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8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物药是我国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组成复杂,分离较困难,与植物药相比动物药的研究相对落后.动物药组成中蛋白质占很大比例,目前已从动物药中发现许多蛋白质和多肤类活性组分.蛋白质组学、肤组学技术是快速发展的大规模表征蛋白质、肽的技术,借助蛋白质组学、肽组学快速、高效的特点,将蛋白质组学、肽组学技术应用于动物药中蛋白质和肽类活性组分的研究是动物药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应用蛋白质组学和肤组学技术研究动物药中蛋白质和肽类活性组分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生物色谱技术分离,鉴定和筛选中药活性成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认为用生物色谱技术研究生命科学是一个颇具魅力的新民为中药现代化研究与生产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和手段,因而有着广阔美好的前景。文中介绍了这一方法的现状、发展趋势、基本原理及其发展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3.
代谢指纹谱用于丹参活性成分的分析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以SD大鼠肝匀浆作为体外代谢方法,并结合HPLC-DAD-MS分析手段作为代谢指纹谱平台,在此基础上,对单味中药丹参进行体外代谢,采用HPLC-DAD-MS辅以MALDI-TOF-MS对代谢前后的指纹谱差异与相似性进行比较,结合抑菌、血凝体外药理实验测定丹参提取物及其代谢物、3种主要成分的活性。抑制大肠杆菌活性和血凝活性药理实验结果表明,丹参代谢物活性均高于其提取物。通过考察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_A的抑菌活性与血凝活性,并结合体外肝匀浆代谢实验,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丹参抑制大肠杆菌活性增高是因为隐丹参酮代谢转化为抑制率高的丹参酮Ⅱ_A引起的;丹参提取物血凝活性在代谢后升高的原因是由于隐丹参酮谢转化为血凝活性更高的丹参酮Ⅱ_A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以SD大鼠肝匀浆作为体外代谢方法,并结合HPLC-DAD-MS分析手段作为代谢指纹谱平台,在此基础上,对单味中药丹参进行体外代谢,采用HPLC-DAD-MS辅以MALDI-TOF-MS 对代谢前后的指纹语差异与相似性进行比较,结合抑菌、血凝体外药理实验测定丹参提取物及其代谢物、3种主要成分的活性.抑制大肠杆菌活性和血凝活性药理实验结果表明,丹参代谢物活性均高于其提取物.通过考察隐丹参酮、丹参酮I、丹参酮ⅡA的抑菌活性与血凝活性,并结合体外肝匀浆代谢实验,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丹参抑制大肠杆菌活性增高是因为隐丹参酮代谢转化为抑制率高的丹参酮ⅡA引起的;丹参提取物血凝活性在代谢后升高的原因是由于隐丹参酮谢转化为血凝活性更高的丹参酮ⅡA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筛选组织工程化软骨成熟过程中变化显著的细胞外基质蛋白,通过线性相关分析,研究与软骨力学性能相关的蛋白.方法 分离人胎儿软骨细胞培养并扩增,接种到聚羟基乙酸/聚乳酸(PGA/PLA)支架材料,体外培养4周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6例,A组继续体外培养6周、B组回植裸鼠体内培养6周、C组回植裸鼠体内培养12周.取材后进行大体观察、湿重及体积测定、组织学及生物力学等相关检测,比较体内外构建软骨与天然软骨形成质量上的差异.同时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选择细胞外基质中比值大于2倍的蛋白与相应各组杨氏模量做相关性分析,根据相关系数筛选与软骨力学性能最相关的蛋白.结果 3组均能在体内外形成透明软骨样组织,C组和B组软骨外观近似天然成人软骨,组织学显示大量成熟软骨陷窝,而A组形成的软骨组织结构较松散,组织学可见不规则肥大软骨陷窝.C组湿重和生物力学检测分别为(372.5±35.4) mg和(8.68±2.65) MPa,明显高于B组的(346±34.5) mg和(3.25±1.24)MPa (P<0.01),而A组为(184.4±12.28) mg和(0.7±0.23) MPa.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到细胞外基质中共44个差异蛋白,选择胞外基质中C组和A组之间差异最大的6个蛋白,与相应各组杨氏模量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发现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软骨粘附素(Chondroadherin)和纤调蛋白(Fibromodulin)与软骨力学性能变化显著相关(P<0.05).结论 蛋白质组学技术能够提供大量的蛋白质信息,组织构建与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相结合,有利于进一步分析组织工程化软骨胞外基质蛋白与力学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亚叶酸钙消旋体在牛血清白蛋白手性柱上的拆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寻找一种快速、有效的分离定量亚叶酸钙(LV)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利用采用新方法合成的牛血清白蛋白手性固定相,以50 mmol·L~(-1)磷酸盐缓冲溶液(pH 6.5)为流动相对其进行拆分。结果:[6S]-、[6R]-LV分别在4.46 min和7.59 min时出峰,全过程可在10 min内实现基线分离,其分离度α=2.10,Rs=2.78。结论:流动相pH值、缓冲溶液浓度以及温度对[6S]-LV、[6R]-LV的容量因子都有较大的影响,并初步推测[6S]-、[6R]-LV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是单个位点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毛细管电色谱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毛细管电色谱[1~3](CapilaryElectrochromatography,CEC)是近10年来综合了现代最新分离技术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HPLC)和毛细管电泳(Capil...  相似文献   
8.
毛细管电色谱及其在中药复杂成分分析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芮建中  邹汉法 《中草药》1998,29(9):639-641
综述了具有高效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二者优势的毛细管电色谱的基本概念、特点、研究进展和应用,并展望其在中药复杂成分分析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固定化脂质体色谱(ILC)分析中药复方二至丸及其组成药物的经肠吸收成分及质量控制。方法:分别观察不同溶剂提取时提取液在ILC色谱柱上的色谱保留与分离,同时对在ILC色谱柱上保留的槲皮素及芹菜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从ILC色谱柱保留峰的数目和峰面积两方面观察,墨旱莲的75%乙醇提取优于水提取。二至丸75%乙醇提取液中槲皮素的含量为9.6μg.g-1,芹菜素的含量为2.7μg.g-1。墨旱莲提取液中槲皮素的含量为2.8μg.g-1,芹菜素的含量为3.8μg.g-1。女贞子提取液中槲皮素的含量为9.1μg.g-1,而芹菜素用ILC未检测到。结论:槲皮素和芹菜素是二至丸中主要的可在ILC色谱上保留的成分,其中槲皮素来源于两个组成药物女贞子和墨旱莲,芹菜素仅来源于墨旱莲。槲皮素和芹菜素可能是二至丸的经肠吸收活性成分。固定化脂质体色谱有望成为中药及其复方肠吸收成分的初筛选和定量评价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生物色谱技术分离、鉴定和筛选中药活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用生物色谱技术研究生命科学是一个颇具魅力的新方向,也为中药现代化研究与生产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和手段,因而有着广阔美好的前景。文中介绍了这一方法的现状、发展趋势、基本原理及其发展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