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重症药疹5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疹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药物反应,而重症药疹可致全身各脏器损害,甚至危及生命.我们对1995~2002年因重症药疹而住院的51例儿童,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我院1995~2002年住院的重症药疹51例,男20例,女31例;年龄3月~14岁.其中重症多形红斑型27例(占52.94%),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14例(占27.45%),剥脱性皮炎9例(占17.65%),紫癜型1例(占1.96%).在51例中,鲁米那引起的18例,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起的15例,痢特灵引起9例,解热镇痛药所致4例,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所致各2例,无法确定致敏药物成分的1例.  相似文献   

2.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抗病毒治疗副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齐多夫定、奈韦拉平联合用药与单剂量奈韦拉平用药方案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中对肝功能和血象的影响.方法 于2005年5月至2006年10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孕产妇109例、婴儿82例应用齐多夫定和奈韦拉平联合用药及单剂量奈韦拉平用药方案的情况进行分析;以第6版医学教材中的血象、肝功正常值为参照进行比较;以国际治疗艾滋病药物毒性指南判定肝功的损害程度.结果 在齐多夫定、奈韦拉平联合用药方案中,母亲服药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总胆红素发生改变,新发贫血15例,但未见粒细胞减少病例;婴儿贫血3例、血小板减少2例、粒细胞减少4例;采用单剂量奈韦拉平用药方案中,母亲产时(服药前)和产后42天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发生改变;婴儿在出生后6个月出现贫血3例,血小板减少3例,粒细胞减少3例.两种方案进行比较,孕产妇产后42天和婴儿出生后3个月肝功各项指标及婴儿出生后6个月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方案均对母婴血液系统、肝功系统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药疹的致敏药物、临床特征及治疗,探讨生物共振技术在药疹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皮肤门疹及住院确诊的药疹患者270例临床资料,将270例分为重症组及非重症组,比较两组药疹患者年龄、性别、黏膜损害、肝肾损害、激素用量等的差异,分析主要的致敏药物、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其中30例明确致敏药物并使用生物共振技术检测的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从而了解生物共振技术检测致敏药物的阳性率.结果 270例药疹病例中最常见的致敏药物是抗生素类、解热镇痛药及中成药;最常见的药疹类型是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多形红斑型药疹及荨麻疹型药疹,引起以上三种药疹最常见的药物分别是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及中成药;重症与非重症药疹患者相比在年龄分布、性别及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发热、肝肾功能损害及激素用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物共振技术检测药疹患者致敏药物的阳性率为100%.结论 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及中成药是引起药疹常见的致敏药物,中成药引起的药疹逐渐增多,磺胺引起的药疹减少,引起重症药疹最常见的药物为头孢菌素及抗癫痫药,生物共振技术可协助临床医师明确药疹的致敏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368例药疹患者的药疹致敏药物种类、临床表现.以利于临床医生在选择药物时合理规范用药.方法 对368例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有近20种类致敏药物,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抗生素类64.13%、解热镇痛类22.83%、抗痛风药2.72%、中药及中成药2.72%、血清制剂2.45%.引起重症药疹的药物主要为抗痛风药、抗癫痫药.药疹发生类型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39.95%、荨麻疹型44.84%、多形红斑型5.16%、湿疹型2.45%、固定型药疹2.17%. 结论 青霉素类药及"抗感冒药"是药疹主要的致敏药物.药疹最多发者为荨麻疹型和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其次为多形红斑型、固定型、湿疹型药疹.  相似文献   

5.
分析探讨儿童药疹临床特征,提出预防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6月收治的30例儿童药疹患者的年龄分布、药疹类型、致敏药物及治疗措施。结果麻疹样型14例(46.7%),荨麻疹型8例(26.7%),多形红斑型3例(10.0%),猩红热型3例(10.0%)。重症药疹2例(6.7%);致敏药物有7类,以抗生素类为主(56.7%)。结论引发儿童药疹的致敏药物以抗生素类居首,就诊时临床医师应详细询问病史,避免滥用药,减少药疹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重症药疹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41例重症药疹的致敏药物、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发现本组资料中致敏药物最易引起重症药疹的次序依次为:抗痛风药、抗生素、抗癫痫药、解热镇痛药等.提示近年来本地区引起重症药疹高发的药物种类有了新的特点,需引起临床医师的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7.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近年来药疹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致敏药物的种类几乎涉及各类临床用药.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属重症药疹之一,是皮肤科重症,可发生全身80%的表皮松解坏死,伴大面积表皮剥脱,糜烂、渗出,似烫伤样眼、耳、消化道、呼吸道粘膜也常受累,且常伴肝肾等内脏器官损害,全身中毒症状重,易合并感染、败血症、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常因肺部感染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云南省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抗病毒治疗失败的基因型耐药情况,为提高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2019年云南省确证艾滋病病毒1型阳性、经男男性行为感染且抗病毒治疗失败的HIV/AIDS病例为研究对象,采集血浆样本,采用套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nPCR)扩增并测序,采用Contig Express软件拼接测序片段,整理后序列提交至美国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网站比对耐药突变位点,获得序列对8种蛋白酶抑制剂(PIs)、7种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和5种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的耐药程度。结果共纳入HIV/AIDS病例205例,血浆样本扩增阳性169例,耐药112例,耐药率为66.27%;不同年龄病例中,30~50岁的耐药率较高,为76.09%;不同基因亚型中,CRF01_AE的耐药率较高,为76.34%;不同用药方案中,采用"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奈韦拉平"的病例耐药率较高,为77.08%。NNRTIs、NRTIs和PIs耐药率分别为62.72%、49.70%和2.96%;NNRTIs中的奈韦拉平和依非韦仑耐药率较高,分别为62.72%和61.54%。与NNRTIs相关的主要突变位点为K103,37例占21.89%;与NRTIs相关的主要突变位点为M184,67例占39.64%;与PIs相关的主要突变位点为M46L/K,5例占2.96%,且导致奈非那韦高度耐药。结论云南省男男性行为人群HIV/AIDS病例抗病毒治疗失败的耐药率相对较高,耐药的基因亚型以CRF01_AE为主,NNRTIs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奈韦拉平和依非韦仑尤其需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9.
艾滋病治疗的现行方针指出,对使用蛋白酶抑制剂治疗失败的病人可选择新的治疗方法。为此,作者在艾滋病临床试验组第373号方案中,对使用安泼那韦(Amprenavir)治疗失败的病人进行了茚地那韦(Indinavir)、奈韦拉平(Nevirapine)、司他夫定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医院》2020,(2):267-269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人群流行性感冒(甲型)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流行性感冒(甲型)诊治的认识。方法收集2018年12月—2019年3月医院呼吸内科和感染二科住院的101例甲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患者的资料,回顾性分析不同人群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发症及治疗转归。结果本组患者中一般人群(A组) 47例,重症流感高危人群(B组) 54例,B组中合并艾滋病患者(B1组) 10例,妊娠患者(B2组) 8例,合并慢性疾病患者(B3组) 36例。所有患者中发热者82例(占81. 19%),其中A组40例,B组42例,A、B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中血白细胞下降22例(占21. 78%),其中A组血常规白细胞减少10例,B组12例;所有患者血淋巴细胞下降58例(占57. 43%),其中A组血淋巴细胞减少22例,B组36例。两组间白细胞减少无统计学差异,淋巴细胞减少有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流感病毒A抗原阳性31例(占30. 69%),其中A组15例,B组16例,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本组患者合并肺炎为64例(占63. 37%),其中A组27例,B组37例,B组合并肺炎发生率更高。本组患者服用奥司他韦治疗且有效者占91. 09%。结论不同人群甲型流行性感冒均多见发热症状,血常规淋巴细胞减少明显,流感抗原A阳性率偏低,流感患者并发症中肺炎发生率高,其中重症流感高危人群为甚。奥司他韦治疗A型流行性感冒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某区1992至2006年皮炎住院病例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近年来深圳市某区皮炎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分布特点,为研究三氯乙烯(TCE)药疹样皮炎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2至2006年该区及其各街道医院的住院皮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该区住院皮炎患者共645例,1998至2005年患者总人数呈上升趋势,主要年龄段为16~岁,其次为26~岁,工人占多数.过敏性皮炎(34.1%)、药物性皮炎(30.8%)、TCE药疹样皮炎(9.3%),依次为住院皮炎病例的前3位.60例TCE药疹样皮炎病例中有过敏史者2例(3.3%),与其他皮炎病例(144例,2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E药疹样皮炎患者肝功能异常的比例(71.7%)较高,与其他皮炎(1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主要分布于电子、五金、电镀行业.结论 TCE药疹样皮炎危害严重,加强工人的自我保护意识,重视重点行业、重点工种工人的工初观察和健康监护,减少职业接触机会,可以有效地减少TCE所致皮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夏蕾 《家庭健康》2009,(2):45-45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指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以皮肤黏膜损害为主的反应,严重者还会引起内脏损害。药疹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药物反应之一,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非重症药疹和重症药疹两种。  相似文献   

13.
14.
药疹为皮肤科急诊中常见的病种,是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的药物,通过某种途径进入机体后,引起的皮肤和(或)粘膜损害的不良反应。其中,中毒性表皮坏死型药疹是一类伴有多系统损害的重症皮肤病,受损面积大,死亡率高等特点的药疹。成都军区总医院感染呼吸科2011年2月收治了l例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重症多形红斑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和治疗体会。方法对28例重症多形红斑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8例患者中有25例由药物导致发病,3例原因不明。结论重症多形红斑大多数由药物引起,停用致敏药物是治疗的关键,而皮质类固醇激素是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1起预防接种后疑似重症药疹的案例,总结经验教训。[方法]对病例开展系列调查。[结果]本起疑似重症药疹中1例为剥脱性皮炎型药疹、2例为脓疱疮。[结论]在疑似重症药疹处理过程中,变态反应专家参与是做好鉴别诊断、治疗和处置的关键,应规范使用糖皮质激素,加强皮损、基本生理的护理,做好消毒隔离,把心理护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林红梅 《药物与人》2014,(8):179-179
通过重症药疹23例临床的分析,探讨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致敏药物、药疹类型。对莆田学院附属医院2007-2013年收治的23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和回顾性分析,对发病类型和致敏药物进行分组,对实验室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不同发病类型和致敏药物的临床医疗效果,并对重症药疹的特点和治疗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HIV-1感染人群抗病毒治疗后HIV-1辅助受体的利用情况.方法 从安徽、河南两地选择109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和45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周围血单个核淋巴细胞(PBMCs)共培养方法,分离培养HIV-1临床毒株,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上清HIV-1的P24含量,通过表达趋化因子CCR5和CXCR4的Ghost细胞系检测病毒辅助受体利用,对治疗人群中HIV-1辅助受体利用因素进行探讨,并与治疗因素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从治疗人群中分离了45株病毒,其中22株病毒(48.89%)利用CCR5辅助受体,是R5嗜性毒株;21株病毒(46.67%)利用CXC4/CCR5辅助受体,为双嗜性(X4/R5)毒株;有2株(4.44%)仅利用CXCR4辅助受体,为X4嗜毒株.从未治疗人群中分离了109株病毒,其中96株(88.07%)利用CCR5辅助受体(R5嗜性毒株);13株(11.93%)为X4/R5双嗜性毒株.HIV-1 CXC4/CCR5辅助受体利用率在两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30,P<0.05).治疗方案一(齐多夫定、去羟肌苷、奈韦拉平三联用药)治疗后HIV-1 CXC4/CCR5的利用率为59.09%(13/22),治疗方案二(司他夫定、去羟肌苷、奈韦拉平三联用药)治疗后HIV-1 CXC4/CCR5的利用率为43.48%(10/23),二者对HIV-1辅助受体利用的影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1.10,P=0.30).结论 在HIV-1感染者中,接受抗病毒治疗人群中HIV-1 CXCR4/CCR5利用率高于未治疗人群.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394例药疹的致敏药物、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常见的致敏药物依次为抗生素类、解热镇痛类、磺胺类、抗感冒类药物等;引起重症药疹者,以抗癫痫类药物和抗痛风类药别嘌呤醇最常见.提示近年来引起药疹高发的药物种类有了新的特点,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近年来徐州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者对抗反转录病毒药物的耐药情况和基因突变位点。方法 收集2018—2020年292例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失败HIV/AIDS患者血浆样本,检测病毒毒株亚型耐药突变特点。结果 292例治疗失败患者中,有129例(占44.18%)发生耐药突变,其中126例(占43.15%)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耐药,主要突变位点为K103N(占22.26%);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耐药88例(占30.14%),主要的突变位点为M184V/I(占57.36%);蛋白酶抑制剂耐药位点突变率为1.37%。NNRTIs类药物中奈韦拉平(NVP)和依非韦伦(EFV)出现耐药程度最高,分别为42.12%和41.78%;其次是NRTIs类药物中的阿巴卡韦(ABC)和拉米夫定(3TC),分别为30.14%和29.79%。耐药毒株常见的基因亚型为CRF01_AE亚型。结论 徐州地区ART治疗失败HIV/AIDS患者以NNRTIs耐药为主,应加强相关监测,合理选用抗病毒治疗药物,减少耐药的发生与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