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秦桂跃  江涛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1):1291-1292
目的:减少全胃切除术后的并发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方法:对24例胃癌患者应用改良全胃切除ρ型空肠代胃术,并进行定期随访。结果:术后资料表明,此术式无食管空肠吻合口瘘、食管炎及无胃综合征等并发症,患者术后存活率达37.5%,精神、营养状况良好,恢复部分体力活动。结论:笔者认为改良ρ型空肠代胃术是值得推荐的全胃切除的消化道重建术。  相似文献   

2.
韦向京 《广西医学》2014,(3):315-317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患者ρ型空肠原位间置代胃术消化道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胃底贲门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ρ型组32例,行ρ型空肠原位间置代胃术;对照组32例,行标准Roux-en-Y吻合术。结果ρ型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ρ型组术后3个月胃排空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单次饮食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术后3个月ρ型组每天饮食次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ρ型空肠原位间置代胃术具有安全可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的优势,可有效提升全胃切除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李勇强  景瑞军  蒙树勇  许凡  孙志红 《吉林医学》2011,32(13):2569-2570
目的:探讨两种胃癌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对照研究,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非离断式食管空肠改良Roux-en-Y吻合术(URY组)和空肠ρ袢代胃术(PRY)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症状、胃镜、胃肠钡餐透视及营养指标检测情况,探讨两种不同术式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进食量、进食次数以及R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RY术相对PRY而言,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术后恢复良好、保持肌电传导连续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胃大切术后出现胃瘫综合症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19例胃大切术出现胃瘫综合症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采取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来改善患者的心理和胃部状况,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恰当的护理能够提高胃大切术后胃瘫患者的治疗效果,避免再次手术,减少了患者的身心折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胃底贲门癌应用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胃底贲门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进行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近侧胃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排空时间较短、食量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底贲门癌患者应用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疗效显著,术后饮食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少,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48例全胃切除术的病人,分别采用了食管十二指肠吻合、食管空肠 Braun's 吻合、食管空肠 Roux-Y 吻合、食管ρ袢空肠 Roux-Y 吻合及间置ρ袢空肠插入代胃5种不同方式重建消化道。本文对这些术式的功能作用、不良反应及效果进行了观察研究,认为不同的术式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其中ρ袢空肠 Roux-Y 式吻合与间置ρ袢空肠代胃术式操作方便,并发症少,消化功能好,似更值得推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胃底贲门癌应用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胃底贲门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进行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近侧胃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排空时间较短、食量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底贲门癌患者应用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疗效显著,术后饮食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少,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胃底贲门癌患者采用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50例胃底贲门癌患者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标准Roux-en-Y吻合术处理,而研究组采用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处理,两组患者皆进行〉3个月随访,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三个月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上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00%,对照组为24.0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3个月排空时间与每次食量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每天饮食次数则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底贲门癌患者采用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可以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并发症较少,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较好,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 SE)在大脑胶质瘤病患者的特异性表达及手术前后N SE水平的变化。方法:在术前2d及术后3d采用放免法检测42例大脑胶质瘤及其中27例肿瘤全切术患者手术前后N SE浓度,并与20例正常对照组浓度进行对比。结果:大脑胶质瘤病患者外周血及CSE中N SE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分别为(16.21±4.32)ρ.μ-g 1.L-1与(7.25±1.12)ρ.μg-1.L-1及(56.27±7.51)ρ.μ-g 1.L-1与(30.24±3.79)ρ.μ-g 1.L-1。27例肿瘤全切术患者术后N SE浓度迅速下降至正常。结论:N SE作为肿瘤标记物对大脑胶质瘤的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及复发监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结肠代胃的临床疗效。方法该院外科采用全胃切除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10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治疗组患者的消化道重建方式为结肠代胃术,对照组患者的消化道重建方式为食管空肠吻合术。结果治疗组患者返流性食管炎以及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食物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2组患者的5a生存率和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全胃切除结肠代胃术具有术后患者生存质量佳、食物储量大的特点,是理想的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对胃底贲门癌患者采取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接收治疗的71例胃底贲门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单盲抽样法将其分为实验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标准Rous-en-Y吻合术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排空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和胃肠排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患者,能够显著缩短手术治疗时间、胃肠排空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管状胃代食管术围术期患者的护理。方法:2013年3~6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施行管状胃代食管手术的食管癌患者40例,术前给予心理护理、营养支持、咳嗽训练等一系列护理措施,术后给予心理支持、呼吸道护理及出院后干预。结果:4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做好围术期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患者康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腹腔镜辅助胃窦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和开腹手术的优劣性,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窦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行根治切除术的90例胃窦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选择的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51例和开腹组39例,观察两组患者肿瘤手术切除、并发症、术后恢复和肿瘤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淋巴结切除数、远切缘及近切缘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止痛药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起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时间、复发率及术后因肿瘤因素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示腹腔镜辅助胃窦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可达到开腹手术的效果,对患者的创伤更小、术后生存率高、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管状胃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胃食管返流的影响。方法86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均接受食管癌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对照组给予全胃代食管吻合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胃食管返流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24 h酸返流次数、≥5 min酸返流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最长酸返流时间、pH<4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时的RD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胃食管返流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管状胃用于食管癌患者术中食管重建能够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的胃食管返流程度,降低胃食管返流发生率,对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郑兵 《大家健康》2013,(1):81-82
目的对胃癌全胃或近端胃切除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抽取2006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患胃癌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全切组和近切除组,每组各有24例胃癌患者。在对胃癌患者进行相关手术治疗时,对全切组中的胃癌患者进行全胃切除治疗,而对近切组中的胃癌患者进行近端胃大部分切除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免疫功能情况进行了解,并且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术后免疫功能情况均有一定的波动,而相对于近切组,全切组中患者的消化道重建情况较好,有一定的意义。结论对胃癌患者进行全胃切除能够较好的进行术后消化道重建,同时于患者术后进行一定的营养控制,对于患者的疾病恢复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16.
俞经生  祝会斌  钟鲁 《安徽医学》2015,36(9):1138-1140
目的:总结胃管状成形重建食管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行食管癌切除术的156例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管状胃组84例,全胃组72例。通过对两组术后并发症的比较,分析不同术式防止并发症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胸胃综合征、心律失常、肺部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期,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胃重建消化道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陈一杰  何谦  林建泉  刘琦  张诚华 《海南医学》2013,24(23):3465-3466
目的探讨改良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在胃肠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患者实施改良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标准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吻合口瘘、出血、Roux-en-Y滞留综合征以及碱性反流性胃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进行10~24个月随访,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吻合口瘘、出血、Roux-en-Y滞留综合征以及碱性反流性胃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5%(4/32),显著少于对照组的34.4%(11/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魏裔伦 《当代医学》2014,(20):31-32
目的探讨胃部分切除术在治疗早期胃癌中和传统手术方式相比的优势。方法选取2001年12月~2010年12月攀枝花市盐边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2组(n=30)。实验组采用胃部分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术后跟踪随访,统计2组患者术后复发率、转移率、生存率、对比患者术后消化系统功能恢复,体质量变化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3年存活患者28例,生存率93.3%,术后复发及转移1例(占3.3%),术后各类并发症3例(占9.9%);对照组术后3年存活患者28例,生存率93.3%,术后复发及转移2例(占6.6%),术后各类并发症11例(占36%)。2组患者术后3年内生存率、术后转移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术后的消化系统功能恢复情况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部分切除术在治疗早期胃癌中与传统的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相比,患者术后恢复好,并发症发生几率小,有利于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胃癌术后实施肠内营养的合理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实施肠内营养的合理方案。方法将35例胃癌术后随机分为全肠内营养组(TEN)16例,肠内营养(EN)+肠外营养(PN)组19例,分别于术后24h后予营养支持,临床观察营养支持期间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有无腹胀、腹泻、呕吐等并发症。结果临床观察肠道功能恢复时间TEN组较EN+PN组略短(P>0.005),胃肠道相关并发症TEN高龄患者(年龄>60岁)较EN+PN高龄患者多(P<0.05),但TEN组非高龄患者与EN+PN组非高龄患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高龄胃癌患者术后EN应联合应用PN,逐渐过渡TEN,可减少胃肠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胡翀 《中外医疗》2016,(26):38-40
目的:探讨胃癌胃全切除手术和胃部分切除手术后患者的临床预后差异。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132例胃癌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术式的不同将分为部分切除组(76例)和全切除组(56例),部分切除组患者采取胃部分切除术治疗,全切除组患者采取胃全切除术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通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胃肠道免疫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部分切除组患者通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CD4+/CD8+和血清白蛋白等分别为(3.0±0.6)d、(1.3±0.4)d、(6.0±1.1)d、(1.5±0.3)、(3.1±0.2)g/L,全切除组患者分别为(3.9±1.2)d、(2.6±1.3)d、(7.9±2.5)d、(1.0±0.1)、(3.8±0.4)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切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9%,全切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胃癌患者实施胃全切除术相比,胃部分切除术有助于减轻患者手术损伤,保证患者肠道免疫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