫止血法止血效果远远高于传统压迫止血法;从而降低了皮下肿胀,淤血的发生率,提高了血管重新使用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静脉穿刺拔针后淤血原因与按压方法及时间,方法在静脉穿刺过程中,针头进入皮肤后,在皮下游离一段后再进入血管内,这就出现进皮肤与进血管内同时有两个穿刺点,拔针前护士必须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绷紧皮肤及皮下组织,与静脉平行按压针眼3—5min.结果可防止皮下溢血,避免青紫.结论拔针虽为静脉穿刺最后一道程序,但也不应草率从事,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付亚玲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4):129-130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材质止血带结扎止血在血液病患者静脉穿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血液内科收治的120例血液病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62例采用不同型号止血绷带结扎止血进行静脉穿刺,对照组58例采用乳胶管止血带结扎止血进行静脉穿刺。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扎止血带部位患者疼痛程度、结扎时是否造成皮下出血。结果两组首次穿刺和第三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五次穿刺和第10次穿刺成功率逐渐递增;结扎止血时患者是否有痛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时是否造成皮下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不同型号止血绷带结扎止血进行静脉穿刺,住院时间越长穿刺成功率越高;静脉穿刺时用止血绷带结扎止血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可减少皮下出血;可减轻患者或家属的心理焦虑紧张程度,可提高他们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患者对两种拔针的疼痛反应、针眼出血和皮下淤血、血液及药液外溢情况。方法:对100例住院输液患者进行健侧手背静脉输液后拔针对比观察,专人操作。常规组采用传统拔针法(用无菌干棉球按压穿刺点上方,迅速拔出针头)。改良组采用改良拔针法(先反折并挤压近针头端软管,迅速拔出针头,再按压刺点上方,输液侧上肢抬高90°,放松挤压的软管)。结果:常规组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改良组(P〈0.01)。两组均能达到止血效果,改良组能有效防止针头处血液及药液外溢。结论:改良组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预防皮下淤血和血液及药液外溢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在静脉穿刺后立即用棉签直接按压皮肤表面上的进针点,是临床沿用多年的方法。此法忽视了按压静脉血管上的进针点,笔者实践证明按压静脉血管上的进针点,止血效果更为满意。可以明显减轻皮下淤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静脉穿刺术及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霞 《黑龙江医学》2002,26(7):550-550
静脉穿刺术是护士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必须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为病人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保证。1 选择血管及静穿术的方法1 1 正常清晰 ,粗大弹性好的血管穿刺时 ,以左手拇指绷紧静脉下端皮肤 ,针头斜面向上 ,针头与皮肤成 2 0°角 ,在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 ,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 ,见回血后再顺静脉进针少许。1 2 较细小的静脉穿刺时 ,止血带通常扎在穿刺点近心端 5~ 7cm ,左手固定静脉时不要用力太大 ,针头进皮角度要小 ,采用直刺或旁刺进皮 ,针在…  相似文献   

11.
两种静脉穿刺方法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莉  罗小玲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26(23):2135-2135,2138
静脉穿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针头斜面向上,针头与皮肤成一小角度(45°)由静脉上方迅速刺入皮下进入静脉,见回血后顺静脉再进少许,简称"新法";另一种是针尖斜面向上,针头与皮肤成(20°)角[1],从静脉上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一小段距离进入静脉,见回血后顺静脉再进少许,简称"传统法".其区别:"新法"针头从皮下直接进入静脉,没有在皮下组织潜行;而"传统法"针头刺入皮下后,在皮下组织潜行0.2~1.0 cm才进入静脉.为减少患者静脉穿刺疼痛,降低拔针后局部肿胀,提高穿刺成功率,我们对临床上的两种穿刺方法进行了比较,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中的重要内容,故临床应用广泛。手背静脉血管比较固定,充盈度好、弹性好、穿刺成功率高,但患输液完毕,在拔针头时往往按压不当,导致血液外流或皮下出血形成瘀斑,给患带来痛苦,也给下次穿刺造成困难。我科自2003年起采用靠自身压力落差止血的方法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光量子血疗法是一种抗栓、溶栓、改善缺氧,降低血粘度的有效方法。但由于其操作过程包含有采血阶段。故使用大针头(16G)静脉穿刺。因此,如何在静脉穿刺拔针时压迫止血。便是护理中的重要一环。本文采取两组病例对照试验的方法,观察光量子血疗后拔针时采用“一处压迫”和“两处连线压迫”止血法的效果,以寻求更有效的压迫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二种静脉穿刺方法对患者疼痛的影响,寻找一种无痛静脉穿刺的方法。方法:在静脉穿刺中,采取提高穿刺角度,使针头与皮肤呈35°~45°角在静脉上方穿刺,不经皮下直接由皮肤穿刺点快速进入血管,在血管腔平行进针少许后再固定。对200例在我院门诊输液室静脉输液2天以上的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进行穿刺后疼痛反应对照。第一天,采用传统方法穿刺,第2天采用新方法穿刺。结果:新方法穿刺疼痛发生率和疼痛程度明显低于传统方法,P〈0.01或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提高穿刺角度,不经皮下直接由皮肤穿刺点进入血管的静脉穿刺方法可以减轻患者疼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给药途径及护理技术操作,其成功率的高低体现了护士的操作技术水平。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都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一次静脉穿刺。而护理人员的技术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病人病情、血管等等因素,往往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败。当为病人拔针头压迫穿刺点止血时常常耗时约3—5分钟,有时甚至会更长时间。为了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又不影响压迫止血的效果,我们巧用止血带压迫止血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自制静脉止血夹在静脉穿刺后压迫止血的调查和体会.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本病房共选取100例静脉输液病人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19-85岁,平均52岁;均使用自制静脉止血夹,85例使用后止血,无瘀斑及血肿;5例止血夹滑脱,穿刺点血液流出,重新使用静脉止血夹压迫止血,出血停止,其中6例出现皮下淤血,4例出现皮下血肿.  相似文献   

17.
静脉穿刺术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此项操作才能迅速准确地完成静脉穿刺术。以往在静脉穿刺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斜刺法,就是在欲穿刺静脉的旁侧,距静脉约0.5—1厘米处,针头与皮肤成20~30度角,针尖斜面向上,将针尖刺入皮下,然后在皮下潜行一段距离后再刺入静脉。由于此种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所以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静脉穿刺术的最佳方法——直刺法。就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上,针头与皮肤成10~45度角,针尖斜面向上,通过皮肤将针尖直接刺人静脉。现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及直刺法的操作步骤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杨春霞  刘金凤 《吉林医学》2013,34(11):2181-2182
目的:对两种真空静脉采血方法进行比较,提高临床静脉采血效果。方法:将220例需静脉采血患者按采血日期随机分为两组,单日期为观察组122例,双日期为对照组98例。观察组采取先用无菌敷贴固定针头再采血,拔针时先慢后快拔针的采血方法;对照组采取只用右手无名指固定针头,拔针时快速拔出采血针的采血方法。结果:观察组采血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而针头脱出、穿刺部位疼痛、皮下淤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先用无菌敷贴固定针头再采血,拔针时先慢后快拔针的采血方法,可有效减少针头脱出、患者穿刺部位疼痛和皮下淤血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皮下Z字缝合用于大鞘管撤除后股静脉穿刺点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到2021年12月我单位收治的房颤冷冻消融及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患者263例患者,该类患者均长期服用抗凝药,术中均使用16F以上的鞘管穿刺。按照1:1信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8字缝合和皮下Z字缝合两种方式处理股静脉穿刺点止血,比较止血效果,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舒适度。结果 皮下Z字缝合的操作时间、即刻止血率与8字缝合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术后下肢制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8字缝合组(均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皮下Z字缝合组在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里的生理维度、心理维度、总体平均得分均高于8字缝合组(均P<0.05)。结论 皮下Z字缝合技术可实现大鞘管撤除后股静脉穿刺点的快速、安全和有效止血,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静脉输液后新式拔针法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输液是治疗各种疾病的重要途径,静脉穿刺是护理人员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传统的拔针方法常需关闭输液器开关,用输液贴按压穿刺点上方迅速拔出针头,但此法常引起局部疼痛及皮下出血.用新法拔针,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