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该文以立体栽培下的三七(三年生)为研究对象,对温室大棚内垂直层叠立体栽培结构下,不同层及同层不同位置(左、中、右侧)的光照强度、气体温度、土壤温度及光合特征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光照强度、气体温度和土壤温度日变化均表现为上层 >中层 >下层;同层不同位置,光照强度表现为上层无显著差异,中下层左右两侧相同,且显著高于中间位置,气体温度表现为每层的左中右位置均无显著差异,土温表现为苗床中间土层(12 cm)土壤温度最低,并呈向上下表面逐渐升高之趋势;三七净光合效率表现为上层 >中层 >下层;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净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显著相关,蒸腾速率与光照强度和气体温度显著相关,说明三七叶片净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受气体温度和土壤温度间接影响。综上所述,研究表明三七立体栽培模式可行,改进苗床架构模式以提高中下层光照强度、增加苗床厚度以降低土壤温差和加强温室通风以调控气体温度等方式为今后提高立体栽培三七种植技术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2.
三七传统产区和新产区植株农艺性状比较及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三七传统产区和新产区的产地环境、植株农艺性状及其药材产量组成进行分析评价,为三七引种栽培和生产区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采收期对文山、砚山、马关、靖西等三七传统产地和昆明、曲靖、红河、玉溪等三七新产地的商品三七进行调查取样,对产地经纬度、海拔、土壤类型、地貌以及三七植株叶、茎、根部农艺性状指标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商品三七种植由文山等传统产地大规模向红河、昆明、曲靖等新产区扩展。三七新产区种植海拔较传统产区有大幅提高,在1 800~2 130 m,种植地块选择在中低山斜坡和缓丘的红壤地。三七新产区植株株高、茎粗、地上和地下生物产量等农艺性状指标均较传统产区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根条重、块根重、主根长等农艺指标增加幅度均超过20%。不同产区间比较,红河石屏牛街、昆明石林圭山、红河建水官厅等地所产三七植株高大粗壮、块根和剪口大、支根发达;昆明官渡小哨、广西靖西禄峒、文山砚山江那等地的植株瘦小、块根和剪口小。聚类分析表明,新产区和传统产区交叉聚类,三七产地可分为3大组,其中红河石屏牛街、红河建水官厅、昆明石林圭山3个新产区及传统产区文山砚山干河为三七高产区域。相关性分析表明,三七块根、剪口的大小和质量,同植株地上部分的株高、茎粗、叶片大小、叶重和茎重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茎粗、叶片宽、叶片长/宽、叶干重等农艺性状是影响块根干重的主要因子,而株高、叶柄长、叶片长、叶片宽等农艺性状是影响剪口干重的主要因子。结论:三七传统产区的西部和北部,海拔为1 800~2 130 m的中低山斜坡及缓丘红壤地适合种植三七,其中红河石屏牛街、红河建水官厅、昆明石林圭山可作为商品三七的重点引种发展区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一种微生物复合菌肥对穿心莲生长、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旨在为穿心莲栽培生产中微生物复合菌肥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盆栽的共5个处理试验,CK(不施肥)组、A处理(施化肥)组、B处理(施微生物菌肥,施用量为2.5 g·kg-1土)组、C处理(施微生物菌肥,施用量为7.5 g·kg-1土)组、D处理(施微生物菌肥,施用量为12.5 g·kg-1土)组,研究一种复合微生物菌肥对穿心莲的农艺性状、有效成分含量及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的数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施加一定量的复合微生物菌肥,穿心莲的株高、叶片数、叶面积、地上部、地下部鲜重较CK组和A处理组显著升高,不同生长期有差异。复合微生物菌肥对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及14-去氧穿心莲内酯含量影响有差异,与CK组、A处理组比较,C处理组的穿心莲内酯分别明显升高26.13%、13.23%(P<0.05);新穿心莲内酯的含量随微生物菌肥施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在D处理组下的效应最显著,与CK组、A处理组比较,分别明显升高9.06%、50.33%(P<0.05);B处理组的14-去氧穿心莲内酯较A处理组...  相似文献   

4.
以立体栽培(上中下3层)三年生三七及种植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其与大田栽培三七产质量差异和土壤氮磷钾养分年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大田栽培相比,立体栽培三七长势和相同面积产量均显著降低,但单位面积产量总和为大田栽培的1.6倍;上中下3层长势和产量均表现为上层 >中层 >下层;立体栽培三七上层剪口、主根和筋条皂苷含量均高于大田栽培,而中层和下层皂苷含量则显著低于大田栽培。立体栽培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变化趋势与大田一致,呈随种植时间延长而下降的趋势;上中下层有机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大田土壤,pH则显著低于大田土壤。立体栽培三七土壤氮磷钾全效养分和速效养分年度变化均表现为随种植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不同栽培模式氮素和磷素含量均表现为上层 >中层 >大田 >下层,钾素含量表现上层 >中层 >下层 >大田。与大田栽培相比,氮素和磷素在上层三七的地下部(筋条、主根和剪口)所占比例升高,中下层地下部比例降低,钾素在各层地下部所占比例均显著降低。由此可见,虽然立体栽培下三七相同面积产量显著低于大田栽培,但单位面积下的总产量显著高于大田,达到了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目的;立体栽培土壤养分能够满足三七生长需求,其并非造成三七长势弱、单产低的主要原因;立体栽培模式下的三七吸收氮磷钾养分能力降低,因此从调整栽培结构角度增强三七长势从而提高其养分吸收能力是今后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生长年限人参及其土壤的变化趋势,为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黑龙江和吉林林地为试验地,对比人参生物积累量、品质和土壤变化趋势。结果:随着种植年限增加,人参生物量不断积累,人参皂苷Rg1和Rb1含量分别升高4.35%~73.08%和1.79%~86.44%,但醇提物含量下降8.60%~31.93%。土壤pH、有机质、腐殖质、全磷、有效铜和有效铁含量都显著降低。根干质量与碱解氮(r=0.803)、有效钾(r=0.683)和有效锰(r=0.705)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生长年限的人参根干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品质均符合《日本药局方》规定。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交换性钠、钙、镁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其他矿质元素都有不同程度的消耗。  相似文献   

6.
一种铁皮石斛立体栽培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铁皮石斛设施栽培空间,揭示铁皮石斛立体栽培产量与功效成分的变化规律,提高产品质量、产量与效益。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铁皮石斛立体栽培的农艺性状、产量的变化规律;用苯酚-浓硫酸法与2010年版《中国药典》附录ⅩA测定多糖与浸出物含量。结果表明,铁皮石斛立体栽培土地利用率提高2.74倍,茎、叶、总鲜重与干重均高于地栽,多糖含量均值与地栽没有显著差异,但浸出物含量、多糖与浸出物总量明显高于地栽,特别是顶端2层多糖含量、多糖与浸出物总量明显高于其他层次与地栽。立体栽培能有效地提高空间利用率、单位面积产量,多糖与浸出物总量明显高于地栽;立体栽培层间铁皮石斛多糖存在极显著差异,可能与光照因子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不同生境栽培天麻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及代谢物的影响,为后期天麻多环境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不同栽培环境天麻块茎际土壤:应用土壤农化分析方法、平板菌落计数法和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GC-TOF-MS)非靶标代谢组学等方法分析土壤养分、微生物的数量与代谢物的差异。结果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表明,土壤含水率以杂木林最高;土壤pH,速效钾,有效磷含量以杂木林下最高,电导率、全氮、碱解氮、有机质含量以松林最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分析表明,可培养微生物依次为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其中杂木林的细菌数量、微生物总量最多;荒坡地的真菌、放线菌数量最多;土壤中的细菌/真菌(B/F)最大的为松林、最小的为荒坡地;土壤代谢组结果表明,杂木林(Z组),松林(S组),荒坡地(HD组)中的土壤代谢物组成和数量各有不同;S组-Z组,HD组-Z组,HD组-S组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比较后,分别筛选到18,35,24种差异代谢物,再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得到5条,9条,13条代谢通路。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及代谢组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结论 天麻在不同环境种植后,其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及代谢物变化有显著差异,其种植适宜度为杂木林>松林>荒坡;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微生物数量是驱动土壤代谢物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这表明栽培环境调控土壤理化特征和微生物特征是维持天麻-土壤-微生物共生系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林下不同生长年限滇黄精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环境因子的变化,为实现滇黄精林下可持续种植提供参考。方法 对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栽培1、2、3年滇黄精的林下土壤及未开发林下土壤进行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检测和高通量测序。结果 滇黄精根区土壤pH、全磷和速效钾的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有机质、全氮、速效磷的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与原生林地比较,种植1、2、3年的滇黄精根区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加。此外,种植滇黄精后,土壤细菌、真菌的多样性和丰度增加,且原生林地土壤与滇黄精根区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不同种植年限滇黄精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相似。pH、速效氮、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是引起土壤细菌、真菌群落变化的主要土壤因子。结论 种植滇黄精对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造成一定影响,不同土壤因子及土壤微生物的响应不同。研究结果为建立滇黄精林下可持续种植模式、提高滇黄精品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贵州栽培太子参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及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贵州施秉地区主要的太子参栽培类型进行农艺性状观察与比较,为施秉太子参的选育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对3种太子参栽培类型的13个农艺性状进行田间测定,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多重比较、相关性、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太子参的3种栽培类型间各农艺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多个农艺性状之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相关性;块根数、块根粗、一级分枝数、闭锁花数、叶长、叶宽和地上生物量是影响地下生物量的主要因子;块根数、地上生物量对地下生物量直接作用较大,同时全株长、叶长、叶宽、闭锁花数等性状对地下生物量亦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结论:地上生物量是太子参高产选育最佳的农艺性状间接指标,一级分枝数、叶宽和闭锁花数是太子参高产选育较好的农艺性状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0.
王勇  何舒  熊冰杰  王慧玲  贾凌云  何霞红  施蕊 《中草药》2021,52(17):5303-5310
目的以不同栽培模式下的人参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红松下种植人参、农田土壤种植下的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菌群落多样性及群落功能特征的变化,探讨环境土壤微生物对林下人参、大棚人参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第三代测序技术,对不同种植模式人参根际土壤中的优势菌群和差异微生物进行分析。结果在林下参根际土壤中检测到α-变形杆菌-13-2-20CM-2-64-7、慢生根瘤菌属的erythrophlei、SP-URHD0069、Lablabi、硝化螺旋菌SCGC-AG-212-E16、放线菌-13-1-2CM-4-69-9为优势菌种,这些固氮菌在加强了林下人参的养分吸收,在增加森林碳汇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增强了林下人参的抗逆性。相同年限的大棚人参根际土壤中检测出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诺卡氏菌-SP-lS0805N、诺卡氏菌terrae、γ-变形杆菌-13-2-20CM-66-19显著增多,其中氨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硝化菌丰度较高,这与种植方式比如施肥,翻耕、农药使用有密切联系。结论不同的栽培模式影响着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菌群落多样性,及菌群功能特征。为后期人参绿色种植提供理论依据,为人参农林复合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三七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及不同部位多糖的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三七多糖的检测方法,分析测定三七茎叶、筋条、花和剪口的多糖含量,为三七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用80%乙醇提取还原性糖,然后用水提取三七多糖,采用蒽酮-硫酸比色法于528 nm波长处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糖的含量.结果:三七不同部位中多糖含量有明显差异,三七筋条中多糖含量最高,三七茎叶中多糖含量最低.结论:所用含量检测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不同部位三七多糖的质量检测和控制,三七筋条、花、茎叶和剪口都有一定的多糖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采用系统评价的方式,评价三七制剂对血小板相关指标的影响作用。通过计算机检索中文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 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 Med),the 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数据库,搜集三七制剂对血小板相关指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7年5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纳入研究质量评价。最终纳入36个RCT,结局指标包括血小板聚集率(MPAR)、血小板计数(PLT)、血浆血栓烷B2(TXB2)与不良反应。分析结果显示三七制剂与安慰剂[SMD=1.84,95%CI(1.33,2.35),P0.000 01]与非抗血小板西药[SMD=0.74,95%CI(0.19,1.28),P=0.008]对比可降低MPAR;与非抗血小板西药联用可降低MPAR[SMD=2.34,95%CI(1.14,3.54),P=0.000 1],TXB2(SMD=1.25,95%CI(0.75,1.76),P0.000 01];与抗血小板西药联用可更好降低MPAR[SMD=0.93,95%CI(0.58,1.29),P0.000 01],TXB2[SMD=1.16,95%CI(0.74,1.58),P0.000 01]。在出血性不良反应方面,三七制剂联用抗血小板西药未增加生出血风险。结果表明,三七制剂可降低MPAR与TXB2,且三七制剂与西药常规联用可增加疗效。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获得鲜三七和干三七菌群结构信息。方法以鲜三七和干三七为研究材料,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采用高通量测序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鲜三七和干三七共获得637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其中15个OTU为共有,鲜三七和干三七特有的OTU数量分别为484、123个。新鲜三七中占比较大的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9.7%)、厚壁菌门(Firmicutes,40.1%);干三七中占比较高的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99.8%)。鲜三七中占比较大的菌属为肠杆菌属(Enterobacter,37.4%)、嗜碱菌属(Alkaliphilus,11.5%);干三七中占比较大的菌属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54.6%),类芽孢杆菌(Paenibaciiius,44.9%)。KEGG功能预测表明干三七的萜类化合物和聚酮类化合物代谢功能菌群的相对丰度高于鲜三七。结论鲜三七菌群多样性高于干三七;干三七中的萜类化合物和聚酮类化合物代谢功能菌群丰富度高于鲜三七,这为三七发酵皂苷菌株筛选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三七皂苷类成分及对心血管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娟  王如锋  杨莉  王峥涛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7):3480-3487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的根及根茎,为常用中药,具有止血、散瘀、消肿、止痛等功能。此外,其茎叶、花、果实在民间也做药用。三七的主要药效成分为达玛烷型皂苷,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引起医药界的广泛关注。现已从三七及其地上部分分离得到近百种皂苷类成分。根据苷元结构的不同,分为4类,分别为PPD型,PPT型,C17侧链变化型以及其他类型。该研究对三七的不同部位中的皂苷类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归纳,同时对三七皂苷在心血管方面的药理活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三七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对三七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分析 ,确定三七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和育种的选择对象。方法 :对云南、广西两产区的 52个产地进行采样 ,测定株高、茎粗、复叶数、叶长、叶宽、叶面积及单株根重 ,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 :叶面积对三七单株根重的贡献最大。结论 :三七的高产栽培应以提高叶面积为主攻方向 ,育种应注重对叶面积、特别是对宽叶性状的选择 ,同时综合株高和茎粗的协调。  相似文献   

16.
杨艳文  姜沅彤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6):2987-2992
对2种生长模式的人参5种有效成分和6种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以期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与人参有效成分密切相关,相同酶在腐殖土中的活性显著高于农田土。农田土生长模式下,土壤中的蔗糖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过高,会抑制人参总皂苷、水溶性总蛋白和总氨基酸的积累;腐殖土生长模式下,土壤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过高,会抑制人参总皂苷和总挥发油的积累。结合人参生长特征等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土壤酶活性可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指标,合适的土壤酶活性,能够加速土壤各类物质的循环与转化,增加人参有效成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17.
三七是我国特有的中药材,主产于云南大部和广西部分地区,而连作障碍是制约三七产量和品质提升的重要瓶颈。三七根际微生物及根内共生微生物的动态变化是三七连作障碍的重要诱因,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对三七连作过程中根际土壤微生物、根内共生微生物的动态变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特别是连作障碍中致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分析,并总结了相关生态学的研究现状;提出了2种研究三七连作障碍土壤微生物的方法:(1)可培养与免培养方法相结合对三七连作障碍过程中微生物动态变化进行研究;(2)针对重要致病微生物种进行实时定量跟踪。旨在为尽快削减三七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三七总皂苷注射液的超滤工艺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三七总皂苷注射液的超滤工艺。方法:采用HPLC测定人参皂苷Rg1,Rb1及三七皂苷R1的含量,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不同相对分子量超滤膜、药液质量浓度、温度、洗液体积对三七总皂苷注射液超滤工艺的影响。结果:确定的超滤工艺为三七总皂苷水溶液质量浓度100 g.L-1,选用10 kDa超滤膜,超滤温度70℃,洗液体积1 200 mL,人参皂苷Rg1,Rb1及三七皂苷R1各组份透过率均>90%。结论:优选的超滤工艺用于三七总皂苷注射液的纯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一种能同时鉴别人参、三七、西洋参及其掺杂品的方法。通过分析人参属ITS,18S和matK序列,寻找特异性SNP位点设计引物,建立多重位点特异性PCR法,并对不同来源的人参、三七、西洋参样品进行扩增,根据特异性条带大小进行鉴别。在退火温度为60℃,循环数为35时,人参、三七和西洋参分别出现约250,500,1000 bp的特异性条带。该方法对于人参、三七、西洋参相互掺杂的混合样品,人参中掺杂三七或西洋参以及三七中掺杂西洋参或人参的检出限均为0.5%,对西洋参中掺杂人参的检出限为0.5%,掺杂三七的检出限为1%。表明建立的多重位点特异性PCR可用于人参、西洋参、三七的掺杂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