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2年5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进行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偏瘫康复综合治疗后增加一般肌力训练,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核心肌群训练,采用Berg平衡量表和Pro-Kin平衡测试仪评定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结果 Berg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Berg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erg评分均有显著提高,但治疗组的提高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两组患者治疗前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均有显著减少,但治疗组减少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肌群力量训练结合常规康复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介入桥式运动对中风偏瘫患者坐位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中风偏瘫患者58例,分为康复组(A组)30例和对照组(B组)28例.A组病人采取早期介入桥式运动康复治疗,B组病人按常规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分别按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法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A组病人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分数明显高于B组病人(P<0.01).结论中风偏瘫患者早期介入桥式运动有助于坐位平衡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自制关节屈伸装置对脑梗死后上肢及手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关节屈伸装置组和常规康复组,每组30例。常规康复组予以作业训练、肌电生物反馈、运动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屈伸装置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腕关节和肘关节屈伸装置训练,每天2次,每个装置每次30min,2组治疗3周,每周6d。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定上肢运动功能、手功能量表评定患手功能、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价生活质量。结果:2组治疗后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手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且屈伸装置组更高于常规康复组(P<0.05)。结论:自制关节屈伸装置对脑梗死后上肢及手功能有促进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和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9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常规组,每组48例,2组均按脑梗死常规治疗护理,康复组配合早期康复护理和康复训练。采用吞咽能力分级标准,洼田饮水试验法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康复组吞咽功能康复总有效率为83%,常规组总有效率为50%,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肢体运动功能情况康复组明显优于常规组(p<0.01)。结论早期的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吞咽和肢体功能障碍,有助于脑梗死患者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5.
早期康复治疗颅脑损伤肢体运动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颅脑损伤后肢体运动障碍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62例颅脑损伤肢体运动障碍,分两组对比,康复组31例,观察组31例。康复组在给予临床常见治疗的同时,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只进行临床常规治疗。康复治疗为“一对一”,疗程为30 d,包括床上良肢位的摆放,患侧肢体的被动运动,健侧带动患侧运动,搭桥练习,翻身起坐及坐位平衡训练,起站、站立平衡及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40~60 min,每周6次。另外指导康复组家3属给患者进行日常训练。结果:康复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肢体运动障碍,早期积极的进行康复治疗,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恢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说明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肢体功能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同时早期开展康复治疗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86例接受临床常规治疗的急性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后,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分组同时采用Brunnstrom方法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tthel指数法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康复组实施康复治疗,内容包括肢位的摆放、神经肌肉易化技术、床上运动训练、主动体位转换训练、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康复治疗后30 d,以同样方法评定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 结果 治疗前康复组与对照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Brunnstrom分级达到Ⅳ组及以上的比例治疗组上肢为32.6%,下肢为64.5%,而对照组分别为9.31%和20.9%,Bar[hel指数<40的比例康复组为25.6%,对照组为5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开展康复治疗可以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外伤恢复期患者接受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康复训练前后平衡功能和姿势控制能力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脑外伤恢复期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传统平衡训练,观察组给予基于VR技术康复训练,均治疗12周。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的平衡功能和在睁眼1 min的状态下姿势控制能力观测指标轨迹长度、轨迹外周面积和轨迹移动速度。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BBS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轨迹长度、轨迹外周面积和轨迹移动速度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外伤恢复期患者接受基于VR技术康复训练后平衡功能和姿势控制能力均明显改善,且效果优于传统平衡训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与其早期活动的关系。方法从我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中选取有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障碍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进行相同的常规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康复组40例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进行早期康复干预,对照组40例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结合一般的功能锻炼。于治疗前后ADL功能评定方法:Barthel指数评定两组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2个月),康复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早期活动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药熏蒸联合太极云手训练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条件的PD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熏蒸联合太极云手组、单纯太极云手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干预时间为90 d。观察干预前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统一帕金森评定量表-Ⅲ(UPDRS-Ⅲ)评分、计时站立-行走测试(TUGT)时间、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MBI)评分、90 d内跌倒次数以及不良事件出现率。结果 中药熏蒸联合太极云手组治疗后BBS评分、UPDRS-Ⅲ评分、TUGT时间均优于单纯太极云手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M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熏蒸联合太极云手组患者跌倒率低于单纯太极云手组和对照组(P<0.05),且总体跌倒次数也相对更少。结论 中药熏蒸联合太极云手训练更好地改善了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以及运动功能,减少患者跌倒率及跌倒次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太极云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丰富脑卒中患者上肢康复功能训练项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入组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和康复护理方案,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太极云手练习。分别在护理干预前、干预2个月后进行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A-UE)评分、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 STEF)评分以及利用上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进行肘关节位置觉误差角度的评定。结果干预2个月后试验组FMA-UE、STEF评分较对照组均提高,肘关节位置觉误差角度呈缩小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太极云手有利于上肢本体感觉的恢复,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及协调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PNF)在脑梗死患者的超早期康复中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超早期康复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1例)。超早期康复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24h内对患者采用PNF技术进行康复治疗,常规治疗组则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48h后进行PNF治疗,由专业康复治疗师进行康复训练,每次30min,每天1次,60d为1个疗程。采用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法(FMA)及Berg评定治疗前后下肢功能和平衡功能。结果治疗60d后,两组患者FMA、BI及Berg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超早期康复组FMA、BI及Berg评分明显提高(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超早期PNF训练,有利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并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中医穴位疗法联合热奄包在脑出血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后偏瘫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穴位疗法联合热奄包干预。对比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平衡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两组肢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运动轨迹和外周面积值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肢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运动轨迹和外周面积值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穴位疗法联合热奄包干预用于脑出血后偏瘫患者,利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提高患者平衡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年龄32—76岁;脑出血50例,脑梗死70例;病程<1周,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依接受治疗情况分为康复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按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治疗。保持良肢位,瘫痪肢体被动、主动运动训练,坐位平衡、站立平衡训练,移动训练,语言功能训练,认知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1.3疗效评定①运动功能的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FMA)评分法。②ADL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1],两组均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技术联合交替垂直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纳入脑卒中恢复期患者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还进行虚拟现实技术联合交替垂直振动训练,每天训练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重心偏移指标(包括重心运动轨迹X轴与Y轴偏移距离)、平衡障碍程度指标(包括动摇角度、动摇总轨迹长、包络面积)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采用测量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LE)、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运动功能与步行功能。结果:治疗6周后,2组重心偏移指标、平衡障碍程度指标、BBS、FMA-LE、TUGT、FAC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方法基础上进行虚拟现实技术联合交替垂直振动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06年至2009年治疗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各43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康复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训练护理,于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FMA)对患者肢体功能进行测评;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治疗3周后,2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及MBI均有改善,且康复组FMA评分及MBI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康复护理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括能力,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肢体障碍早期康复训练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肢体障碍早期康复训练的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肢体障碍采用药物与康复训练同步治疗的40例为康复组;单纯药物治疗40例为对照组.康复组采用Bobath偏瘫技术与手法、心理治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治疗7周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上下肢体功能,步行能力,手的实用性,ADL评定.结果:康复组肢体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有效率达92.5%.结论:Bobath法早期康复训练,不但对下肢功能恢复良好,更有利于上肢、手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步态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偏瘫患者分为2组,综合康复组行常规康复及减重步态机器人治疗,普通康复组行单纯康复治疗,疗程均为一个月,采用Carr-Shepherd运动功能评定(MAS)中的步行评定法对两组步行能力及临床疗效进行评定并且比较。结果综合康复组患者步行能力较普通康复组改善明显,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普通康复组(P<0.05)。结论减重步态机器人对偏瘫患者的恢复步行能力及改善异常步态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8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40例)、对照组(38例)进行临床对照性研究,两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康复组同时加入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平均疗程38d。治疗前后分别以Brunnstrom法评价运动功能,以三级平衡评价评定平衡功能,以Barthel指数法评定ADL能力。结果康复组在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方面治疗后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Barthel指数治疗后康复组为68.5±17.2,对照组为45.8±18.3,两组相比,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手外伤住院患者康复治疗作成本-效果的经济学分析评价。方法:对50例手外科住院的指屈肌腱损伤患者按配对对照原则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给予手外科常规治疗加规范的早期系统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手外科常规治疗加指导性功能训练。分别采集两组患者自发病到发病后3个月的直接医疗费用, 以及各费用的详细构成。对于每例患者在发病后1、2、3个月时分别进行手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AM)评定、明尼苏达手灵巧度评定(MMDT)、普渡手精细运动评定(PPT)系统进行手功能的评价。结果:康复组患者的功能改善明显较对照组为佳, 两组患者总费用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不论是手关节TAM、手灵巧度, 还是手精细运动功能评分每改善1分, 康复组所耗费的相关成本费用明显较对照组为低,对照组相关费用约是康复组的1—2倍。结论:手外伤患者的规范早期系统康复治疗是经济的、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丰富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常规组予以常规传统平衡训练,丰富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丰富环境,并结合任务导向性项目进行平衡训练;在治疗前、4周训练结束时评价2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平衡仪站立位睁眼静态平衡测试、"起立-行走"计时(TUGT)。结果:治疗4周后,2组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且丰富组更优于常规组(P0.05);2组TUGT评分、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0.01),且丰富组更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丰富平衡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