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观察由护士主导执行的每日唤醒在重症机械通气患者镇痛镇静治疗中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由护士主导执行每日唤醒,观察组由管床医师依据患者病情决定唤醒时机,护士具体执行。观察两组镇静剂用量、停药后完全清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总镇静时间、ICU住院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咪达唑仑用量、停药后完全清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总镇静时间以及ICU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情绪、心率、血压异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非计划拔管发生。结论由护士主导执行的每日唤醒在重症机械通气患者镇痛镇静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异丙酚在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及护理.方法选择40例在ICU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按住院号单双分成2组,观察组20例在上机后使用异丙酚,对照组20例给与其它镇静剂,观察2组机械通气时间、在ICU住院的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在ICU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异丙酚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不仅能安全有效镇静,而且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在ICU住院时间,使用异丙酚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以防止发生医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3.
咪唑安定与异丙酚在ICU镇静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田卓民 《中国急救医学》2002,22(11):655-656
目的 评价咪唑安定与异丙酚在ICU镇静治疗中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2 88例ICU病人分 4组。第 1、3、4组咪唑安定镇静 ;第 2组异丙酚镇静 ;伴疼痛和 (或 )手术后病人在镇静的同时加用镇痛剂 ;4 8例机械通气病人加用肌松剂。观察指标 :总镇静治疗持续时间 ,镇静剂负荷剂量 ,镇静剂维持剂量 (Ramsay3~ 4级 ) ,镇静效率 ,调整镇静剂的次数 ,镇静前、后 2 0min与持续镇静过程中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结果 机械通气病人比非机械通气病人的镇静持续时间长 ,咪唑安定的维持剂量大 ,调整剂量的次数多 ,P <0 0 5。异丙酚比咪唑安定降低血压的作用明显 ,P <0 0 5。咪唑安定和异丙酚对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影响均不明显。结论 咪唑安定和异丙酚是ICU安全而有效的镇静剂。单用或联合镇痛剂和(或 )肌松剂能有效的①消除机械通气病人的焦虑、人机对抗 ;②控制在ICU治疗期间出现的急性神经精神症状 ;③保证有创性诊断、治疗操作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异丙酚在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及护理.方法选择40例在ICU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按住院号单双分成2组,观察组20例在上机后使用异丙酚,对照组20例给与其它镇静剂,观察2组机械通气时间、在ICU住院的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在ICU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异丙酚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不仅能安全有效镇静,而且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在ICU住院时间,使用异丙酚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以防止发生医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浅镇静联合早期活动与作业治疗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方法:2016年1-12月,将72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8例,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镇痛镇静护理及ICU常规护理,对干预组患者实施浅镇静联合早期活动与作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镇静剂用量、谵妄发生率、氧合指数、握力、日常生活能力、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治疗时间,并观察干预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干预组患者镇静剂用量、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合指数、握力、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期间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浅镇静联合早期活动与作业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转归,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力月西在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远普 《华西医学》2008,23(2):306-307
目的:观察力月西在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中镇静效果及作用。方法:收集住ICU机械通气需采用力月西镇静治疗42例患者,观察镇静效果及动态监测给药前、后呼吸、循环参数的变化,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力月西镇静治疗后,少数患者刚开始血压有所下降但很快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氧分压、氧合指数明显改善(P<0.05)。结论:力月西在机械通气患者中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给药速度和量及时间,是机械通气患者较理想的镇静剂。  相似文献   

7.
序贯机械通气策略治疗连枷胸呼吸衰竭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连枷胸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04年9月至2009年12月收入本院急诊中心ICU的连枷胸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者为研究对象,前瞻性随机分为序贯通气组和常规通气组,到达序贯切换点后序贯组立即拔除气管插管,应用鼻(面)罩双水平正压(BiPAP)模式无创机械通气支持直至脱机。常规组则继续有创机械通气,以压力支持方式脱机。结果:6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序贯组33例,常规组30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心率、血压、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相似(P>0.05)。序贯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为(7.7±1.3)d,而常规组为(14.3±2.8)d(P<0.01)。总机械通气时间序贯组为(11.8±1.9)d,而常规组为(14.3±2.8)d(P<0.05)。序贯组入住ICU时间为(13.9±2.8)d,明显短于常规组(17.7±4.6)d(P<0.01)。序贯组和常规组呼吸机相关肺炎患病率分别为15.1%和40.0%(P<0.05)。结论:对胸部外伤连枷胸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患者,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可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ICU时间,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患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住院治疗的1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仅给予常规机械通气治疗,B组患者则给予不同时相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血气分析、心率、呼吸频率、血压、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临床指标。结果 B组患者肺功能、血气分析、心率、呼吸频率、血压、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显著优于A组患者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时相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护士主导程序性镇静对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效果及机械通气结局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Ovid)、the Joanna Briggs Institute EBP Database(Ovid)、Cochrane Center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Ovid)、MEDLINE(Ovid)、Web of Knowledge、CINAHL、CBM、CNKI、Wan 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查找关于护士主导程序性镇静对于患者镇静和临床结局影响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4年1月。由2位研究者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研究,包括2 118例接受镇静治疗的机械通气患者,其中干预组1 037例,对照组1 08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护士主导的程序性镇静可以降低咪达唑仑总使用剂量[MD=–163.82,95%CI(–309.81,–17.84),P=0.03]、每日平均使用剂量[MD=–37.22,95%CI(–61.14,–13.29),P<0.01]和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RR=0.53,95%CI(0.34,0.81),P<0.01],但在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和自行拔管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医生设定镇静目标,护士根据程序性镇静流程管理镇静剂滴速管理ICU机械通气患者与传统镇静剂相比,在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和自行拔管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但能降低咪达唑仑使用剂量和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机械通气危重患者治疗过程中心率管理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将2006-11~2007-10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心率管理组,除常规治疗外,同时注重使心率控制在60~100次/min;另一组为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所有患者随访至转出ICU或病死.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两组间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存活率的差异.结果 ①心率管理组患者脱机迅速,机械通气时间缩短;②心率管理组患者住ICU时间缩短;③用药控制心率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对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进行心率管理有益无害.  相似文献   

11.
龙文英 《全科护理》2012,10(14):1304-1305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的影响。[方法]将40例入住重症监护室(ICU)需行机械通气的ARDS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式硅胶吸痰管,实验组采用密闭式吸痰装置吸痰,观察两组吸痰前后SpO2、HR及MAP的变化。[结果]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在吸痰2 min后的SpO2显著下降(P<0.05),HR及MAP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病人吸痰前后SpO2、HR及MAP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病人吸痰前后SpO2显著下降(P<0.05),HR及MAP显著升高(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在ARDS病人机械通气过程中的应用可明显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及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控制性肺膨胀(sustained inflation,SI)在肺外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9月入住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24例肺外源型ARD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例,SI组14例。两组均进行保护性肺通气,SI组采用SI(45 cmH2O,20 s)。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指末氧饱和度(SpO2)、氧合指数(PaO2/FiO2)、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结果:SI组患者SI后2 h,SpO2、PaO2/FiO2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R、MAP、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I组无明显并发症出现。结论:SI能有效改善肺外型ARDS患者的氧合能力,对血液动力学影响较小,是安全有效的肺复张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及丙泊酚应用于重症肺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前瞻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收治的重症肺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镇静组(50例)及丙泊酚镇静组(50例)。对两组患者均给予抗感染、有创机械通气、集束化治疗,并予瑞芬太尼镇痛。在镇痛基础上,对两组患者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镇静治疗。维持患者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评分在-2~0分之间。对于右美托咪定组和丙泊酚组两组患者年龄、APACHEⅡ评分、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住ICU时间,以及应用镇静药物前和应用镇静药物15 min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等资料,其中应用镇静药物前后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两组患者的性别分布,谵妄、VAP发生情况以及30 d内死亡情况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右美托咪定组和丙泊酚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CPIS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应用镇静药物前的MAP、HR、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用药前比较,应用镇静药物15 min后两组患者的MAP、HR、RR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右美托咪定组比较,应用镇静药物15 min后丙泊酚组患者MAP、RR下降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右美托咪定组患者与丙泊酚组比较,应用镇静药物15 min后HR下降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丙泊酚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的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及住ICU时间均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丙泊酚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患者谵妄发生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P发生率及30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将右美托咪定应用于重症肺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可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谵妄的发生率低于丙泊酚治疗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双管喉罩用于全麻肥胖患者气道管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体重指数(BMI)≥30kg/m。的择期全麻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双管喉罩组(A组)和普通气管导管插管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气管插管或置入喉罩所需时间、置入次数,插胃管一次成功概率,围术期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波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置入喉罩时间短于B组插管时间(P〈0.01),插胃管一次成功概率高于B组(P〈O.05);A组置入和拔出喉罩过程中MAP和HR波动明显小于B组(P〈0.01),B组插管和拔管时MAP和HR均显著高于基础值(P〈O.01);B组呛咳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1)。【结论】使用双管喉罩维持通气,简单方便,利于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平稳,减少并发症,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择期全麻肥胖患者的术中气道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有创机械通气(IMV)-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序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效果。方法125例SAP所致AR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65例)采用IMV—BiPAP序贯治疗,对照组(n=60例)仅采用IMV治疗。比较两组出现“ARDS控制窗”时的情况,序贯治疗组拔管前和无创通气12h后生命体征变化,两组撤机后的临床指标。结果两组出现“ARDS控制窗”时,在出现时间、平均气道压(MAP)、呼吸频率(RR)、心率(HR)、酸碱度(pH)、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02)及吸入氧浓度(FiO2)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序贯治疗组患者在拔管前和无创通气12h后的生命体征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住院费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IMV—BiPAP序贯治疗SAP所致ARDS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魏来  陈文雁  孔高茵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1):2063-2065
【目的】探索将右美托咪定(Dex)联合视可尼喉镜(SOS)及减轻病人痛苦完成清醒插管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择期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60例,排除可能面罩通气困难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局麻组(A组,n=30)和Dex加局麻组(B组,n=30)。记录入室后诱导前(T0)、插管后1min(T1)、插管后3min(T2)三个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及插管时间(Ti),计算各点的心率收缩压乘积(rate—pressure product,RPP),并记录插管过程中恶心、呛咳、躁动插管反应的发生情况。A组表麻后行SOS清醒插管,B组先泵入Dex后行表麻,再行SOS清醒插管。确定导管在气管内后静脉给予镇静药、镇痛药和肌松药,常规方法完成麻醉。【结果】与To比较,A组T1、T2时MAP、HR、RPP明显升高(P〈0.05),B组T1、T2时MAP、HR、RPP有升高趋势,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A组、B组MAP、HR、RPP在T0不具有统计学差异,而T1、T2时A组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插管时间(TiA)明显长于B组(TiB)(P〈0.05);B组恶心、呛咳、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在表面麻醉的基础上,右美托咪定能够为视可尼喉镜清醒插管提供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尼卡地平复合艾司洛尔持续静脉泵注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患者行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LEAOD行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尼卡地平复合艾司洛尔持续静脉泵注组(A组)及对照组(B组).每组各38例.观察并记录麻醉前10 min(T0)、麻醉后10 min(T1)、麻醉后1 h(T2)、及手术结束时(T5)之MAP、HR、SpO2的变化.计算HR与SBP的乘积(RPP)、手术时间、术毕麻醉苏醒时间和术中芬太尼的用药量.结果 B组于T1至T3时HR和RPP值及T2至T3时MAP值显著高于T0时(P<0.05或0.01);A组于T1至T3时MAP、HR及RPP值显著低于T0时及B组(P(0.05或0.01).术毕麻醉苏醒时间A组短于B组(P<0.05),芬太尼用药量A组低于B组(P<0.05).结论 尼卡地平复合艾司洛尔持续静脉泵注可安全有效地降低心肌氧耗,维持LEAOD患者行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循环功能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与有创机械通气的效果。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分为有创(35例)和无创机械通气组(37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有创组机械通气2h后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心率、呼吸频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分别为(7.35±0.05)、(7.23±0.02),(92.4±14.5)、(51.3±9.4)mmHg,(56.0±7.7)、(82.6±8.1)mmHg,(10.5±1.1)、(8.5±1.2)分、(110±12)、(131±19)次/min,(26±4)、(35±8)次/min,P〈0.05或P〈0.01];而无创机械通气组仅PaO2、心率、呼吸频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分别为(78.6±8.8)、(53.1±8.9)mmHg,(110±24)、(128±23)次/min,(26±5)、(36±9)次/min,P均〈0.05],6h后pH、PaCO2、GCS才明显改善[分别为7.35±0.03、7.25±0.01,(59.0±6.3)、(79.8±7.0)mmHg,(10.6±2.0)、(8.5±2.5)分,P〈0.05或P〈0.01]。有创与无创机械通气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分别为(15±4)、(14±4)d,t=1.102]、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68±25)、(170±23)d,t=1.214]、ICU病死率[分别为(22.8%(8/28)、21.6%(8/37),x2=0.016]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有创机械通气组可以更快地改善病情,无创机械通气组部分患者需要气管插管,但两组在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病死率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插管深度对ICU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内吸痰效果的影响。方法便利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ICU机械通气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深吸痰)和对照组(浅吸痰),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后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以及吸痰效果和吸痰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吸痰前后,研究组患者潮气量、呼吸道峰压及血氧饱和度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的日吸痰次数、痰鸣音改善情况以及吸痰间隔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人工气道内吸痰时,增加插管深度有助于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延长吸痰间隔时间、改善机体的缺氧状况,同时还不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应用于术后神志清楚机械通气重症患者的镇静和镇痛时对患者器官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5例择期行腹部手术的重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15例。3组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均为2 mg/(kg·h),而A、B、C组瑞芬太尼用量分别为0.05、0.1、0.15μg/(kg·min)。监测各组患者用药前后呼吸、循环参数以及血糖和皮质醇浓度变化,并评价镇静、镇痛效果。结果:给药后,3组患者均达到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P0.05),且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率(R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结论:对术后神志清楚的机械通气重症患者应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进行镇静镇痛,可降低机体一系列的应激反应,保护患者心肺等器官功能。在丙泊酚剂量不变的情况下,瑞芬太尼以0.1μg/(kg·min)持续静脉输注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