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神经源性高血压可能是延髓腹外侧,尤其是左侧延髓腹外侧舌咽迷走神经根入口处受压所致,主要是来源于异常动脉襻(多为小脑后下动脉)的搏动性接触和压迫。此处的孤束核神经元是中枢心血管信号整合的最后共同通道,搏动性刺激最终增加了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患者的基础血压升高。影像学、术中观察和尸检结果均支持部分高血压患者延髓腹外侧受到了微血管的压迫,并有交感神经兴奋的实验证据。磁共振影成像证据是术前诊断的主要方法,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惟一的根治手段,并已在部分病例中证实了其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前继发性高血压常见的原因包括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理精神因素、肾实质性疾病、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较少被临床医生所关注。这类高血压,常因为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中延长迂曲扩张的血管,压迫延髓头端腹外侧区(左侧多见)的心血管中枢引起,常伴随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颅神经受损症状。实行微血管减压术后,大部分患者血压可恢复正常,这类患者的高血压被称为神经源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3.
头端延髓腹外侧区(rostral ventrolateral medulla,RVLM)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的主要来源,是中枢调控心血管活动的重要部位之一.交感神经反应性增强与高血压的形成密切相关.RVLM接受并整合外周压力、化学等感受器以及中枢孤束核(nucleus of thesolitarytract,NTS)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并神经源性高血压的病因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71例该病患者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探查三叉神经根部及腹外侧延髓(VLM)的Ⅸ、X颅神经人脑干区(REZ),进行微血管减压(MVD)、神经血管梳理、肿瘤切除、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等。结果 高血压治愈43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10例;右侧三叉神经痛者5例及左REZ无责任血管者10例中,高血压治愈2例,显效5例,有效5例,无效3例;随访5.6年,高血压治愈41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11例。三叉神经痛术后1周63例疼痛症状消失;8例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未服用药物能忍受;随访:62例术侧疼痛消失,6例仅服少量卡马西平,3例于两年后再次行MVD。结论 三叉神经痛并神经源性高血压的主要病因为责任血管压迫第V神经根和左侧VLM的REZ三叉神经疼痛的长期反复刺激和情绪紧张为其另一病因,MVD是治疗三叉神经痛并神经源性高血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神经源性高血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7月于神经外科治疗的38例诊断为神经源性高血压的患者,均伴有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等颅神经疾病症状。术前对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提示左侧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M)及后组颅神经出(入)脑干区(REZ)存在位置异常的血管压迫。对左侧RVLM及第Ⅸ、Ⅹ颅神经REZ进行MVD,随访12~23个月,观察血压变化情况。结果根据术后血压水平,38例患者中治愈11例(28.9%),显效12例[31.6%,收缩压下降(39±13)mm Hg,舒张压下降(15±7)mm Hg],有效7例[18.4%,收缩压下降(16±8)mm Hg,舒张压下降(6±2)mm Hg],无效8例(21.1%)。显效率60.5%,有效率78.9%。所有患者的颅神经压迫症状均消失并且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MVD在治疗神经源性高血压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延髓腹外侧神经血管压迫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髓腹外侧神经血管压迫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杨波!110032辽宁省沈阳市$沈阳铁路局中心医院心内科 @邹杰!110032辽宁省沈阳市$沈阳铁路局中心医院放射科 @王百军!110032辽宁省沈阳市$沈阳铁路局中心医院放射科  相似文献   

7.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病因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的病因、临床特点。方法对28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眩晕(84%),恶心、呕吐、吞咽困难(75%),顽固性呃逆(32%),Homer征(46%),感觉障碍(46%),共济失调(85%),眼震(64%)。病变主要累及延髓背外侧、小脑。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为动脉硬化,临床特点复杂多变,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征及MRI改变。  相似文献   

8.
A阿Alzhe加er病 MRI可预测A目le而e:病和脑血管病相关的认知衰退速 度,342 痴呆与镁离子的相关性研究进展,448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对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大型临床试验,271 阿司匹林对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的患者是安全的,172 阿司匹林可降低卒中死亡率,304B白丙 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83 急性脑出血继发缺血半暗带的研究进展,191 急性卒中的磁共振成像,416 颈动脉州眼I可以检测卒中危险性,巧8 弥散和灌注州眼I可以指导卒中的溶栓治疗,139 微血管压迫延髓腹外侧在高血压发病中的意义,451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基础NIHSS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三叉神经联合延髓腹外侧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伴神经源性原发性高血压(HTN)的疗效,以及对神经递质和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21年1月—2022年8月收治的PTN伴神经源性HTN病人72例,采用信封抽签法将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三叉神经MVD治疗,观察组采用三叉神经联合延髓腹外侧部MVD治疗,比较两组神经递质、血压变异数及围术期和康复相关指标;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疼痛评分评价疼痛程度,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不良情绪状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评价睡眠质量。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血清5-羟色胺(5-HT)、P物质(SP)水平较术前下降,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5-HT、SP水平低于对照组,CG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两组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和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均较术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两组BNI疼痛评分和HA...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患者颅内责任血管与面神经之间的解剖关系,为HFS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surgical neum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TOF-MRA)检查,了解面神经受压迫是否存在责任血管及其来源与走向。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小脑下外侧入路显露面神经脑干段,仔细观察责任血管及其来源后将其推移,在责任血管与脑干之间放置Teflon减压垫棉。结果3D-TOF-MRA检查显示面神经被微小血管压迫的阳性率达92%。术中发现全部病例均有明确的责任血管,其中小脑前下动脉占66%(70/106)。34例患者中发现面神经根区(root exit zone,REZ)存在明显的压迫切迹。术后104例抽搐症状立即完全消失;2例抽搐症状明显好转,3个月内延迟治愈,总有效率为100%。结论血管压迫可能是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术中REZ的显露、准确判断责任血管、面神经REZ的充分减压,以及垫棉的大小和放置的位置等,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病变血管与梗死部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影像资料。根据影像学方法,将Wallenberg综合征病变血管分为椎动脉病变及小脑后下动脉病变。根据磁共振,将延髓背外侧纵向分为上、中及下三部,横向分为A、B、C、D及E五个部位,分析病变血管与梗死部位的关系。结果 26例患者中,椎动脉病变14例,小脑后下动脉病变12例;椎动脉病变中动脉夹层3例,动脉瘤1例。Wallenberg综合征梗死病灶纵向分布最常见部位是延髓中部(84.62%),其次是延髓下部(34.62%),最后是延髓上部(23.08%);在延髓梗死灶的横向分布方面,Wallenberg综合征梗死灶最常见的部位是延髓背外侧的A部(84.16%),其他依次为B部(80.77%)、C部(46.15%)、E部(34.62%)及D部(26.92%)。椎动脉病变组与小脑后下动脉病变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出现延髓中段梗死(P=0.033)及延髓A部(P=0.003)和B部(P=0.012)梗死方面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椎动脉病变也是导致Wallenberg综合征的重要原因,动脉夹层是常见的血管病变;椎动脉病变导致的Wallenberg综合征梗死病灶更加容易累及延髓中段,延髓背外侧的A及B部位。  相似文献   

12.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在高血压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故去除交感神经应是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高选择性去肾脏交感神经支配术发展迅速,并有大量研究评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本文将综述去肾脏交感神经支配术治疗高血压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自发性动脉夹层分离(AD),常见于中青年,女性略多,可能与外伤、高血压有关。动脉造影则提示10%~15%有动脉纤维肌层发育不良。青年缺血性卒中10%~20%与自发性动脉夹层分离有关,常伴单侧头痛或颈痛,颈内动脉夹层分离可引起眼交感神经麻痹、颅神经障碍和搏动性耳鸣,而椎基动脉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术后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 ,评价超声引导下压迫修复介入治疗术后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假性动脉瘤主要表现为动脉穿刺部位搏动性肿块并伴有血管杂音。介入治疗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9例 ,合并高血压病 5例 ,糖尿病 4例。在GE SYSFEM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引导下 ,压迫修复。结果  9例经超声引导全部压迫修复成功 ,1例压迫局部出现皮肤坏死。所有患者均于修复后 72h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证实假性动脉瘤已闭合。术后随诊半年 ,未见假性动脉瘤复发。结论 假性动脉瘤为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 ,彩色多普勒检查可以确诊。超声引导下压迫修复是一种简单、安全、无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尽管抗高血压药物研究有进展,仍然有部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经规范的降压治疗无法达标,成为临床上棘手的难治性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1]。此类患者在服用3种降压药(其中一种是利尿药)至最大剂量或最大耐受后血压仍然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去肾交感神经术(renal denervation,RDN)是一种新兴技术,通过阻断肾交感神经,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而达到降压目的。多项临床研究显示这种技术有可能显著且安全地  相似文献   

16.
经导管去肾交感神经术(RDN)运用于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已经被多个临床研究所证实.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是许多重要慢性疾病的共同发病基础,包括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糖尿病、慢性肾病等.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RDN已被证实可以通过选择性阻断肾交感神经降低全身和肌肉交感神经活性,为RDN治疗越来越多以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为特征的疾病提供了证据.我们将RDN治疗对高血压及其相关疾病的益处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7.
<正>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是由于小脑后下动脉或一侧椎动脉闭塞所致延髓背外侧部损害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有突发头晕、交叉性感觉障碍、Horner征、球麻痹及共济失调等一系列症状。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确诊的15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  相似文献   

18.
Wallenberg综合征又称延髓外侧综合征,主要见于小脑后下动脉和椎动脉闭塞时,当延髓外侧损害时,常可出现许多复杂的眼球运动障碍,其病理重量民神经解剖间的关系,国内研究甚少,本文综合近年来国外有关文献,拟在眼球位置及运动障碍、眼球震颤、平稳跟踪与持久性凝视障碍及扫视障碍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延髓外侧梗死在临床中发生率较高,主要表现为交叉性感觉障碍,而表现为感觉平面节段性发展的延髓外侧梗死罕见,且易与脊髓病变相混淆。作者报道1例疑似脊髓病变的延髓外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既往文献对伴有感觉障碍平面的延髓外侧梗死的分类、梗死部位、责任血管、病因、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为诊治类似病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75岁。因腹主动脉瘤腔内主单髂动脉支架型人工血管修复加股一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后2年伴左足静息痛3月,于2006年11月人院。高血压病史20余年,无糖尿病病史。20个月以前因右下肢间跛2年静息痛9月在本院经CTA诊断为腹主动脉瘤累及左髂总、髂内动脉、伴右髂动脉硬化闭塞,见图1。行主单髂动脉支架型人工血管修复加股一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覆盖范围包括肾下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髂内动脉及髂外动脉近端),术后足背动脉搏动恢复出院。3月余前又因右下肢间跛复发伴右小腿溃疡形成5个月再次行右锁骨下一右股总一膝上右胭动脉序贯性人工血管转流术。术后右下肢症状改善,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