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血糖波动指标对危重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采集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PICU滞留时间≥72 h患儿的血糖水平和儿童死亡风险评分Ⅲ(PRISM Ⅲ)中的临床指标,以入PICU后28 d转归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单因素分析血糖水平和PRISM Ⅲ评分临床指标与入PICU后28 d转归情况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确定入科时首次血糖、72 h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血糖变异系数、高血糖发生率、低血糖发生率、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和血糖不稳定指数中对入PICU后28 d 转归情况预测价值最大的指标,连同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生存组与死亡组24 h有创机械通气、PRISM Ⅲ评分、72 h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血糖变异系数、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72 h血糖不稳定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72 h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72 h血糖不稳定指数与PRISM Ⅲ评分均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281、0.202、0.204和0.335。ROC曲线分析显示,PRISM Ⅲ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33(95%CI:0.665~0.801,P<0.001),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血糖变异系数、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血糖不稳定指数AUC分别为0.624(95%CI:0.539~0.708,P=0.003)、0.654(95%CI:0.577~0.730,P<0.001)、0.630(95%CI:0.552~0.708,P= 0.002)、0.605(95%CI:0.525~0.686,P=0.012)、0.687(95%CI:0.611~0.76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RISM Ⅲ评分和血糖不稳定指数均是危重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四分位数分层比较,随着血糖不稳定指数的升高,血糖不稳定指数≥3.13 mmol2·h-1·d-1的患儿病死率和PRISM Ⅲ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患儿血糖波动与病死率密切相关,72 h血糖不稳定指数比他血糖波动指标对预后更有预测价值,将其控制在3.13 mmol2·h-1·d-1以下可能是一个相对合理范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并发脓毒症相关性脑病( sepsis 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SAE)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5年4月深圳市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152例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是否合并SAE分为SAE组( n=46)和非SAE组( n=106)。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儿童SAE发生及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152例脓毒症患儿中,合并SAE 46例,发病率30.3%,合并SAE患儿的病死率(8/46,17.4%)显著高于无SAE患儿的病死率(2/106,1.9%)(χ2=13.234,P<0.001)。其中凝血功能障碍、肝功能不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80分是SA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凝血功能障碍是SAE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AE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高,对凝血功能障碍、肝功能不全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80分的患儿需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68例HLH患儿资料。根据入PICU 24 h内最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分值, 分为非危重组、危重组及极危重组, 按照临床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各组患儿临床指标差异, 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68例HLH患儿收住PICU, 中位年龄26个月, 男29例, 女39例, 总病死率45.59%(31/68例)。EB病毒感染为主要病因。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病死率分别为21.05%(8/38例)、57.14%(8/14例)、93.75%(15/16例), 3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 PCIS、儿童器官功能障碍评分2(PELOD-2)、发热持续时间、6 h内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消化道出血、肺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肝胆系统功能障碍(HBD)、急性肾损伤(AKI)、酸中毒[pH、碱剩余(BE)]、血红蛋白(Hb)水平、凝血活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清肌酐(Scr)、白细胞介素6(IL-6)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下列因素与死亡相关:PCIS评分(OR=0.800, 95%CI:0.707~0.905, P<0.001), Hb水平(OR=0.929, 95%CI:0.871~0.991, P=0.027), APTT(OR=0.954, 95%CI:0.910~0.990, P=0.047), AKI(OR=29.064, 95%CI:3.072~274.957, P=0.003)。结论 HLH是一种高致死风险疾病, 低PCIS评分、贫血、APTT延长及并发AKI为PICU中HLH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PICU婴儿脓毒症、严重脓毒症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PICU收治的141例脓毒症患儿运用回顾性病例对照(存活组与死亡组)的研究策略,以患儿入院日为研究起点,死亡或出院为终点,进行临床特点分析.并选择性别、年龄、是否有基础疾病、脓毒症严重程度、脏器受累数、入PICU当天的危重病评分、血生化指标(乳酸、白蛋白、血糖)、血气指标(碱剩余、碳酸氢根、pH值)、是否休克、培养阳性等14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141例患儿的年龄1~12个月,其中脓毒症72例,严重脓毒症69例,死亡29例,病死率为20.6%.29例死亡患儿中,13例有基础疾病.脓毒症和严重脓毒症患儿的感染部位均以肺部为主,分别占47.2%(34/72)、47.8%(33/69);血培养均有34例阳性,分别占47.2% (34/72)、49.3% (34/69).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基础疾病、年龄、脓毒症严重程度、休克、脏器受累数、危重病例评分、血乳酸、血气pH值、碱剩余、碳酸氢根与脓毒症死亡有关.经逐步引入剔除法,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仍然与死亡相关的因素包括脓毒症严重程度(OR=22.5,95%CI=5.089,99.475)和脏器受累数(OR=3.305,95%CI=2.152,5.075).结论 婴儿脓毒症严重程度越重和器官受累数越多,死亡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按照我国2015版《儿童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筛选出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病房的脓毒症休克患儿104例。研究其发病现状、临床特点,同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与脓毒性休克预后转归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5年间共有104 例患儿诊断脓毒性休克,占PICU同期住院患儿的2%(104/5201)。其中男60例,女44例,中位年龄为8月龄,婴幼儿占77.9% ( 81/104)。总病死率55.8% ( 58 /104);消化道是最常见原发感染部位( 48.1% ),其次是呼吸系统( 23.1% )。明确病原菌感染者47例(45.2%, 47/104);细菌感染患儿中以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为主,排名前三的细菌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链球菌。47例明确病原菌感染的标本中有42例进行药敏试验,耐药率为92.9% (39/42)。单因素分析提示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使用、呼吸心跳骤停、凝血功能、血糖、乳酸、白蛋白、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儿童死亡风险评分(PRISM评分)、儿童危重病例评分(PCIS评分)及氧合指数(P/F)≤300与脓毒症休克患儿死亡相关;多因素逐步 Logistic 回归显示:机械通气、呼吸心跳骤停和氧合指数≤300是脓毒性休克的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30 g/L是保护因素。结论 PICU脓毒性休克患儿病死率极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使用机械通气及血管活性药改善肺功能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加强机械通气管理及纠正低白蛋白血症,处理好这些预后影响因素可能是减低病死率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6.
背景:在中国PICU,患儿主动出院是医生常面对的无奈和棘手的问题。 目的:探讨PICU主动出院患儿死亡与存活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影响主动出院后死亡的因素。 设计: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方法:以2016年8月1日至2017年7月31日华东地区8家儿童专科医院PICU主动出院的连续病例为队列人群,以主动出院后28 d内电话随访的存活和死亡为队列结局终点,采集主动出院患儿人群特征、原因、病种、用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和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RISMⅢ)评价的所有参数。采用Logistic风险模型分析主动出院死亡的影响因素。 主要结局指标:主动出院后28 d内病死率。 结果:8家医院PICU共4 952例进入本文分析,住院病死率56%(279/4 059)。主动出院893例(18.1%)中,男518例(58.0%),女375例。年龄中位数1.4岁;主动出院后28 d内失访3例,死亡550例(61.6%),存活340例。主动出院病例农村占比高于城市(62.2% vs 37.8%),主动出院后28 d内死亡病例农村占比高于存活病例(65.0% vs 5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主动出院病例死亡病因感染占49.2%,病因不明、肿瘤、先天畸形和遗传代谢分别约占10%。主动出院病例死亡[8(3,15)]与存活[3(0,7)]PRISMⅢ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主动出院死亡与在院死亡病例的临床特征行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入Logistic回归分析,主动出院的农村病例较城市病例死亡风险增加55%(OR=1.554,95%CI:1.112~2.173,P=0.01)、无医疗保险病例较有医疗保险病例死亡风险增加169%(OR=2.686,95%CI:1.910~3.778,P=0.000);院前有心肺复苏史的患儿出院死亡风险降低53%(OR=0.467,95%CI:0.271~0.802,P=0.006),PRISMⅢ每降低1分,出院死亡风险降低4%(OR=0.962,95%CI:0.946~0.978,P=0.000)。 结论:中国华东8家医院PICU狭义病死率56%,广义的病死率16.8%(829/4 959);居住地为农村、无医疗保险增加了主动出院死亡风险。院前有心肺复苏史能降低主动出院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预测价值。 方法 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12月1日湖南省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手足口病且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患儿为手足口病组,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一般病例亚组、重症亚组和危重症亚组;依据预后分为生存亚组和死亡亚组。以同期住院的、性别分布与病例组相匹配的、心功能正常患儿为对照组。两组均以ICON无创心输出量测量仪行床旁监测,采集常规参数、泵功能、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和胸液水平的15项指标,比较对照组和手足口病组及其亚组间的差异,对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性意义的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各指标进行ROC曲线,并计算最佳界值及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结果 研究期间纳入手足口病组患儿95例,男62例,年龄 6月龄至8岁;一般病例亚组31例、重症亚组42例和危重症亚组22例。存活亚组81例,死亡亚组14例。对照组纳入48例,男30例,年龄4月至7岁。两组性别、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①对照组与一般病例亚组、重症亚组和危重症亚组比较,心排量(CO)、心脏指数(CI)、心搏出量(SV)、心搏指数(SI)、系统血管阻力(SVR) 、系统血管阻力指数(SVRI)、每博变异率(SVV)、射血前期时间( PEP) 、左心室射血时间( LVET)、射血分数(EF)、收缩时间比(STR)和胸腔液体水平(TF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手足口病死亡亚组STR、SVR、SVRI、PEP和TFC较存活亚组明显增高, CO、CI、SV、SI、SVV、LVET和EF较存活亚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I、SVV与死亡呈负相关,OR分别为0.568(95%CI 0.030~0.939)和0.637(95%CI 0.033~0.731),SVR、PEP、STR和TFC与死亡呈正相关,OR分别为2.003(95%CI 1.929~4.008)、2.040(95%CI 1.935~4.157)、1.011(95%CI 1.040~1.881)和1.979(95%CI 1.087~3.011)。④CI指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92,CI取2.0 L·min-1·m-2时预测死亡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4.2%(95%CI 56.5~73.1)和80.2%(95%CI 70.7~88.5)。 结论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救治具有指导意义,SVR、PEP、STR和TFC指标与重症手足口病死亡呈正相关,CI指标预测死亡的价值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WS)识别危重患儿病情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12月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通病区转入PICU或急诊收入PICU的患儿120例为PICU组,该院该期间入住普通病房的12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对PICU组的120例患儿根据病种的不同分为呼吸/循环系统疾病亚组(55例)和神经/其他系统疾病亚组(65例)。记录患儿入院时的PEWS评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EWS评分对病情评估的价值。结果 PICU组PEW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呼吸/循环系统疾病亚组的PEWS评分显著高于神经/其他系统疾病亚组(P < 0.05)。以患儿是否收住PICU为预测指标时,PEWS评分的最佳截断值为3.5分,灵敏度为85%,特异度为95%,ROC曲线下面积为0.951(95% CI:0.923~0.980)。其中神经/其他系统疾病亚组的患儿ROC曲线下面积为0.768,呼吸/循环系统疾病亚组的患儿ROC曲线下面积为0.968。PEWS评分 > 6分、4~6分及 ≤ 3分患儿的病死率分别为40%、21%、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论 PEWS对识别危重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且不同病种对PEWS评分的敏感性有差异;PEWS评分对患儿的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小儿脓毒症是PICU的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本研究旨在了解小儿脓毒症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探寻儿童严重脓毒症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2008年1月至12月收入我院PICU的脓毒症病例,对严重脓毒症患儿作单因素分析,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探寻儿童严重脓毒症的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脓毒症患儿103例,病死率16.5%.严重脓毒症45例,其死亡危险因素是PRISM Ⅲ评分(OR 1.502;95%CI 1.131~1.995)和病程中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最高值(OR 0.991;95%CI0.982~1.000).小儿严重脓毒症伴随1、2、3、4个及4个以上脏器功能障碍的病死率分别为10.0%、11.1%、44.4%、68.8%,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01).最常受累的是心血管系统(75.6%)和呼吸系统(66.7%),严重脓毒症伴发MODS死亡危险因素是呼吸系统(OR 23.179;95%CI2.095~256.522)和肾脏(OR 9.637;95%CI 1.698~54.703)功能受累.结论 小儿严重脓毒症的死亡危险因素是PRISM Ⅲ评分和病程中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最高值.小儿脓毒症合并MODS提示预后不良,其病死率与发生功能障碍的脏器数目呈正相关,呼吸系统和肾脏功能受累是儿童脓毒症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容量超负荷(FO)与危重患儿急性肾损伤(AKI)、病死率的相关性,及FO对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入住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的危重症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评估其病程中FO水平,并于入院24小时内进行PRISMⅢ评分。以二元logistic回归评估在校正混杂因素后FO与AKI及病死率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FO对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362例患儿,平均FO≥5%26例(7.18%),发生AKI 24例(6.63%),死亡18例(5.0%)。危重患儿入住PICU 7天内,平均FO(OR=1.26,95%CI:1.10~1.43,P=0.001)和最大FO(OR=1.12,95%CI:1.02~1.23,P=0.018)均与AKI显著相关;然而在校正年龄和PRISMⅢ后,二者与AKI无相关(P0.05)。在校正AKI和疾病严重程度等潜在的混杂因素后,平均FO与病死率仍显著相关(AOR=1.34,95%CI:1.12~1.60,P=0.002)。平均FO预测死亡风险的AUC为0.801(P0.001)。结论容量超负荷与危重患儿的AKI和预后相关,并对危重患儿的死亡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危重病例评分(PCIS)和第三代儿童死亡危险评分(PRISMⅢ)对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患儿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评估能力。方法:纳入2016年7月21日至2017年7月30日收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PICU的连续病例。以入PICU后第1个12 h病例资料中最异常记录值行PCIS和PRISMⅢ评分。以出PICU结局分为病死组、转出组和自动出院组;以PICU后28 d随访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自动出院组患儿于出PICU 后28 d行电话随访,病死组+自动出院组死亡亚组为死亡组;转出组+自动出院组存活亚组为存活组。从病史中截取患儿年龄、入院前状态、入PICU时疾病、患儿来源、主要病因、在PICU是否接受过有创机械通气治疗、PICU住院时间等资料。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两种评分系统各指标对结局的预测作用。结果:685例患儿进入本文分析。①根据出PICU结局,分为病死组100例,转出组442例,自动出院组143例;转出组与病死组或与自动出院组,在年龄、入院前状态、住PICU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死组与转出组或与自动出院组比较的入院前心肺复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死组与转出组比较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转出组与自动出院组比较时病因为创伤、肿瘤和其他原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根据出PICU后28 d随访结局分为死亡组(n=218)和存活组(n=567),其中,自动出院死亡亚组118例,自动出院存活亚组2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PCIS评分中的呼吸、收缩压、pH、PaO2和肌酐/尿素氮在死亡和存活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ISMⅢ评分中的收缩压、pH、酸中毒、PaO2、PaCO2、CO2总含量、血尿素氮、PT/APTT、PLT计数和神志状态在死亡和存活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IS和PRISMⅢ均适用于我国PICU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儿的预后,其中收缩压、pH对预测死亡和存活结局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对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因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的资料,以发病3d内是否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为标准将患儿分为激素治疗组和非激素治疗组,以存活和死亡为终点统计两组患儿预后。对于存活患儿根据其出院时情况将预后进一步分为好转及合并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两种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分析早期糖皮质激素治疗对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预后的影响。结果共216例患儿符合标准纳入研究,其中激素治疗组68例,非激素治疗组148例。两组患儿入院时年龄、性别、危重病例评分及合并症等情况无差异。激素治疗组患儿死亡15例(22.0%),虽略低于非激素治疗组41例(27.7%),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73,P>0.05)。在160例存活患儿中,激素治疗组患儿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生率较非激素治疗组增高[28.3%(15/53例)vs.2.8%(3/10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080,P<0.005)。结论早期糖皮质激素治疗不能降低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患儿的病死率,但可能增加存活患儿发生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风险,因此在重症肺炎的早期治疗中应慎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伴免疫抑制相关基础疾病的儿童重症监护室脓毒症患儿入PICU 28 d内死亡及其危险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因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收入PICU的患儿临床资料,分为免疫抑制组和免疫健全组,考察免疫抑制患儿入PICU 28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2015年12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我院PICU出院诊断脓毒症连续病例385例,排除入科后24 h内死亡和PICU获得性脓毒症病例,251例PICU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儿进入本文分析,免疫抑制组110例 (43.8%),免疫健全组141例。与免疫健全组比较,免疫抑制组以住院转入患儿(70%)为主,PICU维持治疗需求(血管活性药物、有创/无创机械通气)高、24 h PRISM评分高,不明确感染部位比例高,免疫抑制组接受ECMO治疗者全部死亡,持续肾脏代替治疗(CRRT)存活率为17.4%,入PICU第28 d病死率69.1%。免疫健全组和免疫抑制组28 d内存活和死亡患儿比较,除脓毒性休克、有创机械通气、CRRT、PRISM Ⅲ评分、乳酸>2 mmol·L-1比例、P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脱离PICU时间、24 h内放弃治疗、总放弃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在免疫抑制组入PICU 28 d内存活和死亡因素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PRISM Ⅲ评分、有创机械通气、乳酸>2 mmol·L-1是免疫抑制组和免疫健全组入PICU 28 d内病死率的共同危险因素,休克是免疫抑制组入PICU 28 d内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结论重症监护室脓毒症患儿病死率较高;伴免疫抑制相关基础疾病的脓毒症患儿病死率更高;PRISMⅢ评分、48 h内有创机械通气和入院乳酸值(>2 mmol·L-1)是其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建立早期预警指标,对免疫抑制患儿进行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可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伴免疫抑制相关基础疾病的儿童重症监护室脓毒症患儿入PICU 28 d内死亡及其危险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因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收入PICU的患儿临床资料,分为免疫抑制组和免疫健全组,考察免疫抑制患儿入PICU 28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2015年12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我院PICU出院诊断脓毒症连续病例385例,排除入科后24 h内死亡和PICU获得性脓毒症病例,251例PICU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儿进入本文分析,免疫抑制组110例 (43.8%),免疫健全组141例。与免疫健全组比较,免疫抑制组以住院转入患儿(70%)为主,PICU维持治疗需求(血管活性药物、有创/无创机械通气)高、24 h PRISM评分高,不明确感染部位比例高,免疫抑制组接受ECMO治疗者全部死亡,持续肾脏代替治疗(CRRT)存活率为17.4%,入PICU第28 d病死率69.1%。免疫健全组和免疫抑制组28 d内存活和死亡患儿比较,除脓毒性休克、有创机械通气、CRRT、PRISM Ⅲ评分、乳酸>2 mmol·L-1比例、P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脱离PICU时间、24 h内放弃治疗、总放弃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在免疫抑制组入PICU 28 d内存活和死亡因素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PRISM Ⅲ评分、有创机械通气、乳酸>2 mmol·L-1是免疫抑制组和免疫健全组入PICU 28 d内病死率的共同危险因素,休克是免疫抑制组入PICU 28 d内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结论重症监护室脓毒症患儿病死率较高;伴免疫抑制相关基础疾病的脓毒症患儿病死率更高;PRISMⅢ评分、48 h内有创机械通气和入院乳酸值(>2 mmol·L-1)是其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建立早期预警指标,对免疫抑制患儿进行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可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小儿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对预后有影响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 5例临床诊断为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患儿的临床特征。比较死亡与存活组患儿的临床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并计算OR值及OR的95 %可信限( 95 %CI)。结果 2 5例患儿存活1 7例,死亡8例,病死率3 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EB病毒感染,CD4 /CD8比例倒置,血小板降低为死亡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5 3 61、4 72 4、3 772。结论 应重视并针对死亡的危险因素制订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PICU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005至2014年10年间,PICU的总体病死率为8.5%。与2005至2009年比较,2010至2014年期间PICU病死率从9.7%降至8.0%。2005至2014年间736例死亡病例中,婴儿329例(44.7%),幼儿191例(26.0%),学龄前儿童118例(16.0%),学龄期及青春期98例(13.3%);2005至2009年269例死亡病例中,婴幼儿占65.4%2,010至2014年467例死亡病例中,婴幼儿占73.7%。致死疾病中,重症肺炎(包括肺炎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是主要病因(21.6%),其次为恶性肿瘤(16.3%)、脓毒症(15.4%)、意外伤害(13.7%)、重症脑炎(8.0%);不同年龄组中,婴儿组以重症肺炎(34.3%)为主,幼儿组以意外伤害(16.8%)为主,学龄前组以意外伤害和恶性肿瘤为主(均为23.7%),学龄前及青春期以恶性肿瘤(28.6%)为主。2005至2009年死亡病例中,危重和极危重病例共占77.5%,极危重病例中,脓毒症为首位(27.6%);2010至2014年死亡病例中,危重和极危重病例共占83.0%,极危重病例中,意外伤害为首位(23.2%),脓毒症占17.9%。入PICU 7 d内死亡345例(46.9%),以意外伤害为主(20.9%);住院时间超过7 d死亡391例(53.1%),以重症肺炎为主(24.3%)。所有死亡病例中,402例(54.6%)为心肺复苏失败,334例(45.4%)为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2010至2014年PICU病死率较2005至2009年明显下降;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重症肺炎、恶性肿瘤、脓毒症是引起患儿死亡的主要疾病。死亡原因还与疾病危重程度、住PICU时间有关。心肺复苏失败和放弃治疗仍是主要的死亡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25家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主要配置及住院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中国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的基本配置及住院患儿状况。方法 应用问卷调查中国25家PICU的基本配置,应用儿童危重病例评分和美国PICU出入院指南,对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6月30日各PICU 29 d至14周岁住院患儿均进行为期12个月的危重病例筛选。结果 中国25家PICU平均床位数(11.4±8.0)张,呼吸机数(6.1±3.7)台,44.0%(11/25)的PICU能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收治病例12 018例,危重病例60.5%(7 269/12 018)。危重病例中内科疾病占769%(5 590/7 269),外科疾病占16.8%(1 233/7 269),其他科室疾病占6.3%(456/ 7 269);平均住院日6.3 d;肺炎41.4%(3 013/7 269),脓毒症95%(688/7 269),外伤5.5%(397/7 269),呼吸衰竭27.6%(2 009/7 269); 行机械通气26.9 %(1 957/7 269),行机械通气>24 h 17.9%(1 300/7 269),ARDS 1.44%(105/7 269)。研究期间,危重病例中病死率为6.7%(485/7 269,95% CI:6.1%~7.3%),PICU中病死率为40%(485/12 018,95% CI:3.7%~4.4%)。主要疾病病死率为1.3%~61.0%,不同PICU间收治患儿及病死率均存在差异。结论 中国PICU配置仍处于初级水平,收治患儿标准及危重患儿病死率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小儿脓毒症和严重脓毒症发病情况单中心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儿童医院PICU脓毒症/严重脓毒症的发病情况,探讨影响小儿严重脓毒症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和美国PICU入出院指南,对200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期间入住PICU的所有危重患儿进行筛选(小儿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诊断采用2002年初在美国举行的国际儿科脓毒症联席会议确定的定义)。入选患儿填写调查表直至出院。纳入患儿3个月后通过电话随访了解出院后情况。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危重患儿545例,脓毒症143例,严重脓毒症104例,现患率分别为26.2%和19.1%;住院病死率分别为0.7%、21.2%;90d病死率分别为1.4%、30.8%。3岁以下的婴幼儿病例占72.5%。肺炎为最主要的原发病,占47%。呼吸功能障碍(73.1%)为严重脓毒症患儿最常出现的器官功能障碍。存活的严重脓毒症患儿住PICU时间明显长于病死者,人均PICU费用及日均费用均高于危重患儿。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评分)、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呼吸功能障碍及低白蛋白血症是严重脓毒症患儿死亡危险因素。结论脓毒症/严重脓毒症是PICU中常见病,病死率高,住院费用消耗大;发...  相似文献   

19.
迷评分(GCS)≤13分]患儿,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截取年龄、性别、体重和入院3 h内实验室指标(血乳酸、血钾、血钠、PLT计数、D-二聚体)和血压等指标,行两组间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入院3 h内血乳酸水平行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考察血乳酸预测死亡的最佳界值及其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109例患儿纳入分析,存活组92例,死亡组17例。死亡组入院3 h内中位血乳酸值(4.9 vs 0.8 mmol·L-1)、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率(76.5% vs 42.4%)、入院时GCS评分≤8(94.1% vs 45.7%)和低血压(76.5% vs 7.6%)发生率显著高于存活组,死亡组血钾水平低于存活组[(3.4±0.5) vs (3.7±0.6) mmol·L-1, P=0.047)]。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949(95%CI:0.889~0.982,P<0.001),血乳酸界值为2.5 mmol·L-1预测死亡的敏感度为88.2%,特异度为9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院3 h内血乳酸(OR =1.579, 95%CI:1.129~2.209,P= 0.008)、入院时低血压(OR = 21.658, 95%CI:2.673~175.480,P= 0.004)是中重型TBI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GCS≤8分,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和血钾水平与死亡关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入院3 h内血乳酸水平可以预测中重型TBI患儿预后,且是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儿童脓毒症的生存情况,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5例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90 d内生存情况等。结果 90 d生存率78.0%(Life Table法),发病后7~25 d死亡风险最高。死亡患儿并发脓毒性休克(shock)、急性肺损伤(ALI)/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比例高于存活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儿的年龄、入PICU时及最危重时的儿童危重病例评分(PCIS)、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清白蛋白(ALB)和血小板计数(PLT)均低于存活患儿,而机械通气治疗时间长于存活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死亡因素多元Cox比例风险回归方程的变量为年龄(RR=0.426)、MODS(RR=4.732)、ALI/ARDS(RR=4.269)、最危重时的PCIS(RR=0.186)、机械通气时间(RR=0.159)和ALB(RR=0.507)。方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47(95%CI:0.787~0.908),判定死亡的灵敏度91.30%,特异度65.40%,一致率71.22%(Kappa=0.146,P=0.001)。结论儿童脓毒症病死率高,年龄、MODS、ALI/ARDS、最危重时PCIS和ALB是影响其预后的强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