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1例国内外少见的多发胃肠瘘患者的救治经过。患者因腹部手术后出现13处胃肠瘘, 导致腹腔感染伴短肠, 通过腹腔开放来控制感染, 利用"双口"建立肠内营养, 经过10个月余的康复后实施消化道重建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正常生活。该病例的成功救治有以下经验:遵从创伤控制原则, 避免在全身炎性反应状态下行肠道一期吻合;腹腔开放是控制腹腔感染的有效方法;"双口"营养促进患者康复;腹腔开放后的创面管理需要简洁方便。  相似文献   

2.
任建安 《消化外科》2014,(7):508-510
严重腹腔感染传统的治疗措施包括感染源控制措施、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近年发展为液体复苏与脏器功能支持和腹腔开放疗法.综合这些措施可将腹腔感染的总体病死率降低至20%以下.腹部创伤与感染时,腹腔内压升高、腹腔灌注压降低、腹部脏器灌流不足,外科医师主动将腹腔敞开,此即为腹腔开放疗法.腹腔开放可有效降低腹内压,改善腹腔灌注压,有助于感染源的清创与引流,及时发现处理出血和肠瘘等并发症.腹腔开放疗法的主要并发症是肠空气瘘.防治肠空气瘘的主要措施包括各种临时关腹措施以及早期封闭裸露创面.  相似文献   

3.
肠外瘘并腹腔感染的临床诊治(附86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肠外瘘并腹腔感染的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收治的86例肠外瘘并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肠瘘多在术后1~2周发生,经口服或引流管注入60%泛影葡胺60~100 ml造影后明确诊断,均行腹腔引流液细菌培养,加强抗感染.20例患者行腹腔冲洗引流,62例在B型超声定位下穿刺引流,4例急诊行剖腹冲洗引流,其中2例行降结肠造瘘.2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因全身感染严重且反复发作,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分别于术后第15 天和第28 天死亡.其余84例住院治疗时间平均12 d,均顺利出院.结论 对肠外瘘并腹腔感染的患者,早期彻底的腹腔冲洗及有效的腹腔和脓肿引流,是控制感染、治愈肠外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肠瘘是胃肠外科术后尚无法避免的并发症,后继可能引起腹腔感染、脓毒症、腹腔高压、腹腔大出血、腹壁坏死性筋膜炎、慢性危重症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肠瘘并发的腹腔感染是高死亡危险的始动因素,导致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应基于肠瘘发生早期的直接与间接征象,结合腹部症状、生命体征、细菌学与感染标记物检测以及小肠造影CT等检查及时精准诊断。遵循损伤控制理念,采取阶段性治疗策略,明确肠瘘所处阶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制定阶段性治疗方案与治疗目标。重点关注肠瘘引起的腹腔感染,可以采用递增式治疗方案。内镜下夹闭技术可以促进肠瘘愈合,对于不能自行愈合的肠瘘,在腹腔粘连松解、营养状况改善、器官功能恢复的情况下实施确定性手术。再发肠瘘是令人沮丧的并发症,但再发肠瘘的治疗策略与初发肠瘘相同,只要继续努力,再发肠瘘也可能得到治愈。肠空气瘘是特殊类型肠瘘,使用3D打印肠瘘支架进行肠腔隔绝可以控制瘘口肠液流出,从而可以充分实施肠内营养,为确定性手术切除肠瘘进行消化道重建与腹壁缺损修复创造条件。如何早期精准诊断肠瘘及腹腔感染仍然是一大挑战,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提供解决方案。如何在治疗胃肠道肿瘤术后并发肠瘘的同时兼顾肿瘤的治...  相似文献   

5.
肠瘘并发腹腔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瘘时,由于肠液溢漏至腹腔,常并发腹腔感染,导致营养进一步损耗,内环境平衡失调,继而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肠瘘并发腹腔感染导致肠瘘患者死亡,占肠瘘死亡病例的92%[1],因此肠瘘并发腹腔感染的治疗甚为重要。一、肠瘘并发腹腔感染的诊断腹腔感染是肠瘘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道采用封闭负压引流处理腹壁切口裂开小肠暴露的临床经过和治疗经验。方法 60岁男性患者因肾周脂肪肉瘤,外院行脂肪肉瘤切除+左肾切除+结肠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加做结肠造瘘。入院时腹腔感染、腹壁切口全层裂开并脏器暴露、皮下脓肿、感染性休克、全身多器官功能不全,在规范的全身系统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改良的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回收腹部渗液、保护外露脏器、保护术口周围的皮肤和治疗术口感染;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小肠瘘的并发症,通过在小肠内置入内引流管、硅胶封堵和负压引流,治疗小肠瘘的并发症,使患者能够不依靠肠外营养而生存;9月后行手术成功切除小肠瘘。结果患者全身感染症状、内环境及小肠功能在1个月之后好转,逐渐缝合术口。新出现的小肠瘘的并发症,依靠小肠内引流管和负压引流,患者可不依靠肠外营养支持生存,等待二次手术时机。9个月后手术切除小肠瘘,术口完全愈合。结论封闭式负压引流可用于严重的腹腔感染后难以短期缝合的术口全层裂开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霍红  张欣宇 《护理学杂志》2011,26(24):39-40
目的 探讨持续腹腔冲洗引流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吻合口瘘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肠吻合口瘘患者给予持续腹腔冲洗引流治疗,给予保持腹腔引流管通畅与正常引流、引流管周围皮肤的护理,以及防止引流管脱出等护理.结果 20例胰肠吻合口瘘全部自行愈合,未发生出血及腹腔感染.结论 持续腹腔冲洗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做好引流管冲洗护理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治疗吻合口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肠瘘并发腹腔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凛  唐云 《临床外科杂志》2007,15(10):657-658
肠瘘时,由于肠液溢漏至腹腔,常并发腹腔感染,导致营养进一步损耗,内环境平衡失调,继而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肠瘘并发腹腔感染导致肠瘘患者死亡,占肠瘘死亡病例的92%,因此肠瘘并发腹腔感染的治疗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消化道穿孔致腹腔感染是急诊手术常见原因, 大部分情况下需行病变肠段切除, 切除后行一期吻合还是造口, 是困扰临床医生的关键。随着外科技术不断进步, 患者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增加, 一期切除吻合术成为最为理想的手术方式。但由于对术后吻合口漏的担忧, 临床实际中术后造口率仍居高不下。本文对近年来有关胃肠道穿孔致腹腔感染外科手术治疗进行综述, 就穿孔位置、病因等问题, 探讨了最佳手术方案。对并对一期吻合后吻合口漏的多种预防手段进行探讨, 包括围手术期管理、胃肠道吻合和肠道灌洗减压等技术, 以期提高肠切除术后一期吻合率, 为消化道穿孔致腹腔感染的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医疗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肠瘘是肠外伤及腹部手术后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肠瘘、治疗难度大、恢复慢、病死率达5.4%[1].发生原因与缝合技术不当、吻合口张力过大、组织血供不足有关,在贫血、水肿、低蛋白血症的病人更容易出现[2].而早期行腹腔充分负压引流是主要治疗手段,传统方式腹腔双套管易被堵塞,影响引流效果.为了进一步寻求肠瘘患者的腹腔双套管冲洗引流效果.对本科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28例肠瘘患者采用自制腹腔双套管进行腹腔持续冲洗负压吸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观察及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