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外科切除术后吻合口出血患者急诊内镜下止血的疗效。  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切除术后吻合口出血,进行急诊内镜止血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肿瘤部位、肿瘤分期及病理类型资料,重点分析吻合口出血的时间、内镜下治疗的方法、效果及并发症,并且对未能成功内镜下止血的原因进行总结。  结果  在1 058名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中,吻合口出血患者36名,出血率为3.4%。出血患者以左半结肠及直肠居多(83.3%)。在肿瘤分期和分化方面,以Ⅰ到Ⅲ期为主,占总人数的82.1%,病理以高分化和中分化癌为主(86.1%)。术后72 h内出血患者26例(72.2%),是出血的高发时间段。在36例患者中,内镜下成功止血32例(88.9%),钛夹机械夹闭、电凝止血联合钛夹夹闭是主要的方式(88.9%)。未能止血4例,均伴有漏口,无法明确确切的出血位点,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均成功止血。所有36例患者最终均未出现吻合口漏、腹腔脓肿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72 h内是吻合口出血的高峰时期,急诊内镜下止血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286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记录内镜诊断、病变部位、大小及近期出血征象等。病变出血征象采用Forrest分级,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内镜下止血治疗(治疗组)和保守治疗(对照组)。内镜止血治疗方法包括尼龙绳结扎止血、钛夹止血、注射止血、钛夹联合注射止血。结果:内镜治疗组进行内镜治疗的病变均为Forrest Ia~II b级,137例(95.8%)患者首次内镜止血成功,其中8例(5.6%)发生再出血,首次内镜治疗成功率为90.2%(129/143)。对照组首次止血成功117例,占81.8%,其中12例(8.4%)发生再出血,首次内镜治疗成功率为73.4%(105/143)。内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内镜下止血治疗起效迅速、疗效确切,是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Forrest Ia~IIb级的出血病变应该进行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并接受内镜治疗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23例的临床资料,记录内镜诊断、病变部位、大小及近期出血征象等。病变出血征象采用Forrest分级,对所有患者进行Rockall再出血和死亡危险性评分。内镜止血治疗方法包括喷洒药物、注射治疗、热凝治疗、机械止血和联合止血。结果: 进行内镜治疗的病变均为Forrest Ia~Ⅱb级,214例患者(96.0%,214/223)首次内镜止血成功,其中34例(15.2%,34/223)发生再出血,首次内镜治疗成功率为80.7%(180/223),因内镜治疗不成功而手术或死亡共17例,内镜治疗总有效率为92.4%(206/223)。Rockall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0%(40/50)、95.7%(156/163)和100%(10/10)。注射肾上腺素和联合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92.6%(137/148)和77.6%(38/49),再出血率分别为14.2%(21/148)和18.4%(9/49)。联合治疗占二次内镜治疗的65.0%(13/20),治疗成功率为61.5%(8/13)。结论: 内镜下止血治疗起效迅速、疗效确切,是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首选急救治疗方法;Forrest Ia~Ⅱb级的出血病变应该进行内镜治疗;Rockall低危组通过内镜治疗均可止血,Rockall评分对内镜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消化性溃疡出血内镜治疗失败后,钛夹标记引导经导管栓塞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  方法  纳入2009年2月?2018年10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因消化性溃疡出血内镜治疗失败后行经导管栓塞治疗的3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内镜治疗失败后行经导管栓塞治疗的临床成功率、30 d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33例患者内镜检查溃疡出血Forrest分级分别为Ⅰa 8例(24.2%)、Ⅰb 14例(42.5%)、Ⅱa 4例(12.1%)、Ⅱb 7例(21.2%)。8例患者视野差未行内镜治疗,25例患者接受内镜治疗,其中7例初次内镜止血治疗失败,18例内镜下止血成功后发生再出血。内镜治疗失败后距经导管栓塞治疗的平均时间为(35.42±67.54) h。所有患者均行血管造影检查,15例血管造影阴性患者X线下8例可见钛夹标记,钛夹引导下行栓塞治疗,7例未见钛夹标记,其中4例患者接受预防性栓塞治疗;余18例血管造影阳性者均予以栓塞治疗。血管造影阴性的患者钛夹引导经导管栓塞治疗临床治疗成功率为75.0%(6/8),无钛夹引导者临床治疗成功率为为28.6%(2/7),血管造影阳性者经导管栓塞治疗临床治疗成功率为66.7%(12/18)。本研究纳入的患者经导管栓塞治疗总体临床成功率为60.0%,30 d死亡率为20.0%,所有患者均未观察到栓塞治疗相关并发症。  结论  消化性溃疡出血内镜治疗失败患者,钛夹标记引导经导管栓塞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并且安全性高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何玉环 《海南医学》2014,(21):3146-3148
目的探讨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内镜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上消化道出血并接受内镜治疗的3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老年患者186例,非老年患者200例。分析两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并对内镜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是两组常见的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其中老年组胃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比例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0.05),而十二指肠溃疡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显著低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与非老年组首次内镜止血成功率分别为91.9%和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再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高于非老年组(P〈0.05);两组Rockall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首次内镜止血成功率依次降低(P〈0.05)。结论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胃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发生率高,预后比非老年患者差。内镜治疗疗效确切,Rockall低、中危患者获益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胃镜检查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因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措施对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对12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诊胃镜检查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4例急诊胃镜检查出血病变检出率100%,出血原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贲门及胃恶性肿瘤、Mallory-Weiss综合征、十二指肠憩室,其他原因不明。内镜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11%(32/34),总止血率98.38%(122/124),病死率0.80%(1/124)。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尽早行急诊胃镜检查明确病因,有活动性出血者用镜下止血是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措施,可增加止血率,降低病死率。服用NSAIDs的患者,应重视对胃黏膜的保护性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内镜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56例,其中内镜治疗相关性消化道出血108例,非内镜治疗相关性消化道出血248例。内镜下明确出血部位,根据出血方式选择钛夹、黏膜下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氩离子凝固术(APC)或局部喷洒8%去甲肾上腺素止血治疗。结果 356例患者中即时止血成功350例(98.31%),术后2周内再出血14例(3.93%),再次内镜下止血成功9例(2.52%),11例(3.08%)内镜下止血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内镜治疗总有效率为96.91%(345/356)。11例内镜止血失败患者的出血原因均为动脉出血。结论内镜治疗急性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动脉出血有可能影响内镜止血效果,应及时转外科治疗,以免失去抢救时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诊内镜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住院并接受急诊内镜治疗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10例的临床资料,记录内镜下诊断、病变部位、范围及出血征象等。内镜止血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喷洒止血、注射止血、氩离子凝固止血、钛夹止血及联合止血。结果210例患者中即时止血成功203例(96.7%);48 h内再出血14例,再次急诊内镜下止血成功10例(71%)。共11例治疗无效,转外科手术治疗或介入血管栓塞,急诊内镜治疗总有效率为94.8%(199/210)。结论急诊内镜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起效迅速、疗效确切,是首选急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消化内窥镜治疗非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选取内镜下止血治疗非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126例作为治疗组,以同期采用保守治疗(8 mg去甲肾上腺素及云南白药4 g加水100 mL口服,1次/小时)5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并分析两组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内镜止血疗效整体优于保守治疗(P=0.017),但再出血发生率间差异无显著性(P=0.514).选择在内镜治疗后不同时间点1~2周、1个月、3个月进行体查加内镜复查,所有患者治疗后未见穿孔、狭窄、血管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内镜下治疗急性非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安全、方便、微创,能极大地减低外科急诊手术率.  相似文献   

10.
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敏  李才  邓兴臣 《海南医学》2006,17(8):23-25
目的探讨内镜下注射药物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共8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行内镜检查确诊,其中54例行药物静滴保守治疗,30例内镜下注射冰生理盐水 凝血酶 去甲肾上腺素于出血部位,有明显出血点者内镜下电凝止血.随后以常规方案进行对症治疗,纠正贫血,并统计2组患者的预后状况.结果内镜治疗患者的有效止血率为83.3%(25/30),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的61.1%(33/54)(P<0.05);内镜治疗组的中转手术率为6.7%(2/30),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的25.9%(14/54)(P<0.05);止血后1周内再出血率在2组患者之间未见有明显差异.结论内镜下注药止血安全有效,对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优于保守疗法,可减少患者手术率,利于短期内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经导管动脉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TAE)治疗急性非曲张静脉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NVUGIB)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66例2016年3月–2021年3月期间因ANVUGIB行血管造影的患者,统计血管造影阳性率、TAE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TAE治疗后30 d内再出血率及全因死亡率,分析与上述事件相关的影响因素。  结果  266例患者均完成血管造影,血管造影阳性率为54.1%(144/266),TAE技术成功率为97.3%(217/223),TAE临床成功率为73.1%(155/212),TAE治疗后30 d内再出血率及全因死亡率分别为26.9%(57/212)、16.1%(35/217)。本研究发现休克指数>1〔比值比(OR)=5.950,95%置信区间(CI):1.481~23.895,P=0.012〕、CT血管造影(CTA)阳性(OR=6.813,95%CI:1.643~28.252,P=0.008)及间隔时间<24 h (OR=10.530,95%CI:2.845~38.976,P<0.001)是血管造影阳性的独立预测因子;休克指数>1(OR=2.544,95%CI:1.301~4.972,P=0.006)及国际标准化比值>1.5(OR=3.207,95%CI:1.381~7.451,P=0.007)是TAE治疗后30 d内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出血(OR=3.174,95%CI:1.164-8.654,P=0.024)及栓塞后再出血(OR=34.665,95%CI:11.471~104.758,P<0.001)患者TAE治疗后30 d内的死亡风险更高。  结论  TAE治疗ANVUGIB安全有效。休克指数>1和CTA阳性的患者更有可能血管造影阳性,且应该在出血后早期完成血管造影。栓塞后再出血仍需要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伴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宋扬  沈洪  刘全达 《中国全科医学》2006,9(10):791-792,795
目的总结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伴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4年我院诊治的28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其中9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结果28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病因分别为急性胰腺炎(7例)、慢性胰腺炎(13例)和胰腺肿瘤(8例);9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分别为1例、5例和3例,表现为反复呕血、血便/黑便,伴有出血性休克,平均单次出血量>1000ml。诊断主要依靠超声、CT和内镜,彩色Doppler可以发现脾静脉主干栓塞,增强CT可以明确胃底周围静脉扩张和/或脾静脉主干栓塞,胃镜检查显示主要为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患者中3例行内镜下硬化治疗,成功1例;7例脾脏切除后成功止血。结论对于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若无出血症状,只需治疗原发疾病;脾脏切除术是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确切治疗措施,内镜硬化治疗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导管栓塞治疗胃肠间质瘤合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2006年6月?2019年6月因消化道出血于我院行经导管栓塞治疗的17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纳入研究,回顾性分析栓塞治疗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  结果  17例患者在栓塞治疗前行血管造影,5例(29.4%)显示肿瘤染色及造影剂外溢,9例(52.9%)显示肿瘤染色但没有明显造影剂外溢,3例(17.6%)显示阴性。14例血管造影阳性患者经导管栓塞治疗后13例(76.5%)技术成功,1例(5.9%)技术失败,予急诊剖腹探查行根治性切除;3例血管造影阴性患者技术弃权。13例技术成功患者中,12例(70.6%)获得临床成功,1例(5.9%)发生反复消化道出血,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无1例患者发生栓塞术后并发症。栓塞术后随访30 d死亡率为0。  结论  经导管栓塞治疗胃肠间质瘤合并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血尿素氮/肌酐(blood urea nitrogen-to-creatinine, BUN/Cr)比值在鉴别消化道出血部位中的诊断性能,以及BUN/Cr比值早期升高对于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NVUGIB)患者临床结局事件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5月–2021年5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断为消化道出血的成年患者。根据不同消化道出血部位分为:上消化道出血组、小肠近段出血组、小肠远段及结肠出血组。根据ANVUGIB患者入院后早期(6~48 h内)BUN/Cr比值动态变化情况分为:入院后BUN/Cr比值早期动态升高组和入院后BUN/Cr比值非早期动态升高组。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BUN/Cr比值对于鉴别消化道出血部位的诊断性能,以及探究入院后BUN/Cr比值早期动态升高、Rockall评分系统及其两者联合指标对ANVUGIB患者主要临床结局事件(因为任何原因死亡;再次出现消化道出血;需要急诊外科手术干预;需要急诊介入手术干预)的预测效能。  结果  共纳入266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上消化道出血组204例,小肠近段出血组15例,小肠远段及结肠出血组47例;ANVUGIB患者中,入院后BUN/Cr比值早期动态升高组16例,入院后BUN/Cr比值非早期动态升高组146例。BUN/Cr比值对鉴别上、下消化道出血的曲线下面积为0.831(95%CI:0.780~0.874),最佳截断值为34.59 mg/g;BUN/Cr比值对鉴别小肠近段出血、小肠远段及结肠出血的曲线下面积为0.901(95%CI:0.798~0.963),最佳截断值为19.27 mg/g。入院后BUN/Cr比值早期动态升高预测ANVUGIB患者主要临床结局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806(95%CI:0.737~0.864),联合Rockall评分后的联合指标预测ANVUGIB患者主要临床结局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909(95%CI:0.854~0.949)。  结论  BUN/Cr比值对于鉴别消化道出血部位具有较高的价值,且入院后BUN/Cr比值早期动态升高是预测ANVUGIB患者临床结局事件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3种内镜下改良组织胶方案治疗孤立性胃静脉曲张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地坛医院的孤立性胃静脉曲张患者73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因、生化指标、Child-Pugh分级、自发性分流的类型、术前出血史、是否合并肝癌等指标。评价内镜下改良组织胶联合聚桂醇治疗、内镜下金属夹辅助组织胶联合聚桂醇治疗、内镜下金属夹和LOOP辅助组织胶联合聚桂醇治疗3种方法的异位栓塞率、生存率、再出血率、聚桂醇和组织胶治疗量、夹子数、治疗次数等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患者的基线资料中Child-Pugh分级、术前有无血栓形成、是否合并肝癌在3种治疗方式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方法的异位栓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内镜下金属夹辅助组织胶联合聚桂醇治疗方案、内镜下金属夹和LOOP辅助组织胶联合聚桂醇治疗方案无异位栓塞发生。3种治疗方法的生存率、再出血率、聚桂醇和组织胶治疗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夹子数和1年内治疗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内镜下金属夹辅助组织胶联合聚桂醇治疗、内镜下金属夹和LOOP辅助组织胶联合聚桂醇治疗,这2种改良内镜下组织胶治疗方案可减少孤立性胃静脉曲张患者1年内治疗次数。  相似文献   

16.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内镜评估和治疗仍然是标准治疗方法。然而,药物治疗或联合内镜干预后仍有5%~10%的患者发生严重出血,需要介入或外科治疗。对于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介入治疗已成为急诊手术治疗的有效替代方案,也是目前公认内镜治疗失败后的一线治疗方法。肝硬化患者Child-Pugh C级或B级合并内镜检查中静脉曲张、活动性出血,存在较高的治疗失败、再出血和死亡风险。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分流术已被证明可以显著减少此类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率。本文拟结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多年的临床经验,简述介入治疗在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临床干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胃底环行缝扎术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应用吻合器食管横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行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的151例患者,其中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胃底环形缝扎术患者122例(胃底环扎组),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应用吻合器食下
段横断术患者29例(食管横断组)。对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肝功能变化、腹水、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腹腔内血、消化道瘘发生率等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远期再出血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胃底环扎组比较,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胃底环形缝扎术对患者肝脏功能及营养状态影响较为明显,住院时间长、术后消化道瘘发生率高P<0.05)。在术后远期再出血情况的对比分析中,食管横断组患者其远期再出血(因曲张静脉破裂再出血及因胃黏膜病变再出血)的发生率为30.0%(15.0%,15.0%),高于胃底环扎组患者的8.5%(4.9%,3.6%)。结论: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应用吻合器食管下段横断术比较,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胃底环形缝扎术具有对患者肝脏功能打击小,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能有效控制远期再出血的发生率,且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等优点。
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