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30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老年高血压患心血管危险分层以及血压控制状况,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08例老年高血压患的心血管危险分层及血压控制状况进行病史、问卷及体检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血压水平分别为1级47.07%,2级44.16%,3级8.77%,降压难度与危险分层有关,心血管危险因素较多的患,其靶器官受损及并存临床情况也相对较多。结论:本组老年高血压患高危占86.04%,高危占13.96%。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病患的降压疗效。方法:采用前后对照的方法,运用24h动态血压监测结合偶测血压,观察患服药前及服药2周后血压变化,氨氯地平起始剂量5mg/1/d,药物治疗2周后未达标增至10mg,1/d。结果:氨氯地平不仅对偶测血压可降低外,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也证实可明显降低平均、白天及夜间血压,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氨氯地平能有效控制24h血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及血压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明确诊断高血压的患者65例行颈动脉超声、动态血压监测检查.询问病史,体检,将上述检查参数、血脂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65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者23例(35.4%).正常者42例(64.6%);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与正常组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24h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值(60.1%±16.2%/51.8%±14.2%)、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值(72.7%±13.4%/56.5%±12.1%)、血压节律异常者(43.5%)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组(24h48.2%±12.6%/40.3%±16.7%、夜间45.9%±12.8%/35.2%±11.1%、节律异常31.0%)。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值显著增加及血压节律异常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多:高血压伴血压节律异常者应常规进行颈动脉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北京市公安干警血压水平。方法于2009年对北京市某区全部1315名在职公安干警进行血压测量等身体检查,分析血压水平及血压分级情况。结果公安干警高血压患病率为43.3%,其中I级高血压25.3%,Ⅱ级高血压12.7%,Ⅲ级高血压5.3%;正常高值血压个体占40.9%;正常血压个体占15.2%。男性血压水平高于女性(P〈0.05),血压水平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平均舒张压在41~50岁达到高峰。超重人群血压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结论公安干警血压水平高于一般人群,正常高值血压人群构成比高。  相似文献   

5.
8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ABPM),结果表明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者(10.98%)明显高于非老年组(O%)(P<0.01);随着年龄增高,呈增长趋势(正相关),但男女比例则十分接近(1:1.2);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同样可引起靶器官损害: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消失百分率(74.18%)增高与靶器官功能衰竭有非常显著性关系(P<0.001);并发症亦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0.001),且具首位的为脑棱塞,但随高血压程度加重,心血管病变增加,与脑血管病变并涛,提示老年高血压患者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对74例在门诊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进行血压监测,强调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的合理应用。结果单剂用药血压控制率(7例)9%,联合用药血压控制率(25例)34%,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同时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率为32例43%。结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联合用药能保护靶器官控制高血压,有效的减少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建档管理的效果。方法为社区11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专案管理和治疗随访,从而观察分析其效果。结果建档管理2年后,102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在正常高值以内,其余,1级高血压8例、2级高血压4例、2例血压不稳定。患者知道什么是高血压(96.5%),高血压的危害(94.8%),生活方式对血压的影响(91.4%),认识到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87.9%),终身治疗的必需性(85.3%)。结论建档管理高血压能使患者治疗连续、系统、规范,是控制高血压、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社区综合干预对高血压前期人群血压控制及血管功能所产生的影响。方法:统计2010年到2013年间在本社区门诊中确诊的高血压患者266例,其中将这266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平均分配,对照组133例,干预组133例,干预组133例患者采用中社区综合干预方法对高血压人类的血压和血管的功能进行控制,而对照组133例患者则不采用任何的治疗方法,对比干预组合对照组的相关治疗结构。结果:干预组133例中有118例显效,有效11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6.9%,社区综合干预治疗方案对高血压具有明显的效果,(P〈0.05),对照组133例患者中,显效65例,有效35例,无效3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5.1%。干预前和干预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可有效的降低高血压病检出率,在干预后干预组比较对照组患者的ET~1水平、MAU的指标有较为明晰的下降,尿液蛋白的排泄量有所减少。结论:社区综合干预对高血压前期人群血压控制及血管功能具有明显的效果,这在高血压中有效的缓解高血压并发症状,值得在临床高血压治疗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诊室血压正常的高血压痛人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客观的评价目前社区血压控制情况。方法选取长期在笔者处就诊随访且诊室血压正常的80例高血压病人,予以动态血压检查并分析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病人中60岁以上的老年病人显著多于60岁以下的病人(X^2=16.07 P〈O01);使用短效降压药物的高血压病人昼夜血压节律异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使用长效降压药物的高血压病人(X^2=15.89 P〈0.01)。结论大部分诊室血压正常的高血压病人中存在着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在高血压防治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诊室血压的控制,还应重视夜间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长效降压药物应作为降压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易患心脑血管疾病,而高血压更是重要基本病因或危害因素之一。掌握并了解老年高血压24小时的变化规律,并依此采取预防、治疗措施,减少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及病残率。现将81例老年高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分组 137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按WHO/ISH1999年高血压诊断标准除外继发性高血压。正常血压组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疾病老年住院患者接受临床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2例患高血压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作两组,综合护理组41例接受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生活护理、用药指导的综合护理,常规护理组41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降压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完成后,综合护理组41例患者与常规护理组41例患者对对高血压诊断依据、高血压诱因及定时测量血压的价值这几类健康知识的掌握率相比,均为综合组高于常规组,P〈0.05。综合护理组、常规护理组症状改善率分别为97.56%、68.29%,综合组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用于高血压病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护理,可以使患者更为宽泛准确地了解高血压相关知识,改善患者症状,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门诊规范化管理对老年肺癌患预后的影响。方法:对门诊老年肺癌患进行登记随访,制定诊疗计划,并督导患按期复查及治疗,进行有关医学知识宣教及心理治疗。结果:124例老年肺癌患中75%(93/124)按要求接受门诊规范化管理,25%(31/124)未按要求接受管理,接受门诊规范化管理组,生存率及肿瘤转移后的中位生存时间均明显高于未接受管理组。结论:对老年肺癌患实现门诊规范化的管理可以延长老年肺癌患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合肥地区中年干部血压水平及其与临床心电图诊断类型的关系。方法:对合肥地区5314名中年干部进行体检,计算不同性别的血压分类及高血压患病率,分析不同血压水平的临床心电图表现。结果:合肥地区中年干部男性:正常高限血压占12%,高血压病占29%;女性:正常高限血压占8.3%,高血压病占17.8%。高血压患病率男性显高于女性(P<0.01)。随着血压升高,临床心电图异常分类如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束传导阻滞、ST-T变化、左室高电压、左室肥厚等的检出率显升高。结论:随着血压升高,临床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显升高。心电图异常以心室性为主。  相似文献   

14.
天津市3~6岁儿童血压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天津市3~6岁儿童血压水平,高血压检出率及主要影响因素,对血压高于正常儿童进行早期干预,更好地控制成年人原发性高血压病,提高儿童健康水平。[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市18个区县共抽取15940名3~6岁儿童(男8337人,女7603人),进行问卷调查并测量血压、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发育指标。血压值位于同性别、同年龄儿童血压值P10~P91,为临界高血压;超过P95,为血压高于正常。[结果]天津市3~6岁儿童高血压检出率为9.4%(男童8.6%,女童10.2%),临界高血压检出率为7.3%(男童8.2%,女童6.4%),其中,肥胖儿童高血压检出率为13.8%,明显高于正常儿童;男女童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男女性别间差异亦有显著性,男童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同年龄组女童,城区组男女童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高于农村组同性别年龄组儿童。[结论]应将儿童血压测定列为儿童常规体检内容,及早发现血压偏高儿童,连续监测、实施干预是降低成人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探讨医疗体育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血压及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医疗体育组进行为期8周,每周6次,每次1h的医疗体育治疗,观察运动前后血压及一氧化氮水平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医疗体育组运动治疗后血压与一氧化氮水平较运动前均明显下降(P<0.01),医疗体育组运动前与对照组的血压及一氧化氮水平差异无显性,对照组血压及一氧化氮观察前后差异无显性。结论:医疗体育治疗可使原发性高血压病患的血压及一氧化氮水平下降,一氧化氮活性的恢复是其可能的治疗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讨监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临床意义。方法 49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49例血压正常的老年人作为观察组。采用动态血压检测仪监测记录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压(MBP)。结果观察组患者收缩压24h平均值、白天平均值及夜晚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舒张压24h平均值、白天平均值和夜晚平均值相近且两组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夜间血压下降不明显,正常血压昼夜节律变小或消失;对照组患者昼夜节律正常。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特征为单纯收缩压增高,血压昼夜节律变小,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17.
本文观察了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对左室肥厚的影响及卡维地洛治疗后对血压昼夜节律及左室肥厚的影响。对248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8例),≥10%为杓型组(140例)进行观察,并于卡维地洛治疗12周后,进行复查比较。结果表明,EH患者非杓型血压节律较杓型血压节律更易导致左室肥大,卡维地洛有改善血压昼夜节律及左室肥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策略.方法 选择476名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其24 h、白天、夜间平均血压和平均脉压及血压变异性.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均值收缩压(SBP)和血压均值舒张压(DBP)的波动曲线均呈“双峰双谷”状,血压节律呈非杓型者382例,杓型者94例.老年组和高龄组的非杓型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73.47%和91.21%,非杓型高血压检出率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高血压患者的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参数在男女间无显著性差异,高龄组的24 hSBP、dSBP、24 hAPP高于老年组的24 hSBP、dSBP、24 hAPP,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呈现非杓型高血压表现为主的异常改变,表现为以单纯收缩压增高为主、舒张压不高甚至降低、脉压增大;且随年龄增高,这些血压异常改变的特征更趋显著.24h动态血压监测可为不同血压波动类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更精细的个体化防治方案提供更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人糖尿病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ABP)的影响及变化特点。方法对100例高血压病和110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对两组患者的ABP进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ABP参数比较,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24小时平均血压、日间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的总体水平高于高血压组(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降低血压和降低血糖对糖尿病病人的血压和微血管并发症的防治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社区干预及动态血压监测对原发性高血压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0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门诊常规治疗组和动态血压组,前者根据门诊血压调整药物,后者在社区干预结合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下指导用药。观察2组患者的血压水平、治疗达标率、药物选择种类的情况。结果动态血压组在血压控制水平以及达标率方面,均优于门诊常规治疗组;动态血压组所选药物种类少于门诊常规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干预模式,并结合动态血压监测,可更有效地控制患者血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