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态血压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24 h动态血压检测(ABPM)方法观察偶测血压正常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24 h血压情况.方法:选择2005年-2009年住院患者中偶测血压正常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 例,男13 例,女8 例.平均年龄(63±4) 岁.记录24 h昼间及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心率、白昼血压负荷值、夜间血压负荷值、昼夜节律以及勺型、非勺型.结果:ABPM能更真实地反映血压变化并能及时发现高血压患者.ABPM能发现夜间血压不降低的高危非勺型高血压,以及许多临床高血压类型.结论:ABPM能帮助临床及时发现和治疗高血压,减少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勺型与非勺型者动态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高血压病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及其同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各时间段每30 min血压均值的标准差(s)作为血压变异性的指标.结果:①非勺型高血压组患者血压变异性各项参数值与勺型组比较均有明显增高.②24 h收缩压变异性(24hSS)和白昼收缩压变异性(dSS)、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SS)及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DS)IMT>1.0 mm组大于IMT≤1.0 mm组.③24hSS、nSS、nDS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非勺型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更大,且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者血压变异性更大.  相似文献   

3.
陈波 《现代医药卫生》2014,(12):1768-1771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对2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 ABPM,观察其24 h平均收缩压(24 h MS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MDP)、白昼平均收缩压(dMSP)、白昼平均舒张压(dMDP)、夜间平均收缩压(nMSP)、夜间平均舒张压(nMDP)、夜间血压下降率。结果 2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100例为杓型血压,78例为非杓型血压,35例为反杓型血压。随年龄增长反杓型血压发生率明显升高,其中老年组(≥60岁)患者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中青年组(<60岁)高,而老年组患者杓型血压发生率较中青年组患者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女性患者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男性高,但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时血压波动情况通过24 h ABPM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不断增高,提示增龄可明确影响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本文共收集98例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新容奇医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勺形组和非勺形组,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再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情况。结果非勺形组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和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比勺形组增高,非勺形组的IMT高于勺形组。结论颈动脉IMT与血压昼夜节律有密切关系,非勺形节律将促进颈动脉IMT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取接受降压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根据24h无创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为勺型和非勺型二组。采用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入选高血压患者进行24h血压监测并测量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Dd),并根据Devereux公式计算左室重量(LVM)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观察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结果非勺型高血压组在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重量、左室重量指数五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勺型高血压组,P〈0.叭。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左心室肥厚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高血压患者根据24h血压昼夜变化节律可分为4型:勺型高血压,非勺型高血压,超勺型高血压和反勺型高血压。其中,反勺型高血压患者的冠心病、脑卒中发病率与勺型高血压患者相比明显增加[1]。为更好控制反勺型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改变反勺型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节律,减少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率,我们选用坎地沙坦酯分散片,给予不同时间服药,研究其对反勺型高血压的影响,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变异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7月至2010年8月高血压患者250例,根据动态血压分型随机分为试验组(勺型组),n=260;对照组(非勺型及反勺型),n=260;每组动态血压分型、身高、体重、高血压病史及其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出现LVH患者85例,非LVH患者95例,LVH发生率47.01%;对照组LVH患者103例,非LVH患者67例,LVH发生率60.0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曲线可以一定程度的评估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发生的可能性,对指导血压控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动态血压监测(ABPM)参数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有不同的报道,动态血压波动性会引起左室结构与功能的变化。笔者对2005年8月~2007年11月门诊治疗的8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监测结果有的放矢的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指导,使高血压病患者自觉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梅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0):3057-305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差别.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84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血压变异性以24 h ABPM监测到的血压标准差(S)作为长时血压变异(LBPV)的指标.结果: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白昼、夜间及24小时的收缩压的变异性均大于舒张压的变异性,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的血压变异性大于舒张压的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10.
徐云根  张宁  何义 《药学实践杂志》2013,31(3):210-211,214
目的 观察可乐定治疗原发性顽固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原发性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加服可乐定片(75 μg/次,1次/8 h,1周后未达标,改为150 μg/次,1次/8 h),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每周诊室坐位血压、心率,检测治疗前后动态血压(ABPM)、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及尿常规.结果 治疗后4周,诊室血压、ABPM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诊室坐位血压,总有效率89.4%;根据ABPM,总有效率为80.8%.治疗后可出现心率下降、口干、乏力、嗜睡、便秘等不良反应,但无需停药.结论 可乐定对原发性顽固性高血压降压疗效确切,副反应可接受.同时不影响代谢,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合并靶器官损害中的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4月至2012年10月本院门诊及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4例分为两组,其中95例存在靶器官损害患者作为A组,79例无靶器官损害的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为B组,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监测,以24 h、日间、夜间血压均值及血压昼夜节律值为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24 h、日间、夜间血压均值及血压昼夜节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4、日间、夜间血压均值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ABPM对诊断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及血压晨峰现象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特点。方法13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高血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检查结果分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观察组)74例,单纯高血压病组(对照组)65例,均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所得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①两组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均以非勺型为主,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非勺型占百分比(86.48%)高于单纯高血压组(76.46%),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低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收缩压晨峰值高于单纯高血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有以下特点:①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明显,白昼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异性大。②血压晨峰现象在夜间收缩压水平高及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明显的患者中可能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应变率成像(SRI)技术评价不同血压模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以4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观察组,利用SRI技术获取各组左心室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晚期的平均峰值应变率(mSRs、mSRe、mSRa)及收缩期平均峰值应变(mεs);观察组再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将分为杓型组(n=43)与非杓型组(n=37),根据mSRs、mSRe、mSRa及mεs对各组对象的左心室收缩功能与舒张功能进行评价,并作组间比较.结果 观察组mSRs、mSRe、mSRa、mεs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且非杓型组mSRs、mSRe、mSRa、mεs等指标均低于杓型组(P<0.05).结论 SRI技术可以准确而敏感地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异常变化,不同血压模式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心肌应变率及左心室整体功能均较正常人明显减低,且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心肌应变率较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减低更为明显,其左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的受损程度较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患者中,发病原因不明的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率高,其并发症可致死或致残。1969年,英国科学家首次运用动脉内插管技术对人的血压进行了连续监测,从此人们对血压的自发性波动有所了解。采用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方法测量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患者中,发病原因不明的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率高,其并发症可致死或致残。1969年,英国科学家首次运用动脉内插管技术对人的血压进行了连续监测,从此人们对血压的自发性波动有所了解。采用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方法测量血压正常者或高血压患者24h的血压,可以观察到血压呈明显的昼夜波动性;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形成了血压波动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对119例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和单纯高血压患者,进行了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目的在于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24h血压波动情况,从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 的方法评价西尼地平胶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 方法 采用开放的方法, 22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2周洗脱期, 服用西尼地平胶囊5 mg, qd, 2 周末坐位舒张压(DBP) ≥90 mmHg 者加量至10 mg, qd, 继续服用6周. 于洗脱期末及治疗8周末各行ABPM 和实验室检查1次. 结果 ABPM 显示8 周末24 h 平均血压、日间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白昼平均收缩压(SBP)负荷、夜间平均DBP负荷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 差异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 P<0.05或P<0.01). 降低SBP和DBP谷峰比分别为0.61和0.50.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结论 西尼地平胶囊每天5~10 mg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对靶器官的损害。方法选择19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回顾分析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靶器官的损害。结果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中,正常血压节律仅占28.7%,异常血压节律占71.3%,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靶器官损害有明显相关性。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导致靶器官损害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观察氨氯地平(络活喜)对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药后血压和血压晨峰(MBPS)程度的影响。方法:对入选的150例1、2级高血压患者口服氨氯地平,服用前及8周后应用ABPM评价血压和血压晨峰程度的变化。结果:150例高血压患者治疗8周后,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MBPS(+)的患者减少,MBPS(-)的患者增多,治疗前后频数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不仅能有效控制24h血压,而且还能降低血压晨峰程度。  相似文献   

20.
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多沙唑嗪控释片长期降压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肾上腺素α1受体阻断剂多沙唑嗪控释片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长期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多沙唑嗪控释片4mg,qd,选择第8周坐位血压有效的29例患者监测24h动态血压(ABPM),继续服多沙唑嗪控释片6个月(方法同上)。6个月后复测24h ABPM。结果:多沙唑嗪控释片治疗6个月后,17例患者24hABPM复查有效,其谷-峰(T/P)比:收缩压力0.69,舒张压力为0.59。5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结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多沙唑嗪控释片是有效而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