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慢性流行性疾病,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其病理生理机制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或功能的可塑性改变有关,因此能够改变大脑皮层兴奋性的无创性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技术就成为一种有希望的有效治疗手段。刺激靶点和刺激参数是决定r TMS镇痛效应的主要因素,初级运动皮层(M1区)和前额叶背外侧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是目前r TMS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两个主要靶点。本文对这两个刺激靶点的历史发展、临床应用及治疗效果、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无创性皮层刺激(noninvasive cortical stimulation,NICS)能够产生镇痛效果,其主要手段是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目前已经证实,其对急性痛和慢性痛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3.
<正>1.经颅磁刺激原则和应用在1985年,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首次被证实以电磁感应能够引起周围细胞的电效应。一定强度的TMS作用可以充分地使神经细胞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低强度的TMS可以几乎达到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阈值,而更高强度的刺激则兴奋神经元。(1)对侵入性脑刺激治疗疼痛研究的思考运动皮层电刺激(motor cortexstimulation,MCS)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和神经电生理指标观察单回合持续短阵脉冲刺激(continuous theta burst stimulation,cTB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静息态脑功能连接模式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2例,采用自身交叉对照设计,在健侧M1区随机交替进行单回合c TBS经颅磁刺激干预和假刺激干预,两种干预方式间隔1周。每次干预前后采集健侧和患侧的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和fNIRS静息态数据。选择双侧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初级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M1)、辅助运动皮质(pre-motor and supplementary motor cortex,SMA)、初级躯体感觉皮质(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S1)、体感联合皮质(somatosensory association cortex,SAC)作为感...  相似文献   

5.
背景:硬膜外植入式皮质刺激兼顾了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硬膜下皮质刺激和深部脑刺激的优点,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的肢体运动与语言功能。 目的:综述近年来有关硬膜外植入式皮质刺激在脑卒中康复中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95年1月至2014年4月PubMed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检索关键词为“cortical stimulation,extradural motor cortex stimulation,extradural cortical implants,extraduralcorticalstimulation,stroke,rehabilitation;皮质刺激,硬膜外电刺激,硬膜外皮质植入,硬膜外皮质刺激,脑卒中,康复”。纳入有关硬膜外植入式皮质刺激在脑卒中后运动与言语障碍中应用的文章。结果与结论:硬膜外皮质刺激是植入式皮质刺激,其优势是侵入性小、高度精确性和经硬膜与大脑密切接触,对缺乏有效治疗的脑卒中慢性期运动和语言障碍患者来说,这有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硬膜外皮质刺激通过促进神经可塑性、促进病灶周围结构与功能改变、提高神经网络功能、促进大脑半球间功能平衡及增加感觉输入来改善脑卒中后的肢体运动功能与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6.
经颅磁刺激应用于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新技术.它只对大脑皮质有作用,而对脑深部组织无影响。TMS对于有运动障碍的患者最普遍的应用是测试大脑皮质间和皮质内连接的兴奋性,通过这个测试可以提供相关病理生理信息。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可以使运动系统产生长时的可塑性改变.这使得人们产生了将rTMS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想法。  相似文献   

7.
正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利用时变磁场作用于大脑皮质产生感应电流,改变皮质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从而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的生物刺激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英国Shifield大学Barker等~([1])首次用单脉冲经颅磁刺激(single-puls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sTMS)引起大脑皮质细胞去极化并推荐应用临  相似文献   

8.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是1989年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神经电生理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用于初级运动皮质上的经颅超声刺激(transcranial ultrasound stimulation, TU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9年11月-202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的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偏瘫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真刺激组和假刺激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疗程2周。真刺激组患者还采用TUS治疗,假刺激组的刺激部位及模式与真刺激组相同,但换能器处于非工作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功能和运动皮质电活动的改变。以Wolf运动功能测试(Wolf Motor Function Test, WMFT)、Jebsen手功能测试(Jebsen Hand Function Test, JHFT)和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Upper Extremities, FMA-UE)作为上肢运动功能指标;以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潜伏期、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 RMT)、...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绘制地形图的技术,对比慢性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患者和健康人大脑皮质运动区地形图。方法:选取20例cLBP患者(10男,10女)与10例健康对照者(5男,5女),记录c LBP患者患侧和健康对照组双侧多裂肌的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绘制多裂肌皮质运动代表区的地形图,对比地形图的重心位置(center of gravity,CoG)、面积和体积。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LBP组多裂肌在运动皮质代表区的位置和CoG出现明显的向后和向内侧移动。结论:cLBP患者多裂肌皮质运动代表区神经网络组织的结构或功能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等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tDCS由于其副作用小、刺激范围大,可以与语言检查或治疗同时实施,因此在失语症的治疗与研究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tDCS由放置于颅骨外的阴极和阳极两个表面电极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电刺激(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PNS)对脑卒中患者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将31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6例)。两组患者在接受当日常规康复治疗之外,治疗组和对照组还分别接受2h的偏瘫侧上肢尺神经和桡神经的PNS治疗和伪PNS治疗。以患手第一骨间背侧肌为靶肌肉,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应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检测卒中侧大脑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r MT)、运动诱发电位募集曲线(recruitment curve,RC)、运动诱发电位峰值(peak motor evoked potential,p MEP)、皮质静息期(cortical silent period,CSP)等。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相关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接受PNS治疗后,RC斜率(P=0.01)及p MEP波幅(P=0.02)均显著增高,而r MT和CSP持续时间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接受伪PNS治疗前后,各运动皮质兴奋性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RC斜率和p MEP波幅的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显著(P=0.030和0.033),提示治疗前后RC斜率和p MEP波幅的变化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单次2h的偏瘫侧上肢周围神经电刺激可以增强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运动皮质兴奋性。  相似文献   

13.
经颅磁刺激技术在癫痫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项非侵入、无痛性神经系统检测和治疗技术,具有调节病变区皮质兴奋性等作用.近年来,实验及临床研究显示TMS具有潜在抗痫作用.文中就TMS在癫痫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赵越  尹昱  赵振彪  王晓晗 《中国康复》2020,35(7):375-378
近年来,非侵入性脑刺激(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NBS)作为一种神经调控方法在国内外神经康复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其中最主要的两项技术为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基于神经可塑性原理,非侵入性脑刺激可通过诱导突触形成、重组等途径改变神经通路,调节中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 DCS)等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t DCS由于其不良反应小、刺激面积大、操作简单,在失语症的治疗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t DCS由放置于颅骨外的阴极和阳极两个表面电极片构成,以微弱直流电作用于大脑皮  相似文献   

16.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Barker等于1985年首先创立的一种通过皮层刺激影响和改变大脑功能的电生理技术,因其无痛、无损伤、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很快得到临床重视,并首先应用于运动诱发电位检查,辅助诊断神经科疾病。经颅重复磁刺激(repetitive Tr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 NIRS)动态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与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的不同时序组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初级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M1)脑功能连接的即时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将1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依次给予单纯tDCS治疗、单纯FES治疗、tDCS和FES同步治疗、先tDCS后FES时序治疗,每种干预各1次,洗脱期为2天。干预前后进行f NIRS检测,静息态脑功能连接(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RSFC)采用相关分析和基于图论的复杂网络分析。利用NIRS-SPM工具包计算不同干预下氧合血红蛋白的脑激活图。结果:发现单纯FES治疗、tDCS+FES同步治疗、tDCS_FES时序治疗下激活脑区显著于单纯tDCS治疗(P=0.023),而tDCS_FES时序治疗下脑区激活显著于单纯FES治疗和tDCS+FES同步治疗组(P0.05)。相关分析发现不同治疗方法下运动区相关皮质FC均较干预前增多,依次为tDCS_FES时序治疗、单纯FES治疗、FES+tDCS同步治疗、单纯tDCS治疗。图论分析显示单纯tDCS或FES治疗在局部/全局网络效率、小世界方面程度相似,tDCS+FES同步治疗可一定程度改善脑区连接效率优于单纯电刺激治疗,tDCS_FES时序治疗在改善脑区域连接效率方面最明显。结论:tDCS或FES的单纯或联合治疗均能不同程度增强患者的脑功能连接和效率,提高患者的运动皮质兴奋性,但建议临床多采用tDCS_FES时序治疗,有助于促进运动区脑神经功能连接。  相似文献   

18.
<正>调查显示中国脑梗死患者致残率达70%,约20%~30%的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失语~([1,2])。障碍。运动性失语是其中较多见的一种类型,传统治疗因个体差异大而疗效欠佳~([3])。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是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神经电生理康复技术,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在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M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靶点选择。方法:首先对18例入组患者进行为期2周伪刺激,随后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选取左侧运动区(M1)皮层及左侧额前背外侧区皮层(dorsal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为刺激靶点进行高频(10 Hz)r TMS治疗,采用FMS症状相关的多种量表评估,比较r TMS作用于不同靶点对FMS症状的治疗作用,并进行随访。结果:高频(10Hz)r TMS刺激L-M1与L-DLPFC靶点两周,均可缓解FMS疼痛症状。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痛点计数、纤维肌痛量表(Fibromyalgia Impact Questionnaire,FIQ)评价中,L-M1靶点治疗效果优于L-DLPFC靶点。对焦虑情绪的缓解作用,刺激L-DLPFC靶点效果优于L-M1靶点。结论:高频(10Hz)r TMS刺激L-M1靶点可以显著缓解FMS患者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伴随严重焦虑、抑郁症状的FMS患者,可以选择高频r TMS刺激L-DLPFC靶点治疗。  相似文献   

20.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非侵入性大脑刺激,自1985年Barker~([1])采用经颅磁刺激运动中枢获得成功以来,关于磁刺激的研究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