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甘肃细辛的植物资源调查兼论细辛的产区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辛为常用中药材,古今药用品种较混杂,本草记载的正品细辛主产于陕西及辽宁,前者来源于马兜铃科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药用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后者为同属辽细辛A.heterotropoides Fr.Schm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和汉城细辛A.sieboldii Miq var.Seoulense(Nakai)C.YCheng et.C.S.Yang为现代细辛的重要产区和植物来源;这是目前有关细辛考证较为一致的结论[1,2],上述品种为<中国药典>所收载[3].  相似文献   

2.
近5年细辛及其制剂中马兜铃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志祥  王永红  彭崇胜  刘忠 《中草药》2010,41(2):318-320
细辛是来源于马兜铃科植物的常用中药,含细辛的中成药品种也很多,具有多方面治疗功效。鉴于马兜铃科药用植物马兜铃酸的肾毒性问题,细辛用药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分析了《中国药典》2005年版修改细辛入药部位5年来细辛及其制剂中马兜铃酸的研究状况,以期对细辛类药物的安全性研究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细辛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考证,认为历代本草记载的传统药用细辛是正品细辛,其主要品种应为细辛(Asarum sieboldii),药用部位应为根部;而中国药典1985年版记载的细辛全草并非传统药用细辛,其主要品种、药用部位、采集季节、加工方法等均与传统药用细辛不同,其用量标准亦与目前临床实际用量不符,建议将其另立一药,定名为细辛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考察3种马兜铃酸和2种马兜铃内酰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收载的北细辛、华细辛及汉城细辛不同部位中的分布和含量。方法 采用HPLC-DAD测定北细辛、汉城细辛和华细辛的果、叶、根及根茎中马兜铃酸I等3种马兜铃酸和2种马兜铃内酰胺的含量,并以LC-MS检测细辛根及根茎中马兜铃酸I是否存在。结果 通过对30份细辛果、97份细辛叶和97份细辛根及根茎样品检测的结果表明:3种细辛的果中均分布较高含量的马兜铃酸I(0.095-2.200 mg ?g-1)、9-羟基马兜铃酸I(0.012-0.103 mg?g-1)、马兜铃内酰胺I(0.025-0.147 mg?g-1)和马兜铃内酰胺II(0.120-0.144 mg?g-1),未检测到马兜铃酸II;3种细辛的叶中(除了2份样品)均分布有马兜铃酸I,含量为0.010-0.140 mg?g-1,其它4种成分未检测到;HPLC法在细辛根及根茎的97份样品中均未检测到3种马兜铃酸和2种马兜铃内酰胺中的任何1种,但经过灵敏度更高的LCMS检验,所测定的4份细辛根及根茎样品中均分布极微量的马兜铃酸I(0.4-2.4 μg?g-1)。结论 本研究通过检测大量的细辛采集样品和多省市的细辛商品,报道了3种马兜铃酸和2种马兜铃内酰胺在《中国药典》收载细辛不同部位中的分布和含量情况,为《中国药典》(2005年版)把细辛药用部位由“全草”修订为“根及根茎”而保证细辛的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了科学数据的支撑。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2010版中国药典中三种细辛散剂、水煎剂、挥发油的小鼠急性毒性,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急性毒理学依据。方法:采用Bliss法、最大给药量测定法。结果:北细辛:散剂LD50为4.8g/kg、水煎剂最大给药量为240g/kg、挥发油LD50为2.53mL/kg;华细辛:散剂LD50为7.5g/kg、水煎剂LD50为100.8g/kg、挥发油LD50为3.13mL/kg;汉城细辛:散剂最大给药量为31.2g/kg、水煎剂LD50为48.7g/kg、挥发油LD50为1.92mL/kg。结论:药典规定的三种细辛的不同制备方法和药用部位的小鼠急性毒性不同。  相似文献   

6.
银柴胡类生药的商品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全国范围调查,收集到27个省,市,自治区的88份银柴胡生药商品,鉴定结果表明其中仅60%来源于中国药典品种,其余40%来源于非药典品种,52份来源于披针叶繁缕,在全国24个省市使用,其中,约有2/3为1或2年生栽培品,商品中18%为灯心草蚤缀根,在10省区使用,其余22%来源于丝石竹属,蝇子草属和蚤缀属3个属的5种植物根。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典》明确记载细辛有小毒,规定其用量为1~3g,以指导临床用药。但其法定剂量并不完全为临证医者所遵循,大剂量使用细辛者比比皆是,鲜有毒性反应者,故对影响细辛毒性的有关因素进行探讨,如细辛的品种、药用部分、剂型、配伍等方面,认为细辛毒性重受制于药材品种来源、药用部分、剂型选择及加热时间等因素,不可视限量为确保安全的唯一手段。  相似文献   

8.
细辛为常用中药 ,《中国药典》规定正品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 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var.mandshuricum ( Maxim.) Kitag.、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var.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 Asarum sieboldii Miq.的干燥全草。细辛的混淆品种较多 ,目前已发现的就有 2 0余种 [1 ]。在基层单位药品委托检验中 ,我们发现一细辛的混淆品 ,经作者鉴定为马兜玲科细辛属植物牛蹄细辛 Asarumdelavayi Franch.的干燥全草。有关牛蹄细辛的鉴别未见报道 ,现将北细辛与牛蹄细辛的药材性状进行比较鉴别。牛蹄细辛的性状特征 植株粗壮 ,根茎横…  相似文献   

9.
文章应用文献计量分析手段,对《外台秘要》中涉及细辛的汤剂进行整理,总结共97首汤剂中使用细辛,对其不同剂量频次分类整理,得出细辛的日常用剂量为13.8g、27.6g和41.4g,剂量范围在6.9~69g,明显高于《中国药典》对细辛用量范围的规定。文章分析《外台秘要》汤剂中应用细辛剂量明显大于《中国药典》的规定,原因是唐代以前医家认为细辛无毒,并且唐代以前单味中药用量普遍大于现代用量规定;应用细辛的剂量范围较广,可能与《外台秘要》不同医家的中药用量经验有关。本研究为细辛用量研究提供文献学的依据,为《中国药典》及《中药学》教材中细辛剂量的标准设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细辛是一种常用中药材,主要药用部位为根和根茎,自古便被列为上品,有诸多药用功效,中国药典规定品种为北细辛、汉城细辛和华细辛。对细辛相关发明专利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其发明专利申请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而推进该药物的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本文使用《孔明专利信息搜索平台》进行专利检索,并利用Python、R语言等工具对检索结果进行收集、筛选、整理、统计、挖掘和分析,深入剖析国内的细辛相关医药发明专利申请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细辛的开发提供参考。细辛的发明专利申请热度逐年提高;细辛相关发明专利申请主要来自于中、韩、日、俄、美等国家和地区,涉及的主要临床应用为感冒、咳喘、头痛、风湿痹痛、抗菌消炎、心血管系统等疾病;细辛多与活血祛瘀药、解表药和补虚类药配伍。  相似文献   

11.
对全国15个省区沙参商品及17个省区莱阳参(北沙参)商品进行了调查,从60件商品沙参中鉴定出沙参属(Adenophora)植物9种4亚种,主流商品为沙参Adenophorastricta,无柄沙参A.strictasubsp.sessilifolia,泡沙参A.potaninii,杏叶沙参A.hunanensis的根。并对62件尚品莱阳参进行了鉴定,全为珊瑚菜Glehnialittoralis的根。  相似文献   

12.
骨碎补类生药商品调查和性状鉴定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通过性状观察和比较,鉴定了12种骨碎补原药材和7种商品药材。调查全国23个省市共收集65件样品,结果显示槲蕨占商品来源的70%以上,是现时骨碎补商品药材的主流品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开发及验证梅花鹿和马鹿茸的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筛选方法。方法:采集梅花鹿茸、马鹿茸、鹿茸混淆品、香港市场流通的鹿类产品、非鹿科动物、植物和真菌类样品。对鹿类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排序,设计及筛选特异性引物,采用特异性PCR对样品进行区分,并进行条件优化和方法学验证。结果:共收集77份样品,对87份线粒体基因组DNA排序并设计9个特异性引物组合。经验证后,CNIP-f/CNIP-r和CELA-f/CELA-r分别选作梅花鹿和马鹿的特异性引物组合,通过PCR可获得223 bp的梅花鹿和248 bp的马鹿特异性条带,作为区分梅花鹿茸和马鹿茸的依据。结论:该方法能作为中药鉴别的补充方案,用于质量控制中涉及动物制品的种属,进一步完善鹿茸饮片鉴别体系。  相似文献   

14.
18种瓜蒌皮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搞清全国瓜蒌皮的使用情况。方法:收集资料及到全国30省、市、区实地调查。结果:弄明全国使用过的瓜蒌皮,计栝楼属植物15种,木鳖属及西瓜属植物各1种,西番莲科蒴莲属植物1种。结论:市场的主流商品为栝楼Trichosantheskirilowi或双边栝楼T.rosthorni的果皮;主要混淆品为湖北栝楼T.hupehensis的果皮。  相似文献   

15.
该文对丹参主产区涉及的8个省20个采样点丹参根围丛枝菌根真菌(AMF)的种属构成、侵染情况、种类组成相似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丹参根围AMF种类丰富,共分离出7属27种AMF,分别为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球囊霉属Glomus、管孢囊霉属Funneliformis、两性囊霉属Ambispora、根生囊霉属Rhizophagus、和平囊霉属Pacispora、近明囊霉属Claroideoglomus。无梗囊霉属(9种,33.3%)、球囊霉属(8种,29.6%)两属是优势属;光壁无梗囊霉A.laevis(90%)、木薯根生囊霉R.manihotis(80%)、双网无梗囊霉A.brieticulata(75%)、疣状无梗囊霉A.tuberculata(70%)等4种AMF是丹参根围的优势种。丹参普遍受AMF侵染,但侵染强度不高,侵染率10.92%~25.93%。各主产区之间的AMF物种组成相似性系数为0.20~0.57,相似性普遍较低。丹参根围AMF种类总体上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不同产区的AMF物种分布存在相似性和地域性。  相似文献   

16.
中药党参类生药性状与商品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16种(变种)党参类及1种伪品进行了生药性状鉴定,找出了种间区别,列出了性状检索表。对全国110件商品党参进行了鉴定,明确了主流品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国家资源普查收集的产自10个省市的58批桔梗样品进行性状鉴别,测定其浸出物、桔梗皂苷D的含量,建立HPLC指纹图谱并对其进行比较。方法:按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方法测定浸出物及桔梗皂苷D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梯度洗脱,建立不同产地桔梗样品HPLC指纹图谱。结果:58批桔梗样品中有2批表面色泽,7批大小,11批断面特征不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浸出物、桔梗皂苷D的含量的总不合格率为36.20%;建立了58批桔梗样品的特征指纹图谱,共找到17个共有峰;四川省桔梗样品浸出物、桔梗皂苷D含量及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3个方面均较高,重庆市、湖南省桔梗样品3个方面均较低;对58批不同产地桔梗进行了聚类分析及性状、浸出物、桔梗皂苷D含量和HPLC指纹图谱的比较研究,浸出物、桔梗皂苷D含量及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不成正向相关,但样品中浸出物含量以及各成分含量的差异与样品性状特征(皮部)具相关性。结论:所鉴别的性状特征,测定的浸出物、桔梗皂苷D含量以及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可为优质桔梗的筛选,新版《中国药典》标准的修订以及桔梗质量评价,提供更全面、真实、具代表性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数据挖掘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方药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新  张林旭  路雪婧 《中草药》2020,51(5):1147-1152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挖掘分析各省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预防方药,总结探讨其潜在新方。收集检索国家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官方网站关于COVID-19中医药预防方案,得到黑龙江、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江西、四川、湖北、湖南等17个省市的COVID-19中医药预防方案,运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基于熵聚类方法规律分析等方法进行药物规律及特点的挖掘。64首处方中共包含82味中药,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黄芪、金银花等,补虚药使用最多,多用甘、温之品,归肺经药物最多;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8个常用药物组合;基于熵聚类方法规律分析得到7个潜在新方。各地多使用补虚扶正药物预防COVID-19,多从肺、脾胃着手,虽具体细节不同,但都体现了中医学的预防思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基于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ITS2)序列的木通药材DNA条形码鉴定方法,对市售木通药材进行物种分析。方法 收集河北、安徽、贵州等地的样品总计45份,其中木通药材及其混伪品的原植物样品18份,市售木通药材样品27份。通过提取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双向测序获得ITS2序列,基于邻接(neighbor joining,NJ)系统发育树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位点进行物种鉴定分析。结果 基于木通药材及其混伪品原植物ITS2序列构建的NJ树分析结果表明,木通药材正品及其混伪品在NJ树上聚为独立的分支,木通药材正品及其混伪品在NJ树上可明确区分;基于NJ树对27份市售木通药材的物种分析表明,市售样品中仅有4份为正品木通,2份为小木通,21份为粗齿铁线莲,正品率为14.8%。结论 基于ITS2序列的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准确区分中药材木通及其混伪品,市售木通药材物种较混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