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脾肾相关学说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兴盛于宋元,深化于明清,至近代发展为一门理、法、方、药俱备的完整理论. 中医脾肾相关理论渊源甚古,早在《内经》、《难经》中根据五行生克承侮的相互关系,以五脏配五行对脾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在生理上,脾肾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病理上,肾病及脾、脾病及肾、脾肾同病.《素问·玉机真脏论》在论述疝瘕病名时曾提出:"弗治,脾传之肾."在《难经·五十三难》中也有五脏病之间相互传变的记载:"假令心痛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虽然这些论述还比较抽象,对具体的变化、用药没有论述,但奠定了脾肾相关学说的基本框架,可以说是脾肾相关学说的萌芽.  相似文献   

2.
吴同玉  李宇涛  李灿东  朱龙 《中医杂志》2011,52(22):1976-1978
"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在理论上,涎和唾可以分主于脾肾,又可以为脾肾共同所主,或者与全身脏腑均有联系;有研究发现糖尿病肾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脾和肾,病性性质以气阴两虚和湿热、瘀血为主,多为虚实夹杂。就糖尿病肾病的病变脏腑部位与病变性质探讨唾液的性状,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脾肾相关"理论是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先、后天之本的精髓所在,而肾通于脑将其与现代医学脑肠轴相联系,将为研究"脾肾相关"理论的科学内涵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明末医家绮石认为阳虚虚劳的病机是"少火衰微",详细论述了阳虚虚劳三种类型(夺精、夺气、夺火)的临床症状。尽管提出了"阳虚统于脾"的学术主张,但究其原著,无论理论还是临床,都并非置肾于不顾,常常是脾肾同治,施以甘温补脾和温润补肾。  相似文献   

5.
目的强调"温补脾肾法"在男科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病案举例,介绍"温补脾肾法"在男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明确作者的观点。结果应用"温补脾肾法"治疗男科疾病,疗效较佳。结论运用"温补脾肾法"治疗男科疾病,为治疗本病扩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杨本雷主任医师治疗鼓胀临床经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本雷主任医师临床治疗"鼓胀"注重"气、水、瘀、虚"4个方面的调节,形成以大、小陷胸汤为主的临床治疗方法,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 辨证 导师临床治疗鼓胀,注意辨别以下要点. 1.1 辨脏腑 中医认为"鼓胀"之病,其病理演变过程,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其基本规律可概括为3个方面:其一,病起于肝,累及于脾,因肝及脾的病理机制是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克脾犯胃,水湿不得运化,阻滞气机,水停气滞则成鼓胀;其二,病起于脾,累及于肝,而脾及肝的病理机制,一方面是嗜酒肥甘,饮食不节致脾胃受损,湿浊不化,中气壅滞导致肝郁;另一方面是因寒邪、冷食积滞等损伤脾阳,水湿不化,壅滞中焦,气机不利而成肝郁;其三,肝脾病变累及肾,一是脾虚不运,水谷之精微不能游溢于肾,肾之精气必然衰减,因而导致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则水湿内停,二是肝病及肾,肝气不疏,肝木反侮肾水,而导致肾阴虚.  相似文献   

7.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临床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不佳且预后较差.在脑肠轴理论的影响下,西医将益生菌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运用于ASD患儿的临床治疗中.中医体系以"脾肾相关""肾通于脑"及"脾为上下枢机"为基础,构建了脾肾-脑相通理论.在此...  相似文献   

8.
杨栋  杨曙东  李顺民 《新中医》2014,46(6):22-23
介绍李顺民教授从脾论治肾病的学术观点。肾病从脾论治源于"五脏相关"学说,中医认为脾、肾分属后天之本与先天之本,脾与肾之间存在着横向、纵向和交叉的多维联系,调理脾的功能可以影响肾病理生理状态,肾病可以通过治脾来完成。在临床实践中李教授体会到,脾虚是慢性肾脏病的基本病机,在治疗过程中保持脾气的健运是愈病不可忽略的基本环节,因此,提出了肾病从脾论治的学术观点,并认为肾病治脾适用于慢性肾脏病各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毓麟珠与温土毓麟汤分别出自《景岳全书》和《傅青主女科》,虽名称相近易混,但不尽相同。病机上二者同中有异,毓麟珠以脾肾立论,温土毓麟汤病机拓展到心、肾、脾、胃;理法上亦有交集,毓麟珠阴中求阳、脾肾双补,治疗多种原因导致的不孕症,而温土毓麟汤重温补命门兼补脾气,对不孕症孕前、孕期及胎萎不长的用法均有记载,两方用法均不拘泥于特定病种;从影响上看,"毓麟"二方体现了从明代至清代中医妇科学发展从"脾肾"到"心肝脾肾"的发展历程,并与现代中医妇科学的发展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6,(9):1875-1877
该文探讨了中医"脾肾学说"蕴含的现代免疫学思想,认为中医的"脾肾学说"与免疫学关系十分密切。"脾肾学说"不仅包括了免疫细胞发育的基础,而且其中还蕴含了免疫细胞的分化、发育和成熟等免疫学思想。此外,"脾肾学说"还与免疫细胞的定居、应答及免疫功能的发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痴呆发病的高危因素,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早期防治十分重要。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从脾肾入手,脾肾同治,并相应的采用温补脾肾之阳、补益脾肾之气的治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侯丽颖  季幸妹  曾常春 《中医杂志》2011,(20):1736-1738
中医脾肾相关学说是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一个子系统,"脾虚及肾"是中医脾肾相关的动态病理变化之一,但在研究思路方面仍处于初始阶段。对体现"脾虚及肾"特点的单一动物模型做出了评价,并提出应用线粒体蛋白质组学研究"脾虚及肾"的思路和方法,以期阐明脾虚及肾的动态传变病理机制,丰富和发展脾肾相关学说。  相似文献   

13.
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等原因导致的以阴虚内热为主要病机,以"三多一少"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张崇泉教授行医近50年,临证处方用药宗法于历代经典,擅长从脾肾论治消渴病,并提出"脾肾同治,谨守阴阳"的治疗原则.从脾、肾二脏阐述消渴病的发病机理及辨治思路,并介绍张教授益气健脾、升提脾气、兼补肾之阴...  相似文献   

14.
多发性肾囊肿发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亏虚,水液代谢失常,水饮内结于肾络形成癖饮,水饮久聚不解,留而生痰。痰湿阻滞肾络气血运行而生瘀血,痰瘀胶结化生癥瘕而影响脾肾气化,进一步加重了脾肾亏虚。疾病后期癥瘕逐渐增大,阻碍气机运行,影响脾肾气化,湿邪、瘀血久蕴不解而化生浊邪,脾肾亏损由"气"的层次伤及到"形"的层次,出现肾精不足,肾气、肾阳、肾阴的化生之源更加匮乏,造成"形气"互损。肾气不足,痰瘀阻络贯穿整个病程,所以益肾补虚,化痰祛瘀应贯穿始终。补肾前期重视肾气,中后期重视肾精,恢复脾肾气化,祛邪前期重视温化痰饮,活血通络,中后期破血散结通络,化湿降浊要明辨痰、饮、水、浊的侧重。  相似文献   

15.
江红 《光明中医》2012,(10):2147-2148
张有民主任医师擅治颤病,根据中医传统理论,提出颤病"从肝脾肾论治",在治疗中注意抓住肝脾肾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互相兼顾的同时,根据病情,或以肝为主,或以脾为主,或以肾为主,不拘泥于阴虚或阳虚,同时根据具体情况祛除风、火、痰、瘀治疗,临床应用中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阎老师认为"脾"在消渴病肾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脾失散精、浊毒损肾是该病的重要病机。指出该病持续进展的两个重要因素(高糖毒性、尿蛋白)均与脾的功能失常有关。其中高糖毒性属脾失散精,精微不化,变生浊毒损害肾络范畴;尿蛋白是该病的主要临床特征和进展因素,属脾失运化,脾不升清,精微下泄。主张"先天之肾难补,后天之脾易复",利用脾肾的生克制化关系以脾治肾、以脾代肾。强调根据"早、中、晚"三期进行分期论治。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主要以尿蛋白、高血糖、尿糖等为辨证依据,治疗以运脾散精、升清固涩为主;中期出现水肿、尿浊、腰痛、乏力等肾系症状,主张以脾治肾,以助运化水湿、固涩精微;晚期脾肾衰败、浊毒泛溢、变证百出,主张治肾先治脾。常用经验方芪苡异功汤、补脾益肾汤加减,用药多温和性薄;注意培补脾阴,常用薏米、山药、扁豆、莲子等补而不滞、甘润不燥之品。  相似文献   

17.
介绍孙浩教授从脾肾论治小儿哮喘缓解期的经验。孙教授认为,小儿哮喘关系到肺、脾、肾三脏,提出"急则治肺,缓则治脾肾"的观点,主张小儿哮喘缓解期应从脾肾论治,以温肾健脾法治痰之本,临床采用肾气丸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8.
从肝、脾、肾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论述肝脾肾三脏与妇科疾病的关系及从肝脾肾论治妇科疾病;并根据冲任二脉的始末与循行,与肝脾肾三脏经脉相通,冲任二脉的生理病理,与肝脾肾息息相关,治疗也是通过调治肝脾肾三脏而达到目的,故提出冲任二脉为病,均责于肝脾肾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多唾症在临床较为常见,张小萍基于"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理论,治疗上多从脾肾着手。"涎"和"唾"均属于津液,因阳虚无力化津,气虚无力固津,治疗上多以补足脾肾之阳气为主,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姚廷周 《中医临床研究》2020,(9):131-132,139
月经失调以气血两虚及脾肾阳虚两证为多见,分别予补气养血和温补脾肾法进行治疗,方用自拟补气养血调经汤及温补脾肾汤。气血两虚与脾肾阳虚并非一成不变,二者可相互转变。二证都是虚证,但侧重点不同,气血两虚侧重于脾,脾肾阳虚侧重于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