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对近代各小儿推拿流派治疗心经积热型夜啼的治法、选穴及手法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规律和异同点,为今后临床应用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心经积热型夜啼提供借鉴。方法:检索、梳理各小儿推拿流派著作中关于心经积热型夜啼的相关治法、处方,对其中的选穴和手法的种类、使用频次等进行统计分析,探析不同流派的治疗特点。结果:共收集治疗心经积热型夜啼的小儿推拿处方10个,治法以清心泄热为主,涉及穴位26个,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天河水、小天心、肝经、手阴阳、心经及小肠等,其中小儿推拿特定穴占比80.77%(21/26),十四经穴占比19.23%(5/26);上肢部穴位占比84.62%(22/26),头面及躯干部穴位各占7.69%(2/26)。使用频次最高的小儿推拿手法为推法,占比66.23%(51/77)。结论:各小儿推拿流派治疗心经积热型夜啼的治法以清心泄热为主,选穴以天河水、小天心、肝经、心经、小肠、手阴阳为主;取穴多为上肢部的小儿推拿特定穴;手法操作以推法居多。除以上共性之外,各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治疗理论,丰富了治疗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刘珊珊 《河南中医》2015,35(2):401-403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取穴少而精,一般不超过3~5个穴,擅长用独穴;推拿时间长;推拿速度快,手法轻重适当;手法简练实用。三字经派手法主要有推、揉、捣、掐、拿、运、分、合八种,但同其他派别一样也要求均匀、深透,轻而不浮、重而不滞。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处方配穴,擅用清法与补法。对于小儿腹泻,清补大肠和平补脾是主要的手法。对于大便呈水状的泄泻—寒泻,加利小便手法效果显著。在推拿治疗的过程中配合脏腑图推拿效果更佳。脏腑图推拿可以整体调理脏腑功能。  相似文献   

3.
论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形成和配伍施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小儿推拿特定穴,不象十四经穴那样有我线相连而成经络系统,探讨其形成有利于加深对小儿推拿特定穴的认识,发展小儿推拿学。小儿推拿治疗讲究理、法、方、术,术即推拿操作,术的配伍是小儿推拿各流派之主要特色,探讨  相似文献   

4.
穴位推拿治疗小儿发热,在明、清小儿推拿发展鼎盛时期其治法就已比较成熟;而中药泡澡治疗小儿发热也古已有之,宋.刘防所撰《幼幼新书》里就记载有《圣惠方》、《婴孺》、《婴童宝鉴》等古籍中的一些治疗发热的浴儿方。近年来,笔者将二法结合,用治小儿外感发热,起效更速,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5.
“君臣佐使”是源于《内经》的制方思想,两千多年的中医临床实践过程中,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和完善,使得“君臣佐使”成为指导方剂配伍组方的重要理论:普通高等教育中医院校《方剂学》五版、六版教材皆以“君臣佐使”为方剂的组方原则,新世纪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则把“君臣佐使”作为方剂组方的基本结构,笔者则认为“君臣佐使”作为组方原则更为恰当,治法和“君臣佐使”是指导组方的双原则。  相似文献   

6.
中医小儿推拿穴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现存推拿文献中有关小儿推拿穴位资料的整理研究,总结出小儿推拿穴位来源主要有三部分:①来源于十四经穴及奇穴;②由作为诊断或煅、灸、贴等临床治疗的部位或穴位发展而来;③是在小儿推拿实践中,逐渐产生的小儿推拿特有的特定穴。小儿推拿穴位存在着“同穴异名”、“同穴异位”、“同名异穴”等现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循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发展变化轨迹和小儿推拿病谱的变化,按明代以前、明清时期、近现代时期3个历史阶段,对各历史时期小儿推拿特定穴的数量、分布部位进行统计,研究其数量的增减和分布的变化,进一步分析其变化与小儿推拿治疗病谱变化的关系,以及与小儿推拿操作适宜性的关系.因小儿推拿特定穴的数量变化受到小儿推拿治疗病谱的变化影响,未来小儿推拿特定穴将在中医理论和西医解剖、病理、生理的指导下,以疗效最优化为方向继续演变,将有新的小儿推拿特定穴产生,也将有旧的从临床中消失.  相似文献   

8.
殷明  孟宪军 《中医药学刊》2004,22(7):1192-1193
小儿推拿疗法是祖国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防治小儿疾病的一种有效无副作用的疗法.它和历代其他疗法一样,因时、因地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山东地区小儿推拿疗法颇为盛行。对近代山东地区小儿推拿疗法中具有代表性的三门流派,即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孙重三、青岛市中医院李德修和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张汉臣等三位已故老中医为代表的不同推拿取穴流派,三大流派各有所长.现将各流派之特色剖析,从学术思想见病的治疗手段异同点和加减用穴两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三大流派各有所长,后学者应取众家之长,不但要通过临床实践进一步钻研,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而且还应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以研究提高,使小儿推拿疗法这一奇珍异宝发挥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相似文献   

9.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特定穴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古代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特定穴应用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选穴与合理组穴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明清时期小儿推拿古籍,对具有止泻作用的特定穴及复穴方中特定穴的使用及其组穴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有关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古代推拿著作13部,涉及具有止泻作用的特定穴16个,其中大肠频率最高,其次为龟尾和阴阳;涉及泄泻复穴方的古代文献共8部,其基本分型为寒泻和热泻,共涉及特定穴16个,出现频次较高的特定穴主要有龟尾、阴阳、三关、六腑、脾土、大肠、八卦和肾水.结论 大肠穴在小儿腹泻推拿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寒泻和热泻是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基本分型,其取穴也大体相同,并多集中在上肢,尤其是手部;除选取具有止泻作用的特定穴外,还配伍使用具有清热、散寒等作用的特定穴进行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0.
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因此,如何遣药组方就是中医辨证施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谨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祈望同道指正。1据证立方有的放矢方剂是用来治疗疾病的,制方应以病证为依据。即前人所说的:“有是证,则制是方”。方是在“法”的指导下制成的,此即是“方由法立,以法统方”之谓。而治法又是根据病人的临床证候.通过辨证求因,在确定成因的基础上进行审团论治而制定出来的。当治法确定以后,它就成为指导临床组方的重要原则。《内经》对组合方剂的理论阐述颇详.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气有多少.病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近年采用小儿推拿防病治病方面的报导,予以综述如下:1 推拿治疗小儿内科病 1.1查智推拿及艾灸治疗小儿遗尿症56例,以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问不休息。取穴:百会、关元、肾俞、中极、膀胱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按摩操作,用一指禅法按揉各穴,每穴15分钟,应使各穴有酸胀感为宜,艾灸法:取关元、百会、肾俞、中极、足三里等穴,治疗每穴2-3分钟,患儿感到有湿热感为宜,经1-3个疗程治愈55.4%,显效37.5%,无效7.1%。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现存中医小儿推拿文献的系统整理,对小儿推拿穴位的数量、组成、分布规律等进行考证、分析:探讨了小儿推拿在穴位方面容易造成混乱的“同穴异名”、“同名异穴”、“同穴异位”现象,对古籍中小儿推拿的穴位进行了分析。完善了小儿推拿的文献研究,为小儿推拿的临床及科研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小儿推拿穴名英译如何规范化的概要分析,寻求规范化的小儿推拿穴名英译,从而达到更好的国际交流目的。  相似文献   

14.
小儿推拿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临床疗效卓著,避免了小儿服药之苦及药物的毒副作用,是儿科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小儿推拿历史源远流长,在最早的古典医籍《五十二病方》中,有:"以匕周抿婴儿疒契所"的记载,说的是用勺边刮擦婴儿患处,这是小儿推拿迄今见到的最早的原始资料[1].至明清时代,小儿推拿形成独特的体系,成立了小儿推拿专科,此时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小儿推拿专著《小儿按摩经》问世,此书对小儿推拿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后明太医龚玉林撰写了《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并单行成册,从此有了小儿推拿这一专业名称,同其他疗法一样,小儿推拿在临床不断的发展中,因为时间、地域、治疗风格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  相似文献   

15.
丁培杰  年莉 《天津中医药》2007,24(6):499-500
从《小品方》的方剂组成、治法、剂型及煎制、临床应用等几个方面初步探讨《小品方》的方剂学成就。《小品方》组方简单,加减化裁灵活,已经初具方剂学治法体系,体现了"八法"的治疗原则,同对剂型多样,重视煎制法对方剂疗效的影响,临床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6.
穴位推拿治疗小儿发热,在明、清小儿推拿发展鼎盛时期其治法就已比较成熟;而中药泡澡治疗小儿发热也古已有之,宋.刘昉所撰<幼幼新书>里就记载有<圣惠方>、<婴孺>、<婴童宝鉴>等古籍中的一些治疗发热的浴儿方[1].近年来,笔者将二法结合,用治小儿外感发热,起效更速,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7.
小儿推拿中的整体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汝佳  杨金蓉 《光明中医》2008,23(8):1106-1106
阐明了小儿推拿中蕴涵了中医整体观念,并举例运用中医整体观念解释小儿推拿特定穴和操作手法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说明了小儿各个脏腑组织之间是相互协调,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旨在运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小儿推拿临床。  相似文献   

18.
自拟方结合推拿治疗小儿顽疾山东省即墨市人民医院(266200)江志华【关键词】小儿顽疾推拿自拟强中粥治法:日取山药50g左右,鸡内金30g,共末成粥,少量频服。运用平补手法,捏脊3~5次;推脾胃60~90次;推脾经60~90次。每日1次,1周为1疗程...  相似文献   

19.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原则妥善配伍而成的。1979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的《五十二病方》,其载方多由一味或几味药物简单组合而成,没有确定的组成原则。《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中医学系统理论的基本形成,方剂的组成原则就首见于此,此后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始终指导着历代医家的组方配药。在方剂组成中,君药与臣药性能多与治法相吻合,而佐药与使药常见有与治法相背者。现就高等中医院校五版《方剂学》的方剂中具有佐制和引经等作用者,作简要剖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推拿配合针刺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小儿厌食症患者在运用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掐总筋、分阴阳等小儿推拿手法的基础上再分型论治,并配合针刺四缝穴。结果:治愈32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100%。结论:推拿配合针刺对小儿厌食症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