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蓝玲  郭灵 《广西医学》2009,31(2):162-163
目的探讨合理利用BrdU(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单标成年在体脑神经干细胞增殖以及双标成年在体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策略。方法在BrdU通过腹腔注射6h后或在BrdU腹腔注射后14~21d将大鼠灌注固定,继之用邻片进行H—E染色以作定位,分别对脑组织切片进行BrdU单标或BrdU+NT(神经丝,成熟神经元的标志物)、BrdU+GFAP(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成熟星形胶质细胞的标记物)以及BrdU+GC(半乳糖脑苷脂,成熟少突胶质细胞的标记物)的双标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光镜下观察和计数单标或双标的阳性细胞。结果BrdU单标阳性细胞多见于侧脑室的SVZ(室管膜下区)和SGZ(齿状回颗粒下区),而BrdU+NT阳性细胞多位于嗅球和齿状回的颗粒细胞层,BrdU+GFAP阳性细胞多见于SVZ或SGZ;BrdU+GC阳性细胞数最少,散在分布于以上四个部位内。结论在进行BrdU标记脑神经干细胞前应该制定优化组合方案,以获得最佳的单标和双标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2.
Y迷宫训练对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细胞的增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Y迷宫训练对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dentategyrus,DG)神经干细胞/前体细胞的增殖作用。方法通过Y迷宫训练,用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标记增殖细胞,用ABC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Y迷宫训练组海马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且Y迷宫训练成绩的优劣与海马齿状回神经细胞增殖的多少存在相关性,学习成绩良好组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数显著多于学习成绩低劣组(P<0.05)。结论Y迷宫训练可促进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前体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海马齿状回(DG)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变化揭示针刺穴位对老年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方法复制脑缺血动物模型,将大鼠随即分组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非穴位组、穴位治疗组。每组又根据缺血及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缺血3h后再灌注1,3,7,12d4个时间点观察。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G神经细胞的5-溴脱氧尿嘧啶(BrdU)、神经元核抗原(NeuN)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数。观察脑缺血3h后再灌注1,3,7,12d后脑组织的病理、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神经症状积分、脑组织海马齿状回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变化。结果模型组脑组织含水量(各时间点)、神经症状积分(各时间点)、BrdU阳性细胞(各时间点)、BrdU/NeuN双标阳性细胞(I/R3,7,12d)、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I/R7,12d)数目均高于假手术组,模型组各指标各时间点和非穴位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穴位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I/R1,3,7d)、神经症状积分(I/R3,7,12d)、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数目(I/R7、12d)低于模型组和非穴位组,BrdU阳性细胞(各时间点)、BrdU/NeuN双标阳性细胞数目(各时间点)高于模型组和非穴位组。结论脑缺血可刺激大鼠DG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针刺穴位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其促进DG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海马齿状回增殖细胞分化情况,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干预对其的影响,探讨实验大鼠的远期行为学变化.方法: 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和bFGF干预组,建立HIBD模型(假手术组不予缺氧处理),分别于术后5、10、14、21 d取脑,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观察大鼠海马齿状回BrdU/MAP-2、BrdU/GFAP阳性细胞表达,并应用Y-迷宫法进行行为学测定.结果: 缺氧缺血组及bFGF干预组BrdU/MAP-2、BrdU/GFAP阳性细胞于术后10、14 d较5 d时有所升高(P<0.05),21 d下降至5 d时的水平.与假手术组及缺氧缺血组比较,bFGF干预组于HIBD后各个时间点BrdU/MAP-2、BrdU/GFAP阳性细胞均有所增加(P<0.05).Y-迷宫测试显示bFGF干预组学习记忆能力较缺氧缺血组有所提高(P<0.05).结论: HIBD后海马齿状回增殖细胞存在分化为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的现象,bFGF能够促进HIBD后海马齿状回增殖细胞向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分化,并可以改善大鼠后期行为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二苯乙烯苷(tetrahydroxystilbene glucoside,TSG)对癫痫(epilepsy,EP)大鼠神经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二苯乙烯苷干预组。应用立体定向脑室内微量注射的方法建立海人酸(kainic acid,KA)诱导的大鼠癫痫模型。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给药,致痫后6 h腹腔内注射TSG溶液(3 mg/kg)剂量,次日开始每日8时给予腹腔注射TSG溶液(3 mg/kg)剂量,每日1次,连续注射,共注射42 d,KA模型组动物及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TSG对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BrdU阳性细胞数目及海马齿状回区星形胶质细胞数目增殖的影响。结果癫痫发生后各组海马齿状回区及皮层均存在GFA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经统计分析二苯乙烯苷干预组较模型组GFAP免疫反应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显示二苯乙烯苷干预组较假手术组及模型组海马齿状回区细胞增殖数目增加(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二苯乙烯苷存在抑制大鼠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促进增神经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单侧海马CA1区毁损后,海马齿状回(DG)神经发生新生细胞存活与自噬的关系。方法建立海人酸(KA)损毁单侧海马的模型,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于毁损后3d标记增殖的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rdU阳性细胞,采用体视学的计数方法计算DG的BrdU阳性细胞总数。用自噬特异性抗原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与BrdU双标的方法检测这些新生细胞的减少是否有自噬的参与。结果假毁损组DG区可见少量的BrdU阳性细胞;与假毁损组比较,实验组在海马毁损后DG区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rdU给药后第1天最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均未见BrdU和LC-3双标细胞。结论成年大鼠海马毁损可增强DG的神经发生,新生细胞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而自噬性程序性细胞死亡在新生细胞减少的调控中可能不占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影响痴呆大鼠海马神经发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海马伞切断造成的阿尔茨海默氏病(AD)模型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 AD处理组及AD对照组大鼠左侧海马伞切断制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正常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AD处理组造模后每天侧脑室注射bFGF共7 d;AD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同时间注射生理盐水.BrdU标记增殖细胞.TUNEL方法标记DNA片段,原位检测凋亡细胞.计数海马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与凋亡细胞数.结果 AD处理组大鼠与AD对照组大鼠相比,海马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增加非常显著(P<0.01),而凋亡细胞差异不显著(P>0.05),AD对照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海马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数及凋亡细胞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 bFGF可刺激AD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发生.是治疗AD等神经缺损性疾病有希望的一种神经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新生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 ,并观察不同剂量褪黑激素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从新生大鼠海马齿状回分离得到神经干细胞 ,采用无血清培养技术进行培养 ,并采用 10、10 0 μmol/L褪黑激素诱导分化。应用细胞免疫化学方法进行神经干细胞巢蛋白 (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euronspecificenolase ,NSE)、胶质纤维酸蛋白 (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 ,GFAP)检测以进行细胞鉴定。结果 :鉴定表明从新生大鼠海马齿状回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神经干细胞的特征 ,并可在体外增殖 ,经诱导可分化为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褪黑激素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 ,但低浓度组与高浓度组的褪黑激素对神经元的分化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从新生大鼠海马齿状回成功分离培养了神经干细胞 ,是研究细胞诱导分化的良好模型。褪黑激素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出血是否能促进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再生。方法使用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化染色和免疫荧光双标等方
法并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对脑出血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再生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大鼠比较,同侧海马齿状回
DCX蛋白在脑出血1 d即表达增强(0.127±0.088 vs 0.202±0.062),14 d达到高峰(0.771±0.108,P<0.01),28 d开始降低(0.582±
0.121,P<0.01)。同时发现DCX和BrdU免疫阳性细胞以及DCX和BrdU免疫双标细胞出现在海马齿状回。与对照组相比,脑
出血28 d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BrdU和NeuN免疫双标细胞显著增加(1.808±1.020 vs 5.654±1.671,P<0.01)。结论脑出
血能促进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观察大鼠侧脑室注射β-淀粉蛋白(β-amyloid peptide,Aβ)后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探讨Aβ对海马局部星型胶质细胞活化增生的作用及对海马神经发生的可能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30),将Aβ1-42注射入大鼠侧脑室,分别于术后3、7、14、30 d处死动物,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GFAP的表达,并用免疫荧光双标标记BrdU、GFAP以判断增殖细胞的种类.结果 实验组大鼠海马GFAP阳性细胞明显增加,到7 d达到高峰,14 d后逐渐下降,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实验组各时相点Br-dU、GFAP双标结果显示有部分BrdU阳性细胞GFAP为阳性,对照组双标阳性细胞很少.结论 β-淀粉蛋白脑室注射后大鼠海马星型胶质细胞活化增生,部分增生的星型胶质细胞可能来源于神经干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鼠脑发育过程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室管膜下区(SVZ)和齿状回(DG)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正常不同发育时期SD大鼠脑,进行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对大鼠脑室管膜、室管膜下区和海马DG进行EGF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光镜观察。应用免疫荧光双重染色观察EGFR和BrdU的共表达情况。结果:不同发育阶段大鼠的室管膜细胞都呈EGFR阳性。侧脑室背外侧角SVZ的EGFR阳性细胞在出生前及出生后早期较多,出生30d后(P30)EGFR阳性细胞数目锐减。在P7的SVZ,90%以上的EGFR细胞与BrdU共表达。在齿状回,颗粒细胞、一些位于SGZ、分子层和门区的细胞呈EGFR阳性。在大鼠胚胎晚期和出生后1周内,EGFR表达较高。P30,P120和P365,EGFR阳性细胞数较P7大幅度减少并且减少的主要是位于SGZ、分子层和门区的细胞。此外,在P7齿状回的各层可见一些EGFR阳性细胞表达BrdU。结论:EGFR在SVZ和DG有较强表达且表达随年龄增长有降低的趋势。在SVZ和DG各层可见EGFR和BrdU的细胞表达,EGFR信号途径在神经干(祖)细胞的增殖和特定类型神经元的分化及迁移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应激对大鼠海马齿状回(DG)新生神经细胞增殖及成熟的影响。方法:用慢性束缚法制作大鼠慢性应激模型,利用Morris水迷宫试验对其进行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评价,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及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技术观察慢性应激后海马DG区DCX阳性细胞的数量及树突长度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在水迷宫实验中的逃避潜伏期为(48.13±4.7)s,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3.64±3.55)s;模型组大鼠在限定时间内穿越平台的次数为(1.33±0.09)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75±0.16)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DG区每张切片的DCX阳性细胞数量为(19.35±5.6)个,较对照组的(37.89±9.4)个明显减少;模型组大鼠海马DG区DCX阳性细胞树突总长度为(168.44±9.46)m,较对照组的(235.67±19.57)μm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慢性应激会抑制大鼠新生神经细胞的增殖及成熟,并可能影响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13.
周艳玲  马燕  刘能保 《医学综述》2009,15(24):3739-3742
大量研究表明成年海马齿状回存在神经发生,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干细胞位于海马门区与颗粒细胞层间的下颗粒带,其终生保持着增殖分化的能力。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发生受到生活环境、生长因子、应激及学习和记忆等多种因素的调控。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产生的新的神经元可能与学习、记忆等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成年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齿状回神经细胞新生的变化。方技:将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和液压打击脑创伤组,使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新生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脑损伤后大鼠齿状回神经细胞新生水平的变化和规律。结果:成年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在第3、7、14天,创伤组齿状回BrdU免疫阳性细胞数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以受伤侧齿状回变化最显著。结论:创伤性脑损伤可促进齿状回神经细胞新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海马CA1区损毁后,齿状回(DG)细胞先增殖后减少的原因。方法用海人酸(KA)建立单侧海马损毁模型;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海马DG区增殖的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标记后不同时间点DG区BrdU阳性细胞,并用无偏差体视学方法定量分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BrdU与裂解的caspase-3的共表达。结果实验组动物在损毁海马后各时间点DG区BrdU阳性细胞总数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动物BrdU阳性细胞总数在标记后第1天最多,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在颗粒细胞层和门区均有少量BrdU/cleaved caspase-3共表达的阳性细胞。结论损毁成年大鼠海马CA1区后,增殖的细胞总数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其机制可能与caspase-3相关的细胞死亡及异位迁移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健脑方对脑缺血后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以及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采取永久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制作全脑缺血模型。术后治疗组给予健脑方灌胃干预,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使用BrdU标记技术观察缺血后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发生,采用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价大鼠空间学习能力。结果模型组和治疗组海马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数分别在缺血后第7天达到最高峰。而缺血后7、14、20、28 d治疗组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模型组(P<0.05或P<0.01)。水迷宫试验显示术后第14天治疗组大鼠寻台平均时间明显短于模型组(P<0.05)。结论健脑方能持续明显促进脑缺血后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并改善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成因子(bFGF)对海马伞切断造成的阿尔茨海默氏病(AD)模型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AD处理组及AD对照组大鼠单侧海马伞切断制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正常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AD处理组造模后每天侧脑室注射bFGF共7天;AD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同时间注射生理盐水。BrdU标记增殖细胞。TUNEL方法标记DNA片段,原位检测凋亡细胞。计数海马齿状回各区域BrdU阳性细胞与凋亡细胞数。结果 AD处理组大鼠与AD对照组大鼠相比,海马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增加明显(P<0.01),而凋亡细胞差异不显著(P>0.05)。AD对照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海马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数及凋亡细胞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 bFGF可促进AD模型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增殖。是治疗AD等神经缺损性疾病有希望的一种神经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