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减少气管导管拔除时引起的应激反应及囊上滞留物的回落,预防拔管带来的并发症.方法 将120例全麻气管插管患者按手术日期单双日分为常规组(60例)和改良组(6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的拔管方法,先吸净口咽及气道内分泌物后抽出气管导管气囊里的气体,吸痰管置于气管导管内持续负压吸引拔管;改良组采取保留适度气囊压力,将气囊上方分泌物随拔管提到口咽部持续吸引清除,拔管中保持气管内压力.比较两组拔管时清除的分泌物量、拔管前后呼吸循环指标的变化和呼吸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常规组气囊上方痰液清除量为(1.73±0.79)mL,改良组为(10.09±1.81) mL;常规组拔管前后R、HR、SBP和SaO2数值变化显著;患者窒息感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改良组(P<0.05).结论 保留适度气囊及气管内压的气管导管拔除方法能有效地清除气囊上方的分泌物,减少拔管时不良反应,预防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气管插管全麻技术在麻醉科广泛使用,患者在麻醉恢复室内拔除气管导管前需常规充分吸引气管内、口腔、咽腔内分泌物,预防术后误吸的发生;但积聚在气管导管套囊上端与声门口之间的分泌物常不易完全吸引干净,气管导管拔除后残留在此腔隙内分泌物可能流入气管内诱发呛咳、误吸.传统的方法是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导管内边吸引边拔管,但此方法会诱发术后低氧血症及肺不张可能.有专家建议将气管导管外气囊压力指示囊剪去,保留气管导管套囊内残留的一些气体,在拔除气管导管时通过气管导管套囊将导管套囊上端可能残留的分泌物带出气管.此方法可能出现套囊内残气无法排出或排出不畅,未完全放气的套囊卡于声门口引起拔管困难.  相似文献   

3.
毕颖  蔡榕 《护理学杂志》2014,29(8):53-55
目的探讨气囊导尿管清理法对机械通气患儿气管导管内残留分泌物的清除作用。方法按住院日期将10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吸痰;清理组在吸痰后采用一次性气囊导尿管清理气管导管内壁,每日3次。比较两组气管导管、下呼道分泌物细菌检出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患儿生命体征变化。结果观察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气囊导尿管清理法能够有效阻断气管导管内细菌粘附,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且操作安全。  相似文献   

4.
可吸引气管导管在呼吸机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霞 《护理学杂志》2008,23(12):54-55
目的 探讨可吸引气管导管在呼吸机治疗中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148例预期呼吸机治疗时间>7 d的患者,应用分层随机化法分为两组各74例.观察组经口置入可吸引气管导管,接10.0~22.7kPa负压引流瓶持续吸引气囊上分泌物,用50 ml无菌注射器抽取0.9%氯化钠溶液经气管导管背侧引流管冲洗气囊上分泌物,每次冲洗不限液体量,直至肉眼观察抽出冲洗液清澈为止.对照组均经口置入普通气管导管,每4小时气管内吸痰后,充分吸引鼻腔、口腔分泌物,并经口腔置入吸痰管,吸引气囊上分泌物.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3 d、7 d及停止呼吸机治疗时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呼吸机使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应用可吸引气管导管,可显著缩短呼吸机治疗时间,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圆柱形与锥形气囊气管导管对机械通气患者微误吸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效果。方法将机械通气≥48h的气管插管患者64例随机分为A组32例,采用圆柱形气囊气管导管;B组32例,采用锥形气囊气管导管。将机械通气≥48h的气管切开患者72例随机分为C组36例,采用圆柱形气囊气管导管;D组36例,采用锥形气囊气管导管。观察并记录四组患者VAP发生率和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痰液变化量、声门下分泌物变化量、脱机成功率。结果 B、D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A、C组;痰液变化量和声门下分泌物变化量显著多于A、C组(P0.05,P0.01)。四组机械通气时间、7d内脱机成功率、14d内脱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使用锥形气囊的气管导管可以更好地预防微误吸的发生,从而预防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气囊漏气试验(cuff-leak test)对确定经口入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内固定手术后患者拔除气管导管时机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行TARP内固定手术后入OICU监护并拔除气管导管的患者.按判断拔管时机方式的不同分为气囊漏气试验指导拔管组(65例)和经验性拔管组(87例),前者主要根据气管导管气囊放松后以呼吸囊通气时咽喉部的气流声音决定患者能否拔管;后者通过观察患者舌体和咽后壁的肿胀程度决定能否拔管.比较两组患者的再插管率及术后带管时间.结果:气囊漏气试验指导拔管组再插管率为1.50%,经验性拔管组再插管率为3.4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囊漏气试验指导拔管组术后带管时间为:<24h者27例、24~48h者29例、>48h者9例,经验性拔管组术后带管时间为:<24h者15例、24~48h者36例、>48h者36例,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对于TARP内固定术后患者,采用气囊漏气试验可以更为准确地判定拔管时机,较经验性拔管方法有效地缩短术后带管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拔除双腔气管导管后催醒和清醒后拔除双腔气管导管对高血压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胸内手术ASAⅠ~Ⅱ级并存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为清醒后拔除双腔气管导管组(A组)和拔除双腔气管导管后催醒组(B组),记录两组麻醉前、拔管前2min、拔管即刻、拔管后5min、10min各时点的SBP、DBP、HR及拔管并发症。结果:A组HR、SBP、DBP于拔管前2min即开始明显升高(P0.05),尤以拔管时明显(P0.01);B组拔管前后各时点的HR、SBP、DBP与麻醉前相比均无显著变化(P0.05),吸痰拔管时与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B组患者催醒后RR、Vt均明显升高。结论:拔除双腔气管导管后催醒对并存高血压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影响较小,是一种值得探讨的拔管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式气管导管拔出方法的效果。方法将436例收治于急诊科ICU的气管插管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改良组224例和传统组212例。改良组拔管前后减少胃内滞留物并清洁口、鼻腔,采取正压通气拔管法拔出气管导管;传统组采用一般口腔护理,边吸引边拔管的常规法拔出气管导管。结果拔管后5min、10min、30min两组动脉血气指标及SpO2比较,改良组变化幅度显著小于传统组(均P0.01)。改良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拔管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传统组(均P0.01)。结论改良式气管导管拔出方法能够有效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降低胃内压,减少因胃潴留造成的腹内高压引起的误吸,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从而缩短拔管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可吸引气管导管在呼吸机治疗中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48例预期呼吸机治疗时间〉7d的患者,应用分层随机化法分为两组各74例。观察组经口置入可吸引气管导管,接10.0~22.7kPa负压引流瓶持续吸引气囊上分泌物,用50ml无菌注射器抽取0.9%氯化钠溶液经气管导管背侧引流管冲洗气囊上分泌物,每次冲洗不限液体量,直至肉眼观察抽出冲洗液清澈为止。对照组均经口置入普通气管导管,每4小时气管内吸痰后,充分吸引鼻腔、口腔分泌物,并经口腔置入吸痰管,吸引气囊上分泌物。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d、7d及停止呼吸机治疗时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呼吸机使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可吸引气管导管,可显著缩短呼吸机治疗时间,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呼吸波形监测在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呼吸道分泌物对呼吸波形变化规律的影响,利用呼吸波形指导呼吸道分泌物的管理.方法 根据呼吸机螺纹管、气管导管可见部分中的分泌物蓄积情况,以及在吸痰操作吸引痰液时吸痰管所插入呼吸道的深度分为四组.分别观察四组呼吸波形的不同变化以及在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前后的改变.结果 当呼吸道有分泌物蓄积在不同位置、不同量时,呼吸波形有特征性改变;吸痰后呼吸波形高、低拐点压力较吸痰前降低.结论 呼吸波形监测对呼吸道分泌物的量、所在部位有重要的临床护理意义;分析呼吸波形的变化,可作为临床呼吸道护理管理、清除分泌物的客观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