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核心蛋白多糖(Decorin)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增生的抑制作用及其剂量-效应与时间-效应的关系,为药物防治后发性白内障提供新的选择。方法 MTT比色法分别测定不同浓度的Decorin(0.1mg·L-1、1.0mg·L-1、10.0mg·L-1)作用于LEC不同时间后的细胞生长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周期,用ELISA法检测各组培养液上清中TGF-β的水平,RT-PCR测定TGF-βmRNA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观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结果 ELISA示每100万个细胞中对照组TGF-β含量为(427.24±41.34)ng,0.1mg·L-1、1.0mg·L-1和10.0mg·L-1Decorin组TGF-β的含量分别为(236.01±28.63)ng、(117.86±18.14)ng、(111.72±26.72)n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MTT比色法实验结果显示,作用24h对照组抑制率为(3.62±1.34)%,0.1mg·L-1、1.0mg·L-1和10.0mg·L-1Decorin组抑制率分别为(4.14±2.08)%、(12.93±2.47)%、(23.47±1.78)%,LEC生长抑制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着Decorin作用时间延长,生长抑制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延长,LEC出现明显的G0/G1期阻滞,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明显升高(P<0.05)。RT-PCR示Decorin组TGF-βmRNA表达明显减少,与MTT法检测结果呈现大致相同的趋势,免疫细胞化学观察,对照组α-SMA表达较多,细胞肥大,细胞质呈棕色,Decorin组α-SMA较少表达。Decorin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Decorin对LEC有抑制增生和诱导凋亡作用,且呈明显的剂量-效应与时间-效应关系,可望成为后发性白内障的防治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两种天然药物三氧化二砷(ATO)和莪术(RC)对晶状体上皮细胞(LEC)增殖的抑制作用,为寻求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确切有效药物提供实验依据。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体外培养的牛LEC。方法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比色法检测不同终浓度(2.5、5、10μmol/L)ATO和(5、10、20mg/ml)RC作用于增殖状态下LEC 72小时后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程度。主要指标细胞形态、吸光度(A)值。结果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增殖对照组细胞大小均匀,生长密集,ATO和RC组细胞生长及形态有明显改变,增殖缓慢,生长差,贴壁能力减弱。MTT比色法结果显示:不同浓度(2.5、5、 10μmol/L)的ATO和(5、10、20mg/ml)RC可明显抑制LEC增殖,并具有剂量依赖关系(P均<0.01)。结论两种天然药物 ATO、RC能够明显抑制LEC增殖,有望成为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3.
苏拉明对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观察苏拉明(suramin)对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pigment epithelial cells)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 以300mg·L~(-1)苏拉明作用于培养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于不同的时间点行细胞计数,绘制生长曲线,台盼蓝染色判定细胞的活性;将不同浓度的苏拉明(0、100、200、300、400mg·L~(-1))加入RPE细胞培养液,72h后用四甲基唑盐(MTT)比色法测吸光值A,并计算不同浓度条件下的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苏拉明在所设浓度内均抑制RPE细胞增殖,并存在时间-效应及剂量-效应关系,最大增殖抑制率约78%,72h时IC_(50)为272mg·L~(-1)。FCM示suramin使G_2/M期细胞增加了14.2%。结论 苏拉明能抑制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可作为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候选药物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苦参碱(matrine,Mat)对体外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rabbit lens epithelial cell,RLEC)的影响。方法MTT测定0.5g·L^-1、1.0g·L^-1、1.5g·L^-1的Mat分别作用RLEC12h、24h、36h、48h、72h后细胞增生的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的Mat分别作用RLEC6h、12h、24h、48h、72h后增生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MTT法结果表明,经0.5g·L^-1Mat处理RLEC12h、24h、36h、48h、72h后,细胞增生抑制率分别为11.64%、20.47%、35.42%、45.82%、52.04%;经1.0g·L^-1Mat处理后分别为27.37%、41.01%、49.99%、63.26%、70.80%;而经1.5g·L-1Mat处理后分别为46.98%、64.36%、73.09%、81.64%、89.32%.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Mat对rhEGF诱导的RLEC增生的抑制率逐渐增大,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Mat能明显抑制体外培养的RLEC内PCNA蛋白表达,也呈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和剂量-效应关系。结论Mat能有效抑制体外培养的RLEC增生和RLEC内PC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经长波紫外线(UVA)激发后光催化剂二氧化钛(TiO2)对细胞的杀伤作用和机制,探讨光催化剂TiO2应用于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可能性。方法将牛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与不同浓度的TiO2共同孵育。按TiO2浓度分为对照组(0 μg/ml)和实验组(100μg/ml、150μg/ml和200μg/ml),分别予UVA激发0、20、30和40min。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经UVA激发的TiO2对牛LEC的杀伤效应。按TiO2浓度分为对照组(0μg/ml)和实验组(200μg/ml)。对照组UVA激发0、40min,实验组UVA激发0、30和40min。采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探讨光催化杀伤机制。按TiO2浓度分为对照组(0μg/ml)和实验组(200μg/ml)。分别予UVA激发0和30min。采用电镜技术观察光催化后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MTT比色法测定结果:在UVA激发下,TiO2对牛LEC杀伤率随着TiO2浓度增加和激发时间延长而增加,TiO2作用浓度达到150μg/ml且激发时间超过30min或浓度达到200μg/ml,其杀伤作用与相同UVA激发时间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μg/ml TiO2组照射30min以上.提取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样品电泳迁移速率大于对照组,并在电镜下观察到大量细胞有坏死超微结构改变。结论在UVA的激发下,光催化剂TiO2可以明显杀伤牛LEC,杀伤效应具有时效和量效关系。TiO2的应用可能成为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Weng J  Zhang H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3):176-179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诱导牛晶状体上皮细胞(bovine lens epithelial cell,BLEC)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及对BLEC增殖的作用。方法 取体外培养的第2代BLEC,加入不同浓度的bFGF(0.01-100.00μg/L)共同培养24-96h后,用^3H-TdR掺入法测定BLEC DNA合成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PCNA的表达。结果 不同浓度的bFGF有促进BLEC增殖作用,并呈剂量时间依赖性,当浓度为10.00μg/L的bFGF作用BLEC24-48h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3H-TdR掺入值分别为11772.5和10988.2,较对照组的6550.5增加约一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bFGF作用BLEC可使PCNA表达率上升(77.40%),并使BLEC周期发生变化,S期细胞和G2/M期细胞比例分别提高至23.41%和20.7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bFGF通过上调BLEC的PCNA表达,改变细胞周期,致使BLEC进入增殖状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兔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了体外培养,应用噻唑兰比色法(MTT法)对榄香烯和地塞米松进行药物筛选,结果发现:榄香烯对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使细胞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其50%抑制率浓度(ID50)为0.008mg/ml;地塞米松对该细胞增殖的作用呈双重性,低浓度刺激细胞增生,高浓度抑制细胞增殖,其50%抑制率浓度为168mg/ml。此两种药物50%抑制率浓度联合应用,对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抑制率:62.8%)较单用榄香烯(抑制率:52.4%,P<0.01)或单用地塞米松(抑制率:55.2%p<0.01)明显增强。并对此两种药物抗增殖的作用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苦参碱对体外培养的人角膜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将分离培养的人角膜成纤维细胞纯化后,用四唑盐比色试验(MTT比色法)分别测得培养0~8 d的人角膜成纤维细胞的光吸收值(A),绘制出其生长曲线并计算出群体倍增时间.设立阴性对照组、溶媒对照组及阳性药物对照组(地塞米松160 mg/L),不同浓度(10、20、40、80、160、320 mg/L)的苦参碱干预体外培养的人角膜成纤维细胞,在用药后的不同时间(24、48、72 h),用MTT比色法测定各处理组的细胞光吸收值,计算出其抑制率,并分别对相应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LSD-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体外培养的人角膜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曲线近似"S"形,其群体倍增时间为52.17 h.不同浓度(10、20、40、80、160、320 mg/L)的苦参碱作用于人角膜成纤维细胞后24 h,其抑制率分别为5.08%、10.19%、18.66%、31.89%、48.93%、75.49%;作用48 h后,其抑制率分别为7.66%、15.58%、27.95%、43.45%、64.70%、89.70%;作用72 h后,其抑制率分别为11.57%、22.66%、35.50%、52.75%、70.66%、94.62%: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其抑制率均逐步增加,其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与溶酶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塞米松作用于人角膜成纤维细胞24、48、72 h后,抑制率分别为37.15%、50.81%、56.99%,显示出时间-效应依赖关系;且各时间段相同浓度(160 mg/L)的地塞米松与苦参碱对人角膜成纤维细胞的抑制率两两比较,苦参碱组均高于地塞米松组(P〈0.05).结论 在10~320 mg/L浓度范围内,苦参碱对体外培养的人角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且160 mg/L苦参碱对人角膜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强于同浓度的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9.
黄瑶  李立  汤永强 《眼科研究》2006,24(1):50-53
目的 体外培养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BREC),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其促增生和移行效应。方法通过FⅧr-Ab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培养的BREC;向BREC中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HGF,4d后用MTT法测定细胞增生情况;向有正方形无细胞区的6孔培养板中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HGF,24h后计数进入空白区的细胞,判定细胞移行效应;流式细胞仪测增生周期。结果HGF对BREC促增生成剂量一时间依赖关系,在不同质量浓度下增生率分别为8.5%,12.4%,33.8%,39.8%。25ng/ml HGF作用1~4d,增生率分别为4.5%,8.3%,10.4%,15.6%。HGF对BREC促移行呈质量浓度依赖关系,移行能力分别为10%,63%,239%,476%。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HGF促BREC增生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的M期。结论HGF可显著促进BREC的增生和移行,是细胞的有丝分裂原和强有力的促移行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榄香烯(Ele)、姜黄素(Cur)对体外培养的牛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凋亡的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分别用160μg/mlEle,20μg/ml Cur与LECs共同孵育24、48、72h,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LECs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Ele和Cur作用不同时间的LECs均出现核染色质凝集、固缩、边集等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呈时一效依赖关系。超微结构研究显示,Cur诱导凋亡的同时,也诱导发生细胞胀亡。结论Ele和Cur具有明显诱导LECs凋亡或胀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角膜曲率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荣照  吴正秀  王骞  刘晓瑞  叶梅 《眼科》2002,11(4):207-210
目的:探讨我国人角膜曲率半径的正常值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角膜曲率半径差异。方法:对10998只眼的角膜曲率进行检测,并按男、女10岁一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K1为7.65mm,K2为7.71mm,平均K值为7.67mm。较眼科学正常值K:7.77mm短0.1mm。(2)K的平均值男性较女性的长0.1155mm。且女性各年龄段角膜曲率半径均男性的有不同程度的减短。(3)男女均随年龄的增长,角膜曲率半径大致呈递减趋势,即:角膜曲率半径与年龄成反比关系。(4)男女K1,K2之比,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即K1逐渐增长而增长,即 K1值逐渐增长,K2逐渐减短。结论:本文测定的角膜曲率较眼科文献中的提供的正常值短0.1mm,并且存在着年龄、性别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制约了其有效防治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尽管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为探索ROP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特异性较差,与人类ROP临床本质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动物模型进行改良或建立新动物模型。通过更新观念、在多学科交叉中寻求突破,融合更多ROP危险因素,并结合新兴的转基因技术以及完善模型评价系统,建立科学的实验研究平台,为更好地开展ROP防治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在治疗I型(阈值期和阈值前期)和A-ROP(急进性ROP)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一系列病例中引起的视网膜血管化过程。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07/2020-03在厦门市儿童医院眼科通过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的ROP患者34例67眼。再活化是指急性期特征的复发,发生在疾病的任何阶段,无论是否存在其他疾病。结果:患儿34例的平均胎龄为28.82±2.32wk。平均出生体质量为1155.18±398.22g。19例37眼的病变区域为Ⅰ区。10例2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5例1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后部。一次IVC治疗的ROP患儿疾病控制总有效率为73.1%(49/67),且Ⅱ区血管化均完成。患者在Ⅲ区的血管化完成率出现差异。在接受过一次治疗且未再复发的患者中,Ⅰ型ROP血管化时间平均为9.11±2.49wk,A-ROP为13.40±4.04wk。A-ROP的血管化完成时间明显比Ⅰ型ROP的时间长,且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IVC治疗后的病变为Ⅱ区的患儿均具有较高的血管完成率。  相似文献   

14.
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和大小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本中心1997年7月至2006年11月的眼睑分裂痣病例共30例(30只眼),按不同部位,侵犯范围的大小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手术方法.包括:分裂痣切除后直接缝合3例;分裂痣切除后Ⅰ期行游离皮肤移植术5例;分裂痣切除后皮瓣转移术,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行上睑或下睑手术,3个月后Ⅱ期行另一眼睑手术,共22例,其中对侵及泪小点的分裂痣将色素痣和受侵犯的泪小点一起切除后行泪小管口再造和睑成形术8例.结果 30例患者随访2~11年,平均随访时间60个月.有1例术后2年复发,随诊5年再次手术,术后病理发现有恶变,经再次行Mohs眼睑恶性肿瘤组织学控制性切除术,术后未见复发.其余病例未见复发和恶变.结论 眼睑分裂痣切除术采用分期手术转移皮瓣法修复眼睑比游离植皮法疗效更满意.对分裂痣切除术后的病例需密切观察,以便早期发现恶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登封市妇幼保健院ROP筛查并诊断为 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阈值期ROP或阈值前期1型ROP的患儿26例(52眼)。其中Ⅰ区病变17例,Ⅱ区病变9例。所有患儿在确诊后24 h内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025 ml (含康柏西普0.25 mg)。随访时间为21~49(31.2±12.5)周。病情复发或对康柏西普治疗无反应者,给予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或激光光凝治疗。随访期间观察患儿视网膜血管变化情况以及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52眼中,经单次康柏西普治疗有效为46眼(88%),病变完全消退,视网膜血管发育至Ⅲ区。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治疗2眼,占4%;经补充激光光凝治疗4眼,占8%,其中3眼病变复发行玻璃体切割术,占所有患眼的6%,纤维增生膜持续加重,发生视网膜脱离,2眼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1眼术后视网膜部分复位,包括AP-ROP 1眼,阈值期ROP 2眼,均为Ⅱ区病变,复发时间为10~17(13.2±1.8)周。所有患儿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康柏西普注射治疗ROP患儿安全有效。部分治疗无反应者,需手术联合激光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16.
苏楠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3):573-575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了解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赞比亚卡布韦总医院眼科2008-08/2009-08就诊患者。结果: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症状重,病程长,致盲率高。结论:充分认识、掌握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提高艾滋病的检出率,早发现、早治疗,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应强调预防是降低艾滋病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及高危因素分析对临床筛查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756例早产儿临床资料,记录其孕周、出生体重、吸氧时间、吸氧浓度、APgar评分(1分钟in)、APgar评分(5 min)、败血症、呼吸暂停、机械通气、输血等。应用t检验、卡方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重症ROP与孕周(GA)、出生体重(BW)、吸氧时间、吸氧浓度、APgar评分(1 min)、APgar评分(5 min)、败血症、呼吸暂停、机械通气、输血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756例早产儿,严重ROP发生3.3%。各因素中,孕周较少、低出生体重、长时间吸氧、高浓度吸氧、APgar评分(5 min)<4分,机械通气、输血是重症ROP的高危因素,统计学有显著差异。结论严重ROP的发生受孕周较少、低出生体重、长时间吸氧、高浓度吸氧、APgar评分(5 min)<4分,机械通气、输血影响。特别是GA≤28周或BW≤1000 g早产儿患严重ROP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建议重点对此类早产儿进行及时筛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白内障囊外摘出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2种不同的截囊方法的术后效果。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A、B2组,A组38例41眼,采用开罐式截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32例37眼采用信封式截囊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3mo~2a,比较2组视力恢复情况和并发症。结果术后ld视力>0.1者,A组70.7%,B组81%,术后3mo~2a视力≥0.5者,A组90.24%.B组94.6%,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B2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3.6%和13.5%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信封式截囊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优于开罐式截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  相似文献   

19.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阈值期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评估ROP阈值期治疗效果。方法使用双目间接检眼镜对108例早产儿进行ROP筛查,将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达到阈值病变的患儿及时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或经巩膜、视网膜冷凝术。结果筛查108例早产儿,发现ROP23例,发生率为21.3%。在所有ROP患儿中,ROP1期13例,占56.5%;ROP2期3例,占13.0%;ROP3期7例,占30.4%。其中ROP3期患儿均伴有附加病变,达到阈值病变标准。ROP患儿出生体重为(1.43±0.25)kg(t=4.059,P<0.001);孕周为(31.0±2.3)周(t=2.637,P=0.013);吸氧时间为1~49d,平均17d(n=23,Z=-3.630,P<0.001);需要机械辅助呼吸患儿18例(χ2=12.009,P=0.001);上述指标与非ROP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是否多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3,P=0.314)。Logistic回归分析:出生体重低(β=-2.542,OR=0.079,P=0.032)和使用机械辅助呼吸(β=1.341,OR=3.823,P=0.025)的患儿是发生ROP的相关高危因素。7例阈值期病变患儿中,6例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手术眼的结构和视功能未见异常。1例阈值期病变患儿未予治疗,于1个月后出现视网膜脱离。结论出生体重轻、孕周少、吸氧时间长、需要机械辅助呼吸的早产儿发生ROP的风险较高。对阈值期病变患儿应及时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视神经管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眼部外伤的病人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58例病人中,均伴不同程度的眼眶骨折,合并视经管骨折8例,其中视神经管内壁骨折4例,内壁为蝶窦壁3例,筛窦壁1例,外壁骨折3例,上壁骨折1例,通过三维重建可清晰地显示骨折线,骨重建显示准确,多平面重建定位好,3D重建显示骨折直观、立体。结论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视神经管骨折显示清晰,定位准确,对临床论断及治疗提供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