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敏建教授从郁证的定义剖析“气、血、痰、火、湿、食、瘀”诸郁在男科疾病中的所表现出的特定的表现,分析男科郁证的病因病机,讨论男科郁病的证治,认为男科郁证论治,当首辨阴阳、次分脏腑、再辨寒热虚实而实施。张师认为男科郁证一般病程较长,从郁证论治要注重心理疗愈的同时安全用药而不宜峻猛,实证用药要注意理气但不可耗气;活血不破血,清热不败胃,祛痰不伤正;虚症治疗注意补益心脾而不过燥,滋养不滋腻。  相似文献   

2.
探讨郁证性耳鸣的病脉证治。认为对耳鸣的辨治不能僵执"肾开窍于耳"之教条,概从补肾论治。耳鸣可以是郁证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抑郁、恚怒、忧思、焦虑、惊恐等情志变化皆可致生耳鸣。郁证性耳鸣一般具有郁证"直接的"临床表现证据(情志性疾病心理及精神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更多具有郁证"间接的"临床表现证据(涉及多脏腑系统的"异彩纷呈"的全身症状),本质上是一种在耳鸣掩盖下的隐性郁证。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学、心理学及中西医治疗学均佐证了郁证性耳鸣的客观存在。对屡治不愈的耳鸣可从郁证角度重新审视其脉证,从郁论治,或试探性地从郁论治,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从理论依据、病因病机、临床治疗三方面探讨郁证从肾论治,认为"肾藏志,肾在志为恐,恐则气下"是郁证从肾论治的依据,肾虚在郁证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肾郁证从治法上应遵从"水郁折之"之法,即通过合理补泻以恢复肾脏精、气、血、水功能,其中补肾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4.
郁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病证之一。"郁"在中医文献中既是一个病机概念,也是一个病证概念。郁证发病因于七情而根于肝阳不足等脏腑虚弱,其临床表现亦常符合肝阳不足之机,故临床治疗郁证非疏肝解郁、宣畅气机为独一法门,对于肝阳不足证,常可以温法治之,即可从温肝阳论治郁证。  相似文献   

5.
杨林 《新中医》1992,24(4):8-10
郁证是指因心情不舒,忧思郁结为主所产生的一系列病症,常以气郁为主,包括血、痰、食、火、湿诸郁,通称为六郁证·男科郁证,则是指上述诸郁在男科疾病中的特定表现。就男科郁证进行探讨,对男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郁证性泛酸是指由七情内伤引起或参与引起的泛酸,可分为病郁同存与单纯郁证两种。病郁同存是指肝胃同病、肝胃不和,主要包括肝气犯胃与肝胃郁热;单纯郁证是指七情伤及肝心(脾)而表现出的相应证候。单纯郁证肝病泛酸或仅伴有少数肝经表现,或可伴有涉及多脏腑纷繁多样的躯体症状,后者多属隐性郁证或广义郁证。六郁也是郁证性泛酸的常见病机。郁证性泛酸有其临床特征,须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郁证性泛酸可见于现代医学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抑郁症、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疾病。  相似文献   

7.
李秀英从"郁"论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  林妍  张改华 《北京中医药》2009,28(9):671-673
李秀英主任医师从事肾脏病的临床工作40余年,使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有独特的治疗思路,经验丰富.李秀英主任认为慢性肾衰竭虚实夹杂为基本病机,而实邪郁阻,脏腑气机滞而不通,升降失常,导致变证丛生,这些变证如不能及时有效干预,常导致病情坏转,肾衰竭进展加速.治疗中常从"郁"论治,提出三焦郁阻,主理中焦;舒解肝郁,用药轻灵;开达肺郁,气血调和;疏解肾郁,不妄用补;调理血郁,谨忌攻破,使脏腑气机调和,正气得养,邪气得祛等临证思路与方法,在延缓慢性肾衰竭疾病进展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探讨郁证性颤振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及现代研究进展。近年来研究发现情志、心理因素可诱发或加重震颤,且震颤从郁论治或佐以从郁论治已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郁证性颤振主要包括惊恐颤、思悲颤、肝颤,以及心劳、肺劳颤等,其病机主要为肝风内动、思虑伤脾、心胆气虚、肾气亏虚、肺失宣发肃降以致筋脉失养。其病位在筋,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也可涉及心、肺及其他脏腑。治疗主要以疏肝解郁、补益心脾、滋肾养脾、宁心安神、益气养血等为主,辅以心理疗法。西医学认为情志因素所诱发或加重的姿势性震颤和动作性震颤属中医学郁证"震颤"范畴,可从郁论治。  相似文献   

9.
恶心呕吐不仅是脾胃病的症状,也可以是七情内伤所致之肝(胆)病、心病、Ⅱ类脾病(脾心病)以及病机属于痰饮、瘀血的郁证表现。凡由情志不遂所引起且从郁或辅助从郁论治有效的呕恶即为郁证性呕恶,可见于精神心理因素诱发并有呕恶表现的一类疾病。郁证性呕恶存在单纯郁证和病郁同存两种形态。单纯郁证病位在肝、胆、心、脾,与胃无涉;病郁同存即郁证与脾胃病同时存在。单纯郁证呕恶需要从郁论治,病郁同存呕恶可从郁论治结合调理脾胃。  相似文献   

10.
随着郁证患者日益增多,中医需要进一步思考治疗策略。认为应以疏肝理气解郁、养心安神定志为主要治法,面对郁证患者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辨证论治不可机械教条而应圆机活法。怪异症状是郁证临床表现的主要特点,在前人怪症从痰论治、从瘀论治的基础上,提出“怪症从郁论治”的观点;对于病郁同存者,强调病郁同治,同时结合心理情志疗法。  相似文献   

11.
阐述郁证经行前后诸证的病脉证治。凡是七情内伤参与发病,具有郁证特点,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有效者,即可视为郁证性经行前后诸证,其病机主要有肝气郁结、肝郁化火、心脾亏虚、瘀血阻滞及痰湿蕴结;部分患者或许七情内伤及情志类表现不甚明显,但纷繁多彩的躯体症状本身就是郁证的临床特征之一。无论有无显性郁证,只要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有效,即可判为郁证性经行前后诸证;部分热入血室是郁证性经行前后诸证的特殊类型。郁证经行前后诸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心境恶劣障碍,也可见于月经周期性精神病及部分抑郁症和躯体化障碍。  相似文献   

12.
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 紧张焦虑迷茫等心理现象日益增多 在男科的临床实践中 因情志"气机"紊乱导致的各种疾患 屡见不鲜 而在中医学理论中与郁症密切相关的。 郁症是指因心不畅 忧思郁结为主所产生的一系列病症 常以气郁为主 包括血 痰 食 火 湿诸郁 亦称为六郁证.男科郁证 则是指上述诸郁在男科疾病中的特定表现。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4,(10):2100-2101
传统中医治疗郁证多从心肝脾论治,鲜有从肺论治者。文章主要从病因病机、现代研究、临床验案3个角度探讨郁证从肺论治的可行性。研究发现郁证患者中肺郁的比例较高,情志病与呼吸系统关系密切,两者具有相关性,且在临床上古今部分医家尝试从肺治疗郁证取得满意疗效,因此认为郁证可从肺论治。  相似文献   

14.
探讨郁证性喘咳的病脉证治。认为喘咳可以是郁证的临床表现之一,举凡惊恐、忧思、悒郁、暴怒、悲哀等情志变化皆可致生喘咳。郁证性喘咳一般具有郁证"直接的"临床表现证据(情志症状),也可具有郁证"间接的"临床表现证据(诸如神经质的人格特征和涉及多脏腑系统的临床表现),即本质上是一种在喘咳掩盖下的隐性郁证。现代心理学、病理生理学、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研究结果等均佐证了郁证性喘咳的客观存在。临床若遇屡治难愈的喘咳,需注意是否存在郁证性喘咳的可能性而试以从郁论治。  相似文献   

15.
中医妇产科有关围产期抑郁的论述散见于郁证性妊娠及产后的诸多病证。种种躯体不适凡由七情内伤所引起或诱发加重,或由精神衰弱及中恶所致,或伴有抑郁障碍类或精神行为障碍类表现,即属于郁证性妊娠病和郁证性产后病。其病机有气血痰瘀多端,涉及心、肝、脾、肾等脏腑。明了郁证妊娠产后病,不仅有助于确定从郁论治的策略和选方用药,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树立治未病的预防观念。  相似文献   

16.
<正> 郁证从肝论治,是因为诸郁基因相同,以肝为首。笔者就此略陈管见。一、郁证的病因病理郁证病因颇为复杂,多有“肝病多郁”、“郁病皆气”、“百病生于气”等说法,但总不离脏腑功能失调。如脾失健运,运纳失常;肺失宣降,通调失职;肝失疏泄,气机失畅;心失宣通,血脉失畅;肾失蒸化,温煦失养等。其中肝失疏泄最为关键。肝之疏泄关系到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流畅和诸脏腑功能活动的正常发挥,所以肝之疏泄失职,一方面可直接影响气、血、津、液的运行,使之不畅或不通,遂成气郁、血郁、湿郁、痰郁等。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抑郁症的发病率是健康人群的2~3倍,51%的T2DM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故郁证在T2DM的论治中不可忽视。从气郁为主、火郁为辅,痰、湿、食、血郁等角度阐述六郁相因与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密切关系,认为消渴与郁证同属气血津液病证,有共同的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18.
汉代以前《内经》中有郁证病机、症状特点的描述,提出"五郁"的概念和七情致郁;东汉张仲景认为郁证为情志疾病,并以病因、证候特点描述郁证;金元时期,"六郁"的提出,丰富了郁证的辨证治疗体系,但此时仍从病因病机的角度命名郁证;清代明确提出郁证这一病名,被广泛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9.
介绍温阳散郁法治疗郁证的经验。自古以来,医家多从肝论治郁证,今人可因缺乏阳气而致郁,阳气不足,脏腑机能减退而导致阴霾笼罩,生机暗淡。人体阳气的不足可通过仙茅、淫羊藿等温补肾阳药补益肾阳,肾阳充足后,脏腑机能正常运行,抑郁状态随之而愈。  相似文献   

20.
男科病从瘀论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少虎  谢建兴 《新中医》2007,39(9):97-98
笔者从瘀论治男科疾病,从经络学说、脏腑气血辨证进行理论探讨,简述如下。1从瘀论治男科病的理论《素问·调经论》曰:"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经络内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