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672例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及配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的疗效。方法 对1989年1月至2000年1月期间经手术治疗并配合术中、术后胆道镜诊断并取石处理的672例肝内胆管结石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672例中左肝管结石201例(29.9%),右肝管结石79例(11.8%),左右肝内胆管均有结石392例(58.3%)。其中137例(20.4%)合并胆管狭窄。结论 在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中,以肝叶切除和肝叶切除加胆肠吻合疗效较好,同时配合术中、术后胆道镜检查对处理肝内胆管结石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变异合并结石的外科治疗方法和作用。方法 1986年6月至1997年6月采用4种术式治疗54例肝内胆管变异合并结石病人:(1)变异肝管开口原位整形术12例;(2)变异肝管与相邻肝管开窗术9例;(3)变异肝管与相邻肝管合干成形术14例;(4)变异肝管相应肝段、叶切除术19例。结果 7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均经非手术治疗治愈。全部病人随访4-15年(平均8.9年),胆道残余结石率24.1%,疗效优良率83.3%。1992年12月以来,9例胆道残余结石病人行纤维胆道镜取石,6例取尽。结论 准确定位诊断和合理的手术方法治疗肝内胆管变异合并结石可获得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诊治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l12例临床病例的定位诊断、术式选择、合并症、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术前检查行B超l12例(准确率73.8%),CT 74例(准确率86.5%),PTC 31例(准确率93.5%),ERCP 41例(准确率92.6%),MRCP 28例(准确率96.4%)。全组均采取肝方叶切除,肝胆管切开取石、整形,高位胆肠吻合术进行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75%,残石率18.7%,结石复发率为5.4%,优良率90.1%。结论 (1),MRCP是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术前定位诊断的最佳方法。(2)肝方叶切除是治疗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的有效手段。(3)重视肝门部狭窄胆管的处理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1559例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作者对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981年12月至1997年10月期间经手术及胆道镜处理的1559例肝内胆管结石病例进行了总结,其中左肝管结石332例(占33.9%),右肝管结石111例(11.3%),左右肝管均有结石545例(占54.7%)。324例(32.3%)合并有胆管狭窄,其中左肝管狭窄156例(48.2%),右肝管狭窄107例(33.0%),肝门胆管狭窄61例(18.8%)。手术方式主要有:①肝叶或肝段切除;②高位胆管狭窄切除;③胆肠内引流术;④T管及U管外引流以及术后经T管或U管瘘道纤维胆道镜取石。作者认为手术术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肝内胆管结石类型及其病理分期。该组资料还表明纤维胆道镜在处理肝内胆管结石病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肝胆管结石640例外科治疗及随访结果分析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2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手术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总结了1984年6月至1998年12月手术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640例。其中左肝管、右肝管和左右肝管结石分别为269例(42.1%)124例(19.3%)和247例(38.5%)。357例合并胆管狭窄,占56.0%,276例行肝叶或肝段切除术治疗,占43.1%。结果手术死亡14例,手术病死率为2.2%,术后残石率29.8%。肝切除术后残石率(7.8%)明显  相似文献   

6.
肝胆管结石合并高位胆管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肝胆管结石合并高位胆管狭窄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1993年1月至2002年l0月经手术治疗的216例肝胆管结石合并高位胆管狭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6例中183例行择期手术;33例因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行单纯胆道探查引流术,其中30例行再手术治疗。手术方式:肝切除术,胆管狭窄切开、胆管原位整形,肝Ⅱ、Ⅲ级胆管切开盆式整形及自体组织补片修复胆管或胆肠吻合术。治愈206例(95.4%),好转8例(3.7%),死亡2例(O.9%)。结论 肝叶切除术在治疗肝胆管结石病中效果最好。肝Ⅱ、Ⅲ级胆管切开对解除肝胆管狭窄、清除结石及通畅引流提供了一条满意的途径。对肝外胆管和Oddi’s括约肌功能正常者,尽可能应用自体组织补片修复胆管,以保持胆道正常的生理状态和功能。术中胆道镜的应用对降低残石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皮下自袢型胆肠吻合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狭窄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经验及治疗效果。方法肝门部胆管狭窄合并肝内胆管结石53例,采取皮下盲袢型胆肠吻合,其中皮下盲袢Roux—ell—Y型33例(62.3%);皮下盲袢间置卒肠型5例(9.4%);皮下奇袢间置窑肠胆道腹壁型15例(28.3%).、结果术后发生近期并发症6例:胆漏2例,胆道出血1例,切口感染3例;远期并发症5例:反流性慢性胆管炎2例,胆肠吻合口狭窄2例,吻合口癌1例。残石率13.2%,优良率88.6%,结石复发率6.8%。术后经皮下盲袢行胆道镜取石10例(残余结石7例,复发结石3例),扩张吻合口狭窄2例,活检1例.结论皮下盲袢型胆肠吻合术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狭窄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487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1982年1月~2002年6月间肝叶切除治疗487例肝内胆管结石的经验与体会。结果肝左(外)叶切除415例(占肝叶切除的85.2%);肝方叶切除31例(6.4%);肝右叶切除41例(8.4%)。术后并发症53例(10.9%),包括隔下感染、胆道出血等。死亡5例,死亡率1.0%。结论肝叶切除是治疗部分肝内胆管结石的较好方法,但对肝右叶及左右肝胆管结石病例仍有扩大适应证之可能。  相似文献   

9.
肝门部胆管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者报告了1975年~1992年治疗474例肝门部胆管狭窄的经验。474例中既往接受1~5次手术者74.7%。狭窄的病因:原发性肝胆管结石者71.7%;损伤性胆符狭窄者10.9%;化脓性胆管炎者7.1%。其他少见。狭窄部位:左肝管37.6%;小肝管+右肝管+肝总管17.4%,右肝管9.6%;肝总管14.7%;左肝管+右肝管11.5%。胆管下端狭窄与松弛者分别为23.6%与48.8%。治疗方式:狭窄切开整形56.5%;扩张与支撑15.2%;肝叶切除48%;修补10.4%;胆肠吻合60.76%。门静脉减压手术6.3%。文中讨论了引起狭窄的原发病的病理改变及与狭窄显露、治疗方法选择的关联,肝方叶处理的方法及选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术结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狭窄及肝内结石的疗效。方法通过T管窦道胆道镜球囊扩张治疗肝内胆管狭窄、取净肝内结石。结果81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合并肝内胆管狭窄43例,占53.09%;利用胆道球囊反复扩张,解除狭窄的成功率88.37%;取净结石的成功率100%。术后所有病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狭窄克服了外科手术的盲区,具有创伤小,治愈率高,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的优点。内镜与手术的结合使肝内胆管狭窄的治疗取得了十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及疗效。方法:对近5年间手术治疗的肝门胆管癌3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发生手术后并发症8例,其中胆瘘5例,腹腔内感染2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均保守治疗而愈,无手术死亡。在行肿瘤切除术的20例中,15例获随访,存活最短时间为11个月,最长时间3年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年9个月,1年生存率86.7%(13/15), 3年生存率13.3%(2/15)。其他各种内外引流术式16例,术后生存5~12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短期内黄疸减轻,生活质量提高。 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应积极手术,不能切除者应力争行各种引流术。  相似文献   

12.
远端胆管癌外科治疗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远端胆管癌外科治疗的并发症、术后生存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 12年间外科治疗的 2 3例远端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出现手术并发症的患者其术前症状持续的时间 ( 0 .5 0± 0 .18)个月显著短于无手术并发症的患者 ( 1.2 9± 0 .2 3 )个月 (P <0 .0 5 )。总体术后中位时间生存 18( 1~ 70 )个月 ,17例 ( 73 .9% )生存 1年以上 ,5例 ( 2 1.7% )生存 3年以上 ,2例 ( 8.7% )生存 5年或 5年以上。是否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时是否出现远处转移与术后生存率显著相关 (P <0 .0 5 )。结论 首发症状持续时间可能和外科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关。胰十二指肠切除是治疗远端胆管癌的有效手段。手术时出现远处转移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RI ,MRCP ,MRA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及术前评估肿瘤切除的可行性。方法 对MR等显像技术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的 78例患者 ,根据肿瘤浸润范围、血管受累情况、有无肝叶萎缩及远处转移等指征 ,进行术前影像学评估 ,并通过与手术和病理对比 ,了解该显像方法对肝门部胆管癌手术与否作出评判的价值。结果 术前评估不能手术切除的 2 1例中 ,10例行手术治疗 ,术中发现及病理学检查与术前评估一致 ,证实不能切除 ,仅行引流。术前评估为潜在手术切除可能的 5 7例均行手术探查 ,肿瘤的定性、定位诊断的准确率为 10 0 % ;手术切除 40例 ( 70 .2 % ) ,其中 2 9例 ( 5 0 .9% )行治愈性切除 ,11例姑息性切除 ;其余 17例不能手术切除 ,原因包括术前漏诊门静脉管壁破坏 3例 ,肝动脉受侵 5例 ,术中发现腹腔内器官和 /或淋巴结转移 7例 ,肝实质广泛浸润 2例。结论 应用MR多种显像技术对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定位及定性诊断率高 ,并能较准确地评价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手术可切除性。肿瘤不能切除的主要原因在于肿瘤的转移和局部血管的侵犯。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胆管囊肿内引流术后胆管癌:附2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先天性胆管囊肿内引流术后癌变及其手术处理原则。方法 对1970~1996年间收治的先天性胆管囊肿行内引流术的82例患者进行随访,并对其中术后25例癌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先天性胆管囊肿内引流术后癌变率为30.49%(25/82),其中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后癌变率为35.29%(14/51),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癌变率为22.58%(1l/31)。25例中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行肿瘤切除胆道重建术,4例行局部病灶切除外引流术,14例肿瘤广泛转移无法切除仅行外引流术。结论 囊肿内引流术后癌变率高,应该摒弃该术式。  相似文献   

15.
肝外胆管癌的诊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总结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2年-1999年收治肝外胆管癌10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上、中、下及全段胆管癌分别为68,12,18及2例。结果 首发症状为上腹不适隐痛、腹胀、乏力,明显消瘦及进行性黄疸等。B超、CT或MRI是无损伤的诊断方法,若显示肝内胆管扩张或诊断肝外梗阻性黄疸,则应进一步行PCT(本组13例)或ERCP(本组42例)。根据肿瘤所在部位及肝门部胆管癌的分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上段手术切除25例(36.8%),其中Ⅰ型行胆管癌局部或“骨骼化”切除15例,Ⅱ型行胆管癌切除加尾叶切除9例,Ⅲb型行胆管癌切除加尾叶及左三叶切除1例;中段手术切除9例(75%);下段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4例(77.8%)。上、中段均行胆管空肠Roux-en-Y型吻合胆道重建术。本组总切除率为48%。有35例得到随访,5年生存率为58%。未切除者52例中有32例得到随访,均于1-1.5年死亡。结论 B超、CT及MRI是早期诊断肝外胆管癌的首选方法,必要时选用PTC或ERCP对进一步诊断更有价值。手术切除是治疗肝外胆管癌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联合肝叶和肝门血管切除治疗肝门胆管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治疗肝门胆管癌理想的肝叶切除术式 ,以期提高其疗效、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方法 对 16例侵犯肝门血管的肝门胆管癌 ,采用肝I ,IV段连同肝门胆管肿瘤与受侵血管整块切除及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淋巴清扫。结果  15例获手术切除 ,切除率为 93 .8% ,12例获R0 切除。无手术死亡和住院死亡。发生暂时性胆漏 1例 ,腹腔感染 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 13 .3 % ,均行非手术治愈。随访病例中位生存期为 2 2个月 ,7例尚存活。结论 合并肝叶、肝门血管切除可提高肝门胆管癌的切除率和生存率 ;肝中叶和肝尾叶是肝门胆管癌手术联合切除的主要部位。肝门受侵血管的切除对提高该病切除率和根治率是有意义的 ,应酌情重建或不重建肝门血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经胆囊管残端输尿管导管胆道引流在胆总管探查、胆管一期缝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胆囊管残端输尿管导管胆道引流应用于完成开腹胆总管探查、胆管一期缝合术 2 18例。结果  2 18例手术均成功 ,术后无胆漏、胆管狭窄等并发症。术后 5~ 7d拔管 2 15例 ,术后 10d拔管 3例 ,无拔管并发症。术中结石取净率 99.7% ( 2 17/2 18)。术后住院时间为 ( 6.5± 3 .0 )d。随访 2 18例 ,时间 1~ 5年。B超检查无胆管狭窄。结论 经胆囊管残端输尿管导管胆道引流用于开腹胆总管探查、胆道一期缝合手术 ,对预防术后胆漏、胆总管狭窄以及对术后遗留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该方法安全、可靠、有效。  相似文献   

18.
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术:附3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根治性切除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肝门部胆癌的临床特点、根治性切除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 术前均诊断明确。根治性切除38例,手术死亡3例(7.9%)。术后并发胆漏5例(13.2%),其中2例并膈下脓肿,均经引流或再次手术引流治愈;右胸腔积液4例(10.5%),均经保守治疗治愈;切口裂开3例(7.9%),经再次缝合治愈。术后生存的35例中,有34例(97.1%)获得随访,1,3年生存率分别为91.9%,35.2%,无5年生存者。结论肝门部胆管癌早期诊断困难,联合应用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目前根治性切除率仍较低,术后易复发和转移,鲜有长期生存者。提示即使是根治性手术,其切除和清扫范围可能仍然不够,其治疗手段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Ⅲ,Ⅳ型肝门胆管癌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对不能切除的Ⅲ,Ⅳ型肝门胆管癌于肝周边部作肝组织新月形切除,缝合牵开胆管,行多肝段肝肠“裙边式”Roux-en-Y内引流术。结果 术后平均生存期l5.65个月;患者舒适指数81.5%;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多肝段“裙边式”肝肠内引流术是治疗Ⅲ,Ⅳ型肝门胆管癌的有效可行的姑息性手术。  相似文献   

20.
肝叶切除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叶切除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1年1月~1995年12月间收治的52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中手术切除17例,切除率327%,手术死亡率为59%。切除组中14例兼行不同范围的肝叶切除,其中8例为治愈性切除,治愈性切除组与姑息性切除组平均生存期为211个月和75个月(P<0.05)。切除组与引流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联合肝叶切除术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治愈性切除率,改善术后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