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该文研究土壤消毒、绿肥回田、施肥过程中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变化,初步建立农田土壤改良方法,保证农田栽参的顺利进行。研究分析了土壤消毒、消毒+绿肥回田及消毒+绿肥回田+施肥处理后农田土壤理化性状、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组成,结果表明改良措施降低土壤p H,增加土壤肥力,降低土壤细菌多样性,改变细菌群落的组成。消毒+绿肥回田+施肥的综合措施降低移栽参苗死亡率。该研究表明土壤消毒、消毒+绿肥回田、消毒+绿肥回田+施肥的措施改变农田土壤微生态环境,综合改良措施提高参苗存苗率,保障农田栽参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中药材》2019,(5)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贵州地产钩藤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其影响。方法:以贵州地产钩藤根区与非根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贵州钩藤在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过氧化氢酶在林地、荒地和钩藤基地的根区与非根区土壤活性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林地钩藤基地荒地;土壤磷酸酶与土壤脲酶成显著正相关,土壤磷酸酶和土壤脲酶在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均表现为:林地荒地钩藤基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的活性均表现为:根区非根区。总体上来看,钩藤产地的土壤酶系统活跃,能够较好的促进土壤中有机物质氧化分解,加速土壤中的能量流动、矿物质的循环。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分别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土壤中氮、磷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营养元素及来源。结论:长期翻耕容易造成钩藤产地土壤养分含量减少,对土壤微生物的繁衍不利。研究结果可为贵州地产钩藤的高产优质栽培及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该文研究综合改良措施对农田栽参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农田土壤改良的标准流程,以保证农田栽参的顺利开展。研究采用土壤消毒、绿肥回田和施肥改土相结合处理传统农田,通过观测土壤的理化性状、细菌群落多样性及人参生长指标等因素,发现综合改良措施可显著增加0~3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加0~20 cm土壤营养元素含量,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及组成,提高农田参苗存苗率,促进了人参生长。该研究表明土壤消毒、绿肥回田结合施肥改土的综合措施可有效改善农田土壤微生态环境,为农田栽参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2017,(11)
目的:为探究钩藤产地土壤中碳、氮、磷含量的丰缺现状及主要限制因子,促进钩藤优质、高产的可持续发展。方法:对钩藤产地根区土壤与非根区土壤的碳、氮、磷的含量及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并与其周边林地与荒草地土壤碳、氮、磷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钩藤产地土壤根区与非根区产地土壤性状存在不同差异,其中,钩藤基地土壤pH平均值为5.60,符合钩藤生长土壤的酸碱度;钩藤基地根区与非根区土壤有机质为四级;钩藤基地根区与非根区土壤全氮为二级;钩藤根区土壤碱解氮为二级,非根区土壤碱解氮为三级;钩藤基地根区与非根区土壤有效磷为四级;土壤pH值与土壤全氮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性,全氮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磷呈极显著正相关性。结论:钩藤基地土壤有效态养分含量比较匮乏,在种植过程应加强人为管理和施肥,而土壤缺磷问题是钩藤种植基地土壤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不同品种重楼属药用植物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实地调查与采集三峡库区重楼属药用植物根际土壤,采用微生物稀释平板培养法对重楼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不同产地重楼根际土壤微生物各生理类群数量差异显著,土壤微生物区系中细菌为优势类群,放线菌次之,真菌很少。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趋势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不一致。不同产地重楼根际土壤磷酸酶、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各异。相关分析显示,根际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结论选择合适的重楼品种和栽培基地,有利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提高,从而为重楼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研究中药材祖师麻化学成分与生态因子和土壤因子的相关性,为祖师麻人工栽培适宜区的选择及野生抚育提供参考依据。该研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获取祖师麻23个采集地的生态因子信息,以土壤测试标准手册中的标准程序测定土壤因子信息,结合23个采集地93份祖师麻化学成分含量信息,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成分与生态因子和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经度、年均降雨量、年均日照强度和年均温等生态因子以及土壤类型、有效铜、pH等土壤因子都是影响祖师麻化学成分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7.
人参栽培土壤中细菌种群ARDRA研究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适用于开展人参栽培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的ARDRA研究体系.方法:从基因组水平研究人参栽培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结构.结果:对人参栽培土壤样品分析发现,ARDRA体系不仅能高效区分土壤中不同的微生物类群,而且还可根据酶切谱带的差异统计出不同微生物类群在土壤总微生物中所占的比重.结论:建立的ARDRA研究体系能够用于人参栽培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8.
通过产地多点调查、结合室内分析对味连生长土壤的分布概况、土类、土壤剖面特征、理化性质、养分状况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揭示不同地块人参锈腐病发病率与土壤微生态差异的关系。方法:以人参根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农田健康、农田病重、林地健康、林地病重等4组人参根区土壤细菌的16S r RNA基因序列和真菌ITS序列进行测序。结果:人参根区土壤微生物细菌OTU数量大于真菌,说明细菌群落占主导地位;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重要因素是土壤p H和交换性铝;细菌中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daceae可能是导致本研究中病重组发病较重的原因之一;无论农田还是林地,真菌中的土赤壳属Ilyonectria的病原菌在病害组的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其可能是导致土壤微生态失衡、土壤质量下降,进而引起人参锈腐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揭示了健康和病害人参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的差异,阐明了土壤质量与土壤微生物差异之间的关系,为人参种植中科学合理选地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立体栽培(3层)三年生三七种植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其与大田土壤(对照)在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差异及对三七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立体栽培各层(下、中、上)土壤微生物浓度显著低于大田;土壤脲酶、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均表现为从下层至上层逐渐升高,除各层中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外,上层及下层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立体栽培下三七各农艺性状指标均劣于大田栽培,3层中以中层长势最好,上层次之,下层最差。相关分析表明,真菌、放线菌及中性磷酸酶活性与三七农艺性状显著相关;土壤真菌和细菌浓度均与土壤相对含水量显著相关;放线菌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均与土壤pH和土壤相对含水量显著相关;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与日最大温差呈显著负相关。当前研究表明立体栽培模式下土壤微生物比例失衡和土壤酶活性剧烈变化是导致立体栽培三七农艺性状劣于大田栽培夫的诱因之一。因此,改善立体栽培结构,从而使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接近大田土壤,为三七生长营造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是保障三七健康生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23):3120-3122目的:测定黄连植株及土壤中镉含量,研究黄连植株与土壤中镉含量、植株中镉分布及富集特性。方法:采集不同产地、不同类型、不同年生黄连植株及土壤样品  相似文献   

12.
松贝品质与土壤生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运用计算机对暗紫贝母生长区的土壤元素进行主分量分析(PCA排序),将暗紫贝母生长区的土壤初步确定为若尔盖高原土壤区和茂汶土壤区.研究表明,土壤元素K、Mn、Zn、P的含量差异是产生松贝(川贝母)品质差异的重要因子.文中指出若尔盖高原土壤区所产松贝为最优的商品规格.  相似文献   

13.
刘照东  杨林林  张阳  韩梅  林红梅  杨利民 《中草药》2020,51(20):5328-5336
目的土壤是影响中药材活性成分形成和积累的重要生态因子,以11个省市自治区29个样地野生和栽培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为研究材料,采用数学统计分析方法探讨柴胡皂苷积累与土壤因子的关系,为实施土壤生态调控提高北柴胡品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不同产地北柴胡柴胡皂苷a、c、d、e、f的含量;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样品的pH、有机质、电导率、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镁、有效铁、有效铜、有效锰;通过聚类分析研究不同产地北柴胡皂苷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解释不同产地土壤因子差异;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土壤因子与北柴胡柴胡皂苷含量的关系。结果北柴胡的柴胡皂苷测定结果显示河南禹州的柴胡皂苷含量最高,其中柴胡皂苷a和d的含量分别为0.71%、0.80%。对不同产地进行聚类分析,根据柴胡皂苷差异29个样地分为3类。对柴胡皂苷含量与土壤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的有机质、有效铁与各柴胡皂苷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有效铜、有效镁与各柴胡皂苷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不同产地土壤主成分分析表明,得分较高的是样地9、10、11、14、19、28,这与不同产地北柴胡柴胡皂苷含量聚类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通过对不同产地北柴胡主要土壤指标分析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土壤中有效铁含量与柴胡皂苷含量显著正相关,这与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论研究结果提示在北柴胡生产实践中可以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施铁肥等农艺措施调控北柴胡柴胡皂苷含量。  相似文献   

14.
吴清华  王光志  马云桐  马庆  徐瑞超 《中草药》2012,43(7):1403-1406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期健康与患病乌头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健康与患病乌头不同生长期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结果健康植株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呈逐渐下降趋势,患病植株土壤蔗糖酶活性呈逐渐增强的趋势;在相同生长期,健康植株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均低于患病植株,脲酶在3~5月均呈逐渐增强的趋势,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呈先降低后增强的趋势。结论健康与患病乌头根际土壤酶活性差异较大,为乌头病害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土壤环境与人参生长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土壤环境与人参生长关系的相关文献资料。从土壤理化特性、土壤生物活性等方面阐述了土壤环境中各因子与人参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的关系。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甘草不同的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方法:以甘草规模化种植基地为研究对象,检测和分析轮作、连作种植模式下,其土壤中微生物类群及数量变化。结果: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影响差异显著,随着种植年限增加甘草土壤微生物明显降低,甘草与棉花、小麦轮作土壤微生物数量较连作地显著提高;各土壤总微生物数量变化均为细菌〉真菌〉放线菌;随着土层深度增加三大微生物数量呈逐渐降低趋势。结论:轮作能够提高甘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对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土荆芥生长土壤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土荆芥生长土壤地球化学特征,为土荆芥GAP管理提供环境因素的依据.方法 通过对地道药材土荆芥生长环境的实地调查,并采集其生境土壤样品进行元素分析及研究适宜的肥力条件.结果 土荆芥适宜生长土壤为中性或弱碱性沙质土壤,其生长土壤肥力较高,而且分析发现其中Al_2O_3,K_2O,Ni,Zn,Rb,Ba的含量明显高于福建省及全国土壤中的平均值,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Na_2O,K_2O含量高于非生境土壤,而Al_2O_3,Fe_2O_3,CaO,TiO_2低于非生境土壤,且土荆芥对P、Ca有选择性的富集作用.结论 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土荆芥的生长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土壤环境对川白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娟园  吴卫  廖凯  张旭  侯凯 《中草药》2010,41(6):984-988
目的研究土壤因子对川白芷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对川白芷道地产区四川省遂宁市15个不同采集地的川白芷药材产量性状、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的量,以及相应生长地土壤基本养分和其他11种无机元素进行测定,通过相关分析研究土壤环境对川白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不同采集地川白芷的根质量、根长和周径以及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量间均存在差异,其相应不同生长地土壤间基本养分和其他11种无机元素量也存在差异。川白芷根长与土壤有效磷的量、周径与土壤有机质的量、根质量与土壤有效磷及速效钾的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全氮则与川白芷异欧前胡素的量间呈显著负相关。川白芷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的量与土壤中其他11种无机元素的量间相关均不显著。结论土壤环境对川白芷产量及品质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土壤因子对怀菊质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土壤因子对怀菊内在质量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河南温县、江苏南京和浙江桐乡三地怀菊样品中绿原酸、总黄酮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并分析相应土壤的理化性质,测定矿质元素含量,通过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土壤环境对怀菊内在质量的影响。结果与结论:结果表明三地怀菊内在质量差异显著,土壤因子对怀菊内化学成分含量有很大的影响,其中直接作用较大的依次是脲酶活性、速效钾、CEC和速效磷的含量,而且其微量元素与土壤矿质元素有很好的相关性,其中怀菊对土壤中镁、砷的富集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20.
“浙八味”中药材及其土壤中有害重金属污染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耀华  吴加伦 《中成药》2011,33(10):1826-1828
目的调查研究浙八味中药材及其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情况。方法土壤样品用盐酸-硝酸(3∶1)消化,中药材样品用硝酸消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检测。结果土壤按照中药材GAP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有少数土壤镉超标,中药材中浙贝母、白芍、白术、温郁金等药材镉均有超标,温郁金铅略有超标。结论目前"浙八味"土壤及中药材除镉及铅有超标外,无其它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