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视力患者的常见病因之一是遗传性眼病,最多见的就是小眼球和小角膜,其占低视力病因的10%-20%。小角膜是一种角膜直径在10mm以下的眼球前部异常的遗传疾病,可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也可见于染色体病。先天性小角膜常合并眼部及全身异常,如小角膜常合并小眼球、虹膜-脉络膜缺损、先天性白内障、眼球震颤和弱视等。小角膜合并白内障患者由于病情复杂,术后易发生继发性青光眼、  相似文献   

2.
施玉英  宋旭东 《眼科》1994,3(4):210-212
先天性小眼球为先天发育异常,包括小角膜,虹膜脉络膜缺损及眼球震颤。此病可为散发性,也可为遗传性;可以单独存在眼病,也可伴有全身异常。白内障常发生于先天性小眼球。文中总结6人10例先天性小眼球合并白内障接受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病人。角膜直径9mm以上视力恢复较满意,8mm以下的眼球效果差。这些总结表明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先天性小眼球是比较安全和成功的。  相似文献   

3.
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的视功能恢复不仅取决于手术的时机和技巧,更依赖于及时、合理、有效的光学矫正。由于角膜接触镜在矫正婴幼儿无晶状体眼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于不适合进行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将其作为首选的矫正方式。但在我国,矫正方式仍以框架眼镜为主,角膜接触镜矫正婴幼儿无晶状体眼的临床应用与国外相比仍有差距,还没有得到广泛普及。针对这一现状,现就婴幼儿无晶状体眼的眼球发育特性及近年来角膜接触镜矫正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的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白内障儿童眼球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观察眼轴和角膜屈光力,了解先天性白内障儿童的眼球发育状况.方法将64例单眼先天性白内障和107例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分为1岁以下、1~3岁、4~5岁、6~9岁、10岁以上5个年龄组比较分析其眼轴和角膜屈光力情况.结果在P=0.05水平上只有1~3岁组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眼眼轴较健眼有显著性差异;单眼先天性白内障与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眼轴长度无显著性差异;64.4%先天性白内障眼眼轴长于正常同龄儿童均值;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患眼与健眼间角膜屈光力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形觉剥夺只是影响先天性白内障眼轴发育的诸多因素之一,为儿童先天性白内障选择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时也应考虑其他因素对眼轴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易发生青光眼、高眼压征、虹膜粘连、囊膜机化等并发症,其中青光眼对患者视神经产生不可逆损伤,尤其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但是,先天性白内障患者视野、视神经损伤等方面难以获得可靠数据为诊断提供依据,因此眼压精确测量对青光眼诊断尤为重要。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常伴有角膜厚度改变,会影响眼压测量的准确性。本文就先天性白内障术后中央角膜厚度(CCT)、眼内压(IOP)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儿童单侧性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总结43例(外伤性35例,先天性8例)儿童单侧性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矫正视力在0.5以上者外伤性白内障组占65.7%;先天性白内障组占25.0%。随访发现儿童眼对后房型人工晶体耐受良好,未见顽固性色素膜炎、大泡性角膜病变或继发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影响儿童术后视力恢复的主要因素是弱视和后囊混浊,并讨论了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无晶状体眼或人工晶状体眼的平均中央角膜厚度(CCT)的改变,并与同年龄组健康人群的中央角膜厚度进行对照研究。方法:该实验包括随机抽样的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的45个无晶状体眼及人工晶状体眼患者共45眼,同时有46个健康的进行性别和年龄配比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研究,对他们进行包括中央角膜厚度及眼压(Goldmann眼压计及Tonopen眼压计)的全面的眼部检查。将测得的眼压与角膜中央厚度结果进行分组比较。结果:研究对象的45眼中包括35只无晶状体眼与10只人工晶状体眼,其角膜厚度中位数为626μm(范围为523~870μm),而正常对照组的中央角膜厚度为556.0μm(范围为490~640μm)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无晶状体眼与手术时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体的眼之间的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但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的患儿中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眼与无晶状体眼之间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异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847)。患者的年龄中位数为36mo(年龄从1wk到10岁不等),且其年龄与CCT之间呈负相关(r=-0.485,P=0.001)。结论: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与人工晶状体眼的患者显著比正常对照组的角膜变厚。这种差异对解释术后眼内压升高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无晶状体眼患者术后最常见的继发青光眼的并发症的解释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儿童白内障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非  陆国生 《眼科》1997,6(4):197-199
回顾性分析了白内障囊外摘除或晶体切割的先天性白内障47例和外伤性白内障26例。术后57.14%双眼先天性白内障,31.58%单眼先天性白内障和57.59%外伤性白内障远期矫正视力≥0.1,前两者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晶体摘除术组和晶体切割术组的远期矫正视力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主张儿童白内障首选囊外摘除术或角膜缘入路的晶体切割术,同时行I期后切开和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强调早期诊断和适时手术,并需要充分的屈  相似文献   

9.
白内障患者的眼轴及角膜曲率测量值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国人白内障患者的眼轴及角膜曲率测量反映一寂静人群的眼解剖参数的正常值。方法:对1010例(1575眼)白内障患者术前的生物测定值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891例(1437眼),外伤性白内障30例(38眼),先天性白内障53例(100眼)。结果:男性60岁以上组眼轴平均值为(24.15±1.51)mm,50~60岁组眼轴平均值为(25.08±3.10)mm;女性60岁以上组眼轴平均值为(23.56±1.73)mm,50~60岁组眼轴平均值为(24.50±2.85)mm;男性患者50岁以上角膜曲率平均值为(43.70±1.76)D,女性60岁以上组角膜曲率平均值为(44.62±1.54)D。17~30岁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的眼轴平均值(24.07±1.75)mm,与正常眼轴(24mm)的差异无显著性(t=0.250,P=0.804)。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眼轴最大值为27.15mm,最小值为19.2mm,双眼相差最大值为3mm。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生物测量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定人群的正常值。外伤性白内障患者的眼轴与正常眼轴的差异无显著性。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眼轴变异程度大。  相似文献   

10.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手术源性角膜散光是白内障术后影响视力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白内障囊外摘出术 (ECCE)大切口所引起的高效角膜散光影响术后视力的恢复 ,已为广大眼科医师所认识。为解决术后严重散光尽快恢复视力 ,本文采用巩膜隧道式反眉弓状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 ,并对术后角膜散光进行动态观察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6 8眼 ,男 36眼 ,女 32眼 ,年龄 16~75 a,平均 48.73a,其中老年性白内障 31眼 ,外伤性白内障19眼 ,青年性白内障 10眼 ,先天性白内障 8眼。1.2 手术方法 由同一手术者在 TOPCON- …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荣 《眼科新进展》2000,20(2):154-155
先天性白内障是一种损害视力的常见眼病。在 6 0年代末 ,未发现风疹疫苗之前 ,风疹病毒感染是引发白内障的常见病因 ,随着风疹疫苗的发现和应用 ,大大减少了风疹的发病率。而因遗传因素所致的先天性白内障更为突出。本文对1993年~ 1999年来我院就诊的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进行了调查及临床治疗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先证者 :该家系先证者 5 ,男 ,17a,因自幼双眼视力不佳、畏光于 1993年在我院眼科门诊检查 ,双眼裸眼视力均为 4.3,双眼角膜及前房均正常 ,晶状体核白色粉状混浊 ,直径约 4mm,双眼扩瞳后查眼底未见异常。收入院后行白内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手术治疗真性小眼球先天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总结7例12只眼真性小眼球先天性自内障患者的年龄、眼轴长度、角膜直径、手术方式、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中术后并发症等,分析手术效果,分别对于年龄、角膜直径、眼轴长度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12只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10±0.06(0.01~0.20),手术时的年龄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呈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0.669,角膜直径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相关性(P>0.05).12只眼分别采用四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并发症:2只眼术后2年后出现青光眼,2只眼出现后发性白内障,2只眼术中发牛后囊破裂.1只眼角膜直径过小,玻璃体切割头自晶状体后部切除晶状体.结论 手术年龄越早,越能够有效地提高真性小眼球合并先天性白内障术后视力,手术方式不是单一的,角膜过小的患者,玻璃体切除头自晶状体后部切割可以成为选择.  相似文献   

13.
白内障术前角膜内皮的检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唐维强  陆豪 《眼科研究》1999,17(5):370-372
探讨白内障术前角膜内皮功能状态。方法检测术前239只眼白内障和36只正常人对照组角膜内皮密度和平均面积、面积变异系数、六边形细胞比率4项指标。结果老年性白内障组年龄对内皮细胞4项指标均有影响;伴有高度近视白内障,糖尿病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CV、6A2项指标异常;青光眼,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4项指标异常。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可治性盲的首位病因。先天性白内障表现形式多样复杂,常合并其他眼部结构异常;小儿眼球结构和功能处于发育阶段,眼球壁软、血眼屏障尚未发育成熟,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发;因此,先天性白内障不是成年白内障的缩小版,有其独特的手术原则。本文根据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多年的临床实践,结合国内外文献,从先天性白内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将1 ~3岁儿童先天性白内障22例44眼,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0例20眼应用23G玻璃体切割机(简称玻切)完成晶体皮质吸除及前节玻切,B组12例24眼应用常规超声乳化I/A头吸除晶体皮质后,应用前节玻切机切除前部玻璃体。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生进行。比较不同术式的术中切口闭合情况,虹膜脱出率,术后角膜新生血管及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差异。结果:A组角膜缘透明切口宽0.6mm,手术及关闭切口时均能维持前房眼压稳定,B组角膜缘透明切口宽3mm,术中切口欠密闭,前房维持不佳,术后需缝合切口;A组术中未发生虹膜脱出现象,B组术中发生虹膜脱出14眼(58%);A组术中3眼(15%)出现低眼压,B组术中20眼(83%)出现低眼压。术后随访6 ~24(平均11)mo,A组术后角膜透明,未发生新生血管,B组术后4眼出现缝线处角膜新生血管,占17%;A组后发障发生率为10%(2眼),B组后发障发生率为8%(2眼);随访中其他并发症如:视网膜脱离、青光眼、低眼压、眼内炎等两组均未发生。结论:应用23G玻璃体切割机直接行儿童白内障晶体皮质吸除及前节玻切手术,术中能够维持前房稳定,降低术中虹膜脱出及术后缝线处角膜新生血管发生率,更安全,更有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I期治疗儿童白内障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先天性无虹膜患者相关眼部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所诊治的先天性无虹膜患者8例进行视力、裂隙灯、眼底及眼压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裂隙灯检查虹膜完全缺如,可见晶状体赤道部和悬韧带,眼球震颤。4例患者晶状体不同程度混浊,2例晶状体向上方不全脱位。1例患者角膜缘新生血管,下方角膜浅层混浊。3例患者眼底黄斑区光反射消失。4例患者手术后视力提高不理想。结论先天性无虹膜不是一类独立的眼科疾病,常合并白内障、晶状体脱位,黄斑发育不良等其他眼部疾患和全身疾病。  相似文献   

17.
Wen Y  Liu W  Pan H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5):268-270
目的:探讨光学虹膜切除术后治疗先天性绕核性白内障的方法。方法:对光学虹膜切除术后的先生性绕核性白内障患者12例(24只眼)行软性白内障摘除囊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瞳孔成形术,术中采取角膜进针、穿过缺损区域两侧虹膜、角膜出针、通过白内障切口行前房内打结方法恢复瞳孔形状。结果:全部患者术后矫正视力均≥0.5,瞳孔近似圆形,且对光反射存在;无畏光和单眼复视症状;美容效果良好。结论: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瞳孔成形术是治疗光学虹膜切除术后先天性绕核性白内障患者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白内障是较常见的眼病之一,占眼先天畸形的第二位,而先天性核内点状混浊白内障是先天性白内障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故作者对该家系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40a,自述自幼视力不佳,强光下更为明显。于1998年12月7日来院就诊,检查:视力右0-2,左0-04不能矫正,角膜透明,前房深度及虹膜正常,瞳孔光反应存在,晶状体核细点收稿 19990710本文编辑 张知达作者单位 201400 上海市奉贤县中医院眼科状致密乳白色混浊,直径为3-5mm,周边及前后极晶状体透明,A超提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将1~3岁儿童先天性白内障22例44眼,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0例20眼应用23G玻璃体切割机(简称玻切)完成晶体皮质吸除及前节玻切,B组12例24眼应用常规超声乳化I/A头吸除晶体皮质后,应用前节玻切机切除前部玻璃体.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生进行.比较不同术式的术中切口闭合情况,虹膜脱出率,术后角膜新生血管及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差异.结果:A组角膜缘透明切口宽0.6mm,手术及关闭切口时均能维持前房眼压稳定,B组角膜缘透明切口宽3mm,术中切口欠密闭,前房维持不佳,术后需缝合切口;A组术中未发生虹膜脱出现象,B组术中发生虹膜脱出14眼(58%);A组术中3眼(15%)出现低眼压,B组术中20眼(83%)出现低眼压.术后随访6~24(平均11)mo,A组术后角膜透明,未发生新生血管,B组术后4眼出现缝线处角膜新生血管,占17%;A组后发障发生率为10%(2眼),B组后发障发生率为8%(2眼);随访中其他并发症如:视网膜脱离、青光眼、低眼压、眼内炎等两组均未发生.结论: 应用23G玻璃体切割机直接行儿童白内障晶体皮质吸除及前节玻切手术,术中能够维持前房稳定,降低术中虹膜脱出及术后缝线处角膜新生血管发生率,更安全,更有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I期治疗儿童白内障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小角膜合并先天性白内障二家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角膜是指角膜水平直径小于 10mm〔1〕,可伴发先天性白内障、眼球震颤。笔者接诊了小角膜并先天性白内障病人二家系共 9例、 18眼 ,现报告如下。本组病例共 9例、 18眼 ,男 2例、女 7例 ,年龄 4~ 6 2岁 ,平均 2 3 7岁。其中膜性白内障 5例 10眼 ,皮质性白内障 4例 8眼。视力光感 2眼、 0 0 5以下 6眼、 0 0 5~ 0 3共 6眼、 0 3~0 8共 4眼。伴共同性外斜视 1例 ,伴眼球震颤 12眼。先证者 1 男  4岁 汉族 住院号 2 7112 3 因双眼视物不清 4年就诊。患儿系第 1胎足月顺产 ,否认外伤及毒物接触史。右眼视力指数 /5 0cm、左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