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可调钠联合可调超滤治疗透析中顽固性低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经常发生透析中顽固性低血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9例,进行可调钠联合可调超滤治疗1年,观察低血压发生次数,记录透析中血压、心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29例病人中19例透析中血压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低血压发生的次数减少,有效率达65.5%。结论可调钠联合可调超滤的透析方法减少了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使病人更能耐受血液透析超滤治疗。  相似文献   

2.
盐酸米多君与多巴胺治疗透析中低血压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衰最佳替代疗法之一 ,透析过程中约有 2 0 %~ 5 0 %患者出现低血压 ,且常伴有明显低血压症状[1] ,其中多数患者与容量减少和失衡反应有关 ,通过调节透析液钠浓度、减少超滤和补充高渗液体可以纠正 ;但少数透析时间较长患者 (本院统计约为 6 % )则出现顽固性低血压 ,使病人透析不适症状发生率增加。本院对这类患者使用盐酸米多君 (盐酸米多君 ,midodrine)治疗 ,取得较好疗效 ,并与过去使用多巴胺情况作一比较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为 1999- 0 5~ 2 0 0 0 - 0 9本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 (…  相似文献   

3.
血液透析患者慢性低血压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显著的低血压是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主要的心血管并发症之一。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低血压目前有以下两种类型。①血透 (HD)中发生的低血压 :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最常见表现 ,发生率为 30 %~ 4 0 % ;②慢性持续性低血压 :特征是透析间期收缩压仍持续低于 10 0mmHg[1] ,发生率为 5 %~ 10 % ,在长期HD的患者中更为常见[2 ] 。在腹膜透析患者中 ,慢性低血压的发生率在 12 %左右 ,其中约 1/ 3病因不明[3] 。慢性低血压HD患者主诉较多 ,症状较重 ,如透析间期眩晕、易疲劳、乏力、视力模糊、头痛、意识错乱、直立性低血压、肢端厥冷、性欲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发生的病因,探讨针对主要病因进行个体化透析治疗在降低低血压发生率中的重要性.方法 对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压的21例患者进行自身前后对照分析,前1个月收集低血压患者的病因资料,第2个月为调整分析期,运用柏拉图分析法结合鱼骨图解析,找出低血压主要病因,针对主要病因进行宣教及调整治疗方案;第3个月再次统计低血压发生率及具体病因,比较干预治疗前后低血压发生率及病因的变化.结果 低血压主要病因是脱水量/干体重>5%、糖尿病、透析过程中进餐、透析前不合理服用降压药物等,21例患者干预前后2个月共行血液透析534例次,干预后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下降,干预前后低血压发生率分别为7.7% (39/260)和3.3%(9/2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多出现在透析后3小时.结论 对不同患者寻找低血压病因,针对主要病因进行重点宣教及个体化透析,可明显降低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序贯钠透析在预防透析低血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序贯钠透析对透析低血压的预防作用。方法 :对连续 4次血透中发生透析低血压≥ 2次的 16例应用序贯钠透析干预共 92次 ,观察血液透析中的血压变化和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干预前次透析液钠浓度均为 14 0mmol/L ,序贯钠透析起始钠浓度为 15 0mmol/L ,逐渐降至 138mmol/L。结果 :应用序贯钠透析后 ,透析中最低血压、透析后和透析中的平均收缩压的升高显著 ,大于 10mmHg(P <0 .0 1) ,临床症状几乎完全消失 ,未发现患者有任何不耐受情况。结论 :应用序贯钠透析能够非常有效地预防透析低血压的发生 ,使透析过程更安全  相似文献   

6.
低血压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常出现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20%~30%〔1〕。透析相关低血压通常指透析中平均动脉压比透析前下降30 mmHg以上或收缩压降至90 mmHg以下,伴或不伴低血压的症状〔2〕。由于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患者常不能耐受到透析结束,脱水量和血生化指标不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透析前血清钠浓度与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血清钙浓度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一般情况,根据患者透析前血清钠浓度将患者分为低钠组和正常钠组,比较两组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血清钙浓度的差异。结果透析患者男女比例为1.21∶1;平均年龄(64.34±14.16)岁,多集中在60~80岁(49.2%);平均始透年龄(64.32±14.16)岁,多集中在60~80岁(45.32%);透析年限5年者占32.81%,透析年限10年者占7.8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原发病前三名依次为糖尿病、原发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者;血清钠浓度达标率84.37%,血清钾浓度达标率89.84%,血清钙浓度达标率60.94%,血清磷浓度达标率57.81%。发生过透析中低血压的患者数达45.31%。低钠组与正常钠组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及血清钙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中心血液透析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年龄集中在60~80岁;最常见的原发病是糖尿病。发生过透析中低血压的患者占45.31%,低钠血症与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无关。血清钠浓度与血清钙浓度无关。  相似文献   

8.
付文静  张沛  邓英辉  贾强 《山东医药》2011,51(40):97-98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左卡尼汀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低血压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例稳定血液透析老年患者,进入研究前已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12个月以上。于每次血液透析后静脉注射左卡尼汀1.0g,疗程24周,维持使用原透析处方及用药,观察患者透析前血压、透中最低血压的变化和透析相关低血压的发生情况,以及肾功能、白蛋白、电解质、血红蛋白及脱水量和透析后体质量的变化。结果20例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白蛋白、电解质和血红蛋白差异无显著性,血压在治疗12周后明显改善(P〈0.05)并达到稳态,透析相关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继续治疗12周后低血压发生率未再发生显著性变化;脱水量在12周后有增加,透析后体质量在12周后有下降,但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应用左卡尼汀可有效改善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低血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临床症状和低温血液透析联合左卡尼汀对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防治作用.方法 将18例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使用低温血液透析联合左卡尼汀进行治疗;另选10例相同的病人作为对照组,仅使用低温血液透析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在透析时的低血压发生率、超滤量、透析中的最低收缩压和最低舒张压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透析前后的血压、血尿素氮浓度及血肌酐浓度均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使用低温血液透析联合左卡尼汀对透析相关性低血压进行治疗,能有效防止因低血压而补充血容量致容量负荷过多,避免因严重低血压终止透析对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预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不同超滤模式透析对血容量及血压的影响.方法 稳定血液透析患者12例,采用标准透析(SD)、线性超滤模式透析(UP1:起始超滤率为匀速超滤时的1.33倍,线性降低至透析结束)和阶梯状超滤模式透析(UP2:透析前1/3时间超滤率为匀速超滤的1.5倍,中间1/3时间超滤率等同于匀速超滤,后1/3时间超滤率为匀速超滤的0.5倍)各进行10次,在线监测透析过程中相对血容量(RBV)、平均动脉压(MAP)及发生症状性低血压的例次.结果 (1)透析间期体重增长量及透析中脱水量在3种模式之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2)透析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的Upl和UP2相对血容量低于SD(P<0.001),透析1小时、2小时时UP2低于UP1(P<0.05);(3)UPl在透析2小时、3小时、4小时、5小时MAP均低于SD(P<0.05).UP2模式在透析中MAP均低于SD(P<0.05),UP2模式在透析2、3、4小时MAP低于UP1(P<0.05);(4)SD与UP1发生低血压的例次比较无明显差异,UP2模式出现低血压次数多于SD和UP1,其中1人因6次透析中4次低血压,不得不提前终止此模式.结论 单纯使用超滤模式,特别是阶梯状超滤模式透析,透析早期脱水速度过快,血容量变化大,易引起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慢性低血压状态的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近3年来进行透析的252例MHD患者慢性低血压状态发生情况,回顾性分析患者进入透析时的基础状态指标,包括一般情况、病史资料、体检情况、实验室指标等,并寻找与慢性低血压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MHD患者中并发慢性低血压状态的发生率为23.02%,低血压组与未发生低血压组相比,两组在年龄、糖尿病史、冠心病史、身体质量指数、左室功能、白蛋白水平、血脂、C反应蛋白等方面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多元分析表明高龄、糖尿病、低蛋白血症、C反应蛋白是MHD患者并发慢性低血压状态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高龄、糖脂代谢紊乱、营养不良和炎症状态与MHD患者慢性低血压状态有关,可作为透析低血压状态的早期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维持性血液透析慢性肾衰竭患者血镁与低血压事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中血镁与低血压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17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透析方案为每周3次,每次4 h.分别于透析0、1、2、3、4 h测血镁、血钙、血钾,同时测量血压,对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压事件者及时适当补充25%硫酸镁.结果 透析过程中随时间延长,血镁、血钾逐渐降低,血钙逐渐升高(P均<0.01).共发生低血压事件245例次,发生率7.99%;血镁与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成正相关(r分别为0.638、0.679、0.699,P均<0.01);大部分发生低血压事件患者补充25%硫酸镁后血压恢复性上升.结论 血液透析过程中血镁下降是低血压事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随着透析技术的进步和透析质量的提高,透析人群中老年患者比例大量增加。高龄患者多伴有心血管并发症。透析治疗中常因低血压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循环衰竭,严重危害健康及生命,因此及时有效地预防透析过程中的低血压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26例老年透析病人(共1616次透析)按不同时间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比较其低血压发生率,发现低温可调钠透析结合参附制剂可有效预防高龄患者低血压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徐航 《内科》2012,7(3):261-262
目的观察比较三种透析模式在血液透析中对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对5例经常出现透析性低血压的维持性透析患者分别采用:低温及钠浓度调节联合不同超滤率透析方案、钠浓度调节联合不同超滤率透析方案与常规透析方案三种透析模式进行透析,每例患者每种透析模式观察30次,比较透析时低血压的发生率、超滤量及透析间期体重增长情况。结果三种透析模式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10.00%、18.00%及42.67%,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滤量、透析间期体重增长量在三种模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及钠浓度调节联合不同超滤率透析及钠浓度调节联合超滤率透析方案可降低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发生率,但超滤量、透析间期体重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糖尿病肾病患者血透过程中血压变化的特点及护理措施,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该院5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观察组)及该院同期50例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对照组)为观察对象,对其均实施血液透析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血透过程中血压变化的特点及透析低血压发生率,并提出相关的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基础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透析0 h、透析1 h、透析2 h、透析3 h收缩压下降值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透析低血压发生率(32.00%)高于对照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在血透过程中血压下降幅度较大,且速度较快,发生透析低血压的机率较高,为减少透析低血压的发生,应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如加强血压监测及血压控制,给予患者饮食指导、心理护理等。  相似文献   

16.
血液透析患者血容量监测的意义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目的了解血容量监测对评价透析患者干体重和防治透析患者难治性高血压、透析中低血压中的作用.万法38例规律性血液透析患者,其中男8例,女30例,患者平均年龄(54.2±11.5)岁,其中2例为糖尿病肾病.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分为病情稳定组(A)、低血压倾向组(B)和难治性高血压组(C).对所有患者进行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超声心动图和透析充分性检查,观察透析前后血压、心率及体重,透析中监测超滤量、血压、心率、临床症状和血容量变化.结果A组27例,一次透析血容量下降(△BV)5.1%~26.1%之间,其中△BV<15%者和△BV>15%者临床指标无明显差异;B组9例,△△BV在12.5%~22.6%之间,和A组患者相比,年龄偏大(P=0.03)和脱水量过多(P=0.006),两组之间的其他因素无显著性差异.对其中3例透析中发生低血压患者在血容量监测的指导下上调干体重,透析结束时血容量下降程度明显好转(21.03%±1.99%vs16.06%±2.03%,P=0.04),未再发生低血压.C组2例,△BV<5%,在连续血容量监测下,下调干体重后,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在透析过程中,患者所能耐受的血容量下降程度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血容量监测有助于确定合适的超滤量、调整干体重、防治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和指导治疗透析患者难治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和高血压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83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观察血液透析期间各项指标对血压的影响。结果影响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治疗血压异常的主要因素在于透析年限,在患者透析治疗玉1年时,其低血压的发生率为13.66%,高血压的发生率22.06%;在治疗1~3年时,其低血压的发生率为21.55%,高血压的发生率13.89%,在治疗3~5年时,其低血压的发生率为32.16%,高血压的发生率7.71%,在治疗5年以上时,其低血压的发生率为66.44%,高血压的发生率13.24%,随着血液透析治疗的时间越长,患者血压影响情况的发生率越高;患者的年龄,性别,血流量等指标对低血压异常发生率没有明显影响。结论随着患者年龄不断增加,其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降低,低血压发生率明显升高,血液透析当中出现的低血压症状与超滤率存在相关性。在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血液治疗时,需要注重透析年限对患者血压异常情况的影响,并且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和处理患者低血压情况,加强患者在血液透析治疗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的特点,并探讨相应护理措施。方法选取86例该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所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行血液透析,于透析过程当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针对性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透析前、透析1 h、透析2 h和透析3 h的血压水平及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低血压的发生率为4.6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在行血液透析过程当中血压极易发生较大浮动,从而引起各类并发症,给予针对性护理可保持患者血压水平平稳,减少低血压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使用超滤曲线配合钠曲线模式对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11月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中易出现低血压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自身对照,按照单数透析次数为观察组,采用Fresenuis4008S透析机的内置超滤曲线模式(3)及钠曲线模式(3);双数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标准血液透析,匀速超滤;观察1个月,分别108例次,统计两组透析前后的血压变化及血液透析结束时的超滤量。结果对照组低血压发生率48.1%,试验组低血压发生率25.9%,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超滤总量对照组和试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透析前及透析1、2 h血压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透析3 h和透析结束时血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透析前后血清钠离子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肾病患者采取超滤曲线配合可调钠曲线透析方式及其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可明显提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可以在临床应用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态检测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动脉血红细胞比容(Hct)预测及预防透析性低血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慢性肾衰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于透析过程中分5次检测透析管路动脉端血液Hct,并根据Hct变化计算血容量(BV)下降比率,同时监测血压变化,以此确定合适的干体重和透析速度。结果超滤4h后14例患者Hct升高,BV下降超过允许范围(〉15%),收缩压下降〉30mmHg,部分患者出现低血压症状。46例患者Hct上升适度,BV降至正常范围(〈15%),收缩压下降〈30mmHg,无低血压症状出现。结论透析过程中应多次检测Hct并以此计算透析BV;使BV下降率控制在15%以内,可以减少透析性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