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蝶腭神经痛诊断中应注意特点,X线片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通过我们所见蝶腭神经痛病例的临床表现、头颅X线片、副鼻窦X线片检查,分析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诊断蝶腭神经痛与蝶腭神经纤维分布与翼腭窝骨质X线片表现及电生理特点相关性密切。结论蝶腭神经痛诊断中需注意要点,蝶腭神经痛症状与蝶腭神经节神经纤维及范围有关,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瞬目反射、脑血管彩超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头颅X线片及副鼻窦X线片检查可作为首选辅助检查措施,X线片检查方法简便、价格低廉,有利于基层单位对本病早期诊断,必要时进行CT、核磁共振检查。关于蝶腭神经痛治疗,首先应祛除所有可能导致蝶腭神经痛激惹的病因治疗,相继给予药物或进行蝶腭神经节或星状神经节封闭或阻滞治疗,蝶腭神经节损毁等靶点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应用电凝切割器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8月入院的严重鼻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于鼻内镜下行蝶腭动脉的电凝治疗。结果 15例患者中14例完全暴露蝶腭动脉并予以电凝,1例未能暴露蝶腭动脉,而行蝶腭动脉区域电凝。所有患者均有效控制出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下应用单极电凝吸引器凝闭蝶腭动脉是治疗严重鼻出血的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2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符合标准的6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成蝶腭组和服药组各30例。蝶腭组采用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服药组口服开瑞坦治疗,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2周时均行鼻阻力检查、鼻内镜检查、嗜酸性粒细胞(EOS)检测和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检测、鼻部症状评分,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就诊时,两组鼻阻力检查、鼻内镜检查、EOS、IgE检测、鼻部症状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2周时两组患者上述检查结果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蝶腭组优于服药组(P0.05)。蝶腭组和服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3.33%,蝶腭组优于服药组(P0.05)。故蝶腭组的方案效果更好。结论针刺蝶腭神经节能及时有效的缓解过敏性鼻炎患者的症状,建议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李辉  杨军 《四川医学》2011,32(4):556-558
目的寻找一种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3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采用局部麻醉、在鼻内镜下,根据解剖标志,在中鼻甲后端区域寻找到蝶腭孔,充分游离其中的蝶腭动脉,用双极电凝器电凝使之完全闭锁,局部粘骨膜瓣复位后以明胶海绵保护创面。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寻找血管顺利,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随访3个月,均无再次出血。结论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疗效确切,手术微创,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变应性鼻炎是临床上难以治愈的一种疾病.近两年来,我们采用鼻内窥镜下鼻腔电凝蝶腭孔区粘膜--蝶腭孔电凝术治疗2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获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该方法是在直视下,定位准确,电凝程度易掌握,病人痛苦小,简单易行,同时可进行双侧治疗.  相似文献   

6.
观察100例蝶腭孔的位置、形态,大小及经鼻腔蝶腭孔行翼发神经电灼术有关的数据,为临床提供形态学基础.蝶腭孔孔79%位于上鼻道后部,中鼻甲根部后端的上方,呈卵圆形(52%)或圆形(34%),蝶腭孔径前后径平均为6.63±2.09mm,上下径平均为5.69±1.49mm;蝶腭孔至鼻前棘和鼻后孔的距离分别平均为51.48±3.68mm 和13.98±1.74mm;孔棘连线与硬腭间的夹角平均为26.73±3.35(?),并对术中确认蝶腭孔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杨元 《河北医学》2013,(6):938-939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蝶腭神经节阻滞治疗过敏性鼻炎与单纯应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过敏性鼻炎和单纯应用蝶腭神经节阻滞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依照选用不同阻滞部位分组然后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星状神经阻滞联合蝶腭神经节阻滞对过敏性鼻炎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和单纯应用蝶腭神经节阻滞治疗过敏性鼻炎。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蝶腭神经节阻滞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蝶腭神经节阻滞有颧骨上法、经腭大孔法、经鼻法3种。本文重点介绍颧骨上法。【颧骨上法】由于解剖学的关系,本法通常不可能单独阻滞蝶腭神经节,同时受阻滞的还有蝶腭神经节发出的鼻后支、腭神经眶支、咽支。 1.使用药物 0.25%布比卡因(皮肤局部麻醉和向蝶腭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蝶腭动脉以及相关解剖结构的观测,探讨治疗鼻腔后部出血时蝶腭动脉结扎术的影响因素,为减少术中出血以获得满意的手术视野、选择合适的术式、减少手术并发症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方法:干性半侧颅骨标本30侧,观察蝶腭孔的位置,测量蝶腭孔的相关数据,测量筛前孔至前鼻棘的距离、筛骨嵴至下鼻甲水平部的垂直距离及筛骨嵴至腭骨水平板的垂直距离。手术显微镜下对15具(30侧)外观无异常、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未区分性别)的鼻腔外侧壁、上颌窦及翼腭窝进行详细解剖,观测蝶腭动脉及其相关解剖结构。结果:筛骨嵴和蝶腭孔是经鼻腔定位蝶腭动脉的重要的标志;上颌动脉在翼腭窝内走行,分支类型有个体差异,其翼腭窝部分为Y型、中间型、M型3型。上颌窦后壁入路可以对蝶腭动脉进行主干结扎,不会损伤上颌动脉下颌段和翼肌段分支。结论:蝶腭动脉的相关解剖对于蝶腭动脉结扎术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前必须熟悉与其定位有关的解剖结构。经中鼻道上颌窦后壁进路进行蝶腭动脉主干结扎术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经鼻腔可结扎蝶腭动脉的分支。上颌动脉翼腭段在翼腭窝内变化较大,手术时需要注意,避免损伤引起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CT引导下经蝶腭穴芒针透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CT引导下经蝶腭穴芒针透刺蝶腭神经节;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蝶腭穴及常规穴位,疗程结束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CT引导下,采用芒针透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其治疗方法颇具特色,提高了透刺蝶腭神经节的准确性及安全性,从而为非CT引导时透刺的角度与深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鼻腔的动脉主要来自颈内动脉的眼动脉和颈外动脉的上颌动脉。而鼻腔外侧壁的血供主要来自上颌动脉的分支-蝶腭动脉。研究表明,鼻腔后部的出血主要是由来自上颌动脉翼腭段的蝶腭动脉所引起[1],因为蝶腭动脉在鼻腔血供中的供应范围常常达到鼻腔黏膜面积的90%左右[2]。1978年Prades[3]最早在显微镜下经翼腭窝行蝶腭动脉结扎术。1992年Budich和Saetti在鼻内镜下行蝶腭动脉结扎术治疗顽  相似文献   

12.
顽固性鼻出血的鼻内镜下微创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微创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出血情况采用序贯治疗,首先行鼻内镜下检查,明确出血点后在鼻内镜下应用双极电凝止血,上述方法无效者,进行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止血。结果:122例(100.0%)患者全部进行鼻内镜下检查后双极电凝止血,其中31例(25.4%)患者另行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一次性治愈113例(92.6%),二次治愈9例(7.4%),治愈率为100.0%。结论:鼻内镜下应用双极电凝对顽固性鼻出血进行微创序贯治疗,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陈晓云  李贺  杨新东  吴贤敏  张悦 《浙江医学》2011,33(8):1155-1157,1233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出血灶电凝术和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82例难治性鼻出血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内镜下出血灶电凝组(直接止血组)68例。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组(间接止血组)21例。所有病例随访12~48个月,治疗后第3个月末,记录患者的止血情况,随访期间最末次复查记录患者的复发情况。比较两组的止血成功率和术后鼻出血复发率。结果直接止血组、间接止血组止血成功率分别为89.7%和9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0,P=0.918)。两组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27.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44,P=0.033)。结论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与内镜下出血灶电凝术相比较,近期疗效相当。远期疗效更佳,复发率低,为鼻内镜下不能明确出血灶或电凝术失败的鼻出血患者的治疗提供另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蝶腭动脉阻滞治疗后部鼻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8例老年性后部鼻衄患者,经过腭大孔至翼腭窝注射利多卡因加少量肾上腺素,观察止血效果,并与同期行前、后鼻孔填塞的30例鼻出血患者在疗效、痛苦程度方面进行了对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均彻底止血,但两组患者在痛苦程度上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蝶腭动脉阻滞治疗老年性后部鼻衄简单、有效、痛苦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探讨在翼腭窝区解剖中使用鼻内镜下经鼻径路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手术做出参考。方法随机选取50例该院附属医院的成人尸头标本,并将其用乳胶灌注,使用零度的鼻内镜经两种手术径路(上颌窦后壁径路和蝶腭孔径路)将翼腭窝显露,进一步将蝶窦开放,使蝶窦外侧壁、颈内动脉、视神经等充分暴露,对各结构之间的立体关系进行观察。结果不同的手术路径对翼腭窝的显露程度不同,蝶腭孔径路可以对蝶窦与翼腭窝的结构解剖关系进行观察,上颌窦后壁径路可以使翼腭窝内的结构最大限度的得以显露。结论在临床手术的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鼻内镜下的不同入路对翼腭窝区的疾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鼻内镜下经上颌窦蝶腭动脉结扎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固定的成人尸体上颌动脉翼腭部进行显微外科解剖,观察腭降动脉与蝶腭动脉的关系,并测量腭降动脉和蝶腭动脉的外径及长度。【结果】蝶腭动脉为上颌动脉的直接延续,蝶腭动脉外径平均为(1.79±0.34)mm,腭降动脉的外径平均为(1.48±0.27)mm,长度平均为(8.28±2.49)mm。【结论】腭降动脉是经上颌窦鼻内镜下定位蝶腭动脉重要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17.
我们自1991年以来开展以2%利多卡因鼻内蝶腭孔封闭治疗变应性鼻炎收到满意效果,现对资料完整的50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口腔径路曲安奈德蝶腭神经节封闭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效果。方法:变应性鼻炎患者415例,男270例,女145例。用自制封闭针头于口腔径路行曲安奈德蝶腭神经节封闭术。结果:415例中,有效250例,好转63例,总有效率为99.5%。结论:经口腔径路用曲安奈德行蝶腭神经节封闭术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19.
经鼻内选择性电灼双侧鼻腔外侧壁蝶腭神经节后纤维、筛前神经内外支及下鼻甲胆碱能微神经节,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19例、可疑变应性鼻炎23例、常年性非变应性鼻炎18例,总有效率为85%。  相似文献   

20.
DSA引导下蝶腭神经节射频热凝术的治疗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SA引导下蝶腭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蝶腭神经节疾病的疗效。方法对17例三叉神经痛(第II支)患者和2例丛集性头痛患者在DSA定位引导下行患侧蝶腭神经节射频热凝术,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本组19例患者经治疗,18例疼痛完全缓解,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为0~2分,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后疼痛有所减轻,但VAS评分仍达5~6分,再行眶下神经射频热凝术后疼痛缓解。随访3个月至3年,平均1.5年;疼痛均完全解除,无复发现象,未服用其他镇痛药物。结论DSA引导下行蝶腭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第II支)、丛集性头痛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