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痉挛体位摆放多功能组合用枕在康复科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等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取普通软枕;试验组采用抗痉挛体位摆放多功能组合用枕,观察比较患者抗痉挛体位摆放的正确体位得分、及患者满意度得分和摆放次数。结果:抗痉挛体位摆放多功能组合用枕在患者体位摆放正确保持得分及满意度方面高于普通软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抗痉挛体位摆放多功能组合用枕能有效提高患者依从性,能保持体位摆放的有效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关节松动技术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影响。方法伴有肩-手综合征的急性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各20例,按常规临床处理的同时,治疗组增加对偏瘫侧上肢行关节松动技术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以下评定:疗效评定、目测类比评分法(VAS)、Fugl—Meyer运动功能指数(FMA)和修订的Barthel指数评定(MBI)。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疗效评定、VAS评分、Fugl—Meyer评分、MBI评分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松动技术可以显著促进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的恢复,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高压氧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目的:观察高压氧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63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采用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观察组(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高压氧治疗,治疗时间为4周。两组在治疗前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改良的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分别评定疼痛、水肿程度、关节活动范围、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偏瘫侧肩痛、水肿、关节活动度、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96.87%,对照组74.19%,P〈0.05)。结论:高压氧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具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早期康复对运动功能及肩手综合征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及在防止肩手综合征中的作用。方法:将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对照组。采用Fugl-Meyer评定法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分,康复组在发病14天以内进行康复训练,结合中枢性瘫痪的特点,恢复的过程有步骤地进行。结果:一个月康复训练后,康复组Fugl-Meyer积分和MBI积分的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低十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能避免和减少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改良宣氏痛点松解按摩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将38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神经内科康复护理,实验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改良宣氏痛点松解按摩,比较两组患者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视觉模拟评分、手肿胀程度、简易上肢机能检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结果 治疗后1个月、3个月实验组患者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和手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上肢肌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Barthel 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采用改良宣氏痛点松解按摩护理新方法能有效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两组,观察组60例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60例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结果 两组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定法(FMA)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ADL能力进行评分,观察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比较两组患者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观察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12%,对照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30%,观察组患者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早期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干预手段包括正确预防方法的体位摆放、主动和被动运动、手法按摩、心理干预等,有助于预防和减少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并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偏瘫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脑卒中导致偏瘫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以及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两组患者治疗和护理干预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状况,采用Fegl—Mevye积分”。评定患者肢体功能情况,同时分析疗效及后遗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干预组Barther指数和Fegl—Mevyer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后遗症如肩手综合征和足外翻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地促进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改善其神经缺损、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等,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治疗的时间,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脑血管病人患肢体位护理对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目的在于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选择确诊的96例脑血管病急性期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康复及对照两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与Fugl—Meger积分分别作一比较。结果:治疗前康复组与对照组之间Barthel指数FAM积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指标均有一定成度的改善。康复组与对照组之间Barthel指数FAM积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血管病偏瘫患者通过早期全程的体位护理,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明显提高,痉挛模式明显减轻,肩手综合征、肌萎缩、关节痛发生率降低,提高了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36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的病人分为试验组287例和对照组249例,试验组给予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单一运动训练,观察两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病人的FMA评分、Fenchary活动指数、Barthel指数和肌电图检查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6个月后FMA评分、Fenchary活动指数、Barthel指数和肌电图检查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提高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病人的上肢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李灵芝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1):2122-2123
目的探讨阶段化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康复护理措施,给予观察组患者分阶段三级康复治疗护理。采用Fugl Meyer(FMA)评定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生活质量测评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比较两组干预后治疗依从性、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6月观察组FMA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阶段化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及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两组,2012年1~12月收治的5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护理;2013年1~12月收治的58例为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增加预防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肩手综合征发生率及上肢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偏瘫上肢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预防性护理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促进患侧上肢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偏瘫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出院后功能恢复与并发症干预的关系。方法 11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出院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进行肩-手综合征预防和治疗;于出院后15d、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两组Fugl-Meyer评定、Bar-thel指数及肩-手综合征发病率。结果 Fugl-Meyer评定和Barthel指数评分,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肩-手综合征发病率随时间延长逐步上升。结论 脑卒中患者出院后1~6个月多并发肩-手综合征,制定有效的预防、康复治疗和建立接管机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结合足下垂助行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步态的影响,以探索纠正偏瘫足下垂步态的科学方法。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常规步行训练,实验组接受肌内效贴结合足下垂助行仪辅助步行训练,以上治疗均每次30 min,每周5次,连续4周。用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速、左右步长差,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步行功能分级(FAC)、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步速、左右步长差及下肢FMA积分、FAC分级、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结论:肌内效贴结合足下垂助行仪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步态,治疗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以及脑卒中术后肩手综合征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2003年8月-2006年4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068例作为观察组,在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同时,采用合理的肢体位置摆放、运动训练、手法按摩、心理干预等方法进行护理;将2003年8月以前收治的83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采用rusl—Meyer评定法(FMA)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ADL进行评分,并比较2组患者脑卒中术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rusl—Meyer评分和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为15.6%,对照组发生率为20.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能避免和减少脑卒中术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何云燕  安中平 《天津护理》2011,19(6):313-314
目的:探讨早期良姿体位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后期痉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40例为治疗组,实施早期良姿体位治疗;40例为对照组,未实施早期良姿体位治疗.此外,两组均进行相同的综合性康复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CSS及FMA-B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CSS及FMA-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月后治疗组来见明显肌痉挛,C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MA-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正确的体位护理能显著降低偏瘫患者后期的肌痉挛,对改善平衡功能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肩-手综合征康复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对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62例脑卒中偏瘫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予以康复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康复组患者症状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 P <0.01)。结论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Barthel指数分级指导下Orem自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患者采取Barthel指数分级指导下Orem自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Barthel指数、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SS-QOL量表评分和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Barthel指数分级指导下Orem自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护理价值较高,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靶向超声药物导入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合并S H S的患者85例,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加针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靶向超声药物导入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偏瘫上肢上肢简化的Fugl-M yeer运动功能评分(FMA )、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2项指标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靶向超声药物导入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SHS的临床症状,提高上肢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梗死并发肩手综合征115例:相关因素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并发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MRI证实的急性脑梗死439例中符合肩手综合征条件的1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肩手综合征最早出现在脑卒中后4d,最迟出现在脑卒中后73d,85例(73.9%)出现在脑卒中后1—4周。肩手综合征出现时间早晚与脑卒中后急性期肢体瘫痪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gt;0.05)。不同病程脑分期临床疗效有显著性意义(P&;lt;0.005)。94例偏瘫患者中有31例同时出现髋足综合征。结论:急性脑梗死并发肩手综合征早期诊断及有效康复治疗可缩短病程,降低脑梗死后的致残率。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并不局限于肩手部位,也可累及髋足部位。  相似文献   

20.
不同康复指导方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发病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康复指导方法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比较。方法6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个体化教育组31例和集体康复指导组33例。个体化教育组护士每日至少两次康复查房,对患者本人及家属进行康复教育及肩-手综合征预防性康复活动指导,随时检查并纠正其不良体位;对照组进行集体康复指导授课,两组患者康复指导的总时间一致,内容一致。随访3个月。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χ2检验统计肩-手综合征发病率。结果个体化教育组肩-手综合征发病率较对照组低,Bar-thel指数变化较明显(P<0.05)。结论康复教育干预的个体化,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更好地预防和减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