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HA、PC-Ⅲ、C-Ⅳ、LN测定诊断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方法用RIA法检测血清HA、PC-Ⅲ、C-Ⅳ、LN的浓度。结果HA水平在急性黄疸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组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5),并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且以肝硬化组最高,组间比较肝硬化显著高于急性黄疸性肝炎、慢迁肝组(P〈0.001),肝癌组与急性黄疸性肝炎组比较P〈0.05;PC-Ⅲ各组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并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增高,但组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C-Ⅳ除急性黄疸性肝炎外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增高有显著性(P〈0.001)。组间比较以上各组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且差别有显著性,慢迁肝与急性黄疸性肝炎组比P〈0.01,肝硬化与急性黄疸性肝炎、慢迁肝组比较P〈0.001,肝癌与急性黄疸性肝炎、慢迁肝组比较P〈0.01;各组LN水平逐渐升高且以肝硬化组最高,与正常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组间比较肝硬化较急性黄疸性肝炎、慢迁肝组显著增高(P〈0.001)。结论血清HA、PC-Ⅲ、C-Ⅳ、LN联合检测可对肝纤维化程度的判定、肝硬化的早期诊断、肝病治疗效果的评价以及病情的动态观察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患者血浆内皮素-1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了解它与肝硬化门脉高压形成发展和肝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用放免法检测24例正常人和61例肝硬化患者血浆ET-1。结果:肝硬化组血浆ET-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且在肝功能分级中,呈现ChildC>ChildB>ChildA的规律,组间分析表明肝硬化患食道静脉曲张伴大中量腹水组(LC4)血浆ET-1显著高于大中量腹水组(LC3),LC3组高于食道静脉曲张伴少量腹水或无腹水组(LC2),LC2组高于无腹水和静脉曲张组(LC1)(P均<0.05),LC1组及ChildA级患者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相关分析显示肝硬化者血浆ET-1与白蛋白水平间呈明显负相关,与sGOT、总胆红素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肝硬化者血浆ET-1水平反映了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并在门脉高压的形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测定在肝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86例肝病患者(肝硬化、肝癌、慢性乙型肝炎)和60例健康人的血清ACE,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的血清ACE水平均低于肝病患者组(P〈0.01或P〈0.05),且肝癌组明显低于肝硬化组(P〈0.01)。结论血清ACE对肝病患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观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糖链抗原125(CAl25)、糖链抗原19—9(CAl9—9)、癌胚抗原(CEA)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不同病程中的变化规律,为分析其在慢性肝病进程中的临床意义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129例(慢性乙型肝炎41例,乙肝肝硬化39例,其中代偿期14例,失代偿期25例,乙肝肝癌49例)和健康体检者50例,使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FP、CAl25、CAl9—9、CEA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组中AFP分别为4.35ng/ml、5.78ng/ml和60.21ng/ml,CEA为1.51ng/ml、1.92ng/ml和2.45ng/ml,乙肝肝癌患者血清AFP、CEA水平明显高于其它三组(P〈0.05);肝硬化患者血清CAl25水平高于其它三组(P〈0.05)。对于中一大量腹水的肝硬化患者,血清CAl25水平明显高于少量腹水和无腹水的肝硬化患者(P〈0.05),且随腹水量的增多呈逐渐上升趋势。三组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清CA19—9与健康体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CAl25、CEA与MLED评分呈正相关(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62,P〈0.05;0.36,P〈0.05),CA19—9-、AFP与MELD评分的线形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CAl25与Child—Pugh评分显著相关(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O.84,P〈0.05),CA19—9、AFP、CEA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HBV感染者,血清CAl25与腹水量呈正相关,并与肝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因此CAl25可作为辅助指标监测腹水变化及判断预后。非胃肠道肿瘤患者,血清CEA也可随肝病严重程度加重而增高。  相似文献   

5.
罗敏琪  张宏斌  朱远航  吴君荣 《新医学》2009,40(10):651-653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在慢性肝病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80例肝病患者根据临床诊断指标分为肝硬化代偿组、肝硬化失代偿组、肝肾综合征组及肝癌组,各70例,同时取同期7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肝病组及对照组的血清胱抑素C水平,同时用酶法测定血清肌酐水平。比较各组两指标的差异。结果:不同时期肝病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P〈0.01);血清胱抑素C水平随肝硬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而肝癌组仅高于肝硬化代偿组。在各肝病组中,仅肝肾综合征组的血清肌酐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而其他肝病组的血清肌酐水平与对照组接近(P〉0.05)。肝硬化失代偿期组、肝癌组、肝肾综合征组的血清胱抑素C异常率明显高于血清肌酐异常率(P〈0.05-0.01)。结论:随着肝病病程的进展,血清胱抑素C水平逐渐升高,反映出其肾损害越发明显,监测该指标对了解慢性肝病患者的早期肾损伤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中血浆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AP)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71例肝病患者的血浆PAP水平,其中肝硬化25例,肝癌46例,健康对照组10例。结果肝硬化患者的血浆PAP水平为(549.60±331.67)μg/mL,肝癌患者的PAP水平为(390.56±204.12)μg/mL,都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PAP水平(107.89±24.39)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组又明显高于肝癌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分组中的酒精性肝硬化、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和其他原因的肝硬化组的PAP水平分别为(771.66±286.06)、(466.74±371.17)、(512.30±306.03)μg/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中的初发组PAP值为(378.48±152.45)μg/mL,复发组PAP值为(388.28±273.04)μg/mL,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血浆PAP与凝血指标的关系,发现PAP与凝血酶原的时间有相关性(r=0.358,P〈0.01)。结论肝病患者中血浆PAP水平的明显升高,提示患者有纤溶亢进和出血倾向,它的检测有助于临床对肝硬化、肝癌病程的观察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TBA,CHE与常规肝功指标联合检测在肝病诊断扣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健康人、慢性迁延性肝炎(以下简称慢迁肝)、慢性活动性肝炎(以下简称慢活肝)、肝硬化扣肝癌等人群血清中TBA,CHE,ALT,AST,TBIL,ALP和GGT。结果 各肝病组血清TBA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以急性肝炎最高,肝硬化次之,即急性肝炎〉肝硬化〉慢活肝〉肝癌。另外慢性肝病组血清TBA异常率显著高于常规肝功指标(P〈0.01);血清CHE测定中,肝病组CHE活性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其活性依次为肝硬化〈慢活肝〈慢迁肝〈肝癌〈急性肝炎,且除急性肝炎、慢迁肝和肝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与其余肝病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血清TBA,CHE与常规肝功指标联合检测,对各类肝病特别是慢性肝损害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病患者的血脂水平及血脂水平与患者肝细胞受损程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住院已确诊的肝病患者,肝炎患者109例,肝硬化患者45例,测定其血脂水平,包括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我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肝炎组血脂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肝硬化组TG与对照纽TG水平差异无显著性,TC、HDL-C.apoA1.apoB与对照纽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肝炎组与肝硬化组TG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肝炎组血脂水平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呈下降趋势。结论 TC对急性肝病严重程度的判断很有意义,能很好的反映急性过程,特别有助于重病肝炎的判断;HDL-C及apoA1与ALT水平呈负相关,apoB与ALT水平呈正相关,表明与肝细胞损害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测定了15例肝硬化、15例原发性肝癌病人的血清铜及铜/锌比值,并与17例正常人血清铜及铜/锌比值相比较,结果发现:①肝硬化和肝癌组病人血清锌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5.94±0.06和15.44±9.92μmol/L),但两组患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肝硬化组和肝癌组病人的血清铜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肝癌组病人的血清铜水平又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分别为31.92±0.07μmol/L和20.25±0.06μmol/L,P<0.001),而肝硬化组与正常组血清铜水平差异不显著(20.25±0.06μmol/L和17.35±2.75μmol/L,P>0.05);③肝硬化组和肝癌组病人的血清铜及铜/锌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P<0.05和P<0.001).两组病人之间的血清铜/锌值有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血清铜及铜/锌的测定有助于肝硬化和肝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检测在各种肝病的鉴别诊断中是否具有重要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60例正常体检者和108例肝病患者血清中的β2-M G含量,其中肝炎39例、肝癌28例、肝硬化22例及肝血管瘤19例。统计分析各组间β2-MG水平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四种肝病组β2-MG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它们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癌组血清β2-MG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肝病组,肝硬化组血清β2-MG水平高于肝炎组和肝血管瘤组(P<0.05)。肝炎组和肝血管瘤组之间β2-MG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β2-MG水平测定有助于肝癌、肝硬化、肝血管瘤和肝炎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在慢性肝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该院肝病科慢性肝病患者165例和作为对照组的40例健康体检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53例,慢性丙型肝炎组30例,肝硬化组60例和肝癌组22例。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肝病组及对照组的血清胱抑素C水平,同时采用酶法测定血清肌酐和尿素水平。进行血清胱抑素C、尿素和肌酐水平的对比分析。结果慢性肝炎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血清肌酐和尿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患者3项检测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慢性肝病病程的发展有关,检测肝病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有助于辅助诊断肝脏损伤程度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2.
30例肝硬化患者心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N-末端前脑钠肽(NT-proBNP)水平和心脏功能不全的变化。方法30例肝硬化患者,18例有腹水(腹水组)、12例无腹水(无腹水组),选取1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人群的心脏舒张、收缩功能指标和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3组人群左室射血分数、等容收缩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腹水组较对照组等容舒张时间(IVRT)显著延长、E/A比值下降(p(0.01)、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P〈0.01)。腹水组患者ivRT和血浆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r=0.69,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主动、被动舒张功能下降。血浆NT—proBNP对肝硬化腹水患者心功能损伤检测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损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IL-12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36例慢性肝病患者(21例乙型肝炎、15例丙型肝炎)、17例急性重型肝炎患者、1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18例正常对照者中IL-12 P40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在肝损伤患者中.IL-12的表达较正常人显著增高(P〈0.001).其中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丧达水平显著高于慢性肝病组(P〈0.001)。而原发性肝癌患者IL-12 mRNA表达又高于急性重型肝炎(P=0.002),且与血清胆红素浓度和内毒素血症相关。结论IL-12可能促进肝脏的炎性损害.导致严重的肝细胞损伤。检测IL-12 mRNA表达水平对于了解肝损伤患者的肝损害程度、早期诊断和顶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血浆D-二聚体(DD)在判断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健康人(对照组)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及AMI患者血浆DD含量(AMI患者发病后进行连续测定),并比较其结果。结果对照组、心绞痛患者、OMI患者、未接受溶栓的AMI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DD含量分别为0.41±0.30mg/L、0.55±0.36mg/L、0.60±0.48mg/L、1.01±0.52mg/L和2.91±1.04mg/L。与对照组相比较,心绞痛组和OMI组DD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未溶AMI组和溶栓AMI组DD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01)。溶栓AMI组DD含量显著高于未溶AMI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结论血浆DD测定不仅可作为观察心肌梗死病情的指标,对溶栓药物的疗效监测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以肝硬化为背景的慢性肝病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为病例组,肝硬化未合并肝癌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各种危险因赤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可能与肝硬化合并肝癌有关的因素为年龄、性别、乙型肝炎(均为P〈0.01)、饮酒、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HBsAg、抗-HBe、抗-HBc(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肝硬化合并肝癌与年龄、性别、乙型肝炎有关(均为P〈0.01),OR分别为1.099(1.059~1.141)、10.478(4.380~25.062)、5.313(2.350~12.011);乙型肝炎和饮酒之间有交互作用[P〈0.01,OR为9.358(3.473-25.215)]。结论①年龄、男性、乙型肝炎是肝硬化患者合并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②饮酒及肝功能状态也与肝硬化并发肝癌有关;③乙型肝炎标志物HBsAg、抗-HBe、抗-HBc同时阳性的患者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有饮酒史者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各型肝脏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drmer,DD)含量变化及其关系。方法检测104例各型肝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别选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肝病患者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急性肝炎组P〈0.05,其他组P〈0.001)。结论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因此动态观察血浆D-二聚体定量水平对肝脏疾病患者肝功能的评价、病情的预后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在感染HBV或HCV肝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测定了207例HBV或者HCV感染的肝病患者和32名健康对照组(H组)中Cystatin C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s)浓度。肝病患者被分成肝硬化组(A组,67例)、慢性乙肝组(B组,73例)、慢性丙肝组(C组,39例)和肝癌组(D组,28例)。结果受试者Cystatin C、TIMP-1和TIMP-2在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8.234、128.091、196.549,P值均〈0.001)。Cystatin C与TIMPs在各肝病组中的变化一致:肝病组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A组和D组均显著高于B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ystatin C与TIMP-1在各肝病组中均呈明显正相关,且有显著性差异;但Cystatin C与TIMP-2的相关性仅A组(r=0.269,P〈0.05)和D组(r=0.398,P〈0.05)呈正相关,有显著性差异,而B组(r=-0.102,P〈0.05)和C组(r=-0.107,P〈0.05)则呈负相关,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胱抑素C可能是监测肝脏功能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兔肌肉种植VX2瘤前后及在肝、肺发生转移后肿瘤坏死因子(TNF)、胰岛素生长因子(IGF)、CA-50的改变情况。方法 将健康雄性3年的新西兰大白兔80只,分成两组,外照射、体外高频热疗组(治疗组)、对照组各40只。观察肿瘤直径,生存期,同时检测TNF、IGF、CA-50。在VX2瘤种植前后和发生转移后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肿瘤直径小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兔生存期长于对照组(P〈0.01);VX2瘤移植成功后细胞因子的变化为TNF、IGF、CA-50增高(P〈0.01);肺、肝转移在治疗组中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在发生肺、肝转移兔中相比IGF、CA-50增高,TNF降低,与未发生肺、肝转移的兔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VX2种植成功后埘实验兔的TNF、IGF、CA-50产生影响,发生肺、肝转移后IGF、CA-50增高,TNF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分流术和断流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济源市肿瘤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126例门脉高压患者,分别应用分流术和断流术进行治疗,每组63例,观察患者术后肝功能、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治疗效果。结果近期分流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失、腹水消失与断流组相比较效果明显(P〈0.05)。断流组再出血率为22.22%,分流组为11.1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流组4例出现肝性脑病。结论断流术止血效果明显,操作简单,肝性脑病出现几率较低,在对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属于首选术式,临床应用较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前清蛋白(PA)、胆碱酯酶(CHE)的测定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奥林巴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182例各种肝病患者和40例健康人血清TBA、PA、CHE的水平进行测定,并与常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作对比研究。结果TBA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组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在急性肝炎组与健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E在急性肝炎组与健康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组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组和肝癌组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LT及TBA、PA、CHE的测定联合应用于各种肝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