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丹参 Salvia miltiorrhiza Bge.为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药用其根 ,具有活血祛瘀、清热凉血、清心除烦、养神定志、通利关脉等作用。长期以来医药界对丹参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发现其有广泛和较高价值的药理活性。现将国内近年来对丹参的药理研究加以概述。1 化学成分丹参含有二萜醌类和酚性成分。二萜醌类系脂溶性化合物 ,主要含有丹参酮类 :丹参酮 、丹参酮 A、丹参酮 -B、羟基丹参酮 -A、隐丹参酮、丹参酸甲脂、异丹参酮 、异丹参酮 -A、异隐丹参酮、丹参新酮等 ;酚性成分系水溶性主要含有儿茶醛、丹参酚 、丹参酚 、…  相似文献   

2.
中药丹参中提取的化学成分有脂溶性的二萜醌类和水溶性酚酸类:脂溶性成分有丹参酮I、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等;水溶性成分有原儿茶醛、丹参素(丹参酸甲)、丹参酸乙、镁一丹参酚性酸B(LSA—R)等。通过对丹参的有效成分的研究,发现丹参不仅仅局限于活血化瘀,而且近年来对丹参的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心、肝、肺、脑等脏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对肝细胞的损伤;抑制和改善肝纤维化、肝硬变、肝癌的作用;调节免疫反应;抗感染和抗肿瘤、抗炎及抗过敏等方面。因此对其的药理作用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丹参水溶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李朝霞  王地 《北京中医》2004,23(3):176-178
丹参是临床上常用的活血化瘀的要药,是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miltiorrhizaBunge的根,常用于妇科病、冠心病、缺血性中风、动脉粥样硬化等症的治疗。临床上丹参制剂对冠心病、脑血栓、肝炎、肝硬化等有显著的疗效。丹参的活性成分主要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类。其脂溶性成分主要是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等。近十多年国内外对丹参及其同属植物的脂溶性成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仅从丹参中分离的二萜醌类化合物就有4 0多个,并且对其药理也进行了观察。然而中医传统用药方法是用其水煎剂,即丹参的水溶性部位。所以研究丹参的水溶性成分更有意…  相似文献   

4.
<正> 丹参系一味常用的中药,其有效成分现已确认为二部分,即脂溶性成分主要有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丹参酮Ⅲ、隐丹参酮以及它们的异构体、丹参新酮、丹参酸等结晶性呋喃菲醌类色素。另一部分为水溶性成分,主要是酚性成分,有原几茶醛、丹参酚Ⅰ、丹参酚Ⅱ,鼠尾草酚等。另含ⅤB。脂溶性成分之一隐丹参酮以其含量示丹参质量,隐丹参酮最大吸收峰在442~452nm  相似文献   

5.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和根茎,其化学成分根据极性差异可分为水溶性丹酚酸类成分和脂溶性丹参酮类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丹参酮类成分具有抗心肌缺血、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凋亡、抗炎、抗氧化、脑保护等多种药理活性,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较广泛的应用。针对丹参酮类成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活性和相关作用机制进行较为系统的综述,以期为丹参酮类成分的临床研究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丹参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成分并对其药理学进行分析。方法:①密闭微波辅助萃取丹参有效成分丹参酮;②培养小白鼠心肌细胞,制造小白鼠心肌细胞缺氧再灌注损伤模型,来模拟体内冠心病所致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③用丹参喂养小白鼠,观察其毒副反应;④观察丹参对小白鼠精子的致畸作用。结果:丹参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成分丹参酮能有效的抑制心肌的损伤,损伤抑制率84.3%;经毒理学研究证明药用丹参安全无毒;对小白鼠精子无致畸作用。结论:丹参治疗冠心病药效肯定且无毒。  相似文献   

7.
丹参注射液临床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血栓形成、脑梗塞等,疗效确切。但用于治疗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珠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出血等,既往报道较少,甚至认为不直使用。近年来有报道证实,丹参注射液用治急性出血性脑病,也有较好疗效。现综述如下。1治疗出血性脑病的机理探讨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viamiltiorrhizaBange的根。至今已从丹参中分离出30多种化学成分.其脂溶性成分多为配类红黄色物质.如丹参酮Ⅰ、ⅡA、ⅡB,丹参醌A、B、C,丹参酸甲酯,异丹参酮Ⅰ、Ⅱ,隐丹参酮,异隐丹参酮等;其水溶性成分大…  相似文献   

8.
佟煜  张萌  王安琪  李铮  陆勃帆  吴巍  李慧 《中成药》2024,(3):860-865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是我国常用中药之一,在心脑血管疾病、抗炎、抗肿瘤等方面具有很好的药理活性。丹参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脂溶性丹参酮类和水溶性酚酸类等,此外还有一些多糖及含氮化合物等。在丹参类制剂的生产过程中,丹参中的有效成分尤其以丹参酮ⅡA、丹酚酸B为代表的化合物在提取和制剂的生产、储存过程中由于工艺本身以及原料的储存条件等方面影响容易受光照、温度、pH值等条件的影响发生降解,最终影响制剂的质量和药效。本文依据丹参成分稳定性的研究结果,讨论目前丹参中丹参酮类与酚酸类化合物,以及含丹参成分的中药制剂的稳定性,对近年来关于丹参中丹参酮ⅡA、丹酚酸B的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关制剂的开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丹参类制剂工艺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丹参的活性成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丹参是唇形科(Liblatae)鼠尾草属植物(Salvia miltionhixa Bunge)的根,为常用中药。基于其活血化瘀及抗菌消炎的两大功效,近年来丹参的各种制剂,广泛用于临床多种病症,心血管、肝炎、伤科、皮肤科及秃发等,但尤以冠心病疗效更为显著,博得了医药界极大的重视及关注。最近陈维洲综述了其药理作用。关于丹参的化学成分,早在本世纪30年代初日人中尾萬山等就开始研究,直至1971年前后,从中分得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羟基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酸甲酯、异丹参酮Ⅰ、异丹参酮Ⅱ-A、异隐丹参酮、丹参新酮等10种二萜醌类化合物和一种二萜酚类化合物。本文乃介绍近十年来丹参中两萜醌类活性成分化学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戴娜  王从安  师彬 《环球中医药》2023,(10):2147-2152
丹参是典型的活血祛瘀中药,其活性成分包括丹参酮、丹酚酸、隐丹参酮等,可通过多途径多机制发挥抗骨关节炎作用。丹参酸A、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通过抑制白介素1β的活性、下调低氧诱导因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上调β抑制蛋白2的表达、阻止toll样受体4/髓样分化因子88/核因子κB的激活,发挥抗炎作用。丹参酮I、丹参酸A、丹参酮ⅡA通过抑制软骨降解,调节软骨细胞去分化,提高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活性,对软骨细胞发挥保护作用。丹参酸A、丹参酮I、丹参酸B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的分泌,抑制白介素1β诱导的细胞凋亡,阻断Janus激酶2(JAK2)/转录信号传感器和激活剂3(STAT3)信号通路,抑制软骨细胞凋亡。丹参酸B、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通过调节KCNQ1重叠转录物1、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155、miR-106a-5p、miR-574-5p的分泌,以延缓骨关节炎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肌缺血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参为活血化瘀类中药,具有活血凉血、祛瘀止痛、安神除烦的功效.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脂溶性成分丹参酮和水溶性成分丹参素,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对多种原因引起心肌缺血均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复方丹参滴丸是以丹参、三七、冰片组成的复方,采用现代提取制剂工艺制成,其主要有效成分是水溶性成分丹参素,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改善心肌供血供氧等作用,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缺血患者,现将其近年来预防和治疗心肌缺血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丹参酮ⅡA的检测在丹参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杜天信  桂伟 《河南中医》2002,22(5):72-74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miltiorrhizaBge .的根。具有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功效 ,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在中成药中以丹参为君药配伍者不胜枚举。丹参的有效成分有水溶性与脂溶性两大类[1~ 2 ] 。水溶性成分主要有原儿茶醛 ,原儿茶酸 ,丹参酸甲 (丹参素 )、乙、丙等 ;脂溶性成分是非醌类化合物 ,已分离出 2 0多种 ,主要有丹参酮Ⅰ、ⅡA、ⅡB,隐丹参酮 ,异丹参酮Ⅰ、ⅡA,异隐丹参酮 ,羟基丹参酮ⅡA,丹参酸甲酯 ,二氢丹参酮Ⅰ ,丹参新醌甲、乙、丙等[3 ] 。丹参脂溶性成分以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含…  相似文献   

13.
丹参及其主要成分在冠心病及胰腺炎等疾病中的治病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又名紫丹参、血红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以干燥的根供药用,其主要成分包括亲脂性化合物丹参酮-Ⅰ、ⅡA、ⅡB、隐丹参酮等;亲水性化合物如各种丹酚酸(又名丹参缩酚酸,主要分A、B两种类型)、丹参素、原儿茶醛等;以及其他一些化合物。丹参具有活血祛瘀、镇静安神、消肿止痛等良好功效,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  相似文献   

14.
代谢指纹谱用于丹参活性成分的分析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以SD大鼠肝匀浆作为体外代谢方法,并结合HPLC-DAD-MS分析手段作为代谢指纹谱平台,在此基础上,对单味中药丹参进行体外代谢,采用HPLC-DAD-MS辅以MALDI-TOF-MS对代谢前后的指纹谱差异与相似性进行比较,结合抑菌、血凝体外药理实验测定丹参提取物及其代谢物、3种主要成分的活性。抑制大肠杆菌活性和血凝活性药理实验结果表明,丹参代谢物活性均高于其提取物。通过考察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_A的抑菌活性与血凝活性,并结合体外肝匀浆代谢实验,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丹参抑制大肠杆菌活性增高是因为隐丹参酮代谢转化为抑制率高的丹参酮Ⅱ_A引起的;丹参提取物血凝活性在代谢后升高的原因是由于隐丹参酮谢转化为血凝活性更高的丹参酮Ⅱ_A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以SD大鼠肝匀浆作为体外代谢方法,并结合HPLC-DAD-MS分析手段作为代谢指纹谱平台,在此基础上,对单味中药丹参进行体外代谢,采用HPLC-DAD-MS辅以MALDI-TOF-MS 对代谢前后的指纹语差异与相似性进行比较,结合抑菌、血凝体外药理实验测定丹参提取物及其代谢物、3种主要成分的活性.抑制大肠杆菌活性和血凝活性药理实验结果表明,丹参代谢物活性均高于其提取物.通过考察隐丹参酮、丹参酮I、丹参酮ⅡA的抑菌活性与血凝活性,并结合体外肝匀浆代谢实验,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丹参抑制大肠杆菌活性增高是因为隐丹参酮代谢转化为抑制率高的丹参酮ⅡA引起的;丹参提取物血凝活性在代谢后升高的原因是由于隐丹参酮谢转化为血凝活性更高的丹参酮ⅡA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复方丹参片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指纹图谱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3种酚酸类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和4种丹参酮类成分(15,16-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进行多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对复方丹参片丹参成分进行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7.
复方丹参片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指纹图谱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3种酚酸类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和4种丹参酮类成分(15,16-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进行多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对复方丹参片丹参成分进行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8.
总结近年来丹参酮ⅡA抗乳腺癌作用及其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丹参酮ⅡA是从中药丹参中提取的脂溶性活性成分,药理活性多样。丹参酮ⅡA可以通过抑制细胞生长和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侵袭和迁徙、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逆转多药耐药等方式防治乳腺癌。  相似文献   

19.
《中成药》2019,(4)
目的通过UPLC-QE/MS法分析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酒炙前后5种质变化合物(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Ⅱ_A)的转化机制。方法采用已知对照品模拟炮制技术,制备丹参酒炙前后5种质变化合物的模拟炮制品,其80%甲醇溶液的分析采用Halo C_(18)柱(100 mm×2.1 mm,2.7μm);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柱温45℃;体积流量0.25 mL/min;检测波长280 nm。结果丹参中5种主要成分发生了质变,丹酚酸B模拟炮制品中检出了丹参素、原儿茶醛、咖啡酸、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C;隐丹参酮模拟炮制品中检出了丹参酮Ⅱ_A;二氢丹参酮Ⅰ模拟炮制品中检出了极少的丹参酮Ⅰ;丹参酮Ⅱ_A模拟炮制品中检出了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Ⅰ;迷迭香酸模拟炮制品中检出了丹参素、咖啡酸、阿魏酸。结论丹参酒炙后主要酚酸类成分和丹参酮类成分均发生了质变。  相似文献   

20.
丹参是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和根茎,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之功效。丹参主要含有两类活性成分,包括以酚酸为代表的亲水性成分和以丹参酮类为代表的亲脂性成分。丹参的活性成分,特别是丹参酮类成分具有广泛的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细胞增殖、调控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改变线粒体膜电位、调节信号通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等多个环节相关。对丹参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在其抗肿瘤机制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