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故曰阴中有阳,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冲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读平声)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  相似文献   

2.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素问·金匮真言论》:“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阴中有阴,阳中有阳,表现了阴阳的可分性。按《内经》所述,在自然界中,昼为阳,夜为阴。平旦至日中为阳中之阳,合夜至鸡鸣为阴中之阴。验之于人体,五脏为阴,六府为阳。  相似文献   

3.
探讨14058例新生儿出生时间与阴阳昼夜节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阳气和昼夜阴阳的运行均有一定规律。《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金匮真言论》:“阴中有阴,阴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阳气有规律的运行,对人体的各种功能及人的出生、死亡均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六经实质与六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六经实质 六经即三阴三阳的互词。本文所论乃《伤寒论》之六经概念与其他六经内涵的区别。分而言之,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四时六经:如《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阴,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此可称之为四时  相似文献   

5.
从某些生理指标探讨人体昼夜的阴阳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昼夜阴阳变化对机体有明显的影响。人类受日夜的光照度、气候、温度、睡眠觉醒等变化规律的长期影响而获得遗传,从而形成了机体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昼夜(24小时)节律,这种昼夜节律就不再随人的意志、或人工地改变外界环境条件而发生变化。在古代中医书籍中早有这方面的记载。如张景岳认为:“子(夜午)后气升,阳盛;午(中午)后则气降,阳衰。”《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明确指出:“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金匮真言论》分析了昼夜的阴阳变化,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日中阳盛故曰阳中之阳,黄昏阴甚故曰阳中之阴,阳气主昼,故平旦至黄昏为天之阳,此中复有阴阳之殊耳);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鸡鸣阳气未出故  相似文献   

6.
薛己朝夕分补法在小儿肾病综合征治疗中的引申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自然界昼夜晨昏有阴阳消长的变化,《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子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人体为了适应自然界的这一变化,在生理上也产生相应的反应,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的“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明代医家薛己依据《内经》的这一论述,进一步认识到当人体发病时,在病理上也有这一变化规律,如他在《疠疡机要·变证治法》中说:“若朝宽暮急,属阴虚;暮宽朝急,属阳虚;朝暮皆急,阴阳俱虚…  相似文献   

7.
浅论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对失眠症康复预防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人与自然同纪1·1天人相应与寤寐节律《灵枢·岁露论》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生活在自然环境气交之中,体内需要有一种适应的机制予以调节,使人适应于外界自然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以求更好地生存。古代医家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阴阳学说揭示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日、月、四时的密切关系,其中睡眠作为人的基本生理活动之一,具有明显的随昼夜而变更的时间节律性。《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  相似文献   

8.
阴阳是一个相对的代名詞,是观察和分析事物变化的綱領。祖国的医学理論体系常常用阴阳二个机动的代名詞,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思想指导下,广泛的应用到生理,病理,診断,治疗及預防等各方面。在晝夜时間变化上,古人也用阴阳来划分,如白晝为阳,黑夜为阴,并且認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适应着晝夜阴阳的变化。如[素問]金匱真言論謂:“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鷄鳴,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鷄鳴至平  相似文献   

9.
昼夜更替与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相应”是祖国医学理论的一个特点。就四时来分,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就昼夜来分,“平旦至日中,天之阴,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  相似文献   

10.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一定的周期节律性,且与自然息息相应。如一年四季中阴阳变化存在着“春夏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阴气多而阳气衰”的规律,一天中阴阳变化亦有规律,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所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  相似文献   

11.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如“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府中阴阳,则胜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素问·金匮真言论》)总之,人体组织结构的内外、上下、前后、左右等各部分之间,以及内脏之间,尽管关系复杂,但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故均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  相似文献   

12.
1.阴阳的相对性表现为: A.阴阳的相互转化。 B.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C.阴阳的相互转化和无限可分性。 D.阴阳的属性划分的有条件性。 E.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性。2.下列哪种治法属“阳病治阴”? 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 C.壮水制火。D.益火消阴。 E.以上均非。3.“阴病治阳”的病理基础为: A.阳虚。B.阴虚。C.阳盛。 D.阴盛。E.阴阳俱虚。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适用于: A.阳盛证。B.真热假寒证。 C.寒热错杂证。D.阳虚证。 E.以上均非。5.言昼夜之阴阳,下半夜为: A.阳中之阳。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阴。D.阴中之阳。 E.阴中之至…  相似文献   

13.
对“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多数医家认为其含义是指阳敢趋于旺盛则生发,阴气趋于衰退则闭藏。而作者认为:阳气趋向于旺盛则生发,阳气趋向于衰退则收杀的解释更合理。因为,生者阳中之之是,长者阴中之阳,杀者阳中之阴,藏者中之阴。  相似文献   

14.
<正>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斡旋食物,化生气血,为人体浮沉升降之枢纽。脾升,肝肾亦升,致水木不郁:胃降,心肺亦降,致金火不滞。就其纳谷、运化、升降、出入,生理功能之神妙,全在阴阳变化之中,实为暗合天地之道也。一、脾胃阴阳的对立与统一脾为脏属阴,胃为腑属阳;阴属柔主升,阳为刚主降;降则纳谷,升则运化;升者为阳,阴中之阳升;降者为阴,阳中之阴降。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营  相似文献   

15.
半夏治疗不眠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学华 《中医杂志》2001,42(3):135-136
笔者早在初学医时,师云:“半夏气味具薄,能升能降。沉而降,阴中之阳也。辛厚若轻,阳中之阴也。有交通阴阳之功。是治疗阴阳失调不眠症不可多得佳药。”遵照师嘱,在后来临证辨治不眠症的方药中,常以半夏为君药,以驱邪安神,调和阴阳,或加用一味半夏,作为反佐药,交通阴阳,引阳归阴,均可收到定神安眠之效。具体用法如下。  相似文献   

16.
1传统理论对四时阴阳关系的认识 一般认为,一年四季中春夏秋冬和阴阳配属关系为"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这种归属关系概源于王冰[1]"春夏为阳,故生长;秋冬为阴,故收藏"的相关论述.在<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也提出:"温暖为阳,寒凉为阴……春夏温暖,秋冬寒凉,故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为阳中之阴,夏为阳中之阳,秋为阴中之阳,冬为阴中之阴"[2].  相似文献   

17.
简论阴阳属性规定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属性的具体划分,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即有明确的论说。其归类原则大抵是:(一)从部位分阴阳。即“天为阳,地为阴”(《阴阳离合论》);“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金匮真言论》);“东南方阳”,“西北方阴”(《阴阳应象大论》)等等。(二)从性质分阴阳。即“水为阴,火为阳”,“日为阳,月为阴”(《阴阳离合论》);“阳为气,阴为味”(《阴阳应象大论》);“藏者为阴,府者为阳”(《金匮真言论》);“阳胜则身热,阴胜则身寒”以及“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应象大论》)等等。(三)从变化特点和趋向分阴  相似文献   

18.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中的阴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癌症发生是癌基因(阳)和抑癌基因(阴)逐渐不平衡表达的结果,二者在调控细胞生长和增殖过程中发挥相反作用。以癌基因myc和抑癌基因p53为例,说明在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中同样存在阴阳。阴基因p53的阴中之阴是抑制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凋亡;阴中之阳是修复受损DNA,使细胞继续存活。阳基因myc的阳中之阳是促进细胞生长和增殖;阳中之阴是诱导细胞凋亡。阐明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中的阴阳作用,对于癌症全面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罗霞 《新疆中医药》2006,24(6):11-12
“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一语,出自《素问·金匮真言论》,历代医家对此多随文训释,特别是“病在阴”“病在阳”中“阴”与“阳”的释义颇不一致。大要又有二说,一说以四时之阴阳属性,分别释为湿、风、寒、暑四时(如隋·杨上善等)。此说似可从,但如联系本论上下文而深究其义理,则有文义不和之嫌。本身原文是承上文“欲知阴中之阳,阳中之阴”之句,以阐述四时阴阳消长与人体阴阳变化的关系,强调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故杨氏之说可谓答非所问。另一说将“冬病在阴,夏病在阳”之阴阳,以脏腑的属性予以解释,所谓“冬病在肾,夏病…  相似文献   

20.
答;《素问·生气通天论》已记载本症:“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为阴液,由阳气之宣发而后充身泽毛,故其根本,则由阴中之营气;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生理之汗,是营卫协调,阴平阳秘,五脏安和之象;身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