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提高一次排气成功率,减少药物浪费,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对血管组织损伤,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的静脉穿刺方法.方法 224例患者采用传统法和改良法进行静穿刺.单日采用传统法,双日采用改良法,分别观察一次排气成功率,回血时间,疼痛程度、一次穿刺成功率等情况.结果 一次排气成功率传统组为51%,改良组为91%(P<0.01);回血时间传统组即刻回血率为66%,改良组为94%(P<0.01);传统组穿刺无痛率为68%.改良组为8l%(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传统组为93%,改良组为97%(P>0.05).结论 改良静脉输液法可提高一次排气成功率,减少药物浪费,缩短静脉回血时间,减轻痛苦,减少对血管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提高一次排气成功率,减少药物浪费,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对血管组织损伤,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的静脉穿刺方法.方法 224例患者采用传统法和改良法进行静穿刺.单日采用传统法,双日采用改良法,分别观察一次排气成功率,回血时间,疼痛程度、一次穿刺成功率等情况.结果 一次排气成功率传统组为51%,改良组为91%(P<0.01);回血时间传统组即刻回血率为66%,改良组为94%(P<0.01);传统组穿刺无痛率为68%.改良组为8l%(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传统组为93%,改良组为97%(P>0.05).结论 改良静脉输液法可提高一次排气成功率,减少药物浪费,缩短静脉回血时间,减轻痛苦,减少对血管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提高一次排气成功率,减少药物浪费,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对血管组织损伤,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的静脉穿刺方法.方法 224例患者采用传统法和改良法进行静穿刺.单日采用传统法,双日采用改良法,分别观察一次排气成功率,回血时间,疼痛程度、一次穿刺成功率等情况.结果 一次排气成功率传统组为51%,改良组为91%(P<0.01);回血时间传统组即刻回血率为66%,改良组为94%(P<0.01);传统组穿刺无痛率为68%.改良组为8l%(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传统组为93%,改良组为97%(P>0.05).结论 改良静脉输液法可提高一次排气成功率,减少药物浪费,缩短静脉回血时间,减轻痛苦,减少对血管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良静脉穿刺法在静脉充盈不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静脉充盈不良患者50例,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单日采用改良穿刺法,双日采用传统穿刺法,各200例次.观察不同穿刺方法患者静脉回血、穿刺的成功率及患者的疼痛反应等指标.结果 改良静脉穿刺自然回血,穿刺的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方法组(P<0.01),且患者对疼痛的反应降低(P<0.05).结论 改良静脉穿刺法提高了静脉充盈不良患者穿刺成功率,且减轻了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静脉穿刺法在老年中度水肿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40例老年中度水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静脉穿刺法穿刺,观察组采用改良静脉穿刺法穿刺,比较两组静脉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浅静脉充盈程度及一次性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穿刺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静脉穿刺法用于老年中度水肿患者能够提高静脉显露充盈度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减轻穿刺痛苦以及降低穿刺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助手压迫固定法在老年肿瘤患者中行改良塞丁格技术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作用.方法 将54例老年肿瘤置管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实行常规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观察组以助手压迫固定法结合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比较2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置管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一次置管成功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显著.观察组无穿刺点出血病例.结论 助手压迫固定法不同于直接压脉带捆扎,应用于血管充盈度差的老年肿瘤患者行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法,可有效提高患者PICC穿刺及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点出血,保证置管效果.  相似文献   

7.
周琼华 《护理与康复》2010,9(12):1057-1058
目的提高老年中度水肿患者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方法对50例老年中度水肿患者分别行传统法及改良法静脉穿刺,采用自身对照法比较两种方法一次穿刺成功率和静脉穿刺所耗时间。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改良法为92.0%、传统法为76.0%,x2=9.524,P=0.010;穿刺时间改良法为(300±23)s、传统法为(540±28)s,t=66.23,P=0.010。结论改良静脉穿刺法可提高老年中度水肿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改良动脉穿刺法在急诊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改良动脉穿刺法行急诊血液透析的效果。方法130例急诊患者行血液透析180例次,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行动脉穿刺。观察组:使用肝索生理盐水预充管路后,管路动脉端与内瘘针连接,打开补液管夹子,使用内瘘针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开泵;对照组:在夹闭内瘘针夹的情况下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再连接管路动脉端,然后开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提高,血流量明显增加,血肿发生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动脉穿刺法有利于提高急诊血液透析患者动脉穿刺成功率,增加血流量及减少血肿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孙杉杉  余琪  沈蕾  陈友玲  赵洁  童瑾  冯丽娟 《全科护理》2021,19(24):3383-338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婴儿下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随机选取60例1岁以内患儿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取上肢和下肢静脉置入PICC导管.比较两组穿刺一次成功率,置管一次成功率,24 h内穿刺点出血发生率,置管2周内静脉炎发生率,置管时间.结果: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率、置管一次成功率、穿刺点出血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2周内静脉炎发生率和置管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危重婴儿下肢PICC置管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沙布卷压迫高弹力松紧带包扎法和沙布卷压迫胶布包扎法对降低动静脉内瘘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和提高患者舒适度的作用.方法 选择采用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5例(穿刺1500例次),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760例次)和对照组37例(740例次),动静脉内瘘穿刺点观察组采用沙布卷压迫高弹力松紧带包扎法,对照组采用沙布卷压迫胶布包扎法.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患者的舒适度.结果 观察组穿刺点出血和皮下血肿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患者舒适度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动静脉内瘘穿刺点采用沙布卷压迫高弹力松紧带包扎法,可降低动静脉内瘘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和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海水淹嗣肺水肿不同治疗的护理,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联合组和传统组两组。联合组99例海水淹溺肺水肿使用东莨菪碱加纳洛酮,传统组70例应用西地兰、尼可刹米治疗,并比较两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护理指标和抢救成功率。结果2种方案治疗后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明显改善,且联合组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抢救成功率93.93%;传统组80.00%,联合组好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水淹溺肺水肿病情凶险,变化迅速,临床表现多样,护理观察指标多,需专职护士负责指标的实时监控,结合早期联合治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抽吸药液操作技术在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62例(246人次)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119人次)和观察组32例(127人次),对照组采用常规抽吸药液方法进行肌内注射。观察组采用改良式抽吸药液方法进行肌内注射。观察两组患者一次注射成功率及注射过程中疼痛程度。结果对照组10.9%感到重度疼痛,观察组为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71,P〈0.01)。观察组一次注射成功率为98.4%高于对照组的8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09,P〈0.01)。结论采用改良式抽吸药液操作技术能提高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一次成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值得II缶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大肠癌术前肠道准备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寻求一种有效、患者乐于接受的大肠癌术前肠道准备的方法。方法改进组135例患者采用改进的1日法,传统组133例患者采用传统的3日法分别进行大肠癌患者术前肠道准备。结果术前患者的满意率,改进组与传统组分别为97.8%和69.2%(P<0.05),术者对肠道准备的满意率、术后切口感染率及吻合口瘘发生率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进后的肠道准备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平卧位与侧卧位对意识障碍患者置胃管的效果。方法将64例意识障碍需留置胃管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32例采用平卧位插胃管;B组32例采用侧卧位插胃管,比较2组患者插胃管时的不适症状及一次性插管成功率。结果侧卧位置胃管一次性成功率明显高于平卧位(P<0.05);侧卧位置胃管时患者的不适症状明显少于平卧位(P<0.001)。结论对意识障碍患者采用侧卧位置胃管可提高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并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住院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手术中有创血压监测时桡动脉穿刺方法。方法:选择体外循环手术中瓣膜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患者在接入手术室时给予利多卡因乳膏涂抹在前臂下段,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穿刺方法。结果:两组患者在疼痛程度和心率变化方面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体外循环手术中,采用利多卡因乳膏可以减少患者疼痛和应激反应,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血肿的形成,保证患者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两种皮内进针角度进行青霉素皮试对病人产生的痛感、一次注射成功率及阳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随机将300例住院病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常规组150例采用传统的皮内注射方法进行青霉素皮试,观察组150例采用针尖斜面向下皮内注射法皮试,观察两组病人的疼痛反应、一次注射成功率及阳性反应。结果两组病人疼痛反应及一次注射成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针尖斜面向下皮试法明显优于常规皮试法,其疼痛反应轻且一次注射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床旁超声引导外周静脉穿刺在ICU静脉穿刺困难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6-9月我院ICU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60例,将患者按照床号的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36例,对照组24例。观察组采用床旁超声引导外周静脉穿刺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盲穿法。 结果 观察组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χ2=7.656,P=0.006)、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t=4.989,P<0.001)。 结论 床旁超声引导外周静脉穿刺提升了ICU静脉穿刺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减轻了穿刺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8.
心理干预在甲亢患者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魏擎  王铮  李秀女 《现代护理》2007,13(12):1107-1108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甲亢患者术中血压,心率,情绪及术中配合情况的影响。方法将48例甲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观察组除按常规护理外,对其围手术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术中配合完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以减轻甲亢患者紧张,焦虑情绪,稳定血压心率变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更好地保证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需要PICC置管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传统的PICC置管组、改良塞丁格技术的盲穿组、血管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组,每组各30例,分析并比较三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期间的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置管使用的时间等。结果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置管时间等均优于传统的PICC置管组和改良的塞丁格技术盲穿组(均P0.05)。结论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极大地提高了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了局部组织损伤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在预防机械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缩短了置管使用的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临床上目前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PICC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前列腺增生患者导尿中的应用。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就诊的207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根据入组时间分为对照组92例和研究组115例。对照组行常规导尿方法,研究组在循证护理的指导下行导尿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疼痛程度及尿道黏膜损伤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及尿道黏膜损伤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循证护理的指导下行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导尿术,可提高插管成功率和患者舒适度,减轻插管时的疼痛及尿道损伤,从而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