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P物质(substance P,SP)阳性神经纤维在腰椎间盘中的出现及分布,以探讨其在椎间盘退变中的潜在作用。方法收集16例患者的21个病变腰椎间盘和来自于新鲜尸体的12个正常对照椎间盘,行组织学检查和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结果SP阳性神经纤维偶见于正常椎间盘,在病变椎间盘内可见较多的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分布,阳性神经纤维数量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和SP阳性神经纤维数量有明显的相关性,SP可能作为神经炎性介质加速了腰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L2脊神经交通支在椎间盘源性腰痛传导通路中的作用。方法:取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椎间盘前侧L2脊神经交通支未切断组(椎间盘前侧对照组)、椎间盘前侧L2脊神经交通支切断组、椎间盘后侧L2脊神经交通支未切断组(椎间盘后侧对照组)和椎间盘后侧L2脊神经交通支切断组,每组6只。分别于L5-6椎间盘前侧和后侧注入荧光金(FG),7d后取双侧L2、L5脊神经节(DRG)制片,并行P物质(S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L2、L5 DRG内FG标记细胞及FG和SP双标细胞的形态大小和数量变化。结果:各组大鼠双侧L2 DRG中均发现FG和SP双标细胞。其横截面积为210~1140μm~2,平均(652±320)μm~2。FG注入椎间盘前侧,L2脊神经交通支切断组L2 DRG内FG和SP双标细胞数量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L5 DRG内未发现FG标记细胞与双标记细胞。FG注入椎间盘后侧,L2脊神经交通支切断组的L2 DRG内FG和SP双标记细胞数量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L5 DRG双标记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L2脊神经交通支在大鼠L5-6椎间盘的痛觉传导通路中起一定作用。如果人类腰椎间盘有与大鼠相类似的神经支配模式,那么选择性破坏腰脊神经交通支尤其是L2交通支可能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Peng BG  Wu WW  Hou SX  Zhang CL  Yang Y  Wang XH  Fu XB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2):720-724
目的探讨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腰椎后路切除的17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的19个经腰椎间盘造影术证实的疼痛腰椎间盘;同时收集12个在MRI T2加权像上信号强度明显减弱、无腰痛症状的生理老化椎间盘和10个正常对照椎间盘,行组织学检查和P物质、神经丝蛋白和血管活性肠肽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结果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的疼痛椎间盘在组织学上的显著特征表现为,一条从髓核至纤维环外层的血管化肉芽组织条带区,其间伴有1个或多个裂隙;肉芽组织条带区与椎间盘造影术后CT上显示的纤维环裂隙一致,肉芽组织之外的纤维环结构基本正常。生理老化椎间盘和正常对照椎间盘表现为与年龄相关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疼痛椎间盘中P物质、神经丝蛋白和血管活性肠肽3种神经肽阳性神经纤维分布数量和比例,较正常对照椎间盘和生理老化椎间盘明显增多;神经纤维主要沿伴有裂隙的肉芽组织条带区分布;疼痛椎间盘髓核中可见P物质和神经丝蛋白的阳性神经纤维分布。结论椎间盘后方神经分布广泛的肉芽组织条带区是椎间盘造影术疼痛和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起源部位。肉芽组织条带可能起源于椎间盘的创伤修复过程。生理老化椎间盘和疼痛椎间盘的差异是后者形成组织学上的肉芽组织条带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兔椎间盘髓核组织中BNIP3表达量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方法:健康1月龄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在每只动物的L4/5、L5/6和L6/7椎间盘进行纤维环穿刺术,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作为实验椎间盘;穿刺椎间盘近端3个椎间盘(L1/2、L2/3、L3/4)作为正常对照椎间盘。分别于术后即刻、2、4、8周对椎间盘进行MRI及组织学评分,应用Real-time PCR定量检测髓核组织BNIP3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髓核组织BNIP3表达,同时分析同一椎间盘BNIP3表达与MRI评分、组织学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并与正常椎间盘进行对照。结果:正常及手术后即刻实验椎间盘在MRI T2加权像上呈高密度,评分为1.0±0.0;手术后2周实验椎间盘信号呈不均一的高密度,评分为2.9±0.4;手术后4周实验椎间盘信号呈不均一中低密度,评分4.2±0.3;手术后8周实验椎间盘信号呈低密度,评分4.9±0.1,各时间点MRI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学染色显示正常及手术后即刻椎间盘结构整齐,髓核与纤维环交界清晰,组织学评分4.0±0.0;手术后2周实验椎间盘纤维环出现小裂隙,髓核与纤维环交界轻度不清,组织学评分7.5±0.2;手术后4周实验椎间盘纤维环出现较大裂隙,髓核与纤维环交界中度不清,组织学评分10.0±1.0;手术后8周实验椎间盘正常结构丧失,髓核组织纤维化,组织学评分11.8±0.2,各时间点间组织学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后即刻、2周、4周及8周实验椎间盘BNIP3 mRNA表达是正常组的1.0±0.3倍、2.0±0.1倍、2.8±0.3倍和4.2±0.2倍,与椎间盘MRI退变评分呈显著性正相关(r=0.92,P<0.01)。正常及手术后即刻实验椎间盘髓核组织BNIP3灰度值分别为55.3±6.2和60.7±4.4;而手术后2周、4周及8周实验椎间盘分别为150.4±13.4、176.0±35.1和173.6±7.9,其灰度值与椎间盘组织学评分呈显著性正相关(r=0.92,P<0.01)。结论:兔椎间盘髓核组织中BNIP3 mRNA表达量与椎间盘退变相关,BNIP3表达上调可能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P物质(Substance P,S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腰腿痛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来自北京航天中心医院经临床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为病例组,选取腰椎爆裂性骨折15例为对照组。于手术中获取病变节段椎间盘、患侧黄韧带和患侧小关节囊等组织,均经-80℃冰箱保存,-22℃下OCT(optim alcutting temperature)包埋冰冻切片,行SP与IL-6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病例组26例组织均可见SP及IL-6染色阳性的组织细胞,15例对照组未见相关阳性染色组织细胞。结论 SP及IL-6等炎症因子在椎间盘及邻近组织的聚集提示其参与了腰椎间盘的退变及神经根性疼痛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结肠肌间神经丛血管活性肠肽 (VIP)能神经及P物质 (SP)能神经在慢传输型便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 ,利用铺片技术制作结肠肌间神经丛标本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在铺片上显示便秘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内VIP能神经及SP能神经的分布及形态学改变。结果 与正常大鼠比较 ,便秘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VIP能神经节及节间束细小 ,节内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 ,节间束内神经纤维分布稀疏 (平均面密度值 2 3.0 8± 1.82vs 19.35± 1 13,P <0 0 1) ;便秘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SP能神经节明显增大 ,神经束增粗 ,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明显增多 (平均面密度值 15.4 5± 1 0 5vs18.14±1 18,P <0 .0 1)。结论 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壁内存在明显的神经病理学改变 ,结肠传输功能障碍可能与结肠肌间神经丛VIP和SP能神经病理改变和 或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正常与退变髓核突出对大鼠疼痛阈值以及背根神经节中TNF-α表达的影响,研究椎间盘退变与神经根性疼痛之间的关系。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18)、假手术组(n=19)、正常髓核(N-NP)组(n=16)和退变髓核(P-NP)组(n=19)。对P-NP组大鼠利用尾椎椎间盘纤维环穿刺的方法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分别取出N-NP组和P-NP组大鼠自体的正常髓核与退变髓核组织,置于手术显露后的腰5左侧神经根处,建立髓核突出致神经根性疼痛动物模型。采用行为学测试的方法分别观察各组大鼠术前1天,术后1、4、7、10、14、21天机械刺激阈值与热刺激阈值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术后第4、14天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TNF-α的表达。结果行尾椎间盘纤维环穿刺后2周,组织学与MRI检查均证实椎间盘组织发生明显退变。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动物未出现明显的痛觉过敏现象,N-NP组和P-NP组大鼠机械性刺激阈值均显著下降,该痛觉过敏现象持续至术后2周消失;与正常髓核组织相比,退变髓核所致机械性刺激阈值下降程度更为严重。各实验组均未发生热刺激阈值的规律性变化。术后第4、14天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背根神经节中未见TNF-α明显表达,而正常及退变髓核组TNF-α表达量均显著升高。结论大鼠尾椎纤维环穿刺是建立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的一种有效方法。与正常髓核组织相比,发生退变的髓核组织可导致神经根性疼痛的加重,提示椎间盘退变过程中释放的炎症因子在疼痛的发生机制中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正常人体腰椎间盘TNF-α含量与椎间盘分布节段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尸体解剖及术中摘除获得正常人体腰椎间盘,按标本所在的节段分为上腰椎(L_(1、2)和L_(2、3)椎间盘)和下腰椎(L_(4、5)和L_5S_1椎间盘),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兔抗人lg G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椎间盘炎症反应的强弱。结果统计学分析显示,同一人体中下腰椎椎间盘的TNF-α的含量高于上腰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下腰椎有更强烈的炎症反应。结论在正常的人体中,下腰椎(L_(4、5)和L_5S_1)椎间盘的炎性强于上腰椎(L_(1、2)和L_(2、3))椎间盘,这也与临床中常见的腰痛症状发生在下腰椎相一致,提示椎间盘的炎症反应在腰痛症状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遗留症状的原因与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遗留腰腿部症状的原因,寻找有效的预防办法,提高椎间盘突出手术治疗的满意率。方法通过对62例椎间盘突出术后遗留腰腿部症状的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分析,发现可能引起椎间盘突出手术后遗留症状的原因。结果椎间盘突出术后遗留腰腿部症状除有些相关疾病不易明确诊断外,还与手术前诊断不全面、手术中操作不细致、手术后康复不得当有关。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容易遗留腰腿部症状,腰部的病变复杂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手术前全面正确的诊断、手术中仔细的操作、术后合理的功能锻炼,是减少椎间盘手术后腰腿部症状,提高手术摘除椎间盘后患者满意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突出症炎症损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间盘退变或突出伴发的腰腿痛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症状,传统观点通常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腿痛等神经损害归为突出髓核的机械性压迫.近年大量研究表明,炎症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神经损害,包括椎间盘退变、受损纤维环修复中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非常复杂,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和免疫性炎症反应三者之间可能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相互影响并共同参与炎症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Disc-FX微创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早期疗效以及血清P物质(substance P,SP)和相关炎性因子(IL-6、TNF-ɑ)的变化.方法 选取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56例(手术组)和健康者20例(对照组),手术组行Disc-FX微创治疗,对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的VAS评分、JOA评分进行评估,记录末次随访时的MacNab评分;采用ELISA检测治疗前后血清P物质、IL-6、TNF-ɑ水平.结果 手术组术后1周、1个月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或0.01);术后1周、1个月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JOA评分(均P<0.05);手术组的优良率为89.3%;手术组术前、术后1周血清SP、IL-6、TNF-ɑ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术后1周、1个月血清SP、IL-6、TNF-ɑ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5或0.01).结论 Disc-FX微创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疗效满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SP及炎症因子IL-6、TNF-ɑ 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正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引起的慢性腰腿痛、颈肩痛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1])。近年来随着老龄人口增多和工作方式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相关的疾病发病人数不断增加,且发病年龄有不断提前的趋势~([2])。椎间盘退变受年龄、生活方式、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关于椎间盘退变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力学因素、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细胞营养缺乏及代谢紊乱、椎间盘细胞衰老、凋亡及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13.
当组织或器官受到伤害性刺激时,感觉神经末梢释放SP和CGRP等神经肽引起神经源性炎症,并进而激发瀑布式炎症反应,造成组织或器官损伤。大量研究表明,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已成为某些器官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现就神经源性炎症反应机制、参与的多肽及其生物学作用以及神经源性炎症与器官损伤等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术后神经认知障碍(PND)指经历麻醉、手术后,患者出现的认知功能减退,包括人格改变、学习能力下降、记忆受损等症状,尤其好发于高龄患者。PND会导致手术疗效不佳、术后并发症增多等问题,但目前PND的确切机制还未完全揭示,且无有效治疗方法。细胞焦亡是一种新型的炎症相关的细胞死亡方式,在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麻醉、手术引起的神经炎症、氧化应激以及二者引起的后续改变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内炎性小体的激活,触发级联放大的炎症反应促使细胞焦亡,从而引起或加重PND。本文就细胞焦亡与PND发生、发展、诊断、防治方面的相关联系进行综述,为早期识别和治疗PND,降低PND发生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端端或端侧吻合后神经递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和 P物质 (SP)水平的变化。 方法 选取雌性 Wistar大鼠 2 0只 ,随机分为 5组 ,每组 4只 ;实验组为 4组 ,正常对照组为 1组。实验组 :切断双侧腓总神经。将左侧腓总神经远侧断端吻合至胫神经侧方 ,右侧行腓总神经端端吻合 ,术后 1、2、4和 2 7周于各时间点分别在神经吻合口、腰段脊髓和背根神经节处取材 ,每次 4只进行 CGRP和 SP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照组 :不行神经切断及吻合术 ,1周后检测同上。 结果 实验组术后 1周在腰段脊髓后角和背根神经节中 CGRP和 SP的表达均显著减少 ,术后 4、2 7周 ,CGRP和 SP在腰段脊髓后角的表达逐渐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 ,但在背根神经节中的表达却无显著变化。端端、端侧吻合的两侧 CGRP和 SP变化的趋势一致 ,但在腰段脊髓后角的 4个时间点的样本中 ,端端吻合的表达显著高于端侧吻合。对坐骨神经进行乙酰胆碱酯酶 (Ach E)、SP、CGRP和 PGP9.5染色显示神经纤维均可通过端端与端侧神经吻合口。 结论 再生的神经纤维可以通过端侧吻合口 ,端侧吻合中感觉神经的恢复与端端吻合相似 ,但恢复的程度稍差于端端吻合。  相似文献   

16.
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IVD)退变能导致脊柱的生物力学功能紊乱,从而影响脊柱的正常功能.对于椎间盘退变机制的研究及认识是找到能有效治疗或者阻止椎间盘退变的前提,目前认为惟间盘退变是一种与椎间盘内炎症介质和金属蛋白酶的增多引起的髓核细胞、蛋白聚糖和水含量的减少有关的疾病,其最终形态表现在椎间盘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基于这些认识,能阻断椎间盘退变或者恢复椎间盘形态和功能的生物治疗,将会在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生物疗法中利用修复受损的椎间盘组织和促进其功能恢复正成为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7.
脊柱手术的常见并发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手术并发症是引起脊柱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脊柱手术的并发症可发生于术后早期 ,也可发生于数年之后。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对脊柱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作一简要综述。1 感 染脊柱手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也不一致 ,其中在腰椎手术的发生率为 0 .5 %~ 4%。感染可表现为不同形式 ,如椎间盘炎、骨髓炎及硬膜外脓肿等。手术后椎间盘炎主要表现为患处的剧烈疼痛[1] ,多数病例经保守治疗后即可发生自行融合 ,很少需要手术治疗。脊柱化脓性骨髓炎的临床表现虽然在早期与椎间盘炎相似 ,但病理过程却更容易向慢性演变。如椎体塌陷导致脊柱不稳或有神经…  相似文献   

18.
大鼠腰椎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能神经纤维的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腰椎小关节 ,椎间盘 ,前、后纵韧带 ,棘上、棘间韧带上 P物质 (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能神经纤维的分布 ,探讨其意义。方法 采用 2 5例 SD大鼠腰椎组织切片 ,以SP、CGRP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  SP、CGRP能神经纤维在腰椎上有广泛的分布。除滑膜皱襞外 ,小关节的其他部位均观察到上述神经纤维。在椎间盘 ,神经纤维只分布于纤维环的最外层。棘间韧带上仅见 CGRP能神经纤维。结论 腰椎上有广泛的感觉神经分布 ,上述结构参与慢性下腰痛发生有其神经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CT导引下联合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欠佳的原因及机理。方法1997年6月至2005年5月采用CT导引下联合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79例,在随访190病例中,10例是3个月后复查疗效欠佳,1例2周后行手术治疗。共11例根据疗效评定均判定疗效欠佳,分类对比分析其疗效欠佳的原因和机理。结果11例中,突出伴钙化3例,疗效欠佳原因为患者的症状由钙化部分压迫神经引起;突出大于1cm伴足下垂1例,因症状反应加重行手术治疗;2个或以上椎间盘突出2例,患者产生较明显腰椎不稳情况;手术后2例,原因为手术后并发症压迫神经引起;单纯性单一椎间盘突出1例,可能与少见的原因或个体差异有关;并发椎间盘炎2例,与CT引导下突出物内注射药物和空气造影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有关。结论对于突出大于1cm伴足下垂者为胶原酶溶解术的禁忌证。腰椎间盘突出伴髓核钙化、2个或以上椎间盘突出及手术后者,应具体分析患者情况,胶原酶溶解术应慎用。  相似文献   

20.
当组织或器官受到伤害性刺激时,感觉神经末梢释放SP和CGRP等神经肽引起神经源性炎症,并进而激发瀑布式炎症反应,造成组织或器官损伤。大量研究表明,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已成为某些器官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现就神经源性炎症反应机制、参与的多肽及其生物学作用以及神经源性炎症与器官损伤等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