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卒中相关性睡眠障碍与中医证候及病类的关系。方法采用中风辨证量表对417例卒中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评分,以风证证候相关检测数据作统计指标,对研究资料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并就其在卒中过程中出现的相关睡眠障碍发生率作分析。结果①脑梗死338例中,以血瘀证居首(74%),其次分别为风证(52%)、痰湿证(46%)、气虚症(35%)、阴虚阳亢证(21%)及火热证(20%),而脑出血79例者则以风证为第一(78%),其次为火热证(63%)、痰湿证(58%)、血瘀证(49%)、气虚证(34%)及阴虚阳亢证(20%),两组证候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脑梗死者中脏腑组(69例)风证分值13.89分±3.95分显著高于中经络组(197例)的7.74分±2.56分,风证量值与生长激素(GH)水平无变化;③卒中后失眠发生率最高,本组脑出血者为60.8%(48例),脑梗死者为57.1%(193例);其次为卒中后抑郁睡眠失调(PSD)41.2%(172例)。结论脑卒中中医证候及病类,不仅与风证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IN)水平显著相关,而且与其在病程中发生的相关性睡眠障碍几率关系也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脑梗死(CI)痰湿证与垂体-肾上腺素水平及相关性睡眠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中风辨证量表对113例CI患者进行痰湿证证候评分,同时测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S)含量,并就其在卒中中出现的睡眠障碍相关症状发生率作分析。结果脑梗死大面积组痰温证评分量值与ACTH、CS含量,呈正相关关系(r=0.46,P〈0.01;r=0.53,P〈0.01);CI中面积组痰湿证评分量值与ACTH、CS含量也呈正相关关系(r=0.43,P〈0.01及r=0.41,P〈0.01);CI小面积组痰湿证评分量值与ACTH、CS含量无显著相关;CI大、中面积痰湿证组失眠、卒中后抑郁(PSD)和卒中后焦虑(PSA)睡眠失调、日间过度睡眠、睡眠呼吸紊乱发生率分别为56.8%、33.3%、7.4%、34.5%、23.5%;C1小面积痰湿证纽失眠发生率为26.5%、PSD和PSA睡眠失调分别为18.81%、12.5%,睡眠呼吸紊乱9.6%,无日间过度睡眠者,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脑梗死痰湿证量值与ACTH、CS含量及其相关性睡眠障碍发生率关系密切,其升高水平可作为判定CI和睡眠障碍病因病机的微观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后睡眠障碍伴焦虑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方法根据患者焦虑状况,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睡眠障碍伴焦虑组(20例)和睡眠障碍不伴焦虑组(60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睡眠质量评估,采用"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进行中医证候评分。结果睡眠障碍伴焦虑组睡眠紊乱、日间功能障碍和PSQI总分的分值均高于不伴焦虑组(P0.05或P0.01)。睡眠障碍伴焦虑组火热证候和阴虚阳亢证候得分高于不伴焦虑组(P0.05或P0.01)。结论缺血性卒中后睡眠障碍伴焦虑患者与不伴焦虑患者相比,其睡眠质量差,睡眠紊乱和日间功能障碍明显,其火热证候和阴虚阳亢证候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规律.方法 选择30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分析其急性期和缓解期、急性期不同年龄段证候分布,以及急性期各证候组合情况.结果 急性期风证25例、火热证23例、痰证22例、血瘀证14例、气虚证16例、阴虚阳亢证14例,缓解期分别为18、16、15、13、17、15例.急性期风证、火热证、痰证所占比例均高于缓解期,但仅风证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期年龄≤60岁者火热证、痰证、血瘀证、阴虚阳亢证所占比例高于>60岁者(P均≤0.05).急性期同时存在4个证候16例,3个证候4例,2个证候8例,单一证候2例.其中,两证组合以风痰证、风火证、火痰证的组合为主,三证组合以风火阳亢证、风痰瘀阻证的组合为主,四证组合以风火痰瘀证、气虚血瘀风火证、气虚血瘀风痰证组合为主.结论 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证候急性期以风证为主,风证、痰证、火热证等实证组合多见,年龄≤60岁者实证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后并发睡眠障碍的情况及可能发生机制。方法选择62例急性脑梗死住院病人,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头颅CT或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提示的急性脑梗死的发生部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中医证候量化评分,通过分析急性脑梗死后并发睡眠障碍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62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中,睡眠障碍41例,发生率为66.13%,睡眠障碍组平均年龄、女性百分比与无睡眠障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障碍的发生与受累供血动脉系统及是否为优势半球受累无明显的相关性。睡眠障碍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高于无睡眠障碍组(P<0.05)。火热证、阴虚阳亢证及气虚证的证候均值睡眠障碍组明显高于无睡眠障碍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的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机制较为复杂,评价病人的睡眠状况有助于评估脑卒中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CI)风证与免疫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相关性睡眠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中风辨证量表对266例CI患者进行风证证候评分,测定IL-6、TNF-α含量,并就其在卒中中出现的相关睡眠障碍症状发生率作分析。结果中脏腑组风证量值与TNF-α、IL-6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9、0.46),中经络组风证量值与TNF-α、IL-6水平也呈正相关(r分别为0.23、0.19),中脏腑组较中经络组的相关性高;中脏腑组风证分值及免疫细胞因子含量显著高于中经络组(P0.01);风证患者中脏腑组与中经络组的睡眠障碍发生率,均以中脏腑组为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脑梗死不仅风证量值与IL-6、TNF-α水平显著相关,而且与其病类在病程中发生的相关性睡眠障碍几率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型辨证与血浆凝血指标变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武汉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2007年9月—2010年1月的317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风痰火亢证、风火上扰证、痰热腑实证、风痰瘀阻证、痰湿蒙神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七型,并检测血浆凝血指标水平。结果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型以风痰火亢证为主,其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多集中在正常参考范围内偏高水平,凝血酶原时间(TT)则明显缩短且集中在正常参考范围的最小值以下。而以痰为主的痰热腑实证、痰湿蒙神证患者FIB显著高于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P<0.05)。与火热有关的风火上扰证、风痰火亢证及痰热腑实证患者TT值小于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P<0.05)。结论 FIB可能是脑梗死急性期不同证型的内在因素之一,FIB可能与中医的痰邪、实证有关,TT可能与中医的火热邪有关。  相似文献   

8.
中风病证候与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06例中风病急性期病人的中医辨证类型与相关因素包括脑病变性质(脑梗死、脑出血、多发脑梗死)、肺部感染、假性球麻痹、白细胞升高进行观察及分析。结果脑梗死与脑出血各证型之间比较,脑出血火热证出现率较脑梗死高(P〈0.05)。单一部位脑梗死较多发脑梗死风证出现率明显增高(P〈0.05),痰证出现率低于多发脑梗死(P〈0.05)。火热证的出现率脑部感染者较无肺部感染者为高(P〈0.05)。假性球麻痹火热证、痰证的出现率较无假性球麻痹出现率高(P〈0.05)。结论中风病的证候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证候的表现是包含了中风病本病的症状与并发症合并症的症状,尤其表现在火热证和痰证两个证型上。  相似文献   

9.
中医辨证分型高血压病病人颅内动脉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病人的颅内动脉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全部病例在治疗前接受中医辨证分型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病例组中出现颅内各动脉血流异常病人46例,对照组为9例。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病人颅内各动脉血流异常率为阴虚阳亢证9%,阴阳两虚证8%。痰湿壅盛证8%,肝火亢盛证3%。肝火亢盛证和阴虚阳亢证等证型高血压病病人的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颈内动脉终末端(ICA)和椎动脉(VA)等指标明显高于阴阳两虚证组。对照组MCA、A(A、PCA、ICA、VA和BA等指标均明显低于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病人(P〈0.05)。结论各中医证型高血压病病人常有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和脉动指数指标异常表现,特别是阴阳两虚证病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中医证候与体重指数(BMI)的关系。方法对333例住院EH患者行中医辨证和身高、体重测定,并计算BMI。333例EH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9组,另外根据虚实辨证及夹痰、夹瘀辨证原则进行辨证分组。结果333例EH患者证候分布如下:阴虚阳亢证26例(7.8%),气虚痰浊证13例(3.9%),气虚血瘀证52例(15.6%),气阴两虚证20例(6.0%),痰瘀互阻证30例(9.0%)、气阴两虚,痰浊蕴阻证19例(5.7%)、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74例(22.2%),气阴两虚、痰瘀互阻证61例(18.3%),气虚痰浊、瘀血阻络证38例(11.4%);根据虚实辨证将333例EH患者分为单纯虚证、单纯实证、虚实夹杂证3组,其中单纯虚证(气阴两虚证)与单纯实证(痰瘀互阻证)高血压患者的BMI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夹痰、夹瘀不同将333例EH患者分为夹痰证、夹瘀证、夹痰夹瘀证、非夹痰夹瘀证4组,夹痰夹瘀证高血压患者BMI水平较夹瘀证和非夹痰夹瘀证增大P〈0.05或P〈0.01),夹痰证患者BMI水平较夹瘀证增高P〈0.05)。结论EH患者痰证的存在可能是影响BMI水平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EH合并肥胖的患者需要结合中医辨证采用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温化寒痰、润燥化痰、治风化痰等方法协助减轻体重、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中国大城市消化内科肠易激综合征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抑郁、焦虑症状患病率及既往诊治情况。方法采用现况研究方法,于2004年6月1日到9月1日在北京、广州和成都6家综合性医院的消化内科连续收集肠易激综合征303例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305例。由经培训的调查员用统一的调查表进行面对面调查,同时使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Hamilton焦虑量袭和Hamilton抑郁量表进行心理测评。结果肠易激综合征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抑郁、焦虑症状患病率分别为24.8%和23.6%。在具有抑郁、焦虑症状的患者中,两类患者抑郁和(或)焦虑障碍的患病率分别为69.6%和68.7%;在具有抑郁、焦虑症状的非首诊患者中,两类患者既往抑郁障碍诊断史和抗抑郁治疗的比例均低于12%,而既往焦虑障碍诊断史和抗焦虑治疗的比例则更低于8%。肠易激综合征女性患者的抑郁症状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17.0%比8.7%;χ^2=4.432,P=0.035),其抑郁障碍、焦虑障碍、抑郁合并焦虑障碍以及抑郁、焦虑障碍的患病率均高于男性(52.6%比25,0%,χ^2=4.612,P=0.032;79.5%比53.8%,χ^2=4.815,P=0.028;51.4%比21.7%,F=5.112,P=0.024;78.6%比55.6%,χ^2=4.112,P=0.043)。结论中日大城市综合医院肠易激综合征和功能性消化不良门诊患者具有较高的抑郁、焦虑症状和抑郁、焦虑障碍患病率,且既往诊治率较低,这一现状值得卫生管理部门和临床医务人员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风痰瘀阻证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及凝血象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23例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名诊断属风痰瘀阻证患者.按<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进行证候评分,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检测凝血因子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研究中医证候与NDS及凝血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123例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患者风证、痰证与NDS评分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202、0.285,P分别为0.002、0.000);痰证、血瘀证与APTT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212、-0.184,P分别为0.004、0.031);余证候与NDS及凝血象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风痰瘀阻证患者以风证、痰证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影响较大.痰证、瘀证与患者凝血功能密切相关,其分值可反映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人不同中医证候的临床特征及舒张压、红细胞比容水平。方法选取高血压病人331例,其中肝火亢盛证73例,痰湿壅盛证97例,阴虚阳亢证70例,阴阳两虚证91例。比较各证型病人的舒张压及红细胞比容水平差异。结果与其他证型比较,肝火亢盛身高、体重、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水平最高,肝火亢盛舒张压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阴虚阳亢和肝火亢盛红细胞比容水平较痰湿内盛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肝火亢盛证病人红细胞比容及舒张压水平较高,且二者存在显著相关性,临床检测二者水平对于了解高血压证候的发病机制、病情、辨证论治等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对影响缺血性中风的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分期、既往史、个人史、牛津郡社区卒中研究分型(OCSP)和急性卒中治疗Org 10172试验TOAST分型不同组间各证候要素进行2×2或R×Cχ~2检验。结果男性痰湿比例高于女性(P0.05),女性气虚比例高于男性(P0.05);急性期内风比例高于恢复期(P0.01),急性期内风、内火、痰湿的比例高于后遗症期(P0.01),气虚比例低于后遗症期(P0.01);恢复期痰湿的比例高于后遗症期(P0.01),气虚比例低于后遗症期(P0.01)。既往有冠心病史的病人血瘀比例高于无冠心病史的病人(P0.05),既往有脑梗死病史的病人气虚比例高于无脑梗死病史的病人(P0.01)。有嗜酒史的病人痰湿比例高于无嗜酒史的病人(P0.05)。完全前循环梗死的内风比例低于后循环梗死和腔隙性梗死(P0.0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血瘀的比例高于小动脉性卒中(P0.01);小动脉性卒中痰湿的比例高于心源性栓塞(P0.01)。不同年龄段比较,各证候要素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且与性别、分期、既往史、个人史、OCSP分型、TOAST分型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灸法配合益气健脾方治疗卒中后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卒中后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治疗组基础治疗加用灸法配合益气健脾方;对照组基础治疗加口服西肽普兰片。两组均治疗60 d,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大脑各动脉 TCD检测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 I)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灸法配合益气健脾方能有效改善卒中后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和 TCD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睡眠质量对血糖控制达标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调查T2DM患者的睡眠质量。以糖化血红蛋白(HbAlc)〈7.0%作为血糖控制达标;以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了解患者精神状况,SDS≥50分为抑郁状态;以PSQI≥7分为睡眠障碍,将患者分为无睡眠障碍组(88例)和睡眠障碍组(112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与睡眠障碍、血糖达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无睡眠障碍组相比,睡眠障碍组年龄、HbAlc、血糖(空腹、0.5h,2h)、总胆固醇、甘油三酯、PSQI评分、SDS评分、抑郁发生率明显升高(t=-19.49~-1.99,,=9.931,均P〈0.05);C肽(空腹、0.5h)、体质指数(BMI)明显偏低(t=2.07、2.14、2.35,均P〈0.05)。PSQI评分〈5分组、5~7分组、7—9分组和≥9分组的血糖达标率分别为27.9%、19.6%、10.0%和8.6%,随着PSQI评分升高,血糖达标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睡眠障碍与年龄、男性、HbAlc≥7.0%及抑郁呈正相关,与BMI负相关(OR=1.04、2.38、2.98、2.14、0.89,均P〈0.05)。HbAlct〉7.0%与睡眠障碍及2h血糖呈正相关,与胰岛素治疗呈负相关(OR=2.81、1.21、0.33,均P〈0.05)。结论T2DM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障碍,其与高血糖存在着交互影响,并造成心理健康问题。应重视对T2DM患者的睡眠质量管理和血糖控制,以改善睡眠和有效提高血糖达标率。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病病人不同证候与糖脂肪代谢及瘦素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病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与糖脂肪代谢及瘦素(Lep)水平的关系。方法将223例EH病人分为肝火亢盛证组(38例)、阴虚阳亢证组(61例)、痰湿壅盛证组(100例)、阴阳两虚证组(24例),另设正常对照组为健康检查正常者(114名)。观察5组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葡萄糖(Glu)、胰岛素(Ins)、瘦素水平。结果收缩压、舒张压在高血压各证候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血压各证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lu,Ins,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血压各证候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但胰岛素作用指数(IAI)、胰岛素敏感指数(IsenI)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阴虚阳亢证组Glu,Ins,HOMA-IR高于高血压其他证候组,IAI、IsenI低于其他组。TG,TC痰湿壅盛证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高血压其他证候组(P〈0.001)。Lep痰湿壅盛证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高血压其他证候组(P〈0.05)。相关分析:收缩压、舒张压均与年龄、体重指数、心率、Glu,Ins,HOMA-IR,Lep,TG,TC呈正相关,收缩压与Ins,HOMA-IR相关系数分别为r=0.437,0.444(P〈0.001),舒张压与Ins,HOMA-IR相关系数分别为r=0.392,0.400(P〈0.001)。收缩压与IsenI,IAI相关系数分别为r=-0.682,r=-0.444(P〈0.001),舒张压与IsenI,IAI相关系数分别为r=-0.653,r=-0.400(P〈0.001)。结论高血压阴虚阳亢证IR较明显,痰湿壅盛证血脂和Lep水平升高显著,治疗上须有相应着重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病人的焦虑抑郁状态及中医证型特点。方法应用中医证候特征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头痛影响测试量表(HIT-6),对2013年4月—2014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科的门诊和住院病例进行评估。结果原发性头痛44例,偏头痛30例(68.2%),存在焦虑抑郁15例(50.0%),紧张性头痛14例(31.8%),抑郁6例(18.2%)。偏头痛的中医证型分布趋势为:风火证10例(22.7%)风痰证和气虚湿阻证各6例(13.6%)气血两虚证5例(11.4%)风瘀证3例(6.8%);紧张性头痛病人以气血两虚证(20.5%)为主。单纯抑郁与风火证呈显著正相关(r0,P=0.008);焦虑抑郁共病与气虚湿阻证呈显著正相关(r0,P=0.000)。结论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病人抑郁和焦虑患病比例较高;偏头痛以风火证为多,紧张性头痛病人以气血两虚证为多;偏头痛与气血两虚证呈显著负相关,而紧张性头痛与气血两虚证呈显著正相关,焦虑抑郁共病头痛病人与气虚湿阻证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证候的疗效。方法从证候学的研究角度出发,运用十一·五期间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制定的证候要素判定及评价量表对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证候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出血性中风发病后,内火、痰湿、内风占主要方面,其次为血瘀、气虚及阴虚;第2周时,内风证候得到了明显改善,痰湿、内风证候也有下降的趋势。治疗期:第2、4周中风病证候要素中内火、痰湿评价评分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内风、血瘀、气虚、阴虚评价评分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第3、6个月中风病证候要素中痰湿评价评分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中风病证候要素内风、内火、血瘀、气虚、阴虚评价评分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显示出了治疗出血性中风的证候学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焦虑、抑郁状态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对500例脑病科心理咨询门诊病人采用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将500例病人进行中医体质归纳,分析焦虑、抑郁状态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结果焦虑状态中排在前三位的体质分别为痰湿、湿热、阴虚体质;抑郁状态中排在前三位的体质分别为痰湿、阴虚、气郁体质。焦虑、抑郁状态中男女体质分布有细微差别,焦虑状态中女性以痰湿、湿热、气虚体质位于前三位;男性以痰湿、湿热、阴虚体质排在前三位。抑郁状态中女性以痰湿、阴虚、气虚体质排在前三位;男性以痰湿、气郁、阴虚体质位于前三位。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焦虑状态与痰湿、湿热、阴虚、血瘀体质相关;抑郁状态与痰湿、气郁、阳虚体质相关。结论焦虑、抑郁状态与中医体质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