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心肌内直接注射血管生成素1基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血管生成素1基因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9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实验室完成。①选用SPF级近交系SD雄性大鼠95只,鼠龄6周,体质量(250±26)g。按随机抽签法将大鼠分为4组:假手术组(n=20)、模型组(n=28)、载体治疗组(n=24)、基因治疗组(n=23)。②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只进行前降支下穿线而未进行结扎。模型组:模型制备后于心肌梗死组织周围多点注射磷酸盐缓冲溶液。载体治疗组:模型制备后于心肌梗死组织周围多点注射载体质粒50μg。基因治疗组:模型制备后于心肌梗死组织周围多点注射50μg血管生成素1质粒。③术后3,7,14,28d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半定量分析外源血管生成素1mRNA和蛋白激酶B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DNA片段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④计量资料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实验中因死亡等原因脱失15只,共有80只进入结果分析,各检测时间点各组分别为5只。①心肌组织内外源血管生成素1mRNA表达:术后3,7,14,28d,假手术组、模型组、载体治疗组均未见表达,基因治疗组均有表达,并维持在较高水平,注射后28d仍有表达。②心肌细胞凋亡数量:术后3,7,14,28d,基因治疗组心肌细胞凋亡数量均明显少于模型组和载体治疗组(P<0.05)。③心肌组织内蛋白激酶BmRNA表达:术后3,7,14和28d,基因治疗组明显高于模型组和载体治疗组(P<0.01),而模型组和载体治疗组差异不明显(P>0.05)。④心脏功能:术后7,14,28d模型组和载体治疗组的左心室舒张及收缩末期内径均明显大于假手术组和基因治疗组(P<0.05~0.01)。而基因治疗组术后7,14和28d心脏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明显高于模型组和载体治疗组(P<0.05)。结论:血管生成素1基因心肌内注射可能通过直接抑制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的凋亡,促进心肌细胞存活,延缓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和心力衰竭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周边区心肌组织中线粒体融合蛋白2基因(mfn2)和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15只雄性SD大鼠通过前降支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分为心肌梗死2 d组,心肌梗死7 d组,心肌梗死14 d组;另设假手术组,每组n=5。利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梗死周边区心肌组织中Mfn2和Drp1 mRNA的表达。结果心肌梗死组中Mfn2和Drp1mRNA表达低于假手术组,并在心肌梗死后2周内表达呈逐渐下降的趋势(P<0.05)。结论线粒体融合和分裂异常导致的能量代谢障碍,可能是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及心力衰竭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心肌内直接注射血管生成素1基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血管生成素1基因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9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实验室完成。①选用SPF级近交系SD雄性大鼠95只,鼠龄6周,体质量(250&;#177;26)g。按随机抽签法将大鼠分为4组:假手术组(n=20)、模型组(n=28)、载体治疗组(n=24)、基因治疗组(n=23)。②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只进行前降支下穿线而未进行结扎。模型组:模型制备后于心肌梗死组织周围多点注射磷酸盐缓冲溶液。载体治疗组:模型制备后于心肌梗死组织周围多点注射载体质粒50μg。基因治疗组:模型制备后于心肌梗死组织周围多点注射50μg血管生成素1质粒。③术后3,7,14,28d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半定量分析外源血管生成素1mRNA和蛋白激酶B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DNA片段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④计量资料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实验中因死亡等原因脱失15只,共有80只进入结果分析,各检测时间点各组分别为5只。①心肌组织内外源血管生成素1mRNA表达:术后3,7,14,28d,假手术组、模型组、载体治疗组均未见表达,基因治疗组均有表达,并维持在较高水平,注射后28d仍有表达。②心肌细胞凋亡数量:术后3,7,14,28d,基因治疗组心肌细胞凋亡数量均明显少于模型组和载体治疗组(P〈0.05)。③心肌组织内蛋白激酶BmRNA表达:术后3,7,14和28d,基因治疗组明显高于模型组和载体治疗组(P〈0.01),而模型组和载体治疗组差异不明显(P〉0.05)。④心脏功能:术后7,14,28d模型组和载体治疗组的左心室舒张及收缩末期内径均明显大于假手术组和基因治疗组(P〈0.05~0.01)。而基因治疗组术后7,14和28d心脏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明显高于模型组和载体治疗组(P〈0.05)。结论:血管生成素1基因心肌内注射可能通过直接抑制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的凋亡,促进心肌细胞存活,延缓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和心力衰竭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背景:人体内存在一种能以血管发生方式形成新生血管的内皮祖细胞,更新了传统意义上的出生后血管生成、血管损伤修复的理论.目的:观察犬脐血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对梗死心肌血管形成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6-05/2007一03在新华医院实验中心完成.材料:接近足月的妊娠杂种犬1只,用于制备脐血血管内皮祖细胞;成年犬36只,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18只,组.方法:2组犬均于冠状动脉前降支第1对角支分出后结扎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细胞移植组向冠状动脉内注射含5×106个血管内皮祖细胞(经BrdU标记)的生理盐水2 mL,模型对照组同法注射单纯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后1,4,8周处死取材.主要观察指标:心肌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确认梗死模型,BrdU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肌血管新生情况,vW因子染色观察梗死心肌血管数.结果:心肌梗死区可见大量的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以及小血管形成.细胞移植组梗死心肌区小血管上可见部分细胞核内有棕黄色颗粒,BrdU呈阳性表达;模型对照组无明显新生血管.细胞移植组在心肌缺血区和梗死区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内有棕黄色颗粒,vW因子呈阳性表达;模型对照组不表达vW因子.心肌梗死后第1,4,8周,细胞移植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心肌缺血区、梗死区的血管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犬脐血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至梗死心肌后可参与血管形成,但尚小能够促进心肌的血管再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室梗死区及非梗死区ACE、ACE2 mRNA的表达以及福辛普利对ACE、ACE2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诱导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24 h存活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AMI组、福辛普利组,每组8只。另设8只假手术组;术后24 h开始直接灌胃给药,AMI及假手术组大鼠灌等量生理盐水;用药28d后,用RT-PCR法检测左心室梗死区及非梗死区心肌ACE和ACE2 mRNA表达的情况。结果大鼠AMI 28 d后左心室梗死区及非梗死区心肌ACE、ACE2 mRNA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福辛普利组梗死区及非梗死区ACE mRNA表达较心梗组均显著降低(P<0.05),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福辛普利对ACE2 mRNA的表达几乎无影响,心梗组及福辛普利组梗死区及非梗死区ACE2 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AMI后ACE2 mRNA表达增多在心肌损伤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有关的血管紧张素肽的产生与降解的负性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室梗死区及非梗死区ACE、ACE2 mRNA的表达以及福辛普利对ACE、ACE2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诱导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24h存活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AMI组、福辛普利组,每组8只。另设8只假手术组;术后24h开始直接灌胃给药,AMI及假手术组大鼠灌等量生理盐水;用药28d后,用RT-PCR法检测左心室梗死区及非梗死区心肌ACE和ACE2 mRNA表达的情况。结果大鼠AMI 28d后左心室梗死区及非梗死区心肌ACE、ACE2 mRNA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福辛普利组梗死区及非梗死区ACE mRNA表达较心梗组均显著降低(P〈0.05),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福辛普利对ACE2 mRNA的表达几乎无影响,心梗组及福辛普利组梗死区及非梗死区ACE2 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AMI后ACE2 mRNA表达增多在心肌损伤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有关的血管紧张素肽的产生与降解的负性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对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及梗死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缺氧诱导因子1αmRNA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1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循环内科实验室完成。实验分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04只,体质量180~220g,随机抽签法分为假手术组8只,对照组、Rg1低剂量治疗组和Rg1高剂量治疗组各32只。实验方法:建立Wistar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开胸不结扎冠状动脉,3d后处死取材;对照组、Rg1低剂量治疗组和Rg1高剂量治疗组分别于术后即刻及术后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人参皂苷Rg11mg/kg和5mg/kg,术后3,7,10,14d分别取材,每组8只。实验评估:测定血清心肌酶、心肌梗死面积、梗死区微血管密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梗死区心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缺氧诱导因子1α的mRNA表达。结果:纳入大鼠10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人参皂苷Rg1对大鼠心肌酶及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Rg1低剂量治疗组、Rg1高剂量治疗组心肌酶较对照组明显降低[(62.25±10.79),(57.64±9.36),(78.63±11.34)μg/L;P<0.05],心肌梗死面积亦明显降低[14d:(12.15±3.68)%,(10.10±3.12)%,(13.94±3.54)%;P<0.05]。②人参皂苷Rg1对大鼠心肌梗死区微血管密度的影响:各组梗死区血管生成数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呈持续增加的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g1低剂量治疗组14d:(17.29±3.21)个/视野;Rg1高剂量治疗组14d:(23.27±3.42)个/视野;对照组14d:(9.36±3.54)个/视野;P<0.01]。③大鼠心肌梗死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αmRNA的表达:心肌梗死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αmRNA表达随缺血时间的延长有增高趋势,Rg1低剂量治疗组与Rg1高剂量治疗组明显升高,14d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增长出现停止或下降[Rg1低剂量治疗组14d:(1.1637±0.1786);Rg1高剂量治疗组14d:(1.7230±0.3102)];而缺氧诱导因子1α继续升高[Rg1低剂量治疗组14d:(1.7263±0.3417);Rg1高剂量治疗组14d:(2.7725±0.3219)]。结论:严重缺血可刺激心肌组织产生大量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α,人参皂苷Rg1增加其表达进而刺激心肌梗死区的血管生成,减轻缺血对心肌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施冰  米林  于海弈  高炜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13(6):626-628,I0010
目的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过程中心肌组织中miR-214的表达变化。方法 10只雄性SD大鼠,通过前降支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随机分为心肌梗死后14 d组、28 d组,另设对照组,每组5只动物。抽提梗死周边区心肌组织的RNA及miRNA,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HC-α、MHC-βmRNA及miR-214的表达。结果心肌组织中MHC-αmRNA表达随着心肌梗死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梗死术后14 d组MHC-α的表达下降46%(0.54±0.06 vs.1.00±0.09,P<0.01),心肌梗死术后28 d组MHC-α的表达下降63%(P<0.01)。心肌组织中MHC-βmRNA表达随着心肌梗死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梗死术后14 d组MHC-β的表达增加2倍(P<0.01),心肌梗死术后28 d组MHC-α的表达增加3.22倍(P<0.01)。心肌梗死术后14 d组和28 d组梗死周边区心肌组织中miR-214的表达逐渐增加。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肌梗死术后14 d组miR-214的表达增加33%(P<0.01),心肌梗死术后28 d组miR-214的表达增加88%(P<0.01)。结论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过程中心肌组织中miR-214的表达上调,miR-214可能参与调控了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去铁胺(DFO)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心肌血管新生及心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or组)、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梗死+生理盐水组(MI组)、心肌梗死+DFO组(DFO组).开胸手术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Sham组只穿线不结扎),DFO组和MI组术前24 h分别给予DFO (200 mg/kg)或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TTC染色后检测心梗面积;RT-PCR检测梗死边缘区心肌VEGF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梗死边缘区心肌微血管密度及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DFO组心梗面积明显低于MI组,梗死边缘区微血管密度高于MI组、Sham组和Nor组.MI组心肌组织VEGF蛋白表达明显比Nor组和Sham组高;DFO组心肌组织VEGF蛋白比MI组表达进一步上调.VEGF mRNA的表达与VEGF蛋白表达变化一致.结论:DFO可以减少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梗面积,促进缺血区域血管新生,其作用机制与上调VE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21可能是基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合适目的基因之一。目的:观察直接心肌注射重组腺病毒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21基因(Ad-hVEGF121)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结构、功能及新生血管影响。方法:将7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8)、心肌梗死组(n=24)、Ad-hVEGF121组(n=19)和生理盐水组(n=17),后3组大鼠经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Ad-hVEGF121组和生理盐水组结扎后10~15min分别在心肌三点注射Ad-hVEGF12和生理盐水。假手术组只开胸,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果与结论:注射后2周治疗组行心脏超声检查,发现相比于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Ad-hVEGF121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心肌新生毛细血管数量、体质量和左心室质量/体质量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且转染rAd-VEGF基因后心肌组织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和心肌梗死组。但4组大鼠的梗死面积、心脏结构和功能接近。提示直接心肌注射Ad-VEGF121能明显促进心肌内新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