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对比椎间孔镜(PTED)联合经皮棘突间动态固定(In-Space)与常规融合内固定(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科收治的65例病例,电脑随机将31例患者分入In-Space组,34例患者分入PLIF组,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等。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进行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分、Osws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手术效果。于各随访时间点分别摄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及上邻节段腰椎活动度(ROM),评价末次随访腰椎稳定性变化。[结果]In-Space组出血量、住院天数明显少于PLIF组(P<0.01),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Space组和PLIF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45%(2/31)和26.47%(9/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腰腿痛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但PLIF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腰痛VAS评分高于In-Space组(P<0.05)。In-Space组手术节段、上邻节段ROM术前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中,In-Space组手术节段ROM明显大于PLIF组(P<0.01),PLIF组上邻节段ROM明显大于术前(P<0.05)及In-Space组(P<0.05)。[结论]PTED联合InSpace与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在完成良好减压的同时,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且较好地维持脊柱活动度及稳定性,是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冯志杰 《颈腰痛杂志》2021,42(4):558-561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下经皮棘突间动态固定(In-Space)与传统融合内固定(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采集2016年10月~2018年7月本科收治的89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A组(In-Space固定,n=47)与B组(PLIF融合内固定,n=42),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和术后1年随访期间的相关疗效指标.结果 ①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B组,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B组(P<0.05),手术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②A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的JOA评分显著高于B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ODI指数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③术后12个月,A组相邻节段腰椎活动度显著低于B组(P<0.05),术后12个月椎间隙高度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 与常规融合内固定相比,椎间孔镜下In-Space固定方式可降低手术创伤,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促进腰椎功能恢复,提高脊柱稳定性,并发症少,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和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初次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06例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经皮椎间孔入路,53例)和B组(经皮椎板间入路,5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VAS评分和ODI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B组均显著短(少)于A组(P 0.05)。术后卧床时间B组显著长于A组(P 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 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个月,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B组高于A组(P 0.05)。结论两种入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初次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总体疗效接近,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手术可缩短术后卧床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而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手术则有助于降低操作难度,减少X线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导航下微创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e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导航下传统PLIF治疗单节段病变的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PLIF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2例采用导航辅助下微创(minimally invasive,MIS)减压、后路椎间融合、经皮椎弓根固定术治疗(A组),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21~72岁,平均54.3岁;病变位于L4~5节段20例,L_5S_1节段22例。64例患者采用导航辅助下传统开放减压、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B组),其中男33例,女31例;年龄23~74岁,平均56.7岁;病变位于L_(4~5)节段30例,L_5S_1节段3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C型臂X线机照射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两组术后均无感染,无脑脊液漏及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多于B组(P0.05),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A组明显少于B组(P0.05)。两组术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d、术后2周腰痛VAS评分A组优于B组(P0.05),但术后12个月左右两组患者腰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腿痛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5d、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导航辅助下微创PLIF与导航辅助下传统开放PLIF均能缓解患者腰痛、腿痛的症状,同样可以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且导航下微创PLIF比导航下传统PLIF在术后短期内腰痛、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方面优于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联合In-Space经皮置入棘突间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采用椎间孔镜联合In-Space经皮置入棘突间撑开系统,术前、术后1d,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摄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测量置入节段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弓根间距离,腰椎活动度.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24 (15.5±2.53)个月.术后各时间点椎间隙前缘高度较术前略有下降(P>0.05),术后1d椎间隙后缘高度、术后各时间点椎弓根间距离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活动度由术前的(9.78±1.85)°减小到末次随访的(5.55±1.89)°.在末次随访中,腰背部疼痛VAS、ODI评分[(2.12±1.88)、(20.58±18.30)分]均明显低于术前[(6.82±1.68)、(72.76±11.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未发生假体松动、断裂及脱落.[结论]椎间孔镜联合In-Space经皮置入棘突间撑开系统在完成髓核摘除、减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同时,能够较好地维持脊柱活动度及稳定性,防止椎间隙塌陷及继发腰椎不稳的发生,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中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PLC)对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脊柱稳定性和腰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98例行PLIF手术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根据术中是否保留PLC分为A组(53例)和B组(45例),A组术中保留PLC,B组切除PLC。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 A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B组(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个月ODI指数显著低于B组(P0.05),但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上邻椎间隙高度显著高于B组,上邻椎间隙动态角度、椎体滑移距离显著少于B组(P0.05);A组随访末期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为5.66%,显著低于B组的20.0%(P0.05)。结论 PLIF术中保留PLC,可促使腰椎功能早期恢复,维持邻近节段稳定性,降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术中应用cage与自体棘突骨块植骨融合的效果。方法纳入自2013-03—2017-03采用PLIF手术治疗的75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38例术中采用cage植骨融合(cage组),37例采用自体棘突骨块植骨融合(棘突组)。结果棘突组3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7.2(6~24)个月;cage组3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8(9~24)个月。2组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cage组优18例,良12例,可5例;棘突组优19例,良11例,可5例。2组末次随访时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疼痛VAS评分、椎间高度、腰椎前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PLIF术中应用自体棘突骨块植骨融合可取得与cage植骨融合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手术中应用自体椎板、棘突骨颗粒为植骨材料行椎间融合治疗特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等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特殊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并行后路腰椎融合术(PLIF和TLIF)患者184例,按椎间融合材料分为3组,A组61例,单纯自体骨组;B组64例,PEEK椎间融合器组;C组59例,异体骨垫组。平均随访18个月(12~60个月)。统计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天数、术后融合率以及术后椎间高度及融合节段角度的变化情况,按JOA评分标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JOA评分、术后1年椎间隙高度及融合节段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3个月.JOA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A组术后1年的融合效果高于C组(P0.05);B组术后融合器移位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结论在后路椎间融合中纯自体棘突、椎板骨移植能起到和PEEK融合器和异体骨融合器一样的维持椎间隙高度的作用,不延长术后卧床时间,且具有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Coflex内固定术与PLIF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同定植入术与传统PLIF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术前准确定位手术减压节段后分别采用腰后路减压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植入术(Coflex组)及腰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PLIF组)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72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的差异;术前、术后随访时分别采用VAS评分和ODI进行相关功能评价;通过影像学观察手术节段及上邻节段术前、术后屈伸活动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术后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P>0.05),而Coflex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较传统PLIF组减少(P<0.01);术后1年Coflex组手术节段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减少(P<0.05),PLIF组上邻椎间运动幅度组较术前增加(P<0.05),而Coflex组稍减少,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oflex棘突间内固定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疗效好,并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小,能保留手术节段一定的活动度,对上邻节段活动度影响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棘突间非融合弹性内固定术(coflex system)与后路椎间融合固定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接受coflex治疗患者45例,男22例,女23例,年龄29~70岁;接受PLIF治疗患者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31~75岁。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进行疼痛功能评分和临床疗效评价;摄腰椎正侧位和动力位片,测量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活动度及邻近上下节段活动度。结果手术时间coflex组(66.8±4.8)min,PLIF组(117.8±7.2)min;术中出血coflex组(78.9±7.4)mL,PLIF组(134.2±11.3)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及末次随访coflex组VAS、ODI、JOA评分与PLI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手术节段(L4~5)活动度coflex组(7.47±1.66)°,PLIF组(1.07±0.53)°;邻近节段L3~4、L5S1活动度,coflex组(10.42±2.19)°、(8.07±1.68)°,PLIF组(11.86±2.88)°、(9.12±2.0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coflex组有2例腰痛,1例下肢麻木;PLIF组有3例腰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融合动态稳定技术可以在创伤小、并发症少的前提下取得与融合术同样的临床疗效,并且由于植入后对邻近节段的应力小,减少了邻近节段的退变和复发可能,可以替代腰椎融合术治疗轻中度的腰椎退行性疾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结合腰椎减压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2011年12月符合选择标准的39例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20例,单纯腰椎减压融合)和B组(19例,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结合腰椎减压融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疾病诊断构成、病变节段、病程以及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上位手术节段及其邻近非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foramen intervertebral height,FIH)、腰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ODI和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计算改善率;测量并比较两组上位手术节段及其邻近非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前缘高度(anterior disc height,ADH)、中部高度(middle disc height,MDH)和后缘高度(posterior disc height,PDH)]、FIH、腰椎ROM。结果 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B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2,P=0.328)。两组均获随访,A组随访时间33~50个月,平均40.5个月;B组39~51个月,平均42.6个月。两组均未发现内固定物移位、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两组末次随访时ODI、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ODI、VAS评分以及ODI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VAS评分改善率明显优于A组(t=2.245,P=0.031)。末次随访时两组间及组内手术前后上位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及FI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B组邻近非融合节段ADH显著高于A组,MDH、PDH和FIH显著低于A组(P0.05);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A组邻近非融合节段ADH降低,MDH、PDH和FIH增高(P0.05),而B组各指标均无明显改变(P0.05)。末次随访时,A组邻近非融合节段ROM较术前显著增加(t=2.318,P=0.026);两组邻近非融合节段RO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结合减压融合术中期疗效与单纯减压融合术相当。对于责任节段的邻近节段存在退变、但暂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患者,采用该术式可以减缓邻近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近期疗效。方法 62例于我院接受单节段手术治疗的部分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其中接受PLIF手术患者34例,接受TLIF手术患者2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植骨融合率。手术效果按照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进行评定。结果 PLIF组与TILF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时间和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和TILF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5%(9/34)和14.3%(4/28),TLIF组低于PILF组(P0.01)。PLIF组和TILF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1),但PILF组术后1个月内腰痛VAS评分高于TLIF组。PLIF组和TILF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1.8%和87.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PLIF与TILF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均可取得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但TLIF创伤小、出血少、对脊柱稳定性破坏较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一次性可扩张通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融合术(MIS-TLIF)与传统后路开放椎体间融合手术(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7-07诊治的80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40例采用通道辅助下MIS-TLIF手术治疗(MIS-TLIF组),40例采用PLIF手术治疗(PLIF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椎间融合等级以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疼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结果 MIS-TLIF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椎间融合等级较PLIF组优,手术时间较PLIF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IS-TILF组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疼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较PILF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一次性可扩张通道辅助下MIS-TLIF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显著缓解术后早期腰背部疼痛,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和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43例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椎间孔镜组(26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和开窗组(17例,采用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记录两组手术情况,比较两组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手术时间椎间孔镜组长于开窗组(P 0. 05),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椎间孔镜组少(短)于开窗组(P 0. 05)。腰腿痛VAS评分:术后1 d及1、3、6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ODI:术后1、6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与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相比,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而且术中出血少、下床活动早、住院时间短,但手术时间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单纯髓核摘除术(lumber discectomy,LD)、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PLF)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较大或椎间盘突出伴有节段不稳的差异,进一步明确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08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腰椎椎间盘突出较大或椎间盘突出伴有节段不稳的患者102例。按手术方式分为3组,LD组37例,PLF组31例,PLIF组34例。比较各组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的椎间高度、椎间孔面积、腰椎生理曲度等影像学指标以及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等临床症状指标。同时,比较2个融合手术组的融合率。结果 PLIF组椎间高度及节段角度的恢复与维持明显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椎间孔面积手术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LIF组融合率高于PLF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术后腰痛VAS评分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访发现PLIF组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有逐渐优于其他组的趋势。结论与其他2种手术方式相比,PLIF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较大或椎间盘突出伴有节段不稳时能更好的恢复腰椎的生理曲度,维持腰椎的稳定性,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腰痛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侧路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6年以上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6月通过侧路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随访6年以上的42例患者。男24例,女18例,平均年龄(48.56±6.34)岁,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腰椎管狭窄症5例。均行俯卧位单节段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手术治疗。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直腿抬高试验角度、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McNab优良率;影像观察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和节段稳定性。[结果]本组病例均顺利手术,术中无硬膜撕裂、神经根损伤发生,术后无感染发生。随访75~93个月,平均(82.75±5.52)个月。2例患者(4.76%)接受了翻修术,均在术后3个月内;1例YESS患者因腿痛缓解不满意,行同节段椎间孔镜TESSYS翻修;另1例患者因复发并腰痛行手术节段及下位节段腰椎融合术。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42例患者直腿抬高试验角度显著增加(P0.05),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腰椎JOA评分显著提高(P0.05),ODI评分显著减少(P0.05)。按McNab标准,临床优良率术后6个月为83.33%,末次随访时为85.71%。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为术前的(84.52±5.66)%,动力位影像未见腰椎不稳征象。[结论]侧路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不仅术后6个月时的近期疗效良好,6年以上随访的中期疗效亦保持良好。术后6年以上虽有椎间隙高度轻度下降,但无手术节段失稳征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板间隙开窗髓核摘除术后复发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7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8位经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经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TED)组34例,行椎间孔镜辅助下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术;改良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组34例,行改良PLIF技术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临床、实验室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均无严重并发症。PTED组在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天数和住院天数方面显著优于PLIF组(P0.05)。但是,PTED组的透视次数及放射暴露量显著大于PLIF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12~18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VAS和OD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3周时PTED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PLIF组(P0.05),而术后6~12个月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6个月时,PTED组ODI显著小于PLIF组(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间O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验方面,术后3 d,PTED组的CPR和CK显著低于PLIF组(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PTED组34例患者动力位X线片未见节段失稳改变,邻近节段无退变加重;PLIF组34例均达到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结论]椎间孔镜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复发患者中,具有创伤小、近期恢复快、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的优点,但有放射暴露量大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技术(MI-TLIF)与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3—2013-06分别采用MIS-TLIF与PLIF手术治疗的80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40例行MI-TLIF手术(MI-TLIF组),40例采用传统PLIF手术(PLIF组)。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12~35个月,平均18个月。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T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至下地时间均少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时2组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时MI-TLIF组腰痛VAS及ODI评分均低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腰椎融合情况采用Bridwell等的标准评定:2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32,P=0.093)。结论MI-TLIF与传统PLIF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均有效,但MI-TLIF技术手术创伤较小、恢复较快,且恢复更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与传统钉棒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邻近节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01-2016-10行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接受传统钉棒系统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评价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下腰痛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的手术节段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椎间活动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传统钉棒系统,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更好,且不会加速邻近节段椎体退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单节段Coflex棘突间动力重建与后路360°植骨融合治疗L4、5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与影像改变。方法对2008年10月-2010年11月采用后路减压联合Coflex棘突间动力重建术(A组,29例)治疗与后路减压、椎间及后外侧360°植骨融合术(B组,31例)治疗并获完整随访的L4、5退变性疾病患者进行对比研究。A组:男20例,女9例;年龄21~67岁,平均45.1岁;病程2个月~4年。B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32~86岁,平均56.2岁;病程3个月~6年。除年龄外,两组性别、病程、病因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量表评定,并摄X线片测量病变节段及其上下节段椎间高度、椎间活动度及腰椎整体活动度。结果 A、B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脑脊液漏2例;B组术中并发硬膜撕裂1例、椎管内静脉丛出血1例,术后脑脊液漏2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9,P=0.731)。A组随访时间12~21个月,B组为12~23个月。末次随访时A、B组VAS、JOA评分及ODI均优于术前(P<0.05);且A组VAS评分优于B组(P<0.05)。A、B组手术前后L4、5及L5、S1椎间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L3、4椎间高度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较术前降低(P<0.05)。A、B组手术前后L5、S1椎间活动度及腰椎整体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L4、5椎间活动度较术前减少(P<0.05),而L3、4椎间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末次随访时L4、5椎间隙已融合,L3、4椎间活动度较术前增大(P<0.05)。末次随访时,A、B组间L3、4椎间高度及椎间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节段Coflex棘突间动力重建与后路360°植骨融合术治疗L4、5退变性疾病疗效相当,但前者对邻近节段具有保护作用,更适用于青壮年初治及年老体弱复发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