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为调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布鲁氏菌病(布病)治疗现况、评估治疗效果和分析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做好布病综合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通过查阅布病病例管理调查表、临床病案以及入户面访等方式收集资料,按照布病诊疗指南进行临床类型和疗效判定。   结果  急性期治愈率(74.48%)明显高于慢性期(23.8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2,P=0.01),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病与诊疗间隔(OR=11.62, 95%CI:2.11 ~ 64.32,OR=7.54, 95%CI:1.82 ~ 30.94)、治疗期间停药(OR=11.81, 95%CI:3.82 ~ 36.35)、疗程不足6周(OR=4.34, 95%CI:1.62 ~ 11.56)、私人诊所治疗(OR=10.39,95%CI:1.72 ~ 62.03)、治疗期间继续接触牲畜(OR=3.82, 95%CI:1.42 ~ 8.17)和饮用生奶(OR=26.15, 95%CI:1.93 ~ 344.07)是影响治疗效果的潜在因素。   结论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布病治疗效果不理想。今后布病诊疗工作的重点是基层医疗人员对居家治疗的患者要定期跟踪随访、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督导其按疗程规范服药、要强化患者的自我管理、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北京市2010 — 2016年猩红热的流行特征及其危险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分析北京市猩红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应用累计和CUSUM模型探测猩红热流行的起始时间、负二项回归分析发病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10 — 2016年北京市共报告猩红热病例23 328例,报告发病率为8.85/10万 ~ 31.37/10万;2011年和2014年有2个发病高峰;呈夏、冬两季高发特点;流行起始时间最早为每年的3月和9月;病例以幼托儿童和学生为主;报告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为丰台、延庆、通州、石景山和东城区;女性发病风险与男性相比 RR值为0.649(95%CI:0.567 ~ 0.743);3 ~、6 ~、15 ~ 岁年龄组与0 ~ 岁年龄组猩红热发病情况相比,RR值分别为11.885(95%CI:9.882 ~ 14.783)、5.745(95%CI:4.786 ~ 6.896)、0.005(95%CI:0.004~0.006);2011 — 2016年猩红热的发病风险与2010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R值均>1),以2011年最高。 结论 北京市2010 — 2016年猩红热流行的起始时间在每年的3月和9月,以学生和幼托儿童为发病的重点人群,发病与性别有关。应在猩红热高发季节前对托幼机构和学校加强疫情监测和健康防治,以有效预防疾病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南疆喀什地区疏附县维吾尔族人群血脂异常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该人群血脂异常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该地区≥18岁的维吾尔族常住居民进行调查,主要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 分析该人群血脂异常的分布特点,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4 504人,该人群总血脂异常患病率为50.84%,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患病率为46.65%,其次为高甘油三酯(TG)血症(12.79%),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症(3.46%),高总胆固醇(TC)血症患病率最低,为1.18%,年龄标化率分别为49.41%、45.87%、11.47%、2.98%和0.95%。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发生血脂异常的风险是女性的1.56倍(OR=2.56,95%CI:2.22 ~ 2.95),超重(男:OR=1.52,95%CI:1.16 ~ 1.98;女:OR=1.55,95%CI:1.27 ~ 1.89)、肥胖(男:OR=3.15,95%CI:2.16 ~ 4.61;女:OR=2.09,95%CI:1.69 ~ 2.60)、腹型肥胖(男:OR=2.01,95%CI:1.53 ~ 2.65;女:OR=1.78,95%CI:1.43 ~ 2.22)及女性糖尿病(OR=1.64,95%CI:1.27 ~ 2.12)人群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增加。 与女性体质指数(BMI)<24 kg/m2相比,男、女性超重、肥胖者血脂异常患病率随BMI逐渐增加(χ2=384.69,P<0.001),男性超重(OR=5.55,95%CI:4.03 ~ 7.63)、肥胖(OR=11.77,95%CI:7.94 ~ 17.45)使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增加更为显著(P交互=0.030),且该人群低HDL-C血症的患病风险也显著增加(P交互=0.039)。 结论 该地区维吾尔族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以低HDL-C血症为主。 体质指数与性别间对于血脂异常及低HDL-C血症患病率增加具有显著协同作用。 应重点关注超重、肥胖、腹型肥胖者,特别是男性超重、肥胖人群的血脂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2017年一起奶牛场布鲁氏菌病(布病)暴发原因和感染危险因素进行调查。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该厂所有在职职工进行面对面方式询问,实验室进行试管凝集试验(SAT)。 对布病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99人,挤奶人员中布病感染率最高,为25.00%(5/20);12例SAT阳性,其中9例为确诊病例,年龄在23 ~ 55岁之间,以关节、肌肉痛和乏力为主,无发热病例;3例隐性感染者,抗体滴度均为1∶100++。 接触过流产物(RR=3.73,95%CI:1.07 ~ 7.27)、接触过病牛(RR=4.07,95%CI:1.07 ~ 7.33)、给牲畜免疫(RR=9.11,95%CI:1.37 ~ 21.22)、重复使用手套(RR=5.09,95%CI:1.16 ~ 14.63)是布病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结论接触过流产物、给牲畜免疫、重复使用手套是影响从业人员感染布病的主要因素。 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畜间疫情防控,对从事养殖行业的职业人群加强布病相关知识和防护相关培训,尤其是从业过程中的监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云南省2000 — 2015年炭疽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炭疽的防治策略,降低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云南省2000 — 2015年的炭疽疫情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对炭疽的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及疾病的地理、季节和人群分布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16年间云南省每年均有炭疽病例发生,累积发病400例,以皮肤炭疽为主。全省炭疽疫情平稳,呈下降的趋势。年发病率在0.01/10万 ~ 0.15/10万之间波动,总病死率为2.25%;文山州发病数最多,占24.31%;发病季节多见于6 — 8月高温多雨的夏季,占总发病数的49.75%;发病人群多为30 ~ 50岁的青壮年(58.25%),职业以农民为主(83.00%),男女性别比为4.03∶1,男性(80.11%)明显多于女性(19.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7.652,P=0.001)。 结论 云南省炭疽疫情平稳,多发于7月,以农民为主,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加强疫区群众的健康教育,提升基层炭疽的检测能力,及时发现并处理疫情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西藏自治区(西藏)死因监测点居民死亡水平和主要死因,为制定疾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2015)中国分省结果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西藏的上报结果,进行死亡率、构成比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等分析。 结果 2015年西藏居民粗死亡率为672.53/10万(标化死亡率为1 146.81/10万),男性高于女性。 3大类疾病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76.27%),其次为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性疾病(14.64%)和伤害(9.13%)。 前5位死因顺位分别为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消化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70岁组死亡率最高,为8 676.14/10万,5 ~ 14岁组死亡率最低,为83.94/10万。 居民生前最高诊断单位以三级医院为主,死亡地点以家中死亡为主。 结论 西藏居民死亡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各年龄别、性别死亡水平及死因顺位不同,应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疾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新疆疏附县户籍居民心脑血管疾病(CVD)的死亡水平及对预期寿命的影响,为制定CVD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基础数据。方法通过多部门获取2017年疏附县户籍居民死亡名单,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对象,利用死因推断量表对死者家属或知情人进行入户调查,计算CVD死亡率、死因顺位和去CVD死因预期寿命。结果2017年疏附县户籍居民CVD粗死亡率为195.00/10万,标化死亡率为253.30/10万。 其中,男性CVD死亡率为219.43/10万(标化死亡率290.28/10万),女性为169.70/10万(标化死亡率226.31/10万)。 CVD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在65岁以后迅速升高。 CVD死亡率有2个高峰,分别为4-5月和11-12月。 心血管疾病以其他冠心病(37.93%)、急性心肌梗死(32.76%)死亡为主,脑血管疾病以脑出血(47.97%)和脑血管病后遗症(25.20%)死亡为主。 去CVD死因后,2017年疏附县户籍居民的期望寿命可由71.40岁增加到77.98岁,平均增加6.58岁,其中男性增加5.84岁,女性增加8.06岁。结论CVD是导致疏附县户籍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针对高危人群开展预防控制措施对提高人口预期寿命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湖北省荆州市逐日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 — 2017年荆州市手足口病日发病数和同期气象资料,首先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荆州市主要气象因子与手足口病日平均发病数的相关关系,然后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不同滞后天数、气温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联性。 以气温3.41 ℃(P5)为参照,估计较低气温9.76 ℃(P25)、平均气温18.35 ℃(P50)、高温30.96 ℃(P95)对手足口病发病造成的影响,同时分析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累计滞后效应。结果2010 — 2017年荆州市累计报告手足口病48 591例。 手足口病日平均发病数与日平均气温、日降水量、日平均气压、日相对湿度和风速存在相关关系。 气温与手足口病日平均发病例数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呈倒“U”形,在18.19 ℃效应值最大为2.67(95%CI:2.12 ~ 3.37)。 气温为9.76 ℃(P25)、18.35 ℃(P50)和30.96 ℃(P95)时,相对危险度(RR)>1.00对应滞后时间分别为6 ~ 19 d,6 ~ 21 d和0 d。 气温5.17 ℃(P10)、9.76 ℃(P25)、18.35 ℃(P50)和25.21 ℃(P95)在lag0 ~ 21 d的累计滞后效应值最大,分别为1.11(1.04 ~ 1.19)、1.56(1.31 ~ 1.86)、2.67(2.12 ~ 3.37)和1.58(1.19 ~ 2.10)。结论平均温度能显著增加荆州市手足口病发病风险,高温和较低气温能降低手足口病发病风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呈非线性且具有滞后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安徽省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及所致的潜在寿命损失特征。 方法 运用漏报校正后的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标化潜在减寿年数等指标,从性别、城乡、片区、年龄角度进行描述。 结果 安徽省人口呈老年型,2013 — 2016年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加重,恶性肿瘤死亡率逐年上升( χ2=55.868,P=0.001),死亡率高于全国水平。年均死亡率为170.02/10万,标化率为117.46/10万。恶性肿瘤死亡率男性(224.89/10万)高于女性(114.30/10万)(U=104.031,P=0.001),城市(169.74/10万)和农村(168.66/10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018,P=0.309),淮北、江淮和江南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分别为151.05/10万、191.07/10万和176.07/10万,存在地域间差异(χ2=1 165.196,P=0.001),标化后江淮>淮北>江南。恶性肿瘤潜在减寿年数逐年升高,年均潜在减寿年数为161 009.10人年,标化潜在减寿年数为144 399.80人年,减寿率为10.73‰,早死指数为6.31年/人。恶性肿瘤死亡以60岁以上人群为主,死亡率在45岁后明显上升;潜在减寿年数以30 ~ 60岁之间的人群为主。肺癌、胃癌、肝癌、食道癌和肠癌位居恶性肿瘤死亡前5位,减寿前5位的依次是肝癌、肺癌、胃癌、白血病和肠癌。 结论 安徽省未来将会面临更大恶性肿瘤疾病负担。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白血病和肠癌是影响安徽省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肿瘤防治工作除了要关注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外,还应注力于危险因素防控,加强健康教育,全面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真正建立多部门协作的综合防治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定量评估细颗粒物(PM2.5)和日平均气温对医院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交互影响。方法收集2014 — 2017年北京市昌平区某医院儿科门诊资料、PM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浓度资料及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中的反应平面图法和温度分层法评估PM2.5和气温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交互影响。结果采用温度的P25,P75分位数将温度分为低温层、适宜温度层和高温层后,累积滞后14 d,PM2.5每升高10 μg/m3,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相对危险度为1.003(0.994~1.011)、1.015(1.007~1.023)和1.039(1.021~ 1.057),与适宜温度相比,高温时PM2.5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诊总量的影响更大(P<0.05)。结论PM2.5和高温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影响有交互作用,温度越高,PM2.5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中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情况。 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调查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并对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5 749名调查对象中,男性2 675人(46.53%),女性3 074人(53.47%),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超重、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5.44%、28.58%、9.50%、24.77%、23.64%和6.1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OR=1.257,95% CI:1.153~1.361)、体质指数值增加(OR=1.159,95% CI:1.061~1.257)、吸烟(OR=1.197,95% CI:1.084~1.310)、饮酒(OR=1.088,95% CI:1.022~1.154)、有冠心病家族史(OR=1.385,95% CI:1.121~1.649)、高血压(OR=1.098,95% CI:1.031~1.165)、糖尿病(OR=1.501,95% CI:1.206~1.796)和高脂血症(OR=1.210,95% CI:1.095~1.325)等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经常运动(OR=0.782,95% CI:0.611~0.953)为冠心病的保护性因素。 结论 抽烟、饮酒、运动缺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发生率均较高,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   相似文献   

12.
姜璎慈  李颖 《疾病监测》2018,33(12):1026-1031
目的 运用气象信息和手足口病发病数,构建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模型,并评价拟合效果,探讨手足口病发病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方法 收集并按周整理2014 — 2017年上海市长宁区的气象信息和手足口病的发病资料,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用Matlab 7.0软件包中的神经网络工具箱,构建BPNN模型,运用平均误差率(MER)、决定系数( R2)评价拟合效果,运用2017年的手足口病实际发病数检验模型。 结果 手足口病的周发病数与本周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累计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呈正相关(P<0.05),与平均气压呈负相关(r= –0.527,P<0.001)。 与前一周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累计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呈正相关(P<0.05),与平均气压呈负相关(r= –0.522,P<0.001)。 利用前一周气象因素拟合的模型效果(MER=19.0%,R2=0.895)略优于利用同周气象因素拟合的模型(MER=20.2%,R2=0.894);2017年气象数据验证模型,预测值和实际值的绝对误差在0 ~ 9之间,平均值为2.52。 结论 手足口病BPNN预测模型适用于上海市长宁区手足口病发病数的预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甘肃省炭疽重点流行区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州)2011 — 2017年炭疽发病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聚集性。 方法 采用空间统计学方法,利用2011 — 2017年甘南州炭疽发病率数据,以乡镇级层面计算其空间分布的全局、局部自相关系数,并分析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 2011 — 2017年甘南州炭疽发病率存在空间相关性,局部自相关分析的发病“热点”区域为玛曲、碌曲、夏河和卓尼县的部分乡镇;空间扫描统计发现炭疽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高发病率聚集区为玛曲、碌曲和夏河县的25个乡镇,聚集时间为2015 — 2017年( LLR=260.09,RR=12.91,P<0.001)。 结论 2011 — 2017年炭疽发病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玛曲、碌曲和夏河县是炭疽防控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布鲁氏菌病(布病)患者急性期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46例布病急性期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婴幼儿组、学龄前组、青少年组、青年组、中老年组共5组。 结果 不同年龄组布病患者的急性期临床特点存在差异,在临床症状体征中乏力(P=0.015)、多汗(P=0.048)、腰痛(P<0.001)、肝脾肿大(P=0.013)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P=0.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0.001)、淋巴细胞计数(P<0.001)、谷丙转氨酶(P=0.024)、谷草转氨酶(P<0.001)、白蛋白(P<0.001)、C反应蛋白(P<0.001)、红细胞沉降率(P<0.001)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儿童患者发生乏力和多汗较成年患者少,更易发生肝功能损害出现肝脾肿大,而累及脊椎。 临床表现为腰痛者以中老年患者最多,中老年患者组C反应蛋白和动态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的发生率高于低年龄组。 结论 不同年龄组布病患者有不同的临床差异性,临床诊治中需要注意其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浙江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病学特征及脑膜炎奈瑟菌菌群分布及变迁趋势,为流脑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2006 — 2017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资料、流脑监测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和2010 — 2016年浙江省流脑监测获取的健康人群带菌率资料,采用Excel 2010软件处理数据,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AS 9.2软件进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 结果 2006 — 2017年浙江省累计报告流脑病例212例,死亡28例,病死率为13.21%,年均发病率为0.034 8/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04 6/10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着年份的增长而下降( Z=–13.420、–6.090,均P<0.001)。流脑冬春季高发,占全年病例总数的91.98%。发病数累计前3位的年龄组分别为0 ~ 4岁(32.08%)、10 ~ 14岁(16.04%)和15 ~ 19岁组(13.21%)。≥15岁年龄组的流脑病例所占比例从2006 — 2011年间的42.13%上升至2012 — 2017年间的50%。2006 — 2017年浙江省共分离到病例菌株71株,包括A群、B群、C群、X群和W135群,分别有31、12、22、1和5株。2010年以来未再检出A群流脑菌,C群流脑病例构成比在20%左右上下浮动,而B群和W135群呈逐年上升趋势。A群、B群、C群和W135群均对青霉素、头孢类药物、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敏感。 结论 浙江省流脑疫情维持在较低水平,优势流行菌群由以A群、B群、C群为主向B群、C群和W135群转变,流脑防控呈现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查明广东省从化市一起咽结膜热暴发的病因和流行因素。 方法 制订病例定义,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病例进行调查,描述流行特征;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流行因素。 采集咽拭子和眼拭子开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结果 2013年8月,从化市发生咽结膜热病例89例,以街口镇为主(58例),主要为6 ~ 10岁青少年,罹患率为5.82‰,发病时间集中在8月10 — 17日。 病例的临床特征为发热伴咽痛、扁桃体肿大或眼结膜红肿。预后良好,无死亡病例。 病例86.52%(77/89)有游泳史。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呛水(饮水)增加发病风险( OR=3.49,95%CI:2.07 ~ 11.49)。 41份标本中腺病毒核酸阳性17份,阳性检出率为41.46%。 对PCR阳性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分析,确定为腺病毒4型,具有高度同源性。 结论 暴发疫情为4型腺病毒引起的咽结膜炎,因游泳池消毒不合格导致。   相似文献   

17.
刘世科  孙家盛  章海斌  王帆  陈伟  任丛汉 《疾病监测》2022,37(12):1563-1568
  目的  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lag?non-linearmodel,DLNM)探讨气温对浙江省宁海县0~6岁儿童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发病影响,为科学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帮助。  方法  收集2016-2020年宁海县有关气象资料和0~6岁儿童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发病资料,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气象因素与发病数的相关性,利用R 4.1.0软件构建DLNM探讨气温对0~6岁儿童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发病影响。  结果  2016-2020年宁海县0~6岁儿童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发病呈一定季节性,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为发病高峰。 Spearman分析显示,日平均气温与其他感染性腹泻的相关性最高(r=?0.291)。 DLNM显示,日平均气温为?5 ℃时对其他感染性腹泻的累计发病效应最大(RR=16.601,95%CI:2.667~103.333),在滞后0 d 时,发病风险最小(相对危险度RR=0.815,95%CI:0.730~0.910);滞后30 d时,发病风险最大(RR=1.265,95%CI:1.148~1.395)。?5、5、11.5 ℃的气温条件对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发病影响持续时间长,其累计滞后天数分别可达30、21和30 d。  结论  日平均气温和宁海县0~6岁儿童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明显相关,在低温条件下发病风险显著增加且有较长的滞后效应,高温条件下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