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研究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与父子冲突、父子依恋的关系,以及父子依恋在父子冲突对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影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663位8~15岁的儿童,用父子冲突问卷(CBQ)、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与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分别评估父子冲突、父子依恋和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结果:儿童的CBQ、IPPA得分和SDQ困难总分均无显著性别差异(P>0.05);父亲受教育程度初中组的CBQ得分高于高中组和大学组[(5.8±5.4) vs.(4.0±4.2),(3.9±4.3);P<0.05],IPPA得分低于高中组和大学组[(63.3±16.0) vs.(67.6±12.8),(69.7±13.0);P<0.05];父子每周互动<3h组的CBQ得分显著高于3~7h组和>7h组[(5.5±5.0)vs.(3.8±4.1),(2.8±3.6);P<0.05],IPPA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63.1±14.6) vs.(70.0±11.7),(73.8±11.6);P<0.05],SDQ困难得分高于>7h组[(12.0±5.0)vs.(9.9±5.3),P <0.05].父子冲突对儿童的情绪症状(β=0.28,P<0.01)和品行问题(β =0.18,P<0.01)有正向预测作用,父子依恋能正向预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β=0.39,P<0.01),负向预测儿童的多动注意不能(β=-0.28,P<0.01)和同伴交往问题(β=-0.14,P<0.05);父子冲突对儿童情绪症状(β=0.17,P<0.01)、品行问题(β=0.12,P<0.05)、多动注意不能(β=0.13,P<0.05)与亲社会行为(β=-0.21,P<0.01)的预测作用均受到了父子依恋的调节.结论: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可能与父子冲突、父子依恋有关,父子依恋在父子冲突对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中可能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的教师权威认知发展特点,以及与师生关系的相关性。方法:在北京市2所小学选取四、五、六年级儿童共460名,采用两难故事情境评估儿童的教师权威认知水平、教师权威认知量表测验儿童对教师各领域权威认同度、学生版师生关系量表测量儿童的师生关系程度。结果:10岁儿童的教师不良处理方法权威认知得分高于11岁组与12岁组[(10.7±3.1)vs.(9.5±2.9),(10.7±3.1)vs.(9.3±2.6);均P0.05],12岁儿童的教师情感权威认知得分低于10岁组与11岁组[(18.2±2.6)vs.(18.7±1.9),(18.2±2.6)vs.(18.9±1.7);均P0.05]。处于合理化过渡水平的儿童,对教师的不良处理方法权威认知得分低于低水平和自我发展定向水平[(9.4±3.0)vs.(10.3±2.9),(9.4±3.0)vs.(10.3±2.8);均P0.05]。儿童的教师规则和个人生活权威认知得分对师生亲密性[(β=0.20,P0.05)vs.(β=0.23,P0.001)]、支持性[(β=0.23,P0.001)vs.(β=0.17,P0.01)]、满意度[(β=0.30,P0.001)vs.(β=0.13,P0.05)]得分均有正向预测作用,对师生之间的冲突性得分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4,P0.01)vs.(β=-0.11,P0.05)]。结论:儿童对教师的不良处理方法权威认同存在权威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对教师主观方面权威认同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教师客观方面权威认知对师生的亲密性、支持性与满意度的建立具有积极预测作用,对师生冲突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孤独症儿童母亲的亲职压力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孤独症儿童母亲的亲职压力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亲职压力指标简表(包括亲职愁苦、亲子互动失调及困难儿童3个子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对105名孤独症儿童母亲进行调查,同时对100名正常儿童母亲施测亲职压力指标简表.结果: 孤独症儿童母亲的亲职压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正常儿童母亲[如,总分(108.59±16.09)vs.(84.91±17.41),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2000元组母亲的亲职压力总分高于人均收入2000元以上组母亲[如,总分(118.30±12.12)vs.(107.86±13.86),(103.45±16.98),(100.95±14.60);P<0.001];训练时间1年以上的孤独症儿童母亲在困难儿童维度上得分低于训练时间1年以内的母亲[(32.13±6.96) vs.(39.23±6.16),(41.33±6.92);P<0.001];孤独症儿童母亲的亲职压力总分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r=-0.39,P<0.01),与儿童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5,P<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疾病严重程度、社会支持和家庭人均月收入进入了亲职压力的回归方程,解释了总变异的42.9%.结论: 孤独症儿童母亲普遍存在较高水平的亲职压力,其亲职压力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4.
团体心理治疗在脑卒中后抑郁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88名PSD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常规治疗加口服氟西汀组(B组)、常规治疗加团体心理治疗组(C组)、常规治疗合并团体心理治疗和口服氟西汀组(D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分别在治疗前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和Barthel指数(BI)评定各组抑郁情绪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结果:治疗后B、D两组HAMD总分均低于治疗前[(30.2±4.2)vs.(35.4±5.8),(26.7±5.0)vs.(35.1±6.2);均P<0.001],而BI总分均高于治疗前[(62.4±13.0)vs.(46.7±9.1),(80.1±10.3)vs.(45.4±14.7);均P<0.001].治疗后A组HAMD总分高于治疗前[(38.8±5.7)vs.(35.1±5.2);P<0.001],BI总分低于治疗前[(36.3±7.5)vs.(45.2±7.0);P<0.001].C组HAMD总分、BI总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2±5.0)vs.(36.8±4.4),(42.7±8.3)vs.(44.4±9.6),均P>0.05].结论:团体心理治疗结合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明显改善PSD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亦能纠正认知障碍,缓解躯体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洗涤组、检查组、反刍思维组强迫症患者的人格特质、安全感与厌恶感。方法:采用帕多瓦量表-华盛顿州立大学修订版(中文版)、瑞典大学人格量表、安全感量表和中文厌恶感量表对80例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强迫障碍诊断标准的住院和门诊病人,以及8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测查。根据帕多瓦量表-华盛顿州立大学修订版(中文版)评分将全部病例分为洗涤、检查和反刍思维三组,对测查结果进行方差分析、K ruskal-W allis H检验和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结果:①洗涤组病例29例,检查组32例,反刍思维组19例;②反刍思维组躯体焦虑和精神焦虑得分[(70.3±11.0)vs.(72.8±9.7)]大于洗涤组[(56.6±11.9)vs.(66.5±8.9)]和检查组[(61.4±10.7)vs.(66.2±7.9)],三组均大于健康对照组[(50.5±8.9)vs.(50.8±9.7),Ps0.05];③反刍思维组安全感得分(37.9±7.1)小于洗涤组(47.0±9.5)和检查组(48.5±8.9),三组均小于健康对照组(62.8±11.3)(Ps0.05);④洗涤组厌恶感得分依次大于检查组、反刍思维组和健康对照组[(103.0±9.5)vs.(89.7±11.0),(85.3±10.8),(86.2±13.5),Ps0.01];⑤污染/洗涤强迫得分与缺乏自信和社交愿望得分呈负相关(r=-0.23,-0.38),与冷漠得分、厌恶感总分呈正相关(r=0.36,0.68);检查强迫得分与躯体焦虑、应激敏感性、冒险探索、社交愿望、怨恨、言语攻击呈正相关(r=0.22~0.42);伤害他人/自己的强迫想法得分与躯体焦虑、精神焦虑、应激敏感性、缺乏自信、冲动性、冒险探索、怨恨、兴奋性、不信任、言语攻击、身体攻击得分呈正相关(r=0.32~0.66),与安全感总分呈负相关(r=-0.57)。结论:洗涤组强迫症患者的厌恶感高于检查组和反刍思维组;反刍思维组强迫症患者的安全感低于洗涤组和检查组,而且神经质人格特质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社交技能训练对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障碍的改善作用,为建立我国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的社交技能训练模式奠定基础。方法:共入组49例6~16岁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孤独症诊断标准的儿童,其中训练组30例,对照组19例,两组年龄、性别、智商相匹配。对训练组患儿进行为期14周的社交技能训练,每周训练1次,每次90 min,家长接受同期团体训练以了解患儿训练的内容。在训练开始前和训练14周结束时,分别对训练组和对照组患儿用异常行为量表评估患儿孤独症症状的变化程度。结果:训练组训练14周后,异常行为量表总分[(53.1±27.6)vs.(37.0±23.4)]和社会退缩[(14.6±8.7)vs.(10.0±6.6)]、不恰当言语[(3.8±2.7)vs.(2.8±2.7)]、情绪不稳[(12.3±8.9)vs.(7.5±6.3)]、刻板行为[(4.9±3.7)vs.(3.8±3.0)]、多动[(17.4±9.4)vs.(12.8±8.2)]等5个因子分均较训练前下降(Ps0.05)。训练前两组间异常行为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0.05),训练14周后训练组异常行为量表总分[(16.1±14.3)vs.(1.1±15.5)]和社会退缩[(4.6±6.2)vs.(-0.9±5.1)]、情绪不稳[(4.8±5.3)vs.(-0.7±4.3)]、多动[(4.6±5.5)vs.(0.8±6.0)]等3个因子的基线-终点减分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s0.05)。结论:社交技能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障碍,并能够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情绪不稳和多动症状。对不恰当语言和刻板行为的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7.
2247名中学生的自我效能、自尊与积极/消极情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中学生自我效能、自尊与积极、消极情感及其四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从6个地区16所中学抽取的2247中学生施测Rosenberg自尊、自我效能以及中学生情感量表,分析性别和年级差异以及自尊在自我效能和情感体验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自尊有随年级而增高的趋势,从初一到高三自尊量表得分依次为:[(2.91±0.38),(2.93±0.41),(3.01±0.41),(2.98±0.44),(3.04±0.41),(3.17±0.42)];男生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女生[(2.74±0.39)vs.(2.68±0.40),P0.001],初三、高三年级学生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其他年级(P0.05);女生积极、消极情感得分均高于男生[(2.77±0.67)vs.(2.68±0.67),(2.22±0.70)vs.(2.13±0.68),Ps0.005],初一学生积极情感得分最高(2.85±0.62),高一、高二学生消极情感得分最高[(2.26±0.71)vs.(2.25±0.73)]。自我效能、自尊与积极情感正相关(r=0.24,0.36),与消极情感负相关(r=-0.17,-0.32);自我效能与自尊正相关(r=0.47),均P0.001;自尊中介自我效能与积极/消极情感的关系,中介效应显著(Z=13.00,-13.07)。结论:自尊随年级而提升;男生自我效能高于女生;女生的积极、消极情感均高于男生;在控制性别和年级的条件下,自尊中介自我效能对于积极/消极情感体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高、中、低心理韧性水平高中生的日常情绪状态及情绪自我调节方式.方法:选取202名高中生,施测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正负情绪情感量表(PANAS)和情绪调节方式问卷(ERQ).依据RSCA得分分为高(n=87)、中(n=61)、低心理韧性组(n=54),比较不同心理韧性组日常情绪状态及积极、消极情绪的调节方式差异.结果:高心理韧性组PANAS积极情绪情感得分高于中、低心理韧性组[(33.3±6.2)vs.(30.8±5.2),(29.4±6.9);P<0.001],低心理韧性组PANAS消极情绪情感得分高于高、中心理韧性组[(27.5±7.7)vs.(22.3±6.0),(24.0±7.3);P<0.001].在积极情绪调节方式上,高心理韧性组ERQ重视得分高于低心理韧性组[(3.4±0.6)vs.(3.0±0.8);P<0.05],宣泄得分高于中、低心理韧性组[(3.2±0.7)vs.(3.0±0.6),(2.8±0.9);P<0.01],而抑制得分低于中、低心理韧性组[(1.4±0.5)vs.(1.6±0.5),(1.8±0.8);P<0.01];在消极情绪调节方式上,高心理韧性组抑制得分低于中、低心理韧性组[(2.2±0.7)vs.(2.5±0.6),(2.6±0.8);P<0.05],而低心理韧性组重视得分高于高、中心理韧性组[(2.1±0.7)vs.(1.8±0.5),(1.9±0.5);P<0.001)].结论:不同心理韧性高中生日常情绪状态存在差异,高心理韧性高中生倾向于对积极情绪采用更多的重视、宣泄和更少的减弱调节,对消极情绪则采用更少的重视和抑制调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军嫂婚姻质量与自我和谐、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以网络问卷调查和纸质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军嫂的有效问卷334份.采用Locke-Wallace婚姻调适测定(MAT)、自我和谐量表(SCC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调查.结果:已生育子女的军嫂MAT得分低于未生育子女的军嫂[(104.7±30.3) vs.(117.1±20.4),P<0.01],而SCCS和SSRS得分高于未生育子女军嫂[(91.7±13.5) vs.(83.4±15.9),(40.4±7.3) vs.(38.5±6.7); P<0.01或0.05];两地分居的军嫂MAT和SSRS得分均低于夫妻共同生活的军嫂[(104.5±30.0) vs.(119.4±18.7),(38.3±6.6)Vs.(41.2±7.4);Ps<0.01];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军嫂的SCCS得分低于专科及以下军嫂[(83.3±15.4) vs.(91.7±14.4),P<0.01].军嫂的MAT得分与SSRS得分呈正相关(r=0.34,P<0.01),SCCS得分与SSRS、MAT得分均呈负相关(r=-0.23、-0.46,P<0.01).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自我和谐、社会支持可以预测婚姻质量(β=0.25、-0.40,P<0.01),解释总变异的27%.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社会支持在军嫂的自我和谐和婚姻质量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小12.5%.结论:军嫂的自我和谐水平越高其婚姻质量也越高,且社会支持在两者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仡佬族中小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及其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为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减少行为问题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50名仡佬族和430名汉族小学六年级、中学初一和初二学生,使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SLQ,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评估生活质量,长处和困难问卷(SDQ)测查情绪行为问题.结果:仡佬族组ISLQ总分与汉族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4.916.0) vs.(143.1±16.6),P>0.05],ISLQ情感成分得分高于汉族组[(61.9±8.7)vs.(60.0±8.8),P<0.01].仡佬族组SDQ总分与汉族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3±5.6)vs.(19.0±5.4),P>0.05],SDQ情绪症状得分低于汉族组[(3.4±2.2)vs.(3.9±2.2),P<0.05].仡佬族组初一学生的ISLQ情感成分得分高于六年级和初二学生[(63.7±8.6) vs.(60.3±9.1),(60.0±7.4),P<0.01];学习成绩优良者ISLQ总分[(150.7±17.4) vs.(144.5±15.3),(136.5±11.0)]和认知成分得分[(87.3±13.6) vs.(82.6±11.9),(77.0±9.9)]高于成绩中等或较差者(P<0.01).除情感成分与亲社会行为问题外,ISLQ得分与SDQ得分呈负相关(r=-0.13~-0.54,P<0.05).回归分析显示,SDQ的情绪症状(β=-0.38,P<0.01)、亲社会行为问题(β=-0.22,P<0.01)和多动(β=-0.17,P<0.01)得分对ISLQ总分有一定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仡佬族中小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与汉族相当,正性情感体验可能更多;学习成绩越好,情绪行为问题越少,主观生活质量可能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北京市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与城市儿童的差异。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4所打工子弟学校、3所混合学校和4所公立学校的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学生,运用幸福感自我评定量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修订版、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和学生多维生活领域满意度量表对1018名流动儿童和447名城市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整体上,公立校城市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最高(8.4±1.9),然后依次是混合校城市儿童(8.2±2.1)、混合校流动儿童(7.4±2.3)、打工校流动儿童(6.9±2.7)(F=16.27,P0.001);(2)流动儿童的总体幸福感得分为7.0±2.6,积极情感得分高于消极情感[(3.0±0.5)vs.(2.3±0.6),P0.001];(3)流动儿童中,男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低于女生[(4.5±0.9)vs.(4.7±0.9),P0.001],而对环境的满意度和总体生活满意度高于女生[(3.7±0.9)vs.(3.5±0.9),P0.01;(2.9±0.7)vs.(2.8±0.7),P0.05];(4)流动儿童的总体幸福感、总体生活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消极情感和自我满意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上升。结论: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以上,在公立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高于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但都低于城市儿童。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表达性团体辅导对受地震影响但未出现严重心理创伤的儿童的作用。方法:方便选取绵阳市某小学三、四、五年级学生,通过面谈及儿童孤独量表(CLS)和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筛选,确定有一定程度孤独感和社交焦虑者共12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60)和对照组(n=60)。实验组接受7次表达性团体辅导,对照组处于常态。团体辅导前后采用CLS和SASC对两组进行测量,并对实验组在团体辅导后用自编表达性团体辅导观点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团体辅导前,两组SASC和CL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团体辅导后,实验组SASC和CL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01),实验组CLS得分低于量表理论平均分(P0.001);团体辅导后,实验组SASC和CLS得分低于团体辅导前(均P0.001),而对照组团体辅导前后SASC和CL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团体辅导后,实验组对表达性团体辅导有较多正性评价。结论:表达性团体辅导能够从整体上缓解受地震影响但并未出现严重心理创伤儿童的孤独感和交往中的焦虑感,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伴焦虑障碍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的行为问题和自我意识水平的特点.方法:对湖南省6个地区5~17岁中小学生采用分层随机的抽样方法,共抽取9495名儿童,采用二阶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最后选出符合标准的三组儿童(对照组214人、单纯ADHD组219人、伴焦虑障碍ADHD组111人).入组儿童由家长填写儿童行为量表(Achenbach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儿童自己填写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CSCS).结果:(1)单纯ADHD组儿童行为问题评分均大于对照组[如行为问题总分(30.35±24.32)vs.(16.97±14.86),P<0.01],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评分均小于对照组[如总分(50.85±9.98)vs.(57.46±10.80),P<0.05];(2)伴焦虑障碍ADHD组行为问题评分[如总分(41.66±28.07)]均大于对照组(P<0.01),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中除躯体情况外,其他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s<0.05);(3)伴焦虑障碍ADHD组行为问题评分均大于单纯ADHD组(P<0.05),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中的行为分、焦虑分、合群分及总分均小于单纯ADHD组[(10.44±3.17)vs.(11.55±2.80),(8.06±2.61)vs.(9.21±2.61),(7.42±2.22)vs.(8.16±1.89),(47.25±9.93)vs.(50.85±9.98);均P<0.05].结论:ADHD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其行为问题多,自我意识差,而伴焦虑障碍ADHD儿童比单纯ADHD儿童的行为问题更突出,自我意识更差.  相似文献   

14.
聋儿的创造思维能力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聋儿与正常儿童创造思维能力的差异,探讨相关因素对聋儿创造思维能力的影响.方法:在沈阳和大连两地,方便选取4所特殊教育学校,随机抽取年龄8~16周岁的听力残疾学生122名;方便选取2所普通小学和2所普通中学,随机抽取年龄8~16周岁正常听力学生122名.用新编创造思考测验和瑞文测验联合型进行测试.结果:①聋儿组的语文流畅力、语文变通力、语文独创力、图形变通力得分及IQ值均低于正常儿童组[如,IQ值(101.05±1.196)vs.(105.01±1.102),P=0.030],而图形精进力得分高于正常儿童组[(3.24±0.40)vs.(1.96±0.22),P=0.006].②聋儿语文流畅力、语文独创力均与年龄呈正相关(β=0.310,0.301;P<0.001或0.01),语文变通力与双语教育年限呈正相关(β=0.308,P<0.001),图形流畅力、图形变通力、图形独创力、图形精进力均与手语使用年限呈正相关(β=0.321,0.308,0.228,0.456;P<0.01或0.05).结论:聋儿的语文创造思维能力和图形变通力差于正常儿童,图形精进力好于正常儿童,而图形流畅力、独创力与正常儿童无差异;手语是聋儿图形创造思维能力的主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查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快速命名和正字法加工的特点。方法:运用小学生识字量评价量表和标准瑞文智力测试,从171名小学二至四年级学生中选出20名发展性阅读障碍(DD)儿童、22名同年龄对照组(CA)儿童、18名同阅读水平对照组(RL)儿童。三组儿童进行数字、图片快速命名,和正字法加工技能测试,即真字、假字、非字判断任务,记录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DD组在数字、图片快速命名上的反应时均长于CA组(均P0.01),图片命名的反应时与R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数字命名反应时短于RL组(P0.05)。DD组和RL组均表现出拒绝假字的时间长于拒绝非字(均P0.05),而CA组儿童此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存在数字快速命名缺陷,其图片快速命名速度落后,与其阅读水平表现一致。本样本中的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表现出明显的正字法效应,即能很好地判断假字和非字。  相似文献   

16.
316名大学生特质焦虑及性别差异与风险回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特质焦虑、性别差异与个体风险回避的关系。方法: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在328名大学生中进行测试,收回有效问卷316份。根据受试特质焦虑问卷的测试结果,把得分≥53分的受试作为高特质焦虑组(N=30),把得分≤30分的受试作为低特质焦虑组(N=30);实验材料为自编的10个假设风险情景,要求受试做风险决策;然后,假定决策的结果为负性,采用Likert量表,要求受试对自己主观损失感进行评定。结果:高特质焦虑组风险回避得分高于低特质焦虑组[(5.97±1.53)vs.(3.27±1.25),P0.01];男生风险回避得分低于女生[(2.78±1.37)vs.(6.46±1.26),P0.01];在风险回避得分上,特质焦虑水平与性别有交互作用(F=7.43,P0.01)。男生的反应时长于女生[高特质焦虑组:(1586.47±10.352)vs.(1067.52±18.468);低特质焦虑组:(643.46±36.759)vs.(498.36±9.673),均P0.01]。女生的主观损失感与特质焦虑水平的相关系数大于男生(Z=2.15,P0.05)。结论:特质焦虑水平和性别差异对个体风险回避产生显著影响;高特质焦虑组和女生组在风险决策中有更多的风险回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遭受多重侵害儿童的执行功能状况。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抽取山东省某市中小学生793人,应用青少年侵害问卷(JVQ)筛查出多重侵害组学生64例,选取班级、年龄、性别匹配的无侵害组和侵害组学生各64名,采用韦氏记忆量表(WMS)、GOSTOP冲动测评软件和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自评版(BRIEF-SR)测量各组学生执行功能状况。结果:多重侵害组被试在WMS理解记忆上的得分低于侵害组(P0.01);多重侵害组BRIEF总分及各项因子分均高于无侵害组和侵害组(P0.01)。JVQ总分与WMS理解记忆得分无显著相关,与BRIEF-SR总分及各因子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22~0.43,P0.01)。结论:遭受多重侵害儿童在理解记忆任务中的表现更差,且表现出较差的生态学执行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睡眠结构改变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关系.方法:对31例失眠症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调查和整夜多导睡眠图描记,失眠症组于症状缓解出院后3~4月回访时重复检查.结果:(1)在睡眠结构上,与对照组相比,失眠症组呈现睡眠时间减少[(333.71±84.33)min vs.(403.65±19.29)min]、睡眠效率下降[(70.41±17.35) % vs.(83.45±4.42) %]、睡眠潜伏期[(39.48±24.24) min vs.(19.65±8.57) min]和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延长[(106.60±42.89) min vs.(86.80±12.25) min],S_1睡眠时间比例增加[( 25.36±14.22) %vs.(8.86±1.77) %]、觉醒次数增多[(4.45±2.51) vs.(1.75±1.07)].S_(3+4)睡眠[(7.38±9.70)% vs.(13.78±4.24)%]和快速眼动睡眠时间比例[( 14.54±5.61) %vs.(19.18±2.14) %]减少 (Ps<0.05).(2)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评分上,失眠症组状态焦虑[(47.94 ±8.96) vs.(39.15±4.51)]和特质焦虑[(49.94 ±8.90) vs.(42.05±7.13)]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s<0.05).状态焦虑与睡眠潜伏期、快眼动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和S_1睡眠时间比例均呈正相关(r=0.25~0.44,Ps<0.05),而与快眼动睡眠时间比例呈负相关(r=-0.41,P<0.01);特质焦虑与睡眠潜伏期和觉醒次数正相关(r=0.37,0.29;均Ps<0.05).(3)回访时患者睡眠结构改善,状态焦虑得分下降,特质焦虑无明显变化.结论:失眠症患者有明显的睡眠结构改变和较高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其睡眠结构改变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以人际互动为主的团体辅导对电脑游戏成瘾大学生的干预效果。方法:按线索取样,对某大学17名游戏成瘾倾向严重的大学生进行团体干预,并与另外一所大学10名基线水平一致的个体进行对照,在实施团体辅导前后采用电脑游戏成瘾量表及多种情绪与认知问卷进行测量。结果:两组后测分数的协方差检验显示,在为期三周的人际团体辅导后,干预组电脑游戏成瘾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92.6±16.7)vs.(105.9±13.0)],也低于前测(98.9±16.4)(均P0.01)。团体辅导后,干预组抑郁、焦虑、人际自我负性认知得分均低于对照组[(6.4±7.9)vs.(13.5±5.6),(39.7±6.4)vs.(49.9±10.3),(15.1±4.3)vs.(19.9±3.0);均P0.01],而自尊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29.3±2.9)vs.(24.6±4.8),P0.01]。结论:以人际互动为主的团体辅导对游戏成瘾大学生具有积极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