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腹外疝修补术后早期切口感染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2010年9月至2014年8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769例患者行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其中15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切口感染。由外院转入11例切口感染患者,转入时切口均已发生感染,其中8例已打开切口换药引流。将26例切口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13例,其中治疗组术后应用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观察切口愈合时间和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切口全部愈合,无取出补片患者,随访无复发;对照组2例患者切口未能完全愈合而形成慢性窦道,3个月后再次行手术取出补片,其中1例在8个月后复发。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出现早期切口感染使用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缩短治疗周期,促进切口愈合,避免再次手术取出补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腹壁疝补片修补术后感染的外科处理方法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6月至2010年5月期间16例腹壁疝补片修补术后感染并接受外科处理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4~73岁,平均45.2岁。其中腹壁切口疝补片修补术后感染11例,腹壁肿瘤切除术后腹壁缺损补片修补术后感染4例,回肠代膀胱造口旁疝补片修补术后感染并尿瘘1例。患者表现有补片暴露、慢性流脓、腹壁慢性窦道及肠皮瘘,均就诊于初次手术的医生,经局部换药处理后3~24个月未愈。患者在我科接受了根治性感染网片切除及腹壁重建术。结果所有患者均将感染补片取出,5例采用成分分离技术自体组织游离修补,4例同时应用聚丙烯平片加强修补,5例同时行脱细胞基质生物补片修补,1例未行修补给予切口创面负压吸引加局部换药,1例去除补片后未行加强修补直接缝合关闭切口。术后住院时间9~25d,平均14d。术后切口一期愈合13例,其余3例切口经局部换药二期愈合。随访6~34个月,平均22个月,无疝复发。结论腹壁疝或缺损补片修补术后感染的外科处理非常棘手,需根据患者个体具体情况处理方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迟发性深部感染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8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出现迟发性深部感染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均接受手术补片取出并采用外科治疗,术后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伤口局部特殊换药。结果 8例患者均完全取出补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5~24个月,平均18个月,均无复发。结论通过手术完全取出补片,术后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及伤口换药治疗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迟发性深部感染,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开放人工材料桥接修复手术治疗腹壁巨大缺损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20年6月我科收治的58例腹壁巨大缺损病人临床资料,其中19例腹壁占位性病变切除后缺损,35例巨大切口疝,3例腹壁外伤、感染后肌层毁损,1例先天性膈疝修补后腹腔容积不足延迟关腹,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本研究所有病人均达到预期重建效果。术后发生血清肿5例,通过重置双套管负压抽吸治愈。皮肤坏死、切口裂开、补片外露1例,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引流愈合。血肿1例,加压包扎保守治疗。补片感染1例,取出上层补片,应用VSD技术引流愈合。1例腹腔容积不足采用腹腔内修补(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IPOM)+Inlay桥接、补片外露的临时性关腹,通过3次VSD分期拉拢、关闭皮肤伤口。1例补片膨出,持续随访,未行特殊处理。随访12~156个月,3例失访,随访率为94.8%,未见疝或缺损复发。结论:对于肌筋膜层无法关闭的腹壁巨大缺损,开放人工材料桥接修补手术是腹壁外科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并发症可以防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传统疝修补术与生物补片疝修补术治疗育龄青壮年疝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育龄青壮年腹股沟疝患者62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传统疝修补术组30例,生物补片疝修补术组32例。比较2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局部血清肿、切口裂开、术后疼痛程度与出院后手术区域疼痛的情况。 结果2组手术均顺利完成,传统疝修补术组住院费用低、手术时间少于生物补片疝修补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01、-5.342,P=0.000、0.003)。但传统疝修补术组术后疼痛例数与术后疼痛时间明显多于生物补片疝修补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54、15.855,P=0.000、0.003)。2组住院时间、切口延期愈合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2、χ2=0.200,P=0.23、0.655)。术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15.8个月,2组均无疝复发,补片感染或排异,睾丸萎缩等并发症。 结论对于育龄青壮年腹股沟疝患者,应强调个体化治疗。按Gilbert分型,对于Ⅰ、Ⅱ型可行传统疝修补,而Ⅲ型以上建议使用生物补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人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至2013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友谊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1218例,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结果术后共发生切口感染6例,切口感染率为0.49%。其中浅部感染3例,经保守治疗愈合;早期深部感染2例,2-3个月后手术取出补片;迟发深部感染1例,行补片取出,回盲部切除治愈。结论预防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的重点在于针对不同高危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围手术期严格手术操作规范。早期可先行保守治疗,如保守治疗无效,应当再次手术去除补片,二次手术不宜再用补片修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迟发性深部感染的外科治疗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苏州工业园区星湖医院30例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出现迟发性深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研究分析。30例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清创、取出补片、敞开创面、负压封闭引流、定期换药,观察治疗后患者的愈合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给予清创手术后取出补片,30例患者均获甲级愈合,住院时间10~35 d,平均住院时间为(22.3±2.4)d,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8~12个月的病情随访,平均(9.2±1.5)个月,术后无疝复发。 结论通过手术取出补片,敞开创面,负压封闭引流,定期换药,及时对症处理可有效治疗腹股沟无张力修补术后迟发性深部感染,减轻患者痛苦。术前完善相关检查,术中要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的手术操作以及合适补片的选择是预防补片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防治疗体会。方法回顾5例无张力疝修补术补片感染患者的临床及诊疗资料。结果 368例患者中有5例术后发生补片感染。3例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予清创引流、冲洗、等方法感染得到控制。2例保守治疗无效,在硬膜外麻醉下二次手术后感染得到控制,随访6个月,未出现复发病例。结论产生补片感染的因素很多,可选择抗感染、切口清创等保守治疗手段;保守治疗无效者,需要及早手术以解决补片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总结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感染致补片去除术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4年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出现感染患者12例,其中9例患者均行手术取补片。结果9例患者均行手术切口治愈,疝无复发,均随访中。结论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预防感染为重,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应用补片修补巨大腹壁切口疝九例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总结应用补片修补巨大腹壁切口疝。方法 回顾分析应用涤纶布 ,聚丙烯和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修补 9例巨大腹壁切口疝患者的术前准备 ,手术方法和引流放置。结果  9例均治愈 ,随访 4个月~ 1 2年无复发。结论 应用补片无张力修补巨大腹壁切口疝是一种简单、易行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应用ProGrip自固定型补片行Lichtenstein术与应用UHS型补片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Gilbert)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150例男性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所采用的手术方法和补片类型分为2组,每组75例。A组选用美国柯惠公司生产的ProGrip自固定型补片+Lichtenstein术,B组选用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UHS型补片+Gilbert术。 结果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术后慢性疼痛发生情况高于B组,异物感发生情况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21、χ2=5.37、11.04,P<0.05);2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均无感染,随访3个月均无复发。 结论两种不同补片及对应术式治疗腹股沟疝都有良好的近期效果,应用ProGrip自固定型补片行Lichtenstein术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异物感方面有一定优势,且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点;应用UHS型补片行Gilbert术在理论上更符合人体力学,且在预防术后慢性疼痛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操作相对复杂,术式学习曲线相对较长。  相似文献   

12.
负压封闭引流加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感染创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持续负压封闭引流(VSD)加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严重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伴大面积伤口感染患者,清创后VSD敷料覆盖创面,应用VSD技术5~7 d,待肉芽生长、创面新鲜后行中厚皮片植皮治疗。结果 32例VSD治疗1周后去除VSD敷料,伤口感染控制,局部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愈合良好。结论 VSD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及有效地避免交叉感染,促进大面积皮肤缺损感染伤口的愈合,为二次植皮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术后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2月应用VSD治疗11例脊柱内固定术术后深部感染患者的治疗经过,以总结出合理的诊疗方法。结果11例患者应用VSD技术处理创面1~3次,每次引流7—10d。10例患者保留椎间植骨融合器、椎弓根钉、连接棒,仅取出横连。1例患者术中发现内固定已松动,取出所有内固定。随访6~3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结论VSD技术可以充分引流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术后深部感染伤口的脓液并消灭其死腔;同时增加了取出横连保留其他内固定的安全性,有利于切口早习愈合及尽早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下肢大面积皮肤缺损合并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14例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患者,采用VSD加网状植皮术进行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平均使用VSD8.5d。13例皮片全部存活创面愈合;1例皮片存活95%,换药后创面愈合。全部患者术后患肢运动功能及外观恢复良好。结论 VSD加网状植皮术治疗下肢大面积皮肤缺损合并感染,能更好地进行创面引流,控制感染加重,促进创面良好贴附,有利于皮片存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吸引(VSD)联合胎盘多肽注射液在手外伤感染创面修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128例手外伤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观察组采用VSD联合胎盘多肽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VSD加用0.9%NaCl溶液治疗。比较两组抗生素使用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治疗优良率。结果患者均获得18个月随访。抗生素使用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VSD连续使用2周后的治疗优良率观察组明显短(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VSD联合胎盘多肽注射液治疗手外伤感染,能显著提高手创面修复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骨折术后早期感染导致内固定装置外露的效果。方法对14例骨折术后早期感染导致内固定外露患者,在保留内固定装置的情况下进行VSD治疗。结果 14例均获随访,时间2~52个月。患者创面均完全愈合,内固定装置无松动,全身及局部无感染表现,功能恢复均良好。结论感染等原因导致的术后内固定装置外露应用VSD治疗,可在保留内固定装置的同时愈合创面,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灌洗引流联合万古霉素骨水泥链珠植入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慢性骨髓炎患者经VSD灌洗引流联合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植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其中骨折术后感染31例,外伤后骨髓炎4例,无明显诱因出现的慢性骨髓炎2例。有内固定物的病例予以拆除原内固定,所有病例清创后应用VSD灌洗引流2周后,置入万古霉素骨水泥,6个月后待感染控制后,二期取出万古霉素骨水泥,混合植骨。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全部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3(10~24)个月。其中35例经VSD灌洗引流、清创置入万古霉素骨水泥,患者感染获得控制,平均疗程3.4(3~6)个月。2例感染未控制,经再次清创、持续VSD灌洗引流后,感染得到控制。所有患者临床痊愈34例,基本痊愈1例,愈合差2例,治愈的患者在随访期间无复发。结论采用彻底清创、持续VSD灌洗引流、置入万古霉素骨水泥链珠的方法可有效控制感染,是较好的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患者采用无张力补片修补术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新疆鄯善县人民医院40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随机选取20试验组采用无张力补片修补术,选择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治疗。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 结果试验组术后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5,P=0.018);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低于对照组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0,P=0.048)。 结论腹股沟疝患者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能够提高治疗的有效率,相比于开放手术治疗并发症较少,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颌面部间隙感染者病因,临床体征及综合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符合临床口腔颌面间隙感染(MSI)纳入条件的共126例患者。对患者病因、全身状况、致病菌、年龄、治疗以及诊断等进行系统性分析。 结果不同年龄段MSI感染者例数(χ2= 12.903、P= 0.030),不同感染源患者例数(χ2= 11.17、P= 0.03),不同感染部位患者例数(χ2= 14.31、P = 0.02),不同致病菌所致感染者例数(χ2= 12.41、P = 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6例患者经抗菌药物保守治疗后,41例患者痊愈出院;经药物治疗和切口引流治疗,85例患者未出现明显并发症。不同治疗方式的患者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8.91、P= 0.04)。患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 结论颌面部间隙感染者需要及时应用足量、敏感抗菌药物,并及时对脓肿切开引流,可控制颌面部间隙感染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