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血清中是否存在IgA1的异常糖基化.方法 对20例健康患儿(对照组)和20例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过敏性紫癜肾炎组),分别进行蚕豆凝集素(VVL)亲和ELIsA检测,观察VVL与血清IgA1的结合力,间接反映血清IgA1糖基化程度,结合力增高说明IgA1存在异常糖基化.结果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组异常糖基化的IgA1为(0.35±0.06)U,对照组异常糖基化的IgA1为(0.12±0.07)U,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组异常糖基化的IgA1明显高于正常组(t=3.658,P<0.05).结论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存在异常IgA1糖基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β2微球蛋白(β2-MG)的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60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根据尿蛋白水平分为A组(孤立性血尿)56例、B组(轻度蛋白尿)43例、C组(中度蛋白尿)32例、D组(肾病水平蛋白尿)29例。对比四组患儿尿NAG、β2-MG水平,分析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尿NAG、β2-MG水平与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的关系。结果(1)4组研究对象尿NAG、β2-M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尿NAG、β2-MG水平显著高于A组、B组、C组(P0.05),C组尿NAG、β2-MG水平显著高于A组、B组(P0.05),B组尿NAG、β2-MG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2)4组研究对象血清BUN、C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血清BUN、Cr水平显著高于A、B、C三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尿NAG、β2-MG水平与血清BUN、Cr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系(P0.01)。结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尿NAG、β2-MG水平与肾功能损害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骨髓细胞形态学、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等实验室检查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探讨M蛋白免疫球蛋白类型改变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l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及免疫球蛋白等临床资料。结果患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免疫球蛋白类型改变。结论综合各实验室指标,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多发性骨髓瘤的漏诊、误诊,分析Ig类型的改变对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小儿常见肾脏疾病尿电导率的变化,探讨该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本院小儿肾脏内科收治的首次诊断为肾脏疾病患儿986例及同期健康体检儿童350例的尿液,利用 Sysmex 公司的全自动尿液分析仪 UF-1000i 分别测定其尿电导率的变化。根据临床诊断将肾脏疾病患儿分为肾病综合征组、肾小球肾炎组、肾功能不全组、紫癜性肾炎组和狼疮性肾炎组。其中216例进行肾穿刺活检。根据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将患儿分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组、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组、膜性肾病组、IgA 肾病组、IgM 肾病组、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组和狼疮性肾炎组。结果1.肾病综合征组、肾小球肾炎组、肾功能不全组、紫癜性肾炎组、狼疮性肾炎组患儿的尿电导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组、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组、膜性肾病组、IgA 肾病组、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组和狼疮性肾炎组患儿尿电导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IgM 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尿电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尿电导率可以作为小儿肾脏功能和尿液浓缩功能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紫癜性肾炎患儿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 1(VCAM 1)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HSPN)病情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2 7例过敏性紫癜、35例紫癜性肾炎患儿 (其中急性期 16例 ,恢复期 10例 )、2 0例健康对照儿童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因子 (sVCAM 1)水平。结果 :紫癜性肾炎组较单纯过敏性紫癜组、正常对照组血清sVCAM 1均明显升高 ,且急性期高于恢复期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恢复期较正常对照组血清sVCAM 1水平无很大变化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sVCAM 1参与了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的发病过程 ,可反映其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70例肾小球疾病肾穿刺活检结果,了解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我院进行肾穿刺活检的70例肾小球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取标本均进行光镜检查、免疫荧光检查和电镜检查,结合其临床资料、实验室和病理检查结果,分析肾小球疾病临床及病理类型。结果 70例肾小球疾病患者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53例(75.71%),继发性肾小球疾病17例(24.29%),无遗传性肾小球疾病。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分型中IgA肾病占比最高(41.51%),其次为膜性肾病(30.19%)。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分型不同,其病理分型也存在差异。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结缔组织疾病肾损害和血管性疾病肾损害占比最高(均为35.29%),其中狼疮性肾病发生率最高(35.29%),其次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23.53%)。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性别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存在差异(P0.05),年龄分布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肾穿刺活检结果显示肾小球疾病以原发性为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男性较为多见,其病理分型包括IgA肾病、膜性肾病等,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女性较为多见,其病理类型以狼疮性肾病、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为主。  相似文献   

7.
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在骨髓瘤肾脏病患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血清蛋白电泳和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在骨髓瘤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方法 对 4 1份骨髓瘤肾病和 36份其他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血清标本 ,采用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血清蛋白电泳和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同时进行检测 ,求其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检出率 ,并将结果用SPSS10 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以此来评价方法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结果 免疫球蛋白定量不能检出单克隆成分 ;血清蛋白电泳对IgG和IgM型骨髓瘤检出率达 10 0 % ,其他型有较大缺陷 ,准确性及假阳性率无法判定。除不分泌型骨髓瘤外 ,免疫固定电泳对表现为肾功能损害的各型骨髓瘤检出率达 10 0 % ,准确性 10 0 % ,对照组无一假阳性。对照组与骨髓瘤肾病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3种方法进行两两比较 ,相互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血清免疫固定电泳较血清蛋白电泳和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 ,在诊断和鉴别诊断骨髓瘤肾损害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应作为肾脏疾病的常规检查项目在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8.
免疫固定电泳检查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免疫固定电泳检查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中的应用,并对M蛋白的特性进行分型鉴定。方法对39例血清蛋白电泳异常的患者血清进行免疫固定电泳、血清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分析。结果3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IgG型20例(51.3%),其中κ轻链型9例,λ轻链型11例;IgA型11例(28.2%),其中κ轻链型5例,λ轻链型6例;IgM型2例(5.1%),均为λ轻链型,单纯轻链型6例(15.4%),λ轻链型3例,κ轻链型3例。血清总蛋白升高者20例,球蛋白升高者24例。免疫球蛋白和轻链检测表明同型免疫球蛋白和轻链其含量多明显升高并常伴有其他组份的异常。结论应用免疫固定电泳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M蛋白进行分型鉴定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分型和临床分期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肾病综合征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明显水肿和高脂血症。能引起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很多,但总的可以概括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由肾脏原发疾病所引起的,包括原发性肾小球肾病和慢性肾炎肾病型。继发性肾病综合征是由全身性疾病继发肾脏病变所引起的。最常见的有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糖尿病肾病、多发性骨髓瘤性肾病、肾淀粉样变性、肾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清及尿液中骨膜蛋白的检测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106例紫癜性肾炎患儿,作为紫癜性肾炎组,另选取同期本院收治的10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作为过敏性紫癜组,以及同期于本院健康体检的106例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的血清及尿液中骨膜蛋白水平,并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清及尿液中骨膜蛋白水平。结果紫癜性肾炎组的血清及尿液中骨膜蛋白水平显著高于过敏性紫癜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过敏性紫癜组的血清中骨膜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紫癜性肾炎组中,重度患儿的血清及尿液中骨膜蛋白水平显著高于轻度及中度患儿(P<0.05);中度患儿的血清中骨膜蛋白水平显著高于轻度患儿(P<0.05)。结论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清及尿液中骨膜蛋白水平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1.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克隆增殖性的恶性疾病,其特点是骨髓中浆细胞克隆性增殖,抑制正常多克隆B淋巴细胞生长,并分泌大量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导致异常球蛋白增加,正常球蛋白合成减少[1]。临床表现常常为高球蛋白血症以及由于大量免疫球蛋白(M蛋白)分泌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目前,临床主要通过血清蛋白电泳或免疫固定电泳来评估分析M蛋白[2],从而帮助确诊MM。血清蛋白电泳具有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分辨率高、简洁、快速等优点,能清晰将血液中异常蛋白以图谱的形式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蛋白电泳、总蛋白、免疫球蛋白及轻链、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测定对多发性骨髓瘤(MM)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血清总蛋白、免疫球蛋白及轻链、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和尿轻链κ、λ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9例MM患者38例患者血清总蛋白含量升高;55例免疫球蛋白及轻链定量显著升高;血清蛋白电泳56例检出M带,而免疫固定电泳中89例均为阳性结果。结论免疫固定电泳检是MM诊断的敏感方法 ,应作为MM的常规检测方法 。  相似文献   

13.
孙建良 《临床医学》2010,30(11):89-90
目的运用免疫固定电泳检测血清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对M蛋白进行分型鉴定。方法通过血清蛋白电泳,在球蛋白区出现深染的52例M蛋白区带,进行免疫固定电泳分析。结果 52例M蛋白血症血清,经免疫固定电泳,结合血清蛋白、免疫球蛋白定量检测,并依据诊断标准,确诊恶性M蛋白血症14例,占26.9%,良性M蛋白血症38例,占73.1%。结论免疫固定电泳对M蛋白的检测分型,是一种准确、灵敏的方法,对提高多发性骨髓瘤(MM)、巨球蛋白血症等的诊断率、观察治疗效果和预后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M蛋白的特性并进行分型鉴定。方法对28例血清蛋白电泳异常的患者血清进行免疫固定电泳、血清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分析。结果分型结果显示,IgG型18例(64.3%);其中κ轻链型7例;λ轻链型11例,IgA型5例(17.9%);其中κ轻链型4例;λ轻链型1例,单纯轻链型2例(7.1%),均为λ轻链型;不分泌型3例(10.7%)。血清总蛋白升高者20例;球蛋白升高者24例,免疫球蛋白和轻链检测表明同型免疫球蛋白和轻链其含量多明显升高并常伴有其它组份的异常。结论应用免疫固定电泳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M蛋白进行分型鉴定具有特异性和高灵敏性,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分型和临床分期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不同肾损害期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PETIA)测定3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Cys-C,同时测定血清尿素(UREA)、肌酐(SCr),与对照组2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结果多发性骨髓瘤组血清Cys-C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肾功能正常组、肾功能储备能力下降组、肾功能不全组之间血清Cys-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Cys-C浓度在肾功能正常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UREA、SCr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s-C作为肾功能早期损害诊断指标,在多发性骨髓瘤肾病中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免疫固定电泳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MM)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进行免疫球蛋白定量和免疫固定电泳检测.结果 53例病人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检出单克隆蛋白带(M带)的比例分别为IgG占55%;IgA型占19%;IgM型占13%;轻链型占13%,免疫球蛋白定量显示:相应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部分显著增高,其它免疫球蛋白显著降低.结论 血清蛋白免疫固定电泳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进行MM鉴定,对MM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过敏性紫癜及紫癜性肾炎患儿外周血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改变,探讨过敏性紫癜及紫癜性肾炎患儿免疫功能的差异及其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4月收治入院明确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的患儿280例及紫癜性肾炎患儿68例,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群及NK细胞群细胞数量,分析其比例,采用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A、IgG、IgM、IgE及补体C3、C4水平)及晨尿(尿微量清蛋白及尿肌酐)水平。结果与过敏性紫癜组相比,紫癜性肾炎组患儿尿肌酐显著降低,尿微量清蛋白与尿肌酐比值(ACR)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亚群数量下降明显,尤其是CD3~+、CD4~+及CD19~+淋巴细胞的数量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8~+、CD16~+CD56~+NK细胞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CD3~+、CD8~+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升高,CD19~+细胞比例显著下降,Th/Ts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球蛋白IgA、IgG及补体C4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敏性紫癜及紫癜性肾炎患儿肾脏功能都有损伤,但紫癜性肾炎患儿肾脏损伤更加严重,表现为以CD8~+为代表的细胞毒性损伤及补体消耗、免疫复合物在肾脏的沉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IgD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上较为少见,通过实验室检查,以求发现其特点,避免漏诊。方法分别收集20例本实验室检测到的IgD型I、gG型I、gA型I、gM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IgD型与其它较为常见类型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异同。结果 IgD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定量结果显示,IgGI、gA和IgM含量均减低者有18例占90%,其余两例3种免疫球蛋白含量处于正常下限。轻链定量发现,20例IgD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有19例为IgD型λ轻链型,占95%,而IgD型κ轻链型仅1例,且20例中有19例是轻链比值异常的。IgD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血清蛋白电泳阳性率与其余类型无显著差异(P〉0.05);免疫固定电泳显示IgD泳道有特异性的抗原抗体沉淀带。结论如实验室检查发现患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含量均减低、轻链比值异常、血清蛋白电泳出现阳性条带,要高度怀疑其为IgD型多发性骨髓瘤,免疫固定电泳时务必加IgD泳道,以避免IgD型多发性骨髓瘤的漏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一些常用检测项目的结果。[方法]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借助免疫电泳及蛋白电泳对骨髓瘤进行诊断,并对骨髓瘤并发症所对应的一些指标进行检测如血钙,血尿酸,血β2-MG,血BUN,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含量。[结果]3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免疫电泳,血清蛋白电泳图谱有29例表现出异常图谱,3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表现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其它指标血尿酸,血β2-MG,血BUN,血红蛋白浓度与正常对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血小板含量,血钙与正常对照相比无差异。[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诊断依赖于实验室检测结果,对一些检测项目的检测有助于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20.
小儿继发性肾小球疾病121例流行病学特点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小儿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病理类型分布。方法:对1996年7月至2004年9月经肾活检确诊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121例患儿进行分析。结果:537例肾活检,继发性肾小球疾病121例,占22.5%。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类型:紫癜性肾炎54例(44.6%),男女比例为1.25∶1;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35例(28.9%),男女比例为4.83∶1;狼疮性肾炎32例(26.5%),男女比例为0.23∶1。在年龄分布上,7~14岁为高发年龄段,其次3~7岁和>14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膜性肾病46例(38.0%),局灶增殖性肾炎24例(19.8%),系膜增生性肾炎27例(22.3%),轻微病变9例(7.4%),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8例(6.6%),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5例(4.1%),正常肾小球1例(0.8%),硬化性肾炎1例(0.8%)。结论:小儿肾小球疾病中,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占22.5%,临床类型主要为紫癜性肾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狼疮性肾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男性多发,狼疮性肾炎女性多发;在年龄分布上,7~14岁为高发年龄段。病理类型依次为膜性肾病、局灶增殖性肾炎、系膜增生性肾炎等。小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