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伤口局部持续输注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脊柱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择期行后路胸腰椎手术患者54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采用局部镇痛泵经伤口持续输注0.25%左旋布比卡因,对照组使用静脉镇痛泵输注氟比洛芬酯、帕洛诺司琼、喷他佐辛,均在术后开启镇痛泵。采用疼痛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评价术后2、4、6、12、24、36、48h疼痛及镇静程度,通过患者对镇痛系统是否满意、有无局部炎症、有无局部伤口渗液进行综合评价,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48h内两组患者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恶心呕吐、头晕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伤口局部镇痛系统应用于脊柱手术后镇痛效果与静脉镇痛系统相似,但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盐酸羟考酮静脉自控镇痛(PCIA)在全麻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取90例全麻下行择期剖宫产术的产妇,ASA 1~2级。根据不同术后镇痛方法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TAPB联合盐酸羟考酮PCIA,B组TAPB联合舒芬太尼PCIA,C组单纯舒芬太尼PCIA。记录3组术后2 h、4 h、8 h、12 h、24 h静息和运动时的VAS评分,术后24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镇痛效果满意度及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结果与C组比较,A和B组术后2 h、4 h、8 h和12 h静息和运动时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镇痛满意度明显较高(P0.05),术后24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B、C 2组比较,A组发生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明显减少。结论超声引导下TAPB联合盐酸羟考酮PCIA可为全麻剖宫产术产妇提供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连续腰丛神经阻滞联合夜间单次加强用于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择期拟行髋关节置换术病人60例,性别不限,年龄51 ~ 75岁,体重47 ~ 77 kg,身高150~181 cm,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组(PCIA组)和连续腰丛神经阻滞联合夜间单次加强术后镇痛组(CLPB组),每组30例.所有病人行腰麻,手术结束前30 min,PCIA组病人上臂头静脉接病人自控静脉镇痛泵,药物配方:吗啡100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参数:首剂量0,持续量0,单次追加量2 mg,锁定时间5 min;CLPB组病人腰丛给予0.125%罗哌卡因30 ml后接镇痛泵,药物配方为0.125%盐酸罗哌卡因,持续量8 ml/h,单次追加量4 ml,锁定时间30 min,术后每晚8时追加0.25%罗哌卡因30 ml.记录术后6、12、18、24、30、36、42和48 h时病人静息及活动时VAS评分,观察恶心呕吐、瘙痒和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随访总体满意情况,记录夜间由于疼痛导致睡眠中断次数和髋关节最大屈曲和外展活动度.结果 与PCIA组比较,CLPB组病人运动时VAS评分、术后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严重程度和夜间由于疼痛导致睡眠中断次数降低,病人总体满意度、髋关节最大屈曲和外展活动度升高(P<0.05).结论 与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相比,连续腰丛神经阻滞联合夜间单次加强用于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好,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和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iliaca compartment block,FICB)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拟行腰麻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55例,男22例,女33例,年龄65~8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QLB组(n=28)和FICB组(n=27)。术后分别于超声引导下行QLB和FICB,予0.375%罗哌卡因30ml。所有患者术后行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记录术后6、12、24、48h镇痛泵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用量;记录静息及运动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恶心呕吐、眩晕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12、24、48h QLB组镇痛泵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FICB组(P0.05);术后12、24、48hQLB组运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FICB组(P0.05),两组不同时点静息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LB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FICB组[2(7.1%)vs 9(33.3%),P0.05]。结论腰方肌阻滞较髂筋膜间隙阻滞更能明显减轻髋关节置换术后活动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切口持续浸润用于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的有效浓度。方法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100例,年龄40~70岁,ASAⅠ或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0.2%(R1组)、0.3%(R2组)、0.4%(R3组)罗哌卡因切口持续浸润组和地佐辛复合曲马多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组(PCIA组),每组25例。记录患者术后2h(T1)、4h(T2)、8h(T3)、12h(T4)、24h(T5)、48h(T6)时安静和90°翻身活动时的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及恶心、呕吐、头晕、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1~T6时R1组安静和90°翻身活动时VAS评分明显高于PCIA组(P0.05),R2和R3组VAS评分与PCI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1、R2和R3组Ramsay镇静评分均明显低于PCIA组(P0.0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A组出现2例恶心呕吐,其余各组均未发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 0.3%罗哌卡因切口持续浸润对乳腺癌根治术后镇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持续背景输注不同剂量酒石酸布托啡诺用于疤痕子宫产妇再次剖宫产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探讨较适宜的合理用药剂量。方法选择疤痕子宫指征择期行剖宫产产妇180例,年龄22~40岁,体重50~80 kg,ASAⅠ或Ⅱ级,采用数字表法将产妇随机分为三组:术后镇痛泵酒石酸布托啡诺含量100μg/ml(A组),术后镇痛泵酒石酸布托啡诺含量120μg/ml(B组),术后镇痛泵酒石酸布托啡诺含量140μg/ml(C组),每组60例。PCIA参数设置:持续背景剂量2.5 ml/h,PCA剂量2 ml,锁定时间20 min。记录术后4、8、12、24、48 h VAS疼痛评分。记录排气时间、泌乳开始时间、产妇满意度评分、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术后8、12、24 h C组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12、24 h B组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A组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多于B组、C组(P0.05)。B组产妇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A组、C组(P0.05)。三组排气时间、泌乳开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头晕、嗜睡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P0.05)。结论疤痕子宫再次剖宫产产妇术后宫缩痛时,120μg/ml布托啡诺持续背景2.5 ml/h输注,可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不增加围产期风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12月住院治疗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48~67岁,BMI 21.3~26.7 kg/m~2,ASAⅠ或Ⅱ级,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前锯肌平面阻滞组(SP组,n=20)和对照组(C组,n=20)。记录术后在PACU内舒芬太尼追加剂量及总用量、48 h内疼痛VAS评分、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总按压次数;记录功能锻炼依从性及慢性疼痛的发生率;记录患者局麻药中毒、皮下血肿、感染、皮肤瘙痒、头晕、恶心呕吐、尿潴留、便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SP组术后舒芬太尼追加剂量及总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2、4、8、24、48 h疼痛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48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及总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功能锻炼依从性明显较好(P0.05)。两组慢性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镇痛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手术患者,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的多模式镇痛可有效控制术后疼痛,减少镇痛药的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和慢性疼痛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呼吸功能锻炼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托烷司琼不同给药方式对曲马多术后镇痛血清胃动素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行胆囊切除手术并接受曲马多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Ⅰ组于手术开始前静脉注射托烷司琼5mg;Ⅱ组术后PCIA中加入托烷司琼5mg。两组在术毕拔除气管导管后给予负荷量曲马多1.5mg/kg,然后接泵行PCIA。记录两组术后6、12和24h VAS评分以及恶心呕吐情况;测定术前及术后6、24h的血清胃动素水平。结果术后6hⅠ组、Ⅱ组血清胃动素分别为357.41±66.91和423.30±71.64(P<0.05);与Ⅱ组相比,Ⅰ组术后6、12h VAS评分明显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术前给予托烷司琼能使曲马多术后镇痛患者血清胃动素的水平下降,从而更有效地预防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羟考酮复合布托啡诺用于二次剖宫产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硬膜外麻醉下行二次剖宫产产妇60例,年龄25~40岁,孕周37~40周,体重65~85 kg,ASA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羟考酮复合布托啡诺组(OB组)和布托啡诺组(B组),每组各30例。胎儿娩出后,OB组静脉缓慢注射0.1 mg/kg羟考酮注射液,B组静脉缓慢注射0.02 mg/kg布托啡诺注射液,关腹时连接静脉自控镇痛泵。记录产妇术后2、4、8、12、24 h切口痛以及宫缩痛的VAS疼痛评分;评估术后镇痛满意度;记录术后24 h内PCIA按压次数,初乳时间及0~4 h、4~12 h和12~24 h各时间段哺乳次数;记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头晕、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术后2、4、8、12、24 h OB组切口痛以及宫缩痛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镇痛期间PCIA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 OB组镇痛满意度2分的产妇比例明显少于B组,OB组镇痛满意度4分的产妇比例明显多于B组(P0.05);OB组术后初乳时间明显早于B组(P0.05)。两组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等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羟考酮复合布托啡诺用于二次剖宫产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效果好,产妇满意度高,不良反应发生少,并可促进产后早期泌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术后镇痛效果,为膝关节置换手术围术期镇痛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将本院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间,择期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股神经连续阻滞镇痛组(FNB)或静脉自控镇痛(PCIA)组。记录术后4,12,24及48小时两组患者静息与活动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VAS),需口服镇痛药物,局麻药中毒,置管并发症,皮肤瘙痒,术后恶心呕吐,术后尿潴留,谵妄等麻醉和镇痛副反应发生情况,并记录手术时间与住院天数。结果共纳入患者70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手术时间与住院天数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FNB组患者术后12小时静息状态VAS评分低于PCIA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4、24及48小时,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活动状态下,FNB组患者VAS评分在术后4,12,24,48小时均低于PCIA组患者。两组患者在局麻药中毒,置管并发症,术后尿潴留,口服镇痛药物,谵妄等麻醉和镇痛副反应发生例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A组患者术后发生皮肤瘙痒与恶心呕吐例数多于FN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麻醉,可以提供较静脉麻醉更好的镇痛效果,且副作用发生率更低,可以在熟练掌握神经阻滞及置管后连续镇痛的基础上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