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影响学龄期儿童适应行为的家庭因素。方法:在南昌市6~16岁儿童中分层抽取200名儿童,采用学龄期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家长版)进行测评。结果:1、男女儿童适应技能没有显著差异;2、不同家庭主要培养人的儿童适应技能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就单个项目而言,父母培养均等的儿童与以母亲培养为主的儿童沟通技能和劳动技能有显著差异;3、不同家庭文化水平的儿童适应技能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家庭文化水平对学龄期儿童适应行为无显著影响,而父母均等培养的儿童适应技能,特别是沟通技能和劳动技能,明显强于以母亲培养为主的儿童。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长沙市学龄期儿童意外伤害知识与危险行为及其相关性,为制定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2所长沙市小学866名6~12岁小学生进行意外伤害知识及近6个月内危险行为发生现状的调查。结果:学龄期儿童的意外伤害知识的得分为11.83±2.38,儿童意外伤害知识水平在儿童年龄、父母受教育程度及自出生至今中等程度意外伤害史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的年龄、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自出生至今儿童中等程度意外伤害史对儿童意外伤害知识影响显著。意外伤害危险行为的得分为17.61±10.35,儿童意外伤害危险行为在儿童性别、出生时父亲年龄、父母婚姻状态、和谁居住、中等程度意外伤害史及接受医疗诊治史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出生至今儿童中等程度意外伤害史、父母的婚姻状况、儿童性别对儿童意外伤害危险行为影响显著。儿童的意外伤害知识水平与危险行为之间未发现明显相关(P>0.05)。结论:学龄期儿童对意外伤害相关知识认识不够,且危险行为也较为普遍。研究指出了儿童意外伤害知识及危险行为相关影响因素,对控制与干预儿童意外伤害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生源学校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浙江省不同生源学校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方法 选用Rutter行为评定量表分别对农民工小学689人、城市小学742人和农村小学725人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评定。结果 不同生源学校的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显著,其中农民工小学、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学校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0.4%、19.5%和11.0%,家庭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5.8%、8.8%和16.3%;三类人群行为问题构成中学校行为问题以城市小学N行为居多,家庭行为问题则以农村小学N行为居多;无论男童或女童,不同生源学校的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不同生源的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存在差异,农村与农民工小学比较接近,与城市差异明显。应重视城市农民工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舟山海岛城乡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的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CABS),调查舟山市城市与农村3~6岁的学龄前儿童共1022名,并采用自拟的学龄期儿童适应行为影响因素问卷对其父母进行调查。结果 城乡学龄前儿童其适应能力商数(ADQ)分级的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ADQ分级:强者、边界和平常者,城区与农村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城区学龄前儿童其适应行为量表的各分量表:生活自理、语言发展、个人取向、社会责任、时空定向、经济活动和独立功能因子、认知功能因子、社会/自制因子及ADQ与农村学龄前儿童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学龄前儿童的ADQ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组依次为母孕期情况、父母婚姻关系、幼儿期疾病、亲子交流、父母教育方式、是否寄养、父母亲的职业;农村组依次为幼儿期疾病、父母离异、母亲文化程度、亲子关系。结论 海岛地区城市学龄前儿童适应能力比农村儿童强。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发展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相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5.
钱红楠 《黑龙江医学》2021,45(8):822-823
目的:探讨学龄期肾病综合征患儿父母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5月在新密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学龄期肾病综合征患儿家长128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学龄期肾病综合征患儿父母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结果:128例患儿家长SCL-90评分为(155.30±42.15)分;不同文化程度、居住地、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医药支付方式的学龄期肾病综合征患儿父母心理健康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性别的学龄期肾病综合征患儿父母心理健康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居住地、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医药支付方式是影响学龄期肾病综合征患儿父母心理健康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学龄期肾病综合征患儿父母心理健康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需针对性的实施心理干预,以改善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与性别、年龄、不同户籍之间的关系.方法2004年9~10月使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分父母问卷和教师问卷)对浙江省2156名学龄期儿童进行测评,结果按父母和教师评估,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3.5%和13.8%,且男童高于女童(父母问卷:1.79;教师问卷;2.82);年级分别以2年级(16.3%)和4年级(15.1%)检出最高,户籍分别以农村儿童(16.3%)和城市儿童(19.5%)检出最多。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问卷中男童、城市与A行为,男童与N行为分别显著相关;教师问卷中男童、城市与所有行为问题类型显著相关,4、5年级与A行为,5年级与M行为分别显著相关.结论浙江省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国内其它研究.男性、城市户籍儿童应成为学龄期儿童心理卫生指导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的父母婚姻状况对儿童日常行为、学习成绩的影响.方法对离异家庭及完整家庭(71对)的儿童行为问题及学习成绩关系进行了1:1对比分析.结果离异家庭儿童其行为及学习成绩状况与完整家庭儿童的状况有显著差异.结论父母离异对孩子身心健康有较为严重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吕梁市6-11岁儿童行为问题现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吕梁市6-11岁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情况,探讨吕梁市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对吕梁市4所小学6-11岁儿童进行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调查. 结果 该地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1.9%,男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3.9%,女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8%,男生和女生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因素有性别、家庭共有孩子数、寄养、父母教育态度一致性、学习问题. 结论家庭因素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唐山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现状,探讨家庭因素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应用Conners父母问卷对唐山市城乡1611名6~14岁儿童进行评定.结果 唐山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5.9%;男女童检出率分别为14.8%、17.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间学习问题、身心障碍检出率均高于其他因子.随着年龄的增高,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呈下降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家庭成员关系、长期寄养、母亲教育方式、父母教育态度、父母打骂儿童、父母辅导儿童学习与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显著相关.结论 唐山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家庭环境因素与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教养方式、父母文化水平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和儿童行为父母问卷对昆明市170名4—5岁儿童的行为问题和父母教养方式、文化程度进行测查。结果:(1)45.1%的儿童有行为问题。男童的违纪行为得分高于女童。行为问题儿童组中,FFI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健康组;(2)儿童的A行为、N行为得分和T分与FFI因子得分呈显著负相关.A行为得分和。T分与MFⅢ因子得分呈显著正相关;(3)父亲文化程度越高,越易给予子女情感支持和理解;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幼儿的违纪行为越少。结论:(1)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关联;(2)儿童行为问题普遍。在教养方式上,父亲对女童要比对男童更为过度保护,而母亲对女童要比男童更为严厉和更多惩罚;(3)父母的文化程度分别影响与子女情感沟通和交流方式以及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